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士庶(小修)
目录:魏晋莞歌| 作者:耳东拾玖| 类别:玄幻奇幻
我换上的是一身轻烟锈鸢尾淡杏窄袖短装,下罩素色云锦薄绢挑染烟水蓝襦裙,脚踏蜀锦错银秀同色花缠裹的木屐,看看天色,以至黄昏时分。
按规矩是要和保姆奶娘并上一干丫鬟到父母的正院请安,然后一家人用膳。
可我一向在外清风明月地惯了,加上一干家学,就对簪璎士家的这些个礼数没什么讲究。反而觉得一大帮人咋咋忽忽,实在是无趣,累赘的紧。就挥退了她们,只带了茯苓也不上妆,素面往那去。
茯苓这丫头和其他人自然是不同的。她是崔嬷嬷那年从山寺回府,牵在左手边带回的的那个孩子。
那年有我记忆中温暖的南方最凛冽的隆冬,可是,即便是那样难过的严寒,还是抹不掉那黑白分明眼眸中的明亮。
她只是安静乖巧的跟随着崔嬷嬷,一看,就觉得那是暮春踏青时,贵族女子开遍百花的绫罗,也带不来的美好气息。
只是她和我擦身而过时,唇角闪过了一丝和璕狸相仿的桀骜,让我不知,她到底是莫春还是盛夏。
只是一瞥,我仿佛是看到了自己和璕狸,这两个都继承了王氏门阀最矜持的内敛和最张扬的桀骜的孩子……就是这一瞥,给了我留下她的理由。
这样,这个被母亲赐名茯苓的女孩,就养在我的身边。
只见她娉娉袅袅,一袭桃红帛纱衣,不做其他累赘,只是在腰间绣上一支暮春梨花,与裙角处补上几点花瓣以饰呼应。整个人,好似拥了清风入怀——灵动了起来。
竟然也不输给有些幼承庭训的世家子弟。
内帷玩笑时,连阿姆总也戏言,崔嬷嬷当真是好福气,从寺中回府,就有神灵送来两个这么水灵的娃娃。
记得前些年,豫州别驾回京述职,出于礼数,来府上拜侯父亲,当时我也在堂上,那时年纪尚幼,且政事上父亲向来是不避讳我的,是故我就没有回避。主客相互见礼之后,那人就问道:“国公府上两位女公子都生的如此人品,不知是否已许了人家?”
我当时就以团扇障面,笑开了,心道,如今世家一族的姐妹如果是亲厚,即便不是嫡亲,也是经常一处,那人自是以为茯苓不是国公府上的小姐,也是王氏族人了。
只见父亲随即抚掌,目视左右之人,笑问:“府上难道多出了一位检方从扬州带回来的小姐?”
那别驾先是一怔,又是不动声色的看向我两,立时面露赧色,稍驻之后敛衣下拜,口中道:“素闻见斋胸有丘壑,大肚能容,某今日实是佩服之至!”
我闻言扬眉,姜还是老的辣啊!
由南至北,谁人不知南朝的王氏国公字见斋,那人先前只是依爵位相称,即使刻意疏远。现在,且不听说了什么话,只是那由国公变成见斋的称呼便可知,我家老头子单只是一句话,就收服从政多年,清名在外,任是哪一党拉拢都不为所动的扬州刺史别驾,真是……
切莫认为那别驾出错的话无关痛痒,即使茯苓几乎是府上的半个小姐,但是终究是名分已定,豪门士族最重的便是寒士之分,现在茯苓被看成和我这王氏嫡脉的小姐平起平坐,往小里说这是折煞了整个王氏,但是往大里说,他羞辱的是举国门阀。
这风气,是南北通行的,原先魏室还未渡江前,南方各族还不是太过讲究,至衣冠南来,带来了北方“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习气,而北方流亡士族的权利以渡江先后为标准,如此便区别了寒士。这界限,也是各大门阀一致极力捍卫的。
北朝颜之推作《观我生赋》,而后,贾氏家族三代人皆先后承谱学,官府严格控制家族正统,冒认族亲着皆是死罪。
中原士族随高祖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东有《百谱》(《百家谱》)。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权利的士族,后来渡江的北方士族,被这百家人呼为伧,不得享受同等的权利就此沦为寒族。故而我朝政权主要也是这一百家的政权。
寒族子弟,即使是经纶满腹,但也是出仕无望,终老于陋巷之间。他们有志不得伸,郁积满腔。
而反观世家子弟,即使是智不及幼子,也可凭祖上阴德,袭的爵位,从此宝马香车,钟鸣鼎食,膏腴千顷,婢仆成群,也是不为过的。
士庶之间的界限由此越发明显:不得通婚,甚至不得同席而坐。
就如几年前,太原温氏家主,温方庭在上巳节于富春江畔设席,邀卿贵清谈玩乐,可是也许是不甘受排挤,又懂些文墨的寒族楞头小子,也坐在席间,众人本来相谈甚欢,可是在知悉起身份后,主人家立即将人下狱,焚毁那人坐过的几案,同坐当时就纷纷甩袖离席,过后就有世家同那豪族断交!
更有甚者,甚至上书朝廷,弹劾伊德行有亏,闹到圣上亲自下旨,免了温公半年俸禄才作罢。
于这样的人家来说,半年米帛,更本就不算什么,但,在德行一项上,却是颜面扫地,得罪勋贵无数。
按规矩是要和保姆奶娘并上一干丫鬟到父母的正院请安,然后一家人用膳。
可我一向在外清风明月地惯了,加上一干家学,就对簪璎士家的这些个礼数没什么讲究。反而觉得一大帮人咋咋忽忽,实在是无趣,累赘的紧。就挥退了她们,只带了茯苓也不上妆,素面往那去。
茯苓这丫头和其他人自然是不同的。她是崔嬷嬷那年从山寺回府,牵在左手边带回的的那个孩子。
那年有我记忆中温暖的南方最凛冽的隆冬,可是,即便是那样难过的严寒,还是抹不掉那黑白分明眼眸中的明亮。
她只是安静乖巧的跟随着崔嬷嬷,一看,就觉得那是暮春踏青时,贵族女子开遍百花的绫罗,也带不来的美好气息。
只是她和我擦身而过时,唇角闪过了一丝和璕狸相仿的桀骜,让我不知,她到底是莫春还是盛夏。
只是一瞥,我仿佛是看到了自己和璕狸,这两个都继承了王氏门阀最矜持的内敛和最张扬的桀骜的孩子……就是这一瞥,给了我留下她的理由。
这样,这个被母亲赐名茯苓的女孩,就养在我的身边。
只见她娉娉袅袅,一袭桃红帛纱衣,不做其他累赘,只是在腰间绣上一支暮春梨花,与裙角处补上几点花瓣以饰呼应。整个人,好似拥了清风入怀——灵动了起来。
竟然也不输给有些幼承庭训的世家子弟。
内帷玩笑时,连阿姆总也戏言,崔嬷嬷当真是好福气,从寺中回府,就有神灵送来两个这么水灵的娃娃。
记得前些年,豫州别驾回京述职,出于礼数,来府上拜侯父亲,当时我也在堂上,那时年纪尚幼,且政事上父亲向来是不避讳我的,是故我就没有回避。主客相互见礼之后,那人就问道:“国公府上两位女公子都生的如此人品,不知是否已许了人家?”
我当时就以团扇障面,笑开了,心道,如今世家一族的姐妹如果是亲厚,即便不是嫡亲,也是经常一处,那人自是以为茯苓不是国公府上的小姐,也是王氏族人了。
只见父亲随即抚掌,目视左右之人,笑问:“府上难道多出了一位检方从扬州带回来的小姐?”
那别驾先是一怔,又是不动声色的看向我两,立时面露赧色,稍驻之后敛衣下拜,口中道:“素闻见斋胸有丘壑,大肚能容,某今日实是佩服之至!”
我闻言扬眉,姜还是老的辣啊!
由南至北,谁人不知南朝的王氏国公字见斋,那人先前只是依爵位相称,即使刻意疏远。现在,且不听说了什么话,只是那由国公变成见斋的称呼便可知,我家老头子单只是一句话,就收服从政多年,清名在外,任是哪一党拉拢都不为所动的扬州刺史别驾,真是……
切莫认为那别驾出错的话无关痛痒,即使茯苓几乎是府上的半个小姐,但是终究是名分已定,豪门士族最重的便是寒士之分,现在茯苓被看成和我这王氏嫡脉的小姐平起平坐,往小里说这是折煞了整个王氏,但是往大里说,他羞辱的是举国门阀。
这风气,是南北通行的,原先魏室还未渡江前,南方各族还不是太过讲究,至衣冠南来,带来了北方“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习气,而北方流亡士族的权利以渡江先后为标准,如此便区别了寒士。这界限,也是各大门阀一致极力捍卫的。
北朝颜之推作《观我生赋》,而后,贾氏家族三代人皆先后承谱学,官府严格控制家族正统,冒认族亲着皆是死罪。
中原士族随高祖渡江的有百家,因此江东有《百谱》(《百家谱》)。这一百家人才是享受政治权利的士族,后来渡江的北方士族,被这百家人呼为伧,不得享受同等的权利就此沦为寒族。故而我朝政权主要也是这一百家的政权。
寒族子弟,即使是经纶满腹,但也是出仕无望,终老于陋巷之间。他们有志不得伸,郁积满腔。
而反观世家子弟,即使是智不及幼子,也可凭祖上阴德,袭的爵位,从此宝马香车,钟鸣鼎食,膏腴千顷,婢仆成群,也是不为过的。
士庶之间的界限由此越发明显:不得通婚,甚至不得同席而坐。
就如几年前,太原温氏家主,温方庭在上巳节于富春江畔设席,邀卿贵清谈玩乐,可是也许是不甘受排挤,又懂些文墨的寒族楞头小子,也坐在席间,众人本来相谈甚欢,可是在知悉起身份后,主人家立即将人下狱,焚毁那人坐过的几案,同坐当时就纷纷甩袖离席,过后就有世家同那豪族断交!
更有甚者,甚至上书朝廷,弹劾伊德行有亏,闹到圣上亲自下旨,免了温公半年俸禄才作罢。
于这样的人家来说,半年米帛,更本就不算什么,但,在德行一项上,却是颜面扫地,得罪勋贵无数。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魏晋莞歌》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魏晋莞歌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