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百转千回的心结(2)
目录:风舞夜合欢| 作者:屈轶草| 类别:历史军事
“没,没有。”我的脸倏地一热,赶紧转移话题,“两次进,一次出,那又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次是韩子郁首次入境,就是他最初回国任教的入境记录。一次出境记录是他最后以参加国外某艺术交流活动为由而申请出境的,也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的他借故出走一去不回的说法。”懒
于烈大有深意地望着我,我的脑中灵光一闪,马上接口说:“而那第二次入境记录却是我们不了解的,说明他并不是一去不回,而是又回来了。”
“没错!”于烈又啪地拍了一下巴掌,兴奋地说,“他回来了,在四个月之后。虽然间隔的时间有点长,但是他绝对是回国来了。”
“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他又回来了呢?”我问。
“我想他是刻意隐瞒了这一点。当初出国他应该是借交流活动去国外了结某些事情,而四个月后悄然回国则是为完成某个承诺。他如约归来,但国内对他不利的议论仍然不绝于耳,他索性不再示人,隐名埋姓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我还是坚持我以前的看法,韩子郁和他所珍爱的人,我们姑且认为是莫青裳,一起,躲开了所有人的视线,生活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她的脸上泛着光,显然对自己的分析十分满意。
“可是,后来国内的大环境越来越宽松了,他们为什么还要躲着不出来呢?何况,青裳哥哥的那副可怜样子,她竟然忍心置之不理,也太无情了吧。”尽管是给于烈泼冷水,但我还是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虫
“也许他们有自己的苦衷吧。毕竟过去了三十年,算起来韩子郁已是古稀老人了。有时,人最无奈的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于烈长吁了一口气,似有无限感慨藏在心中。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继续追查他们的下落吗?”
于烈坚定地点了点头。
我很想追问一句,如果真相与你的想法截然相反,你又当做何感想呢?但刚刚已经给她泼了一次冷水,我不忍心再泼第二次,便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话说完了,我也要回去了,我哥一定等急了。”于烈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原来她刚从城里回来,是顺路来告诉我她的新发现的。
我把她送到门口,忽然问道:“对了,于烈,你刚才来的时候怎么想起唱朴素的《生如夏花》了?”
“嘻嘻,上次你离开我们家的时候,就唱的是这首歌吧?我想我们应该首尾呼应,这样才能显得更有默契不是?”
“好一个首尾呼应!”我也嘻嘻笑着,“那么现在我们留什么信息作为下次见面的信号呢?
我侧着头想了一会儿,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教你唱越剧《追鱼》中的一段,下次来时你就把它当做敲门砖吧。”
“好啊,快唱吧!”她拍手笑道。
“人间难觅一知己,你就是鲤鱼精又何妨。人家说神仙眷属只在书本上,谁知我荒郊野外有天堂……”
“好词,既应时又应景,我记住了。”
于烈果然是聪明伶俐,我只唱了一遍,她就会了,一边迈步出门,一边大声地唱起来:“人间难觅一知己,你就是鲤鱼精又何妨。人家说神仙眷属只在书本上,谁知我荒郊野外有天堂……”
望着她窈窕绰约的身影,我不禁感慨,能够认识于烈,真的是一个奇迹。
回到卧室,我坐到书桌前,刚要打开电脑,忽然感觉到某种异样,落地窗前的藤摇椅在曳曳摇动,而那本原来放在藤摇椅上的席慕容诗集已经掉了下来,凌乱地翻开着,几张书页簌簌乱抖,那几缕干枯的合欢花丝以及那张印着丹棘两个字的剪报则散落在地板上。
谁进过卧室吗?我的心脏不规则地跳动起来,眼睛不停地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我和于烈一直在楼下的客厅里,并没有听到楼上有什么动静啊。
何况,床铺,书桌,以及落地窗上那两幅平展悬垂的纱帘,都不像有被动过的迹象,只有藤摇椅和诗集,呈现出令人心悸的一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只是一阵荫翳的劲风曾经自房间里掠过,而已?
我暗暗给自己打气,迈步走过去捡起地上的花丝、剪报和诗集,天花板上的琉璃花灯在我的身前背后投射出蒙昧的影子。我把花丝夹回到诗集里,然后深吸一口气,重新审视那张剪报。
而那一句“挟众多青年男女的拥趸以达不可告人之目的”,几乎跃出纸片,直冲到我的瞳孔里。我再次迷惑起来,到底是什么让当年的妈妈用这种容易误导读者的言词去形容一个海外归来的教授呢?
我曾经为写一部涉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剧本而收集和访问过一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一种群体性的紧张与不信任感。对自己的邻居、同事乃至亲朋好友,都存有几分忌惮。因为你昨晚刚跟他掏完心窝子,说些对时局对上级不满的话,明天一早他就可能跑去揭发你是狗特务反动派了。
就连我那从来都是见怪不怪的外婆,在看到年幼的我在本子上写日记时,还一脸严肃地告诫我:“写这些劳什子干什么,做人最可怕的就是留下白纸黑字的把柄在别人手里。外婆就亲眼见过一个因为在日记里写‘阴云密布,遮天蔽日’八个字,而被挂上牌子游街的人。所以,写日记是件有风险的事,还是烧了吧。”可见,那个漫长的恐慌年代带给人们的疑虑之深。
虽说韩子郁归国时,国内的大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在毕竟刚刚摆脱长期的政治桎梏,人们的脑海里还或多或少地残留着一些动荡的阴霾。所以,那样一句现在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在当时却有可能被某个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逼到紧要处,韩子郁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的。
做个无冕之王一度是妈妈的志向,我相信聪明敏锐的她一定会对自己笔下的文章字斟句酌的,但是,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居心,才会使她将那样一句与全文内容放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的话,落诸笔端的呢?
<!--www.zhuishu.netationthe_fill_rate_make_the_show_null-->
“第一次是韩子郁首次入境,就是他最初回国任教的入境记录。一次出境记录是他最后以参加国外某艺术交流活动为由而申请出境的,也就是我们后来都知道的他借故出走一去不回的说法。”懒
于烈大有深意地望着我,我的脑中灵光一闪,马上接口说:“而那第二次入境记录却是我们不了解的,说明他并不是一去不回,而是又回来了。”
“没错!”于烈又啪地拍了一下巴掌,兴奋地说,“他回来了,在四个月之后。虽然间隔的时间有点长,但是他绝对是回国来了。”
“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他又回来了呢?”我问。
“我想他是刻意隐瞒了这一点。当初出国他应该是借交流活动去国外了结某些事情,而四个月后悄然回国则是为完成某个承诺。他如约归来,但国内对他不利的议论仍然不绝于耳,他索性不再示人,隐名埋姓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我还是坚持我以前的看法,韩子郁和他所珍爱的人,我们姑且认为是莫青裳,一起,躲开了所有人的视线,生活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她的脸上泛着光,显然对自己的分析十分满意。
“可是,后来国内的大环境越来越宽松了,他们为什么还要躲着不出来呢?何况,青裳哥哥的那副可怜样子,她竟然忍心置之不理,也太无情了吧。”尽管是给于烈泼冷水,但我还是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虫
“也许他们有自己的苦衷吧。毕竟过去了三十年,算起来韩子郁已是古稀老人了。有时,人最无奈的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于烈长吁了一口气,似有无限感慨藏在心中。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继续追查他们的下落吗?”
于烈坚定地点了点头。
我很想追问一句,如果真相与你的想法截然相反,你又当做何感想呢?但刚刚已经给她泼了一次冷水,我不忍心再泼第二次,便把已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话说完了,我也要回去了,我哥一定等急了。”于烈抬起手腕看了看表。原来她刚从城里回来,是顺路来告诉我她的新发现的。
我把她送到门口,忽然问道:“对了,于烈,你刚才来的时候怎么想起唱朴素的《生如夏花》了?”
“嘻嘻,上次你离开我们家的时候,就唱的是这首歌吧?我想我们应该首尾呼应,这样才能显得更有默契不是?”
“好一个首尾呼应!”我也嘻嘻笑着,“那么现在我们留什么信息作为下次见面的信号呢?
我侧着头想了一会儿,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教你唱越剧《追鱼》中的一段,下次来时你就把它当做敲门砖吧。”
“好啊,快唱吧!”她拍手笑道。
“人间难觅一知己,你就是鲤鱼精又何妨。人家说神仙眷属只在书本上,谁知我荒郊野外有天堂……”
“好词,既应时又应景,我记住了。”
于烈果然是聪明伶俐,我只唱了一遍,她就会了,一边迈步出门,一边大声地唱起来:“人间难觅一知己,你就是鲤鱼精又何妨。人家说神仙眷属只在书本上,谁知我荒郊野外有天堂……”
望着她窈窕绰约的身影,我不禁感慨,能够认识于烈,真的是一个奇迹。
回到卧室,我坐到书桌前,刚要打开电脑,忽然感觉到某种异样,落地窗前的藤摇椅在曳曳摇动,而那本原来放在藤摇椅上的席慕容诗集已经掉了下来,凌乱地翻开着,几张书页簌簌乱抖,那几缕干枯的合欢花丝以及那张印着丹棘两个字的剪报则散落在地板上。
谁进过卧室吗?我的心脏不规则地跳动起来,眼睛不停地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扫视。我和于烈一直在楼下的客厅里,并没有听到楼上有什么动静啊。
何况,床铺,书桌,以及落地窗上那两幅平展悬垂的纱帘,都不像有被动过的迹象,只有藤摇椅和诗集,呈现出令人心悸的一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只是一阵荫翳的劲风曾经自房间里掠过,而已?
我暗暗给自己打气,迈步走过去捡起地上的花丝、剪报和诗集,天花板上的琉璃花灯在我的身前背后投射出蒙昧的影子。我把花丝夹回到诗集里,然后深吸一口气,重新审视那张剪报。
而那一句“挟众多青年男女的拥趸以达不可告人之目的”,几乎跃出纸片,直冲到我的瞳孔里。我再次迷惑起来,到底是什么让当年的妈妈用这种容易误导读者的言词去形容一个海外归来的教授呢?
我曾经为写一部涉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剧本而收集和访问过一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人,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感受到一种群体性的紧张与不信任感。对自己的邻居、同事乃至亲朋好友,都存有几分忌惮。因为你昨晚刚跟他掏完心窝子,说些对时局对上级不满的话,明天一早他就可能跑去揭发你是狗特务反动派了。
就连我那从来都是见怪不怪的外婆,在看到年幼的我在本子上写日记时,还一脸严肃地告诫我:“写这些劳什子干什么,做人最可怕的就是留下白纸黑字的把柄在别人手里。外婆就亲眼见过一个因为在日记里写‘阴云密布,遮天蔽日’八个字,而被挂上牌子游街的人。所以,写日记是件有风险的事,还是烧了吧。”可见,那个漫长的恐慌年代带给人们的疑虑之深。
虽说韩子郁归国时,国内的大环境已经大为改善,在毕竟刚刚摆脱长期的政治桎梏,人们的脑海里还或多或少地残留着一些动荡的阴霾。所以,那样一句现在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在当时却有可能被某个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逼到紧要处,韩子郁就算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的。
做个无冕之王一度是妈妈的志向,我相信聪明敏锐的她一定会对自己笔下的文章字斟句酌的,但是,到底是出于怎样的居心,才会使她将那样一句与全文内容放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的话,落诸笔端的呢?
<!--www.zhuishu.netationthe_fill_rate_make_the_show_null-->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风舞夜合欢》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风舞夜合欢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