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想做的事(3)
目录:心灵鸡汤| 作者:东方笑主编| 类别:玄幻奇幻
玫琳凯的神话
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愿。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马克.吐温
玫琳凯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她的成功案例更是哈佛学子案头必备的研究材料,然而在创业之初,她经历过失败,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她从来不灰心、不泄气,最后终于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化妆品行业的“皇后”。
20世纪60年代初期,玫琳凯已经退休回家。寂寞的退休生活使她决定进行一次冒险。经过一番思考,她把一辈子积攒下来的5000美元全部作为资本,决定创办玫琳凯化妆品公司。
为了母亲能够实现她“狂热”的理想,两个儿子也开始支持她,一个辞去一家月薪480美元的人寿保险公司代理商的工作,另一个辞去了在休斯敦月薪750美元的职务,他们加入到母亲创办的公司中,宁愿只拿250美元的月薪。玫琳凯知道,这是在进行一次人生中的大冒险,如果失败的话,不仅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的积蓄将血本无归,而且还可能毁掉两个儿子的美好前程。
在创建公司后的第一次展销会上,她隆重推出了一系列功效奇特的护肤品,按照最初的想法,这次活动会引起轰动,一举成功。可是,结果却截然相反,整个展销会下来,她的公司只卖出去25美元的护肤品。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玫琳凯不禁失声痛哭,哭过之后,她反复地问自己:“玫琳凯,你究竟错在哪里?”
经过认真地分析,她终于悟出了一点:在展销会上,她的公司从来没有主动请别人来订货,也没有向外发订单,而是希望女人们自己上门来买东西……难怪展销会的结果让**失所望。
玫琳凯擦干了眼泪,从第一次失败中站了起来,她在抓生产管理的同时,加强了销售队伍的建设……
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由最初创建时的9名雇员发展到现在的5000人;这个家庭公司也发展成了一个国际*的公司,拥有一支20万人的推销队伍,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
玫琳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已经步人晚年的玫琳凯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并不是上天的怜悯,而是她面对挫折时,永不服输的精神。
失败很常见,但失败之后,不偃旗息鼓,不被困难击倒,不向命运屈服,那么你的人生路上定会绽放无数的成功之花。
爱因斯坦的镜子
一个人应当摒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
——斯蒂文森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于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以后的人生。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后竟然是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是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地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母一起大笑起来。父母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羞愧。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在生活中,没有找到位置的人,多半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对于自我来说,认识自我和知道怎样做真实的自我是最重要的。
**的病人
让顺从作为孩子上的第一课,这样,第二课就是你的意愿。
——富兰克林
达布森医师专栏的一位读者来信请教他一个问题——“我3岁的女儿南西喜欢在杂货店里和我玩一些讨人厌的游戏。我叫她的时候,她跑来跑去,还跟我要糖、要口香糖、要杯子、蛋糕的。如果我拒绝她,她就会爆发让人最难堪的坏脾气来,因为她知道我不想在别人面前处罚她。我该怎么办呢?”
以下是达布森医师的答复——“如果平时的规定和**在某些场所不得实行的话,那么你的孩子必会在这些保护区里表现出不同于他处的行为。要正确地告知你的期望,并且明确表明你是当真的,一旦不好的行为发生,就将她带回车上或者屋舍后依家法处置。这样她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令人讨厌。”
在缺乏“离家父母权”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有些孩童会变得非常难缠而且敢于大胆反抗。最好的例子是一位名叫罗伯特的10岁男孩,他是我的好朋友——威廉.斯罗内克医师的小病人。斯罗内克医师曾说,每逢罗伯特门诊的日子,他的小儿科同事都会觉得很恐慌。说罗伯特攻击诊所一点都不夸张,他会抓器具、抢档案文件和电话。他那无奈的母亲只能在一旁难为情地摇头。
有一次做身体检查的时候,斯罗内克医师发现罗伯特的牙齿有了一个大洞,这下非得转到牙科处理不可。但是谁有这份荣幸来伺候他呢?介绍罗伯特这种病人可能意味着一段专业人员之间的友谊即将告终。斯罗内克医师最后决定送他到一位据说很了解小孩的老牙医那儿去。接下来的场面,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人*冲突史上一次经典的时刻。罗伯特到了牙医的办公室里,准备开战。“坐到椅子上去,年轻人。”医生说。“休想!”男孩应道。
“孩子,我要你爬到那张椅子里去,这就是我要你做的事。”牙医说。
罗伯特盯着对手,一会儿说:“如果你硬要我上那个椅子,我就要拖掉我身上所有的衣服。”
这位牙医冷静地说道:“孩子,你就拖吧。”
男孩毫不犹豫地拖掉衬衫、内衣和鞋袜,然后抬眼挑衅地看着牙医。
“好了,孩子,”牙医说,“现在到椅子上去。”
“你没听清楚,”罗伯特激动地说,“我刚才说的是,如果你要我坐上那个椅子,我就要拖掉‘所有的’衣服。”
“孩子,就拖吧。”医生应道。
罗伯特继续拖掉他的长裤和内裤,最后光溜溜地站在医生和助理的眼前。“现在,到椅子上去。”医生说。
罗伯特照做了,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很配合。蛀牙钻好也补好之后,他听从指示从椅子上下来。
“现在还我衣服来。”男孩说。
“抱歉,”医生答道,“告诉**妈,今天晚上你的衣服由我们保管。她可以明天再过来拿。”
你能想象当候诊室的门打开时,罗伯特的母亲见到一身光溜溜像初生婴儿般的儿子时有多么惊讶吗?候诊室里坐满了患者,罗伯特和**妈不理会那些在一旁窃笑的人们,他们经过这些人的身边走到走廊上,搭公共电梯到停车场。
隔天,罗伯特的母亲返回诊所拿衣服,并要求和医生说句话。然而,她不是来**的,以下是她的感言——“你不知道我多么感谢昨天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你知道吗?罗伯特用拖衣服来威胁我已经好几年了。每当我们一到公共场所,比如说杂货店,他要是对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我又不能立刻答应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威胁我说要**身上的衣服。你是第一个拆穿这张假面具的人。医生,这件事对罗伯特的影响实在是不可思议!”
父母管教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不仅是作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义务,可一旦出现孩子管教着父母的现象,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呀!
需要唱反调的人
一个真正的敌人能灌注你无限的勇气。
——卡夫卡
戴高乐本人文笔优美,又勤于写作,因此,他和智囊团中的重要组**员——“笔杆子”的关系就很特殊,他需要这些人,需要他们就他指定的题目撰写发言稿和文章。但这些“笔杆子”为他撰写的东西,常常不能为他所用。
有一次,一位智囊为他起草了一份发言稿,自认为十分满意。可当第二天他拿到戴高乐阅过的这份稿子时,他失望了。戴高乐已经把它改得面目全非。这位智囊认为这表明戴高乐对自己很不满意,已经面临着被辞的危险,于是紧张地问,他是不是还有必要留在总统府工作。戴高乐淡然一笑说:“当然有必要了!我需要一份讲演稿,为的就是和他唱反调。”
戴高乐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身边的智囊进行运筹于帷幄中的较量,来加强和发展自己的思考,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决断,来和自己想象中的论敌或政敌进行争斗。于是,他要求顾问和智囊不断地给他写报告、文件和备忘录。当他面对它们时,他就像面对能言善辩、勤于思考的饱学之士。戴高乐是个来文必复的总统,他阅过的文件在第二天一定要回复给作者,在这些文件的上面留有他对他们观点的同意、否定、争论或是赞扬。而这些顾问和智囊们就会在他的简短的指示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戴高乐和智囊们的这种关系是由他终身所信守的一句格言决定的:为了思考,只需要宁静;而为了写作,只需要一小块空间就够了。
为自己树立思想论战的敌人,以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从思维辩证中获得思想的提升,这的确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明晰的决断力比言辞的滔滔不绝更能尊重别人的时间。
科学家的小老师
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毕加索
1940年的一个下午,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敦市的一条小巷里,一个12岁的小姑娘放学后正蹦蹦跳跳地回家。她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走来的一个老人。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
“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不等女孩回答,老人又低头向前走去。
女孩望着老人,但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女孩这么想。
回到家,她将碰到这位老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兴奋地大声说:
“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那位老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嗨,先生,你好!”小姑娘主动打招呼。
老人抬起头,茫然地望着小姑娘。旋即,微笑从他那憔悴的脸上溢出:
“你好!小姑娘。昨天我撞着了你……”
“我父亲说你就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
“能记得住吗?”她问。
“也许能。”爱因斯坦模仿女孩的语气,将穿戴要领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女孩高兴得直跳脚:
“太棒了!”
她喜欢上了这个怪老头。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女孩这样说。这话通常是她的母亲训导她的。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
“咖啡杯搁在这儿,烟灰缸放在那儿,文具该这样摆……”
爱因斯坦歪着脑袋看了看小姑娘的布局:
“唔,对,很有科学*。”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来坐坐。
一天,小姑娘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她好奇地问:
“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
“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常带给我小甜饼,不知道她是如何了解到我爱吃这玩意儿的。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作业。”
儿童看世界的视角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大人们的话中所指向的含义常常使他们的小脑袋生发出其他的想法。正因为这一点,只有儿童才知道通往天堂的钥匙藏在哪儿。
【……做自己想做的事(3) ----网文字更新最快……】@!!
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愿。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马克.吐温
玫琳凯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她的成功案例更是哈佛学子案头必备的研究材料,然而在创业之初,她经历过失败,也走了不少弯路。但她从来不灰心、不泄气,最后终于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化妆品行业的“皇后”。
20世纪60年代初期,玫琳凯已经退休回家。寂寞的退休生活使她决定进行一次冒险。经过一番思考,她把一辈子积攒下来的5000美元全部作为资本,决定创办玫琳凯化妆品公司。
为了母亲能够实现她“狂热”的理想,两个儿子也开始支持她,一个辞去一家月薪480美元的人寿保险公司代理商的工作,另一个辞去了在休斯敦月薪750美元的职务,他们加入到母亲创办的公司中,宁愿只拿250美元的月薪。玫琳凯知道,这是在进行一次人生中的大冒险,如果失败的话,不仅自己一辈子辛辛苦苦的积蓄将血本无归,而且还可能毁掉两个儿子的美好前程。
在创建公司后的第一次展销会上,她隆重推出了一系列功效奇特的护肤品,按照最初的想法,这次活动会引起轰动,一举成功。可是,结果却截然相反,整个展销会下来,她的公司只卖出去25美元的护肤品。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玫琳凯不禁失声痛哭,哭过之后,她反复地问自己:“玫琳凯,你究竟错在哪里?”
经过认真地分析,她终于悟出了一点:在展销会上,她的公司从来没有主动请别人来订货,也没有向外发订单,而是希望女人们自己上门来买东西……难怪展销会的结果让**失所望。
玫琳凯擦干了眼泪,从第一次失败中站了起来,她在抓生产管理的同时,加强了销售队伍的建设……
经过20年的苦心经营,玫琳凯化妆品公司由最初创建时的9名雇员发展到现在的5000人;这个家庭公司也发展成了一个国际*的公司,拥有一支20万人的推销队伍,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
玫琳凯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已经步人晚年的玫琳凯能创造出如此的奇迹,并不是上天的怜悯,而是她面对挫折时,永不服输的精神。
失败很常见,但失败之后,不偃旗息鼓,不被困难击倒,不向命运屈服,那么你的人生路上定会绽放无数的成功之花。
爱因斯坦的镜子
一个人应当摒弃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地走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
——斯蒂文森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于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以后的人生。故事是这样的:“昨天,”爱因斯坦的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后竟然是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是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地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母一起大笑起来。父母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羞愧。
爱因斯坦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
在生活中,没有找到位置的人,多半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对于自我来说,认识自我和知道怎样做真实的自我是最重要的。
**的病人
让顺从作为孩子上的第一课,这样,第二课就是你的意愿。
——富兰克林
达布森医师专栏的一位读者来信请教他一个问题——“我3岁的女儿南西喜欢在杂货店里和我玩一些讨人厌的游戏。我叫她的时候,她跑来跑去,还跟我要糖、要口香糖、要杯子、蛋糕的。如果我拒绝她,她就会爆发让人最难堪的坏脾气来,因为她知道我不想在别人面前处罚她。我该怎么办呢?”
以下是达布森医师的答复——“如果平时的规定和**在某些场所不得实行的话,那么你的孩子必会在这些保护区里表现出不同于他处的行为。要正确地告知你的期望,并且明确表明你是当真的,一旦不好的行为发生,就将她带回车上或者屋舍后依家法处置。这样她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令人讨厌。”
在缺乏“离家父母权”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公共场合,有些孩童会变得非常难缠而且敢于大胆反抗。最好的例子是一位名叫罗伯特的10岁男孩,他是我的好朋友——威廉.斯罗内克医师的小病人。斯罗内克医师曾说,每逢罗伯特门诊的日子,他的小儿科同事都会觉得很恐慌。说罗伯特攻击诊所一点都不夸张,他会抓器具、抢档案文件和电话。他那无奈的母亲只能在一旁难为情地摇头。
有一次做身体检查的时候,斯罗内克医师发现罗伯特的牙齿有了一个大洞,这下非得转到牙科处理不可。但是谁有这份荣幸来伺候他呢?介绍罗伯特这种病人可能意味着一段专业人员之间的友谊即将告终。斯罗内克医师最后决定送他到一位据说很了解小孩的老牙医那儿去。接下来的场面,现在看来简直就是人*冲突史上一次经典的时刻。罗伯特到了牙医的办公室里,准备开战。“坐到椅子上去,年轻人。”医生说。“休想!”男孩应道。
“孩子,我要你爬到那张椅子里去,这就是我要你做的事。”牙医说。
罗伯特盯着对手,一会儿说:“如果你硬要我上那个椅子,我就要拖掉我身上所有的衣服。”
这位牙医冷静地说道:“孩子,你就拖吧。”
男孩毫不犹豫地拖掉衬衫、内衣和鞋袜,然后抬眼挑衅地看着牙医。
“好了,孩子,”牙医说,“现在到椅子上去。”
“你没听清楚,”罗伯特激动地说,“我刚才说的是,如果你要我坐上那个椅子,我就要拖掉‘所有的’衣服。”
“孩子,就拖吧。”医生应道。
罗伯特继续拖掉他的长裤和内裤,最后光溜溜地站在医生和助理的眼前。“现在,到椅子上去。”医生说。
罗伯特照做了,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都很配合。蛀牙钻好也补好之后,他听从指示从椅子上下来。
“现在还我衣服来。”男孩说。
“抱歉,”医生答道,“告诉**妈,今天晚上你的衣服由我们保管。她可以明天再过来拿。”
你能想象当候诊室的门打开时,罗伯特的母亲见到一身光溜溜像初生婴儿般的儿子时有多么惊讶吗?候诊室里坐满了患者,罗伯特和**妈不理会那些在一旁窃笑的人们,他们经过这些人的身边走到走廊上,搭公共电梯到停车场。
隔天,罗伯特的母亲返回诊所拿衣服,并要求和医生说句话。然而,她不是来**的,以下是她的感言——“你不知道我多么感谢昨天在这里发生的一切。你知道吗?罗伯特用拖衣服来威胁我已经好几年了。每当我们一到公共场所,比如说杂货店,他要是对我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而我又不能立刻答应买他想要的东西时,他就威胁我说要**身上的衣服。你是第一个拆穿这张假面具的人。医生,这件事对罗伯特的影响实在是不可思议!”
父母管教孩子是为了让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不仅是作父母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义务,可一旦出现孩子管教着父母的现象,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呀!
需要唱反调的人
一个真正的敌人能灌注你无限的勇气。
——卡夫卡
戴高乐本人文笔优美,又勤于写作,因此,他和智囊团中的重要组**员——“笔杆子”的关系就很特殊,他需要这些人,需要他们就他指定的题目撰写发言稿和文章。但这些“笔杆子”为他撰写的东西,常常不能为他所用。
有一次,一位智囊为他起草了一份发言稿,自认为十分满意。可当第二天他拿到戴高乐阅过的这份稿子时,他失望了。戴高乐已经把它改得面目全非。这位智囊认为这表明戴高乐对自己很不满意,已经面临着被辞的危险,于是紧张地问,他是不是还有必要留在总统府工作。戴高乐淡然一笑说:“当然有必要了!我需要一份讲演稿,为的就是和他唱反调。”
戴高乐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身边的智囊进行运筹于帷幄中的较量,来加强和发展自己的思考,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决断,来和自己想象中的论敌或政敌进行争斗。于是,他要求顾问和智囊不断地给他写报告、文件和备忘录。当他面对它们时,他就像面对能言善辩、勤于思考的饱学之士。戴高乐是个来文必复的总统,他阅过的文件在第二天一定要回复给作者,在这些文件的上面留有他对他们观点的同意、否定、争论或是赞扬。而这些顾问和智囊们就会在他的简短的指示中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戴高乐和智囊们的这种关系是由他终身所信守的一句格言决定的:为了思考,只需要宁静;而为了写作,只需要一小块空间就够了。
为自己树立思想论战的敌人,以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从思维辩证中获得思想的提升,这的确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明晰的决断力比言辞的滔滔不绝更能尊重别人的时间。
科学家的小老师
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
——毕加索
1940年的一个下午,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敦市的一条小巷里,一个12岁的小姑娘放学后正蹦蹦跳跳地回家。她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走来的一个老人。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
“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不等女孩回答,老人又低头向前走去。
女孩望着老人,但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女孩这么想。
回到家,她将碰到这位老人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兴奋地大声说:
“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那位老人。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嗨,先生,你好!”小姑娘主动打招呼。
老人抬起头,茫然地望着小姑娘。旋即,微笑从他那憔悴的脸上溢出:
“你好!小姑娘。昨天我撞着了你……”
“我父亲说你就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
“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全说了出来。
“能记得住吗?”她问。
“也许能。”爱因斯坦模仿女孩的语气,将穿戴要领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
女孩高兴得直跳脚:
“太棒了!”
她喜欢上了这个怪老头。
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小姑娘看见他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
“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是吗?太好了!我打算请你到我那里做客。”
小姑娘跟着爱因斯坦走进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你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女孩这样说。这话通常是她的母亲训导她的。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于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爱因斯坦:
“咖啡杯搁在这儿,烟灰缸放在那儿,文具该这样摆……”
爱因斯坦歪着脑袋看了看小姑娘的布局:
“唔,对,很有科学*。”
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来坐坐。
一天,小姑娘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她好奇地问:
“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
“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这些天,她还常带给我小甜饼,不知道她是如何了解到我爱吃这玩意儿的。我呢,简直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帮她做数学作业。”
儿童看世界的视角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大人们的话中所指向的含义常常使他们的小脑袋生发出其他的想法。正因为这一点,只有儿童才知道通往天堂的钥匙藏在哪儿。
【……做自己想做的事(3) ----网文字更新最快……】@!!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鸡汤》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鸡汤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