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后事
目录:晚清崛起|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第574章 后事
第574章 后事
情报部的风玉清来报告说:“俄军在北方加大了调动兵力的力度,在前线的兵力已经达到目前的三十万人。”
李振华说道:“好啊他来多少我们就收多少,这两天我的气正不顺呢,让他们来给我顺顺气也不错,注意继续观察他们的行动,让张作霖他们提高警惕,不要让老毛子们给我们一个冷不防,别吃了他们的亏。”
风玉清说道:“好,我马上就通知他们,另外还有一事,在李总理的追悼会上,有一佧叫付兰雅的英国人,对江南机器局似乎很威兴趣,和原来的那些人接触比较多,是不是要对这个人注意一下?”
李振华对于这个名字似乎是有些印象,但是他想不起来,于是他对风玉清说道:“你们隐蔽的了解一下,注意不要让他知道。”
几天以后,李经方和李经述求见皇上,原来他们在清理李鸿章的遗物时发现了李鸿章给皇上的信,和一些其它的东西,就给李振华送过来了。
李鸿章去世前把一封信和两首自己的诗留给了皇上,李鸿章在他的信中,只是说了一下他的遗产问题,他说他现在有现银四千万两,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资,夫人以后也会每个月领到国家给的抚恤金,因此他的银子没用了,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于国家的建设。
两首诗,一首是新作,也算是遗诗吧:“秋风宝剑助臣威(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另外一首则是他在年轻时,作的一首旧诗了,这是他年轻时的一首诗,也是很有名的:“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两首诗应该说是很有寓意的,第一首诗是告诉后人:虽然现在是手握宝剑(大权)登上权力的宝座,海外海外形势不稳定,大家不要掉以轻心,这与孙中山的?**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要将其中的“孤、泪”二字换上,那意思就又不能如此理解了,那就变成了忧国忧民了。
第二首诗,那是年轻时所作,很有一番“指点江山”“发奋图强”的味道。按理说他不应该是用于教训皇上的,但是人已去了,就把它留下,让人送到以后将要举办的展览品中去吧,教育我一个不如教育一大批才好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又来人了,苏珊这一次又是跟着英国政府的吊唁使团一起来的,李振华怀疑她是不是为了省那几个钱的船票钱,才一再的和英国政府的人在一起。
英国人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们本来是可以派驻华使馆的人代为吊唁就可以,但是他们偏不这样,要直接来人,等他们到了中华帝国,早已经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是半个月了。
中华帝国这里早已经结束了国葬活动,一切都已经进入了正轨了,可这时候他们来了,你也不得不接待,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华帝国人的心目中,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英帝国了。
于是薛福成就叫上李经方,俩人个人和他们到了一趟贤良寺,薛福成是外交部长是必须要来的,而李经方则是家属前来,此时就只有赵小莲一个人在那里,她连女儿都让她们回去了,反正是自己一个人在哪儿也没事,就在这里在呆一段时间吧,听说英国人前来吊唁了,她也知道这些人不是什么好人,自己的夫君早就说过,这英国人没有丝毫情意可讲,他们只讲利益,一见到薛福成来了,她也就回避起来了。
英国人这是自讨没趣,这也埋怨不得别人,不过这一次他们倒是说了一个事,那就是俄罗斯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关系紧张,他们要给予调停,他们这可是搂草打兔捎带脚的事,来一个特使,办两个事,不得不说英国人的精明和会算计。
李振华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对下面说道:“此事我们暂时还用不着他们来掺合,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处理方法,对于敢于侵犯我们的敌人,我们只能是用枪来对付他们。”薛福成和李经方二人,马上就去回复他们去了,就是不用李振华说他们也会这样去他们的。
关于英国人傅兰雅的情报也返回来了,这个人在清政府时期在我们国家呆了二十八年,曾经到了三品官的官衔,这已经是相当高的了,他在江南制造局曾经用他口说,别人在用汉语把他写出来的办法一共搞了一百多种书出来,光是印刷的就有一百多种,还有一部分没有印刷的。
现在他的长子傅绍兰继他在制造局译书,但傅绍兰不久前因病停职,正在上海养病,据上海方面反映,这个人是不错的为中华帝国是作了很大贡献的。现在他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实际上他是以休假名义去的美国,现在已经八年了,听到李总理去世的消息,这才前来参加总理的追悼会的,李鸿章对他有知遇之恩。
这时李振华才想起来,自己在接收江南局的时候是知道有这样一个英国人的,但是由于没有深入的交往,现在看来自己还是把他给放过了,这是一个对于中华帝国有用的人材,而自己却是没能利用起来,真是的点可惜了。
于是李振华马上问风玉清:“此人走了没有?”
风玉清回答说:“还在北京呢,听说是快要走了。”
“走,我们马上去看他一下,这是个有用的人,我们不能让他就这样轻易地走了。”李振华站起身来,戴上帽子,就出了门,汽车随时停放在那里,说走就可以走了。
李振华和几个人到了北京饭店,一位服务员对他们说道:“这位付兰雅先生,刚刚结清了帐,他是要到上海去的,估计现在已经到了车站了。他的车是下午两点钟的。你们估计赶不上了。”
李振华急忙看了一下手表,现在是一点钟,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时间还来得及,他急忙转身出了饭店,对司机说了一声:“快,火车站”
司机一看皇上着急,他急忙就把车开了起来,快速地向着火车站冲去。
第574章 后事
情报部的风玉清来报告说:“俄军在北方加大了调动兵力的力度,在前线的兵力已经达到目前的三十万人。”
李振华说道:“好啊他来多少我们就收多少,这两天我的气正不顺呢,让他们来给我顺顺气也不错,注意继续观察他们的行动,让张作霖他们提高警惕,不要让老毛子们给我们一个冷不防,别吃了他们的亏。”
风玉清说道:“好,我马上就通知他们,另外还有一事,在李总理的追悼会上,有一佧叫付兰雅的英国人,对江南机器局似乎很威兴趣,和原来的那些人接触比较多,是不是要对这个人注意一下?”
李振华对于这个名字似乎是有些印象,但是他想不起来,于是他对风玉清说道:“你们隐蔽的了解一下,注意不要让他知道。”
几天以后,李经方和李经述求见皇上,原来他们在清理李鸿章的遗物时发现了李鸿章给皇上的信,和一些其它的东西,就给李振华送过来了。
李鸿章去世前把一封信和两首自己的诗留给了皇上,李鸿章在他的信中,只是说了一下他的遗产问题,他说他现在有现银四千万两,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工资,夫人以后也会每个月领到国家给的抚恤金,因此他的银子没用了,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于国家的建设。
两首诗,一首是新作,也算是遗诗吧:“秋风宝剑助臣威(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另外一首则是他在年轻时,作的一首旧诗了,这是他年轻时的一首诗,也是很有名的:“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两首诗应该说是很有寓意的,第一首诗是告诉后人:虽然现在是手握宝剑(大权)登上权力的宝座,海外海外形势不稳定,大家不要掉以轻心,这与孙中山的?**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要将其中的“孤、泪”二字换上,那意思就又不能如此理解了,那就变成了忧国忧民了。
第二首诗,那是年轻时所作,很有一番“指点江山”“发奋图强”的味道。按理说他不应该是用于教训皇上的,但是人已去了,就把它留下,让人送到以后将要举办的展览品中去吧,教育我一个不如教育一大批才好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又来人了,苏珊这一次又是跟着英国政府的吊唁使团一起来的,李振华怀疑她是不是为了省那几个钱的船票钱,才一再的和英国政府的人在一起。
英国人他们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他们本来是可以派驻华使馆的人代为吊唁就可以,但是他们偏不这样,要直接来人,等他们到了中华帝国,早已经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是半个月了。
中华帝国这里早已经结束了国葬活动,一切都已经进入了正轨了,可这时候他们来了,你也不得不接待,但是由于他们在中华帝国人的心目中,早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大英帝国了。
于是薛福成就叫上李经方,俩人个人和他们到了一趟贤良寺,薛福成是外交部长是必须要来的,而李经方则是家属前来,此时就只有赵小莲一个人在那里,她连女儿都让她们回去了,反正是自己一个人在哪儿也没事,就在这里在呆一段时间吧,听说英国人前来吊唁了,她也知道这些人不是什么好人,自己的夫君早就说过,这英国人没有丝毫情意可讲,他们只讲利益,一见到薛福成来了,她也就回避起来了。
英国人这是自讨没趣,这也埋怨不得别人,不过这一次他们倒是说了一个事,那就是俄罗斯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关系紧张,他们要给予调停,他们这可是搂草打兔捎带脚的事,来一个特使,办两个事,不得不说英国人的精明和会算计。
李振华听到了以后,马上就对下面说道:“此事我们暂时还用不着他们来掺合,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处理方法,对于敢于侵犯我们的敌人,我们只能是用枪来对付他们。”薛福成和李经方二人,马上就去回复他们去了,就是不用李振华说他们也会这样去他们的。
关于英国人傅兰雅的情报也返回来了,这个人在清政府时期在我们国家呆了二十八年,曾经到了三品官的官衔,这已经是相当高的了,他在江南制造局曾经用他口说,别人在用汉语把他写出来的办法一共搞了一百多种书出来,光是印刷的就有一百多种,还有一部分没有印刷的。
现在他的长子傅绍兰继他在制造局译书,但傅绍兰不久前因病停职,正在上海养病,据上海方面反映,这个人是不错的为中华帝国是作了很大贡献的。现在他就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实际上他是以休假名义去的美国,现在已经八年了,听到李总理去世的消息,这才前来参加总理的追悼会的,李鸿章对他有知遇之恩。
这时李振华才想起来,自己在接收江南局的时候是知道有这样一个英国人的,但是由于没有深入的交往,现在看来自己还是把他给放过了,这是一个对于中华帝国有用的人材,而自己却是没能利用起来,真是的点可惜了。
于是李振华马上问风玉清:“此人走了没有?”
风玉清回答说:“还在北京呢,听说是快要走了。”
“走,我们马上去看他一下,这是个有用的人,我们不能让他就这样轻易地走了。”李振华站起身来,戴上帽子,就出了门,汽车随时停放在那里,说走就可以走了。
李振华和几个人到了北京饭店,一位服务员对他们说道:“这位付兰雅先生,刚刚结清了帐,他是要到上海去的,估计现在已经到了车站了。他的车是下午两点钟的。你们估计赶不上了。”
李振华急忙看了一下手表,现在是一点钟,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时间还来得及,他急忙转身出了饭店,对司机说了一声:“快,火车站”
司机一看皇上着急,他急忙就把车开了起来,快速地向着火车站冲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晚清崛起》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晚清崛起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