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寒冷
目录:雪天不冷| 作者:谷地| 类别:都市言情
我11岁那年冬天,可遭点好罪!我最小的弟弟小军来到人世。
1949年的夏天,我家从朱家窝堡搬到谷家坨子。这年秋天,我家在谷家坨子东头的半拉坨子种的土豆子大丰收,因为家人在松花江里打魚,所以起土豆就晚了些,起土豆时,地面己经上冻了。我记得,那几天天气阴沉沉的,飄着青雪,北风嗖嗖地刮着,天气很冷。我不抗冰,一会儿手就冻得像猫咬的似的。可是,土豆垅被犁仗翻开后,白哗哗的大土豆摆上一层,真招人喜欢。我也忘了冻手了,不一会儿就拣一大土篮子。到了晚上,回到家里,一洗手,天啊!手指头全冻肿了!肿得像小胡萝卜一样。人手能冰坏,土豆子能怎样呢?土豆子整回家,今天扔一筐,明天扔两筐,没到年未扔光了。
1949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住在偏厦子里,又没被盖,真难熬啊!
窝棚,怎么盖的都有,大家看见过瓜地里盖的瓜窝棚吧,真是八面透风,四面淋雨。这里面怎么能住人呢,夏天还可以,将漏雨的地方庶一庶挡一挡,怎么都能过去。到了冬天真是能把人冻成冰棍。房子太小,又太矮,不能垅火,只好干冰着。
我们住的偏厦子,是一面靠墙,靠在一面旧墙上,为了方便,省工省料,在旧墙对面砌起一面矮墙,房顶往矮墙这面流水,门窗在房苫头,实际是个小棚子。本不是住人的地方,可我家就住在这样的偏厦子里面,住了一年多。
1949年的秋天,妈又生了我们最小的弟弟叫小军,这是姐姐给起的名字,姐姐最喜欢这个名字。他就出生在这个不能挡风寒,房顶遮不住雨,四周挡不住风的小偏厦子里。他来得太不是时候了!家里真是没吃的,常依土豆当主食,但也没吃多久就没了。没穿的,小军就光腚光膀被包在小被里。没住的,连个能挡风寒的房子都没有,住的这个小偏厦子还是谷凤国五叔的。谷凤国五叔在这住了一年,挨了一冬冰。
大哥、二哥、三哥、姐姐和妹妹都得出去找宿。当时是初冬,虽然雨下得不停,偏厦子露雨,屋内没有多大的干地方,但是,天气不太冷,吃的还好对付,弄点儿干白莱,放点儿土豆,或者做一锅干白菜,绞两碗苞米面,每天两餐问题不大,虽然竟喝菜粥,但是当时还可以吃个大半饱。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妈妈抱着小军在那发愁,有时坐在那掉眼泪。一是愁大人没吃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得为这两顿饭操劳。有时连苞米面糊涂还吃不饱,竟喝高粮面糊涂,把人喝得大便干燥,有时还拉不出屎来,憋得在地上直转悠。二是孩子没奶吃,小军被饿得直哭,小手到处乱抓,抓到什么都往嘴里塞。
临居老李家的大奶(外号叫老猪胎儿,他的老伴)看看小军说:“这孩子是饿的,给他整点啥吃吧,吃饱了他就不哭了。”
妈用一个小洋铁缸热了一点苞米面糊涂,也没放白糖,家里也没有白糖呀!给小军吃,小军大口小口的都吃了。
老李大奶说:“给孩子吃口奶吧,就是没汤也能润润澡子,这孩子太可怜了。你看这孩子小脸长得多好看啊,大眼睛双眼皮儿,长得多俊。”
妈说:“大婶,你看,刚到冬天这屋冻得像冰棚,到处都是白霜,这天也不好,总是阴沉沉的,一刮风这屋里就嗖嗖的风。这天这么冷,大人都够呛,孩子能受得了吗。再说,大人吃不饱哪来的奶呀,眼看着孩子饿得直哭没办法呀。”
妈发愁第三是眼看着冬天来了,这个小扁厦子能过冬吗?孩子不得冰死吗!小军刚生下来的时候不胖不瘦,这孩子长得也快了,渐渐长大了。这孩子的命也真够硬了,每天就跟着大人一起喝苞米面糊涂,他吃东西也不挑减,给什么吃什么。
到了初冬的时候,小军长得天真活泼可爱,他好笑,一逗引他就笑,很可爱。每天抱着他,悠他,听他嘎嘎地笑声。
1949年的冬天特别冷,雪又特别大。大雪封山,真是山舞银蛇,行人的帽子上都是白的,人走在路上踩得嘎吱嘎吱的响,真是撒尿似乎都冻成冰棍。大车走起来很困难,碰到雪领子就过不去。可是马爬犁跑起来很方便,尽管天气很冷,滴水成冰,赶马爬犁的人帽子冻得雪白,可马爬犁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路上行人很少,带孩子的人和老年人不敢出屋。
这年爹和妈带着我们8个孩子就在小偏厦子里生活。虽然大哥、二哥、三哥、姐姐和妹妹都出去找宿,但家里还剩下爹、妈、小军、永沛和我5口人。全家一床比褥子大不多的小被,真是一床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小被。我们全家没吃、没穿、没住处,过着要饭的生活。没办法,爹和妈一商量,就把孩子们安排了。
二哥住在太爷和爷爷家的马架子里,这个马架子是用垡子盖起来的,比地印子(就地挖个坑,坑的三面砌起墙,棚上盖,盘上炕,这就是那时穷人住的地方)大不多,墙比较厚,房上苫的又厚,所以比较暖和。就是房子比较小,进屋就上炕。二哥就挤在爷爷的身后,连翻身都很困难。房子太小了,连个放柴火的地方都没有。冬天不敢开门一开门冷风就上炕了。
大哥住在二叔家的偏厦子里。这个偏厦子不如太爷家的马架子,墙是用柳条子编的,里外抹上泥,很薄,风一吹就透,再加上房上苫的很薄,冬天很冷。好歹炕烧得很热,大哥有一套比较厚的棉衣,还可以将就。
姐姐和妹妹(比我小一岁)住在姥姥家,有时回来一趟。三哥在姥爷家,有时回来一趟,回来也不住在家里,他住在爷爷的马架子里。
我、永沛(比我小七岁)和弟弟小军跟着爹和妈住在谷凤国五叔盖起来的偏厦子里(就是个小棚子)。这个小棚子还不如二叔家的偏厦子,墙也是用柳条子编的,但是只在外面抹上一层泥,屋里没抹,墙就更薄了,有的地方还透亮,刮起风来屋里呼呼响,房上苫的草也不厚,所以屋里像凉棚似的。
谷凤国(我四爷的儿子)五叔有棉被,把炕烧得热热的,钻进被窝里把头用棉被一捂,虽然早晨起来被边上都是雪白的霜,甚至有时还冻冰,但一宿还没问题。到了白天,冻得孩子哭老婆叫,孩子的手脚冻坏了,我五婶的手脚冻了,冻得坚持不住了,没办法搬走了。
而我们就连盖这样个偏厦子的能力也没有,就捡谷凤国五叔的偏厦子。我们和谷凤国五叔相比就更不行了,我们没棉被,没棉大衣,就连身上穿的都很薄。一刮起风来,房顶、墙角和墙都透风,连窗户四周都透风,屋里刮得哗啦哗啦的响。
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在这冰天雪地里,在这冻得拿不出手的屋子里,只有爹、妈、弟弟小军和永沛盖着这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一床小被,就是把炕烧着了也无及于事。为了让小军和弟弟永沛能暖和一点,把他和三岁的弟弟永沛放在爹和妈的中间,每天晚间不是爹露出半个身子就是妈露出半个身子,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有谁能受得了啊!这一床小被,爹、妈、小军和三岁的弟弟永沛盖,可想而知,甭说是一床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小被,就是一床大被,四个人扯也扯不开呀!有时夜间妈起来坐着,坐在那唉声汉气!
我盖草莲子,盖着谷草打成的又扎人又硬的草莲子,不能为妈妈解决一点问题!
1949年的夏天,我家从朱家窝堡搬到谷家坨子。这年秋天,我家在谷家坨子东头的半拉坨子种的土豆子大丰收,因为家人在松花江里打魚,所以起土豆就晚了些,起土豆时,地面己经上冻了。我记得,那几天天气阴沉沉的,飄着青雪,北风嗖嗖地刮着,天气很冷。我不抗冰,一会儿手就冻得像猫咬的似的。可是,土豆垅被犁仗翻开后,白哗哗的大土豆摆上一层,真招人喜欢。我也忘了冻手了,不一会儿就拣一大土篮子。到了晚上,回到家里,一洗手,天啊!手指头全冻肿了!肿得像小胡萝卜一样。人手能冰坏,土豆子能怎样呢?土豆子整回家,今天扔一筐,明天扔两筐,没到年未扔光了。
1949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住在偏厦子里,又没被盖,真难熬啊!
窝棚,怎么盖的都有,大家看见过瓜地里盖的瓜窝棚吧,真是八面透风,四面淋雨。这里面怎么能住人呢,夏天还可以,将漏雨的地方庶一庶挡一挡,怎么都能过去。到了冬天真是能把人冻成冰棍。房子太小,又太矮,不能垅火,只好干冰着。
我们住的偏厦子,是一面靠墙,靠在一面旧墙上,为了方便,省工省料,在旧墙对面砌起一面矮墙,房顶往矮墙这面流水,门窗在房苫头,实际是个小棚子。本不是住人的地方,可我家就住在这样的偏厦子里面,住了一年多。
1949年的秋天,妈又生了我们最小的弟弟叫小军,这是姐姐给起的名字,姐姐最喜欢这个名字。他就出生在这个不能挡风寒,房顶遮不住雨,四周挡不住风的小偏厦子里。他来得太不是时候了!家里真是没吃的,常依土豆当主食,但也没吃多久就没了。没穿的,小军就光腚光膀被包在小被里。没住的,连个能挡风寒的房子都没有,住的这个小偏厦子还是谷凤国五叔的。谷凤国五叔在这住了一年,挨了一冬冰。
大哥、二哥、三哥、姐姐和妹妹都得出去找宿。当时是初冬,虽然雨下得不停,偏厦子露雨,屋内没有多大的干地方,但是,天气不太冷,吃的还好对付,弄点儿干白莱,放点儿土豆,或者做一锅干白菜,绞两碗苞米面,每天两餐问题不大,虽然竟喝菜粥,但是当时还可以吃个大半饱。冬天来了,天气冷了,妈妈抱着小军在那发愁,有时坐在那掉眼泪。一是愁大人没吃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得为这两顿饭操劳。有时连苞米面糊涂还吃不饱,竟喝高粮面糊涂,把人喝得大便干燥,有时还拉不出屎来,憋得在地上直转悠。二是孩子没奶吃,小军被饿得直哭,小手到处乱抓,抓到什么都往嘴里塞。
临居老李家的大奶(外号叫老猪胎儿,他的老伴)看看小军说:“这孩子是饿的,给他整点啥吃吧,吃饱了他就不哭了。”
妈用一个小洋铁缸热了一点苞米面糊涂,也没放白糖,家里也没有白糖呀!给小军吃,小军大口小口的都吃了。
老李大奶说:“给孩子吃口奶吧,就是没汤也能润润澡子,这孩子太可怜了。你看这孩子小脸长得多好看啊,大眼睛双眼皮儿,长得多俊。”
妈说:“大婶,你看,刚到冬天这屋冻得像冰棚,到处都是白霜,这天也不好,总是阴沉沉的,一刮风这屋里就嗖嗖的风。这天这么冷,大人都够呛,孩子能受得了吗。再说,大人吃不饱哪来的奶呀,眼看着孩子饿得直哭没办法呀。”
妈发愁第三是眼看着冬天来了,这个小扁厦子能过冬吗?孩子不得冰死吗!小军刚生下来的时候不胖不瘦,这孩子长得也快了,渐渐长大了。这孩子的命也真够硬了,每天就跟着大人一起喝苞米面糊涂,他吃东西也不挑减,给什么吃什么。
到了初冬的时候,小军长得天真活泼可爱,他好笑,一逗引他就笑,很可爱。每天抱着他,悠他,听他嘎嘎地笑声。
1949年的冬天特别冷,雪又特别大。大雪封山,真是山舞银蛇,行人的帽子上都是白的,人走在路上踩得嘎吱嘎吱的响,真是撒尿似乎都冻成冰棍。大车走起来很困难,碰到雪领子就过不去。可是马爬犁跑起来很方便,尽管天气很冷,滴水成冰,赶马爬犁的人帽子冻得雪白,可马爬犁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路上行人很少,带孩子的人和老年人不敢出屋。
这年爹和妈带着我们8个孩子就在小偏厦子里生活。虽然大哥、二哥、三哥、姐姐和妹妹都出去找宿,但家里还剩下爹、妈、小军、永沛和我5口人。全家一床比褥子大不多的小被,真是一床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小被。我们全家没吃、没穿、没住处,过着要饭的生活。没办法,爹和妈一商量,就把孩子们安排了。
二哥住在太爷和爷爷家的马架子里,这个马架子是用垡子盖起来的,比地印子(就地挖个坑,坑的三面砌起墙,棚上盖,盘上炕,这就是那时穷人住的地方)大不多,墙比较厚,房上苫的又厚,所以比较暖和。就是房子比较小,进屋就上炕。二哥就挤在爷爷的身后,连翻身都很困难。房子太小了,连个放柴火的地方都没有。冬天不敢开门一开门冷风就上炕了。
大哥住在二叔家的偏厦子里。这个偏厦子不如太爷家的马架子,墙是用柳条子编的,里外抹上泥,很薄,风一吹就透,再加上房上苫的很薄,冬天很冷。好歹炕烧得很热,大哥有一套比较厚的棉衣,还可以将就。
姐姐和妹妹(比我小一岁)住在姥姥家,有时回来一趟。三哥在姥爷家,有时回来一趟,回来也不住在家里,他住在爷爷的马架子里。
我、永沛(比我小七岁)和弟弟小军跟着爹和妈住在谷凤国五叔盖起来的偏厦子里(就是个小棚子)。这个小棚子还不如二叔家的偏厦子,墙也是用柳条子编的,但是只在外面抹上一层泥,屋里没抹,墙就更薄了,有的地方还透亮,刮起风来屋里呼呼响,房上苫的草也不厚,所以屋里像凉棚似的。
谷凤国(我四爷的儿子)五叔有棉被,把炕烧得热热的,钻进被窝里把头用棉被一捂,虽然早晨起来被边上都是雪白的霜,甚至有时还冻冰,但一宿还没问题。到了白天,冻得孩子哭老婆叫,孩子的手脚冻坏了,我五婶的手脚冻了,冻得坚持不住了,没办法搬走了。
而我们就连盖这样个偏厦子的能力也没有,就捡谷凤国五叔的偏厦子。我们和谷凤国五叔相比就更不行了,我们没棉被,没棉大衣,就连身上穿的都很薄。一刮起风来,房顶、墙角和墙都透风,连窗户四周都透风,屋里刮得哗啦哗啦的响。
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在这冰天雪地里,在这冻得拿不出手的屋子里,只有爹、妈、弟弟小军和永沛盖着这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一床小被,就是把炕烧着了也无及于事。为了让小军和弟弟永沛能暖和一点,把他和三岁的弟弟永沛放在爹和妈的中间,每天晚间不是爹露出半个身子就是妈露出半个身子,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有谁能受得了啊!这一床小被,爹、妈、小军和三岁的弟弟永沛盖,可想而知,甭说是一床上不够天下不够地的小被,就是一床大被,四个人扯也扯不开呀!有时夜间妈起来坐着,坐在那唉声汉气!
我盖草莲子,盖着谷草打成的又扎人又硬的草莲子,不能为妈妈解决一点问题!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雪天不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雪天不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