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天纵之才护刘备,方天画戟战人雄(上四)
目录:汉末温侯| 作者:码字猪| 类别:历史军事
若是世人提到“四世三公”,想必多有人想到的是那袁绍,而非那袁术,原因倒也但见,只因为袁术先于袁绍之前败亡,而且还有称帝的那种不智之举,可谓是英明不存,臭名倒是有的。
只是袁术初时可不像后面那么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有着良好家世的他其实有些不凡的才能。
一提到老袁家,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四世三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袁术的高祖父袁安是东汉的司徒,袁安的第二个儿子袁敞做过司空,袁安的大儿子袁京虽然只做到蜀郡太守,但袁京的儿子,也就是袁安的孙子袁汤却官至太尉,并且袁汤的第三子袁逢、第四子袁隗也都位至三公,所以人们说袁家是“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意思就是自袁安这一辈下来,连续四代人都位至三公,这就是四世三公之说的由来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术和袁绍两弟兄才会暗生不臣之心。群雄割据时期,他们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之最强者。以他们二人的实力及家族的名望,照道理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兄弟联手、另起炉灶,统一华夏也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仗着家族的背景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年轻时便举孝廉为郎,史书上说他“历职内外”,在很多职位上有过历练,后来又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袁术的头脑这时倒是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便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讨董。这时的袁术应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他最为成功的一招就是将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拉到了自己身边。孙坚人称“江东猛虎”,忠勇善战,其军事才能在讨董诸侯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连董卓也要惧他三分。孙坚自长沙起兵之后,一路北上,还没跟董卓交战,就先后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不但帮助袁术稳稳当当地占据了荆州最靠北的南阳郡,而且几乎将身后整个荆州都划入势力范围。根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五十万户,总计超过二百四十万的人口,不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十分发达,是东汉第一大郡,南阳郡旁边的汝南也有三十七城,拥有四十万户,二百一十万人口,是规模仅次于南阳的第二大郡。袁术自己占据着南阳,而汝南恰恰又是袁氏一族的乡里所在,毫无疑义地成为袁术强有力的后盾。
就在孙坚北上后不久,新任荆州刺史刘表上表天子,让袁术名正言顺地以后将军的身份领南阳太守,而袁术也趁机上表,让孙坚做豫州刺史。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家世显赫的袁术逢此乱世,可谓得天时;喜获孙坚为前驱,可谓有人和;兼跨荆、豫二州,可谓得地利,此时的袁术,已经大有天下谁与争锋之势了。正因如此,在其他诸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孙坚却能在袁术的支持之下,逼走董卓,一路杀进洛阳。但这还不是袁术最为辉煌的时刻,因为很快,袁术势力集团与袁绍势力集团间的较量就开始了。袁绍对董卓是恨之入骨的,也不准备承认由董卓册立的汉献帝,于是准备另外立一个皇帝,但袁术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狼子野心逐渐暴露出来,开始做起了皇帝梦,于是找了个借口拒绝与袁绍合作,哥俩的关系原本就一般,这样一来,渐渐就有些势如水火了。
前面已经提到过,袁术坚持让孙坚做了豫州刺史,但袁绍对这个任命却不承认,而且还另外任命了一个叫周喁的人来做豫州刺史。一山不容二虎,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论打仗,周喁当然不是孙坚的对手,屡战屡败,被打得灰头土脸地跑了。不过袁术的的胃口并不仅仅就是眼前的这块地盘,就在孙坚跟周喁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又把势力范围扩充到了扬州一带,周喁的哥哥--九江太守周昂,就被袁术敲打了一通,那位周喁打不过孙坚,于是便跑过来帮哥哥跟袁术打仗,结果又是大败而回。袁氏兄弟间的这一番较量,袁术大获全胜。
但袁绍也不是省油的灯,他针对袁术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使得袁术成为众矢之的,加上袁术自身的种种缺陷,一些潜在的危机开始出现。袁术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俨然成为南方霸主。这时的他开始沾沾自喜,不但忘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还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臭架子,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出各种事端,弄了个损人不利己,不但和其兄袁绍反目成仇,又同近邻刘表翻了脸。树敌过多过快,尤其是与刘表交恶,放走孙策更是是袁术的一大败笔。
时有民谣云“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认为当涂者,公路也。从孙坚处得到玉玺后,袁术野心膨胀到了顶点,故于197年于寿春称天子。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袁术成为众矢之的,最后吐血而亡,只落得悲惨下场,令人可叹,可伶,可笑。
而在此时,袁术因为孙坚意外死在刘表之手,其后许昌为曹操所占,宛城为张辽所居,孙策雄起庐江,关羽盘踞寿春,一时间反倒是袁术成了盘中餐的样子。
此次司马朗出使汝南,一阵利害说完,当下就让袁术下了决心,势要由此打出一番天地,因而先是在境内整兵,接着便是向孙策许诺粮草钱财作为补偿,成功说动了他一同进攻寿春。
因为此时周瑜被派去治理柴桑,孙策因为急需发展,这些粮草钱财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因而不顾鲁肃,张纮等人的劝阻,执意出兵,领一万五千人,随同而上。。.。
只是袁术初时可不像后面那么急功近利,目光短浅,有着良好家世的他其实有些不凡的才能。
一提到老袁家,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叫做“四世三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因为袁术的高祖父袁安是东汉的司徒,袁安的第二个儿子袁敞做过司空,袁安的大儿子袁京虽然只做到蜀郡太守,但袁京的儿子,也就是袁安的孙子袁汤却官至太尉,并且袁汤的第三子袁逢、第四子袁隗也都位至三公,所以人们说袁家是“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意思就是自袁安这一辈下来,连续四代人都位至三公,这就是四世三公之说的由来了。
或许也正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袁术和袁绍两弟兄才会暗生不臣之心。群雄割据时期,他们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成为各路诸侯之中实力之最强者。以他们二人的实力及家族的名望,照道理莫说是复兴汉室,就算是兄弟联手、另起炉灶,统一华夏也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最后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
袁术早期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仗着家族的背景和当时在朝中担任司空的父亲袁逢,袁术年轻时便举孝廉为郎,史书上说他“历职内外”,在很多职位上有过历练,后来又担任过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等职务。董卓专权时期,为了拉拢袁术,还特意任命他为后将军。袁术的头脑这时倒是十分清醒,看出了董卓的狼子野心,便和兄弟袁绍一样,借机逃出洛阳并迅速组织各大割据势力联合讨董。这时的袁术应该说是很有号召力的,他最为成功的一招就是将当时的长沙太守孙坚拉到了自己身边。孙坚人称“江东猛虎”,忠勇善战,其军事才能在讨董诸侯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连董卓也要惧他三分。孙坚自长沙起兵之后,一路北上,还没跟董卓交战,就先后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不但帮助袁术稳稳当当地占据了荆州最靠北的南阳郡,而且几乎将身后整个荆州都划入势力范围。根据《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五十万户,总计超过二百四十万的人口,不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十分发达,是东汉第一大郡,南阳郡旁边的汝南也有三十七城,拥有四十万户,二百一十万人口,是规模仅次于南阳的第二大郡。袁术自己占据着南阳,而汝南恰恰又是袁氏一族的乡里所在,毫无疑义地成为袁术强有力的后盾。
就在孙坚北上后不久,新任荆州刺史刘表上表天子,让袁术名正言顺地以后将军的身份领南阳太守,而袁术也趁机上表,让孙坚做豫州刺史。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家世显赫的袁术逢此乱世,可谓得天时;喜获孙坚为前驱,可谓有人和;兼跨荆、豫二州,可谓得地利,此时的袁术,已经大有天下谁与争锋之势了。正因如此,在其他诸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孙坚却能在袁术的支持之下,逼走董卓,一路杀进洛阳。但这还不是袁术最为辉煌的时刻,因为很快,袁术势力集团与袁绍势力集团间的较量就开始了。袁绍对董卓是恨之入骨的,也不准备承认由董卓册立的汉献帝,于是准备另外立一个皇帝,但袁术随着自己地盘的扩大,狼子野心逐渐暴露出来,开始做起了皇帝梦,于是找了个借口拒绝与袁绍合作,哥俩的关系原本就一般,这样一来,渐渐就有些势如水火了。
前面已经提到过,袁术坚持让孙坚做了豫州刺史,但袁绍对这个任命却不承认,而且还另外任命了一个叫周喁的人来做豫州刺史。一山不容二虎,冲突是避免不了的,论打仗,周喁当然不是孙坚的对手,屡战屡败,被打得灰头土脸地跑了。不过袁术的的胃口并不仅仅就是眼前的这块地盘,就在孙坚跟周喁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又把势力范围扩充到了扬州一带,周喁的哥哥--九江太守周昂,就被袁术敲打了一通,那位周喁打不过孙坚,于是便跑过来帮哥哥跟袁术打仗,结果又是大败而回。袁氏兄弟间的这一番较量,袁术大获全胜。
但袁绍也不是省油的灯,他针对袁术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使得袁术成为众矢之的,加上袁术自身的种种缺陷,一些潜在的危机开始出现。袁术先后占领了扬州、豫州、司隶和荆州一部,俨然成为南方霸主。这时的他开始沾沾自喜,不但忘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还摆出了一副群雄领袖的臭架子,到处煽风点火,制造出各种事端,弄了个损人不利己,不但和其兄袁绍反目成仇,又同近邻刘表翻了脸。树敌过多过快,尤其是与刘表交恶,放走孙策更是是袁术的一大败笔。
时有民谣云“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认为当涂者,公路也。从孙坚处得到玉玺后,袁术野心膨胀到了顶点,故于197年于寿春称天子。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袁术成为众矢之的,最后吐血而亡,只落得悲惨下场,令人可叹,可伶,可笑。
而在此时,袁术因为孙坚意外死在刘表之手,其后许昌为曹操所占,宛城为张辽所居,孙策雄起庐江,关羽盘踞寿春,一时间反倒是袁术成了盘中餐的样子。
此次司马朗出使汝南,一阵利害说完,当下就让袁术下了决心,势要由此打出一番天地,因而先是在境内整兵,接着便是向孙策许诺粮草钱财作为补偿,成功说动了他一同进攻寿春。
因为此时周瑜被派去治理柴桑,孙策因为急需发展,这些粮草钱财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因而不顾鲁肃,张纮等人的劝阻,执意出兵,领一万五千人,随同而上。。.。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末温侯》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末温侯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