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中华狂澜 第二百一十三章 百日政潮

第二百一十三章 百日政潮

目录:中华狂澜| 作者:萧声煮酒| 类别:其他类型

    从1902年7月13日,光绪召开御前会议起,终于同年11月,历时4个月有余。在此期间朝廷朝命夕改,枢臣频繁更动,政客暗设机关,言官大加弹劾。因历时百余天所以被称为“百日政潮”。

    政潮由光绪召开御前会议起,最终以瞿鸿禨、岑春煊被开缺而告终。

    瞿鸿禨入值军机,颇有清望。岑春煊则原是两广总督,是地方督抚中的实力人物。此二人都主张对刘飞扬应加以裁抑,而适值预备立宪,改良派提意立宪建立责任内阁的主张又直接触及了二人的利益,故二人联合起来发动了“百日政潮”。

    岑春煊一入京,康有为就对梁启超道:“岑总督乃一活炸弹也,无端天外飞来,遂使政界为之变动,百僚为之荡然。”

    刘飞扬更是早有预见,说岑春煊之入京,必有“大举动”。

    瞿鸿禨、岑春煊一向以打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为名对刘飞扬、康有为大加挞伐,他们自比清流,把其它的刘飞扬实力和改良派都称之为浊流,把两派之争自比清浊之争,想借此获得朝野舆论的支持。

    早在两广总督任上时,岑春煊就利用官制改革的机会将亲信于式枚派进北京,向瞿鸿禨递交了密电号码本,使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及时。

    岑春煊进京后,面见光绪,参劾刘飞扬,指出虚为游离政改之外,实则大权独揽。而对康有为他则说到,“皇上固然真心改良政治,但以臣观察,奉行之人,却是胸中有万言,手下也一策”。

    围绕官制改革和立宪的问题,各派的政治势力的明争暗斗极为激烈。

    东北三省督抚的任命就是各派斗争的焦点之一。

    关于地方官制改革的方案,编订官制大臣的意见很不统一。一些人主张大规模的变革,另一些人坚持在原有的基础上先作小规模的变革,次第进行。

    第二种办法认为当下之急是合并、裁撤旧机构,按需要设置农工商等新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但并不主张向督抚分权,坚持督抚仍应掌管一省军政、外务,同时监督行政、司法。

    朝庭最后决定将两种办法作为问卷调查,下发到各省督抚,讨论后再作取舍。

    1902年8月17日,督抚们的反馈意见陆续到抵京。多数督抚对合署办公表示支持,对于设立各级审判庭、办理地方自治也都表示同意,但是所陈请的经费困难、人才短缺也是现实的存在。编订官制的大臣们经过商议也认为如果全国同时并举,国家财政根本无法承担,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政治风险,最后决定:“以东北三省根本重地,经画宜先”,主张从东北三省入手,先行试办。

    东三省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行政体制与内地迥异,实行的是民、旗两个管理系统。随着移民的增加和工商业的发展,这一体制日益不能满足行政需求。加之日俄两国的势力在中国东北的领土被清除出去,对东北急需加强控制,所以尽快在东北完成行政改革已为当务之急。

    在1902年6月,黑龙江将军荣庆就奏请裁并旗营,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省体制。1902年改盛京将军为东北三省总督,7月22日,总督林镇伟拟就了东北三省改制方案。

    经过改制后的东北三省行政体制还是体现了总督集权的特征,总督不仅在军事、财政、外交方面有重大的权力,而且节制司法机构与审判机关。但是已经显示出行政与司法分权的特征。高等以下各级审判厅与检察厅实现了分设,为司法独立奠定了基础;设立地方议事会等自治机关,为地方自治奠定了基础。所以东北三省改制在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中仍旧是一大创举。总督权力的突出,使其权责统一,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应付各种变局。

    东北三省体制确定后,朝廷除宣布林镇伟为总督外,又任命原第二军长第四师长陈宝咸、原吉林将军岳格和原黑龙江将军荣庆为三省巡抚。

    改良派见所任名单皆为刘飞扬的追随者或顽固势力,遂加以反对。在康有为的支持下,借“杨翠喜”一事,御史赵启霖、江春霖纷纷上书弹劾奕劻、载振父子“置时艰于不问,置大计于不顾,尤可谓无心肝”。

    在1902年载振、陆宝忠赴东北三省考察期间,路经天津,岳格为载振献一歌妓,名曰杨翠喜。

    汪康年主持的《京报》也极力配合,渲染奕劻、载振父子的腐败行为。

    舆论哗然。

    光绪大怒,岳格立即被革职,奕劻被怒斥。不久之后,载振请辞巡警部尚书及一切职务,朝廷允准。

    在接下来的调查中,朝廷虽命瞿鸿禨、岑春煊等重臣前往天津详加调查,但是由于奕劻的精心布置,以及二人不愿与奕劻形成仇隙,最终以查无实据上奏。

    顽固势力想与满人势力结合,来对抗刘飞扬和改良派的结合。

    与此同时,刘飞扬则暗示康、梁等改良派,可以则抓住光绪仇视逆后党人的心理,加以反击。

    某次光绪对瞿鸿禨言及奕劻时,有意让这位操守不佳的老亲王退休。瞿鸿禨得意之余,向夫人提到这个事情,而瞿夫人与汪康年之妻又是闺中好友,汪康年获知此事后又告知《泰晤士报》访员曾广铨。“庆王失宠,将辞内阁”便作为一条重要的政治消息在西方人士中流传开来。英国公使获悉之后,害怕亲西方的庆亲王下台影响到中英关系的稳定。恰逢光绪在宫中设宴招待外宾,英国公使夫人询问此事,光绪闻听大惊。

    光绪料想泄露此事者非瞿鸿禨莫属,异常愤怒。康有为、梁启超则抓住这个机会,对瞿鸿禨进行反攻。

    御史恽毓鼎对瞿鸿禨的弹劾最终触动了光绪最为敏感的神经:“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

    光绪愤然立命沈应奎、沈家本查处,二沈尚未调查结案,太后即发出上谕:“姑免深究,着开缺回籍。”

    光绪本拟罢黜奕劻,瞬息之间瞿鸿禨却遭驱逐,政情的变幻莫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中华狂澜》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中华狂澜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