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淡扫娥眉 正文 名将

正文 名将

目录:淡扫娥眉| 作者:郁之|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有话要说:</br>本章十分胡言乱语,万一有军事强人,千万别拍我......

    <hr size=1 />  威武军何也?大郑第一劲旅!威武上将军何人?天下第一名将!

    这便是狄桂华和她的威武军了,没错,就只是她一个人的威武军。追溯宣华、凤仪乃至甘露、祥麟四朝将近五十年的历史,从来不曾有一支军队被正式称作武威军,遍翻朝廷正册典籍,于浩渺如烟的诏令公文中逐句搜寻,也绝不会找到武威军三个字。所谓的武威军,实际上只不过是对武威上将军狄桂华昔年作战之时所长期统帅的一众将士的俗称而已。

    大郑立国三百多年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府兵制。府兵之制,行耕养之策,征天下各州郡在籍之民为府军。府兵平时由各州都尉将军统领,归十二卫分管。十二卫者,分别为左右翊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候卫。有事之时,兵部以天子之诏令临时征调府兵组成大军,天子授大将以印信符节,令为统帅。事毕,府兵散归卫府而大将归于朝廷。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大郑有名有号的军队,除去天子六军,亦即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之外,便只有左右翊卫之骁骑军、左右骁卫之豹骑军,左右武卫之熊渠军,左右屯卫之神策军,左右御卫之射生军以及左右侯卫之飞骑军。

    但自祥麟末年以来,河西边患日重,乌虚九部屡屡扣关,加之关东乱民四起,朝廷不得不连年用兵。战事一久,则统帅长期手握兵符不必缴回,以致权威大盛;战事频仍,则府兵一旦征调便随主帅辗转征战四方,往往再无归于卫府之日。于是,日积月累之下,几乎围绕着每一个统兵大将,都会形成一个颇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年头长一些的,甚至有可能成为世家一般的存在。 而习惯上也会简单地把名将常年统帅的一支军队以其官爵或姓氏等呼之,只是正笔不书而已。

    所以说,所谓地武威军,实际就是距离武威上将军狄桂华个人的私兵集团还有十步、或者说是百步之远的一个怪胎罢了。

    可不管怎么说,这个怪胎的忠诚与能力都是不容质疑的。

    整整凤仪一朝,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甘露十二年春三月到宣华三年夏五月的十六年间,狄桂华和她的武威军以真正意义上的“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宣示着她与他们无可动摇的地位。有那么几次,似乎可以说,正是由于狄桂华和他的武威军力挽狂澜于即到,方才保住了大郑在乌虚面前的湟湟风范。总而言之,在威武军声名最盛地那一段时间,即便是武安侯张玉之河西军亦不得不对其退避三舍。而关于威武上将军狄桂华其人,武安侯张玉和当年的左羽林大将军淳于虎曾有过一段相精彩的对话。

    那是在凤仪元年的秋天,狄桂华以屠灭乌虚赫末部、生擒赫末王之功而终得封侯的仪典之上……

    先是张玉喟然一声轻叹,站在他身边的淳于虎便幸灾乐祸地伸头探问:“张侯心中很不是滋味吧,竟让一个女人抢走了你天下第一名将的美誉?”

    张玉怫然变色,轻斥道:“左羽林大将军,您这是在鄙薄女子吗?恕我不敢与闻。”

    淳于虎冷哼道:“难道有错吗?旁的事也就罢了,现在竟然连战场屠戮之事比不过女子!张玉你不觉得羞耻吗?哈,我淳于虎可是不大不好意思出门了。”

    张玉不禁黯然,再说话时声音里多了几分无奈,却也多了几分钦服。他说:“和这个女人生在同时,实是我等武将最大的不幸……假若她生在乌虚,至少还能与之畅快淋漓地一战,可惜……”

    可惜,仪典正进行到最重要的时刻,淳于虎分神去瞧,没能听到张玉的遗憾。

    “是扬国夫人哪!”所以,后来淳于虎只是近乎于诅咒一般地讽刺道,“只盼这位扬国夫人早日成婚取夫,也许还来得及生女,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把爵位传下去呢。”

    张玉摇头,肃然道:“我宁可希望她索性就这么死在沙场之上!”

    当然,后来全天下都知道,狄桂华终究没有运气死在战场上。至于张玉有没有为此遗憾不已,对月叹息几声或者干脆扬手洒出一杯酒来以为追思,就不得而知了。只是那个时候,谁又会想到,这位天下第一名将,十九孤身前往河西投军;二十二岁崭露头角;二十七岁威震乌虚,三十岁收复中原群寇,三十二岁封侯,三十四岁平定陈王叛乱,三十四岁先后平定楚、吴两王叛乱,三十五岁平定越王叛乱,三十九岁荡平天下流贼,四十岁回师击溃兵围上都的十万乌虚精锐,四十三岁追亡逐北射毙乌虚青耀王,四十六岁平定齐王叛乱的狄桂华,怎么竟会在四十七岁的盛年之时突然败给了一伙儿只会占山为王的乌合之众呢?

    难道当真是水盈则溢,月满则亏吗?

    宣华二年之时,由于齐王叛乱,河北流寇随之骤起。狄桂华在平定了齐王之乱以后,奉皇帝的诏命,并未班师回朝,而是继续留在河北,开始着手剿灭土匪流寇。当时河北四十四州举旗造反的土匪流寇虽多,却大多不成气候,往往不过是聚上千把人、占了三两个山头便敢打出诸如“替天行道”、“河北阎罗王”、“赤眉大将军”之类旗号的小毛贼。

    这样一种情况,乍看起来仿佛没什么了不起。只要大军所向,些许小毛贼还不立时灰飞烟灭?可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这些个毛贼土寇,东一群西一伙的,少则几百,多则上万,俱是各据天险。更可气地是,这群人民匪难分,今天窜出来一绺子聚在一起作几天乱,明天却又解散回家种地去了。总之活像是几万只老鼠散在燕代齐鲁的千里之地,而且还要到处乱窜!实在是让人剿不胜剿。狄桂华对此也很是头疼,终于决定网开一面,将匪寇全部赶入齐地,再聚而歼之。

    单从平寇而言,这一策略完全正确。对于狄桂华而言,杀死一只大象怎么着也比去抓一万只老鼠容易得多。再者,燕代之地素有提衣挈领而制之势,实非久战之地。贼寇初起之时固然无妨,可一旦久战生变,便大有不妙。重,寇入晋阳而扣潼关,则关中震动。轻,寇出河间而入中原,则东都危矣。然而从结果上看,驱寇入齐之策却实实是狄桂华本人的催命符……

    到宣华三年年初的时候,狄桂华用尽手段,终于将河北诸寇都赶进了齐地。燕代之地随之平静,齐鲁之高门士族却不免要怨声载道。而狄桂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偏偏在这个时候合而不围,围而不攻,就这么眼看着十来万的流寇在齐鲁之地纵横驰骋、烧杀劫掠。当时,高门士族为流寇所破家灭门者不下数十。这一拖就拖到了八月,皇帝终于扛不住颁下诏令,狄桂华方才入齐平寇。

    齐鲁之地,多山丘而少平地,有亢父之险,所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虽不及西秦蜀中险固,以攻而言,却也是非常艰难。狄桂华果然不愧天下第一名将,只半个月,便将十几万匪寇逼入祈、沭两水之间,只能约齐诸军,便可一举围歼。然而真到合围之时,却有一路人马误了合围的时辰,贼寇破围而出,围歼之谋功亏一篑。不仅如此,破围而出的的贼寇随即掘开沭水,祈、沭谷地遂成泽国,于是正在谷地之中追逐贼寇的武威军横遭水淹,折损甚巨。这一仗,竟是平生从未有败绩的武威上将军败了。

    不得不承认,流寇之中也确实是真有人才。面对这狄桂华这种根本就不可能战胜的对手,在侥幸突出重围之后,逃命尚且唯恐不及之时,竟然还能有闲暇去动心思算计她,而且还算计得其准无比。果然是不要命的更厉害些吗?可见狮子博兔大大不值。

    狄桂华一败,朝野震惊,一时之间种种议论甚嚣尘上,甚至连武威上将军通匪之说都被堂而皇之地在朝堂之上提了出来。当时上都的形势对狄桂华很是不利,且不说出身齐鲁的士族贵介是如何地张牙舞爪,便是其他的文官武将也都众口一词地说是应该要武威上将军给个交代。皇帝仍然是扛不住,只拖了五日便不顾河北匪患未平的局面,令右龙武大将军秦合素亲传诏令,召狄桂华回转上都。

    狄桂华一入上都旋被软禁。过了一冬,宣华四年年初,皇帝以丧师失土之罪下诏将她罢官夺爵。也许从皇帝的本意上讲,并不想杀狄桂华,就算是为了不让自己将来在史书上留在下个寡恩的好名声奈何她终究还是扛不住内庭的苦苦相缠与外庭的步步紧逼。于是到了五月,狄桂华身上便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个莫须有的通匪之罪,历经四朝功勋盖世的大郑第一名将竟然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斩首于闹市。实不知殊为可叹者究竟为何!所幸狄桂华并无家室子女之类,不致有明珠投暗、宝镜蒙尘之事再乱人心怀……

    武威上将军狄桂华死后,武威军星云流散,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什么模样,他们便是什么模样,什么“大郑第一劲旅“之说,自是说也不消说地被人团成了团儿扔进泥淖里。而至于河北的局面,那可当真是怎一个精彩了得!

    “河北义军大展神威,大败天下第一名将狄桂华,尽屠大郑第一劲旅武威军!”

    当时广为流传的这样一种说法,虽然有些死不要脸地夸大其实,却也的确最有效地煽动着天下“有志之士“那摇摆不定的小心肝。于是,河北之地也就成了所有英雄豪杰眼中的宝地。在此后的十数年见,大凡是想造反的,想招安的,想浑水摸鱼的,乃至想打劫抢女人的,都免不了要到河北汇集碰碰运气。就这样,河北四十四州“群豪并起,英雄相争”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而大郑朝廷在河北平寇也就平了整整十四年,因此而封侯的将领一双手都数不过来的。

    最开始在河北平寇的,仍是武威军留下的那群人。他们到底有当年的底子在,战力很是不俗,是故那时的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宣华五年之后,傅铁衣、卢文谣等一干后起之秀次第崛起,武威旧将的地位才逐渐尴尬起来。认真说起来,宣华十二年之前,武威旧部其实也还是举足轻重的。宣华五年到宣华十二年的河北之地,逐渐显现出傅铁衣与卢文谣两雄并立,相持不下的格局。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就算是一雌一雄,总也要先分出高下才能说到其他。因此武威军这群实力不俗的旧部便颇有了“与汉汉重,归楚楚安”的味道,无论是傅铁衣还是卢文谣,对他们都是以拉拢为主的。

    然而到了宣华十二年,卢文谣解征衣而换凤袍,施施然而入帝王家,尚天子之第三子为赵王妃,河北四十四州便成了傅铁衣一个人的天下。卢文谣挂冠成婚,走得是毅然决然,潇洒无比,却实实是坑苦了还留在河北的武威军旧部。现在,他们再也没有办法左右逢源,在夹缝中生存下去,只好被傅铁衣一个接着一个的收拾。运气好的,承蒙傅铁衣青眼,还可以留在河北做个走狗,运气差些的,如陈承虎这般,或谋个闲职,或解甲归田,总之远远地不要再去碍傅铁衣的眼也就是了;运气不好的,便只好让傅铁衣寻个机会赶去送死了。

    “……至于今晚之事”陆子周说了半天无关紧要的闲话,方才话头一转提起正事来:“表面上看起来很是清楚明了。陈承虎和林天笑本都是武威军之旧部。武威式军微之后,陈承虎如大多数武威故将一样,继续留在河北平寇,而林天笑却改行做了流寇,以混天龙之绰号作乱河北。十几年后,陈承虎被傅铁衣赶出河北,由一方军镇诸侯变成了无关紧要的楚州都尉将军,而林天笑做流寇却逐渐做成了气候,竟成了河北所谓十九路义军公推的总头目,号称为燕州八大王的混天龙。陈林二人既是源出一家,而所谓平寇素来又不免要有官匪相通之事,那么,那么混天龙兵败逃匿,藏在淮南朱升大侠庄上之事,陈承虎必定是知晓的,这只看他来搜之时的种种布置便能肯定。至于他搜人的目的是什么,是想助混天龙东山再起和他合伙造反,还是只想就故人一命,又或是想擒了混天龙去邀功请赏,可就颇费思量了。”

    陆子周又插了几句,简单地将自己和元错在院外交谈的内容告诉赵瑟,接着推详道:“以元错的话来看,昔年武威上将军意外战败,正是因为混天龙误中流寇之计误了合围之期。再看混天龙和陈承虎照面之后的言语行为,当知元错此言不虚。”

    “以我猜测,林天笑当年应该是刚一知晓自己失期而致武威军战败之事便立即逃了,根本没去和狄桂华与武威诸将照面,否则,失期当斩,律有明文,连狄桂华都被杀了,林天笑又凭什么能逃出生天。退一万步说,就算林天笑地位太低,皇帝没顾上他,武威诸将也绝不会放过他。所以,陈承虎此来,当时先要和林天笑算算旧账,然后再谈其它。这些都是见不得光的,所以,陈承虎要搜你的卧房之时难说话之极,你让他独自进房去搜他却想都不想便同意了。后来,狄婆婆出现,说了几句不相干的话,混天龙便急着就死而陈承虎却立即收刀走人。纵观天下,除了狄桂华之外,我是想不出还有什么人有此本事了!”

    “然而这里面却还有三个疑点需要仔细推敲。第一是狄桂华没有时间化身为狄婆婆,这一点最费思量,如今看来阿瑟必是已有成竹在胸……暂且就当狄婆婆便是狄桂华吧,那么就有了第二个疑点——混天龙一见狄桂华死而复生便急着要咬舌自尽,这还可以说是他一直以来都为当年之事愧疚异常,如今乍见狄桂华复生,一时心情激动,羞愧交加之下故而寻死,可他所说的‘如此我也没什么理由苟活下去了’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可当真是非常奇怪!混天龙自承当死,不过是因为由于他的缘故武威上将军战败身死而武威军自此一蹶不振。而混天龙之所谓苟活,是为情愿一死却又不得不活。可既是如此,却为何武威军惨败之时他没有横刀自尽以死相谢?武威上将军身首两段之时他没有撞墙触柱以身相殉,偏狄桂华活过来了他却非要去死呢?林天笑一个半生刀头舔血以命相博的猛将,怀抱以命赎罪之意,却在当死之时不死,反而去做了害惨他的流寇,所为者为何?”

    “丈夫不死,将以有为也!至于为什么不死的原因,便还要重新推敲那场狄桂华唯一的败战,这也正是第三个疑点。细究起来,那场平寇从头到尾处处都有问题。”

    “河北匪患初起之时,不过是燕王叛乱的余孽,还有就是天灾和催征激起的民变,实际只需善加抚剿即可平息,何至于动用天下号称‘天下第一劲旅’的武威军!再说狄桂华的平寇策略,‘聚而歼之’本身并没有问题,可将围歼之地置于齐鲁之中却是大错而特错!齐鲁之地是什么地方,天下豪门半出于此,一旦寇入齐鲁则山东士族必受其乱。狄桂华一代名将,就当真在沃野千里的河北之地无法再寻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围歼匪寇吗?难道她不知道驱寇入齐必遭天下士族愤恨吗!”

    “就算齐鲁之地便于围歼,然则狄桂华将河北群寇尽行驱入山东是在宣华三年的一月,而真正她进军平寇却是等到了八月,期间超过半年的时间,武威军只是将贼寇圈在里面便不闻不问了。狄桂华由着十几万已成瓮中之鳖的流寇在齐鲁之地横冲直撞,看热闹一般地瞧着山东豪门士族被逐一被屠戮灭门,而皇帝竟也稳如泰山,不置一词,直到八月方才下令出击,似乎也不大合情理。”

    “至于最后的祈、沭河谷之战,狄桂华输得更是莫名奇妙。合围失期本是常事,一般说来或因天气,或因迷路,可因为主将领中了美人计而失期的,可是只此一例,别无他家。此中必有蹊跷,我们且不去说它。只说流寇破围而出的时机与方向,也未免准得太离谱了,实是不早不晚、不偏不倚,只要差一点他们也不一定能从狄桂华手中逃出命去。要说武威军军中没有内奸,恐怕流寇自己都要不好意思张这个口。还有便是流寇最精彩的神来之笔——掘开沭河水淹武威军,地形和时间上也大有问题。祈、沭河谷之战总计也就半天的时间,以沭河淹祈、沭谷地,则至少要掘开青口,流寇破围之处与青口相距甚远,轻骑快马也要一个多时辰,再加上决堤的时间,如何能有时间淹得到武威军?”

    “那么,相互参照之下,真相也就呼之欲出了!”陆子周饮尽杯中之酒,感慨万千地说道;“依我看来,当年武威上将之死,武威军之败当是由当今宣华天子、齐鲁士族还有流寇一起促成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淡扫娥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淡扫娥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