正文 第九十六章 浪花(四)
目录:顺秦| 作者:霜明雪| 类别:其他类型
各位书友,国庆节快乐!~)
赵国,邯郸城。
“娘,孩儿回来了。”一座看上去占地颇宽的宫殿内,赵雍束手侍立在一个跪坐着的美貌妇人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的雍儿总算是回来了。”虽然早已知道自己儿子从山中学成归来的消息,不过如今见到了真人,美貌妇人眸子里仍旧忍不住荡漾出一缕激动之色,微笑着朝赵雍招了招手,轻声道,“雍儿上前来,让娘亲好生看看你。”
赵雍紧抿着嘴,没有开口。只是脚往前移了两步,走到自己的母亲身边站定。那妇人也站了起来,伸手揉揉他的头、摸摸他的额发、拍拍他的臂膀,眼里不知何时已是闪烁着泪花:“我的儿瘦了、黑了,但是也高了,壮了,这几年在山里还好么。”
“还…还好。”赵雍也是一声哽咽,深吸了一口气,这才缓缓道,“孩儿在山里一切都很好,师父待我视如己出,不仅教授孩儿学问,对孩儿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照。”
然后,赵雍将这几年在门内修习的情况和母亲都说了一遍,除了一些涉及门内私密的东西外,他对自己的母亲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妇人只是安静的听赵雍叙述,并不插言,不过却是不时微笑着点头。
良久,等到赵雍将这些年自己的经历叙述完,那妇人伸手在他脸上摩挲着,轻叹道:“真是苦了我儿了。”
“孩儿不幸苦,娘亲才辛苦。”看着母亲脸上那情真意切的关爱,赵雍眼角的泪水差点没忍住。
“不过回来了就好,不仅是你回来了,我李氏如今也国内也重新站稳了脚跟,以后的日子便好过了。”那妇人将赵雍拉入怀抱,在他耳边轻声说道。
赵雍脸上并没有丝毫诧异的神色,赵国的局势在他归来之前,师父就已经跟他言明,不然也不会送他归来。他母亲出身是赵国的名门望族李氏家族,李氏家族自赵襄子立国之时起便在赵国一直有人身居高位,特别是赵国北部抵御匈奴的军事大郡雁门郡,一直以来便由李氏将领驻守。
在雁门这一郡之地,李氏甚至得到了赵侯的授权,为了有利于战备,郡守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驻守此地的帅府所有,用作军事开支。由此可以想见赵侯对李姓一族是多么看重,当然为了保证这一族的忠心,联姻变成了必要的手段,赵雍之母李氏也是因此才嫁给了如今赵侯赵语。
不过在赵语即位之前,李氏一族却曾一度陷入了一场灭顶之灾,因为匈奴人在雁门大败赵军,而且越过了雁门防线,深入到赵国腹地,抢掠去不少人员和财物。赵成侯震怒,将李氏镇守雁门郡的郡守革职问罪,再加上赵国国内有小人撺掇,一场战争的失败竟是连累到李氏一族的存亡,赵雍之母正是害怕于此,才将年幼的赵雍送入鬼谷门中。
而如今李氏竟是渐渐熬了过来,不得不说这个在赵国扎根已久的大家族暗里的实力的确雄厚,赵成侯死后,赵语即位,李氏族人几经周折,使得国内诸多权贵为其说项,竟是让新即位的赵侯将这雁门郡郡守之位再次授予了李氏一族中的一员猛将,也由此宣布沉寂了许久的李氏在赵国的复兴。
只是让李氏中人有些不解的是,为何在赵成侯之时,赵军在雁门战败之后,自己一族仿若墙倒众人推般,邯郸城的赵国朝堂上几乎没有一人肯为他们开口求情。这才短短几年,昔年的当事者大多还身居高位,风向却翛然转向,自己一族派人去活络之时,众人都满口答应在赵侯面前鼎力相助,而且这种人还不在少数,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合力,才使得李氏一族得以东山再起。
李氏族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将一切归咎于天意,是老天让李氏一族命不该绝。也不知山中的老王诩知道这些人是如此认为之后会作何想,不过他应该不会知道了,因为在将这赵雍送回赵国之后,他又收了两位徒弟,一人姓张、一人姓苏,暂时是没有精力来关注天下大势了。
“对了娘亲,主父如今在邯郸么?”赵雍忽然开口道,他初回赵国,便来见了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并没有去见自己的生父赵语,如今恍然想起,不由暗地埋怨自己见母心切,忘记了父子、君臣之礼,“孩儿来得匆忙,忘记觐见主父,也不知主父会否怪罪。”
“放心吧,你父亲如今并不在邯郸城中。”李氏知其所想,轻声宽慰道,“你父亲他领兵与魏国征战去了,只怕一时半会儿无法回转的。”
赵雍微一蹙眉,从母亲的话语里,他似乎听出一丝幽怨之意,不过身为人子,他自然是没有说话的立场,因而只能闭口不语。
“走吧,随娘去见一个人。”沉吟了片刻,忽然李氏拉着赵雍的手朝宫外走去。
“娘,您要带孩儿去哪?”赵雍显然对母亲的举动很是不解,母子俩久别重逢,本该多说说贴心的话才是,如何自己的母亲如此着急要拉自己去见其他人呢?何况主父也并不在邯郸,那母亲让自己去见的这个人就有些让人难以猜详了。
“去见你叔父,若不是他,你还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李氏并没有多做解释,拉着赵雍便往外走。
“叔父…”赵雍一怔,人已经被李氏拉上了轺车。
李氏口中的这个叔父,自然便是如今位高权重的安平君赵成。赵语自幼酷爱武艺,年少时便跟随着父亲赵成侯东征西讨,早已习惯了马背上的生活,虽然因为嫡子的关系坐上了这赵国国君的位置,然而相比于纷繁复杂的政治问题,他更喜欢用粗暴简单的武力解决问题。因此赵语即位之后,便甚少在宫内主持政事,而是将这些在他眼中琐碎的事务交予了亲弟弟赵成,而且还给了赵成能够开府决事的相国一职,摆明了是要当甩手掌柜。
赵成则与嗜好武力的赵语截然相反,虽然两人为同胞兄弟,然而赵成却是一直不喜欢打打杀杀的战争,在大哥随父亲征战的时候,他便跟着国内的大臣们修习治国之策。此人温文儒雅,爱慕名士,大凡听闻一人小有才名,不管对方身份如何,赵成也会折节相交,因此在邯郸城,他的声名很是不错,也算是深得民心。赵语即位之后,将国家大事尽相托付与他,自己只管行伍之事,而赵成也并没有辜负大哥的期望,将赵国政事梳理得井井有条,兄弟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赵国的国势也逐渐的蒸蒸日上。
安平君府邸在王城东墙外一片坊区,这里是最靠近王城的一片官邸,居住着绝大多数赵国的大臣。而最靠前的一座六进府邸,便是赵成的官邸,府门面对王城东墙,南行百步是王城东门,进出王城便捷之极。因了最靠近王城,所居又是中枢吏员,这片坊区自然成为王城禁军的连带护卫区,寻常很少有非官府车马进出此地。
载着李氏和赵雍的轺车缓缓停在了安平君府邸之外,拉车的下人向守卫的军士通报了来人的身份,不多时,安平君府上的执事便走出来将赵雍母子二人迎了进去。
“二位,请往这边来。”执事领着赵雍和李氏往府邸的西厢走去,这是赵雍第一次进到安平君府,不由得留意起这座府邸的构建起来。
执事领着他走的方向应该是赵成休憩所在,因为这里少有披坚执锐的甲士巡逻,倒是更多的看到府上的下人来回穿梭。整个西院大抵三分,由南向北依次是会客厅,书房,和起居室。途径会客厅之时,赵雍本以为执事便是将二人带到此处为之,没想到他却并不止步,而是继续向前,上得几级宽大石阶推开厚重木门,迎面右手侧三步处便是书房,赵雍下意识的投眼望去,视线勉强越过一道红木大屏,借着风灯光亮,可以看到中间三面墙完全挤满了高大的木架,一卷卷竹简码得整齐有序,满荡荡无一格虚空,中间一张书案,案后一方白玉镌刻着一个斗大的黑字:灋!这间都是法令典籍。看得出,这赵成为了赵国的国事,还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
管事一直将赵雍和李氏领到最北间的起居室,这才止步,轻推开虚掩着的屋门,转身朝二人行礼道:“二位请进。”
缓步迈入屋内,还来不及仔细打量屋内的陈设,最先映入赵雍眼帘的便是一大沓的竹简,中间书案与厚厚的地毡上还摊着十几卷展开的竹简,赵雍眼尖,一眼就看出这里的所有书卷都是的国府文告与大臣上书,原本应该是出现在宫内的典籍库中。不过因为赵侯长期在外征战、无暇处理政事的缘故,而安平君身为相邦本身便有开府议论事、总摄国政的权利,国君不在都城之时,这些上书出现在他的府邸也就不足为奇了。
赵国,邯郸城。
“娘,孩儿回来了。”一座看上去占地颇宽的宫殿内,赵雍束手侍立在一个跪坐着的美貌妇人的身边,恭敬的说道。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我的雍儿总算是回来了。”虽然早已知道自己儿子从山中学成归来的消息,不过如今见到了真人,美貌妇人眸子里仍旧忍不住荡漾出一缕激动之色,微笑着朝赵雍招了招手,轻声道,“雍儿上前来,让娘亲好生看看你。”
赵雍紧抿着嘴,没有开口。只是脚往前移了两步,走到自己的母亲身边站定。那妇人也站了起来,伸手揉揉他的头、摸摸他的额发、拍拍他的臂膀,眼里不知何时已是闪烁着泪花:“我的儿瘦了、黑了,但是也高了,壮了,这几年在山里还好么。”
“还…还好。”赵雍也是一声哽咽,深吸了一口气,这才缓缓道,“孩儿在山里一切都很好,师父待我视如己出,不仅教授孩儿学问,对孩儿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照。”
然后,赵雍将这几年在门内修习的情况和母亲都说了一遍,除了一些涉及门内私密的东西外,他对自己的母亲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妇人只是安静的听赵雍叙述,并不插言,不过却是不时微笑着点头。
良久,等到赵雍将这些年自己的经历叙述完,那妇人伸手在他脸上摩挲着,轻叹道:“真是苦了我儿了。”
“孩儿不幸苦,娘亲才辛苦。”看着母亲脸上那情真意切的关爱,赵雍眼角的泪水差点没忍住。
“不过回来了就好,不仅是你回来了,我李氏如今也国内也重新站稳了脚跟,以后的日子便好过了。”那妇人将赵雍拉入怀抱,在他耳边轻声说道。
赵雍脸上并没有丝毫诧异的神色,赵国的局势在他归来之前,师父就已经跟他言明,不然也不会送他归来。他母亲出身是赵国的名门望族李氏家族,李氏家族自赵襄子立国之时起便在赵国一直有人身居高位,特别是赵国北部抵御匈奴的军事大郡雁门郡,一直以来便由李氏将领驻守。
在雁门这一郡之地,李氏甚至得到了赵侯的授权,为了有利于战备,郡守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驻守此地的帅府所有,用作军事开支。由此可以想见赵侯对李姓一族是多么看重,当然为了保证这一族的忠心,联姻变成了必要的手段,赵雍之母李氏也是因此才嫁给了如今赵侯赵语。
不过在赵语即位之前,李氏一族却曾一度陷入了一场灭顶之灾,因为匈奴人在雁门大败赵军,而且越过了雁门防线,深入到赵国腹地,抢掠去不少人员和财物。赵成侯震怒,将李氏镇守雁门郡的郡守革职问罪,再加上赵国国内有小人撺掇,一场战争的失败竟是连累到李氏一族的存亡,赵雍之母正是害怕于此,才将年幼的赵雍送入鬼谷门中。
而如今李氏竟是渐渐熬了过来,不得不说这个在赵国扎根已久的大家族暗里的实力的确雄厚,赵成侯死后,赵语即位,李氏族人几经周折,使得国内诸多权贵为其说项,竟是让新即位的赵侯将这雁门郡郡守之位再次授予了李氏一族中的一员猛将,也由此宣布沉寂了许久的李氏在赵国的复兴。
只是让李氏中人有些不解的是,为何在赵成侯之时,赵军在雁门战败之后,自己一族仿若墙倒众人推般,邯郸城的赵国朝堂上几乎没有一人肯为他们开口求情。这才短短几年,昔年的当事者大多还身居高位,风向却翛然转向,自己一族派人去活络之时,众人都满口答应在赵侯面前鼎力相助,而且这种人还不在少数,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合力,才使得李氏一族得以东山再起。
李氏族人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将一切归咎于天意,是老天让李氏一族命不该绝。也不知山中的老王诩知道这些人是如此认为之后会作何想,不过他应该不会知道了,因为在将这赵雍送回赵国之后,他又收了两位徒弟,一人姓张、一人姓苏,暂时是没有精力来关注天下大势了。
“对了娘亲,主父如今在邯郸么?”赵雍忽然开口道,他初回赵国,便来见了自己含辛茹苦的母亲,而并没有去见自己的生父赵语,如今恍然想起,不由暗地埋怨自己见母心切,忘记了父子、君臣之礼,“孩儿来得匆忙,忘记觐见主父,也不知主父会否怪罪。”
“放心吧,你父亲如今并不在邯郸城中。”李氏知其所想,轻声宽慰道,“你父亲他领兵与魏国征战去了,只怕一时半会儿无法回转的。”
赵雍微一蹙眉,从母亲的话语里,他似乎听出一丝幽怨之意,不过身为人子,他自然是没有说话的立场,因而只能闭口不语。
“走吧,随娘去见一个人。”沉吟了片刻,忽然李氏拉着赵雍的手朝宫外走去。
“娘,您要带孩儿去哪?”赵雍显然对母亲的举动很是不解,母子俩久别重逢,本该多说说贴心的话才是,如何自己的母亲如此着急要拉自己去见其他人呢?何况主父也并不在邯郸,那母亲让自己去见的这个人就有些让人难以猜详了。
“去见你叔父,若不是他,你还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李氏并没有多做解释,拉着赵雍便往外走。
“叔父…”赵雍一怔,人已经被李氏拉上了轺车。
李氏口中的这个叔父,自然便是如今位高权重的安平君赵成。赵语自幼酷爱武艺,年少时便跟随着父亲赵成侯东征西讨,早已习惯了马背上的生活,虽然因为嫡子的关系坐上了这赵国国君的位置,然而相比于纷繁复杂的政治问题,他更喜欢用粗暴简单的武力解决问题。因此赵语即位之后,便甚少在宫内主持政事,而是将这些在他眼中琐碎的事务交予了亲弟弟赵成,而且还给了赵成能够开府决事的相国一职,摆明了是要当甩手掌柜。
赵成则与嗜好武力的赵语截然相反,虽然两人为同胞兄弟,然而赵成却是一直不喜欢打打杀杀的战争,在大哥随父亲征战的时候,他便跟着国内的大臣们修习治国之策。此人温文儒雅,爱慕名士,大凡听闻一人小有才名,不管对方身份如何,赵成也会折节相交,因此在邯郸城,他的声名很是不错,也算是深得民心。赵语即位之后,将国家大事尽相托付与他,自己只管行伍之事,而赵成也并没有辜负大哥的期望,将赵国政事梳理得井井有条,兄弟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赵国的国势也逐渐的蒸蒸日上。
安平君府邸在王城东墙外一片坊区,这里是最靠近王城的一片官邸,居住着绝大多数赵国的大臣。而最靠前的一座六进府邸,便是赵成的官邸,府门面对王城东墙,南行百步是王城东门,进出王城便捷之极。因了最靠近王城,所居又是中枢吏员,这片坊区自然成为王城禁军的连带护卫区,寻常很少有非官府车马进出此地。
载着李氏和赵雍的轺车缓缓停在了安平君府邸之外,拉车的下人向守卫的军士通报了来人的身份,不多时,安平君府上的执事便走出来将赵雍母子二人迎了进去。
“二位,请往这边来。”执事领着赵雍和李氏往府邸的西厢走去,这是赵雍第一次进到安平君府,不由得留意起这座府邸的构建起来。
执事领着他走的方向应该是赵成休憩所在,因为这里少有披坚执锐的甲士巡逻,倒是更多的看到府上的下人来回穿梭。整个西院大抵三分,由南向北依次是会客厅,书房,和起居室。途径会客厅之时,赵雍本以为执事便是将二人带到此处为之,没想到他却并不止步,而是继续向前,上得几级宽大石阶推开厚重木门,迎面右手侧三步处便是书房,赵雍下意识的投眼望去,视线勉强越过一道红木大屏,借着风灯光亮,可以看到中间三面墙完全挤满了高大的木架,一卷卷竹简码得整齐有序,满荡荡无一格虚空,中间一张书案,案后一方白玉镌刻着一个斗大的黑字:灋!这间都是法令典籍。看得出,这赵成为了赵国的国事,还是狠下了一番功夫的。
管事一直将赵雍和李氏领到最北间的起居室,这才止步,轻推开虚掩着的屋门,转身朝二人行礼道:“二位请进。”
缓步迈入屋内,还来不及仔细打量屋内的陈设,最先映入赵雍眼帘的便是一大沓的竹简,中间书案与厚厚的地毡上还摊着十几卷展开的竹简,赵雍眼尖,一眼就看出这里的所有书卷都是的国府文告与大臣上书,原本应该是出现在宫内的典籍库中。不过因为赵侯长期在外征战、无暇处理政事的缘故,而安平君身为相邦本身便有开府议论事、总摄国政的权利,国君不在都城之时,这些上书出现在他的府邸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顺秦》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顺秦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