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我的梁山我做主 第二百七十五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第二百七十五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目录:我的梁山我做主| 作者:关山血色| 类别:历史军事

    其实对于王伦分封不满的不止是关胜一人,许多的将领都有不满,只是王伦现在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顾及到这些,他现在最重要的聚集力量,准备北伐。

    对于北伐,王伦和吴用、公孙胜、朱武、卢俊义还有晁盖已经商议了许久。

    王伦问吴用道:“丞相,从古自今,第一个在金陵建都的当数三国十的吴国,而后晋室南迁,也在金陵立国,后来的南朝,宋齐梁陈,都在金陵建国,虽然他们都保住了江南半壁,可是却没有一次北伐混一天下,这是为什么?”

    吴用对于北伐的问题他早就开始着手研究,对于古今北伐的战例他也研读了不少,对于王伦的这个问题他也想过,于是道:“陛下,立国于东南这,莫不以金陵为都,而建都于金陵者又都能统一江南半壁,他们虽能占领江南半壁,可是最终北伐无功,微臣以为东南政权

    ,是我华夏正朔所在和与儒家文化的保全者。中原政权乔迁东南之后,中原先进的社会政治文化遂构成其统治的重要基础。在胡人夷狄占领北方地区之后,东南政权大多能整合南方社会,统一江南半壁江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这里面还存在一个乔迁势力与当地势力结合的问题。孙吴立国江东,乃是淮泗集团与江东大族合流的产物;晋室南迁,也是中

    原王、谢、庾、桓等大族与当地顾、贺等望族相结合,才在江东立稳足跟。自晋室南迁,中原士族和百姓纷纷避难江东,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入江东,东晋南朝保据江南,抗衡北方数百年,乔迁士族是一个重要的稳定性因素。乔迁政权虽带有上述优势,然乔迁政权本身又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性。历史上,立足东南的政权多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口号。但真正北伐成功的却是没有。立足东南的政权大多能统一江南半壁江山,与北方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而无一次混一天下。此与乔迁政权之种种特性有关。”

    王伦又问道:“那丞相以为我国北伐,能成功吗?”

    吴用坚定的回答道:“能。”

    “为什么丞相这般的有把握呢?其实朕看来,我大明朝也是一个半乔迁政权。”王伦轻轻的咳嗽了两声,一个宫女急忙将一杯热茶端到他的面前。王伦接过热茶,轻呷了一口,然后握在手中,缓缓的道:“我大明的江山虽然取自赵宋,但是却也是在赵宋被北方的金人覆灭以后。我大明将士助他赵宋南迁以后,我大明才立国,其中也不乏丞相方才所言的那些问题,如果我军北伐,定然是主力全出,这后方是否稳定,是否会有那些所谓的江南望族图谋不轨,乘势而起?”

    吴用躬身拱手道:“陛下所言虽是要害之处。但是就算江南真有望族谋反。也不会伤到我大明的根本。首先苏杭一带在方腊作乱的时候,所谓的名门望族都已然被方腊屠戮一空,那还有什么望族?而荆楚一代也与苏杭一样,也被王庆杀了个干净,而这些地方的知州和军马督监都是陛下的从龙之臣在守卫,那些所谓的名门望族真要造反。也只能在岭南那些不毛之地作乱,那里人口即少。钱粮又寡,就算作乱。能成什么事?”

    朱武道:“再者还有一条,一旦我军北伐,那是什么?那是为了光复汉人的江山,谁敢作乱,谁就是汉奸以微臣思之,我军北伐之初,断断不会有人作乱,如果北伐顺利,也不敢有人作乱,而最险的莫过于一旦前方战事不利,或者我军遇到败绩,那就要提防着内乱了。”

    卢俊义道:“两位丞相所言甚是有理,只是微臣以为,还是在梁山旧部中挑选出一万兵士,组建一支新军,专门护卫皇宫的安全,一旦有事,陛下也能凭着这支军马稳控大局。”

    公孙胜虽然已经是大明朝的左丞相兼国师,但依旧是一身道袍,一支拂尘,道:“陛下,卢尚书所言甚是有理,贫道以为,在各军中抽调忠勇之士万人,守卫宫城安危,此乃是对社稷尽责也。”

    王伦道:“你们这个提议不错,只是这万人不能只是守卫朕一个人,而是要他们守卫金陵,成为金陵的卫戌军马,金陵的军马督监王英麾下虽有五千多人,但再加上一万多人,守卫金陵足矣。”

    众人听了这话,纷纷叩首道:“陛下英明。”

    其实这里大家都听出了一个信息,就是在调万人来守卫金陵,该谁指挥?当然不会是王英,如果是王英一个人统帅着一万五千人,那意味着什么?

    晁盖问道:“陛下,这一万军马以那位将领为统制?”

    王伦反问道:“晁天王,你以为谁来统制为好?”

    晁盖一听王伦又称呼自己为天王,忙跪在地上,叩头道:“请陛下万万不可再称呼微臣为天王,如若陛下再称呼微臣为天王,那......那微臣只有一死了。”

    王伦起身,将晁盖扶将起来道:“朕称呼你为天王已经十几年了,一时改不了口而已,你何必这样呢?那今后我不再称呼你为天王便是了。晁侍郎,你说让谁来统制这支军马为好啊?”

    “武松”晁盖思虑片刻道:“就是武松,他对陛下忠心耿耿,且勇武非凡,非武松不能担任此职啊”

    王伦又问众人道:“你们还有人选吗?”

    众人都觉得王伦会选武松,可是王伦道:“马上要北伐了,朕怎么能将猛将留在自己身边呢?朕看还是算了,还是就让吕方郭盛两位兄弟来统帅这支军马吧。”

    既然王伦定了,众人也不好再说什么。此时已经过了子时,吴用道:“陛下,还是早些休息吧,有事,我等明日再议也不迟啊。”

    王伦知道,他们平日里处理公事也十分的辛苦,于是道:“那众位就先回去休息吧,你们可以先议议,到底我军北伐该用哪种方略,。你们议好了,再送来朕看也可以。”

    于是众人齐道:“臣等先行告退了。”

    众人刚要走,王伦突然道:“还有,这赵桓到底刚让他去那里,也请众位想想,明日咱们在一起议议吧。”

    众人听了这话,都下意思的对望了一眼,他们心中一起想道:“赵桓要活到头了。”

    卯时刚过,王伦被宫女叫醒。秋灵带着三个宫女完全依照服侍赵宋皇帝的规矩,跪地上替王伦穿好靴子,一个宫女用金盆捧来温水请他净面宫中不用“洗脸”一词,另一个宫女用红漆描金龙凤托盘捧着一个蓝花御窑茶杯,盛着半杯温茶,请他漱口,另一个宫女跪在一边,用景泰蓝梅花托盘捧着一个白玉般的建瓷小漱盂,承接他吐出漱过口的温茶。

    这建瓷就是建窑生产的瓷器。建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福建建阳。

    随后,宫女们又细心而敏捷地服侍他穿好施子,戴好帽子。虽然王伦对宫女们这样的服侍感到繁琐,但是他并没吩咐免除,反而在很不习惯中舒舒服服地接受了。

    他的眼前那低头跪在他面前的宫女们的粉颈、桃腮、云鬓,那行走的轻盈的体态,说话时的温柔而婉转的江南口音,还有那奇妙的脂粉香和薰在衣服上的清幽芳香,不禁让他心旌摇动。他是一个还不满三十八岁的壮年男子,尽管他表面上十分严肃,内心中却不由自主地动了男女之情。

    宫女秋灵向他启奏,刚才张三曾经来过,因见皇上未醒,不敢惊扰圣驾,回宫门值房等候。王伦听了后,立刻离开寝宫,在宫女们的随侍下来到了紫宸殿的西暖阁当初赵桓在金陵即位时,所有宫殿的名称都与东京的皇宫一般。随即将张三叫了进来。他向左右站立的宫女们瞅了一眼,大家肃然退出了。

    王伦知道,这么早——其实应该是这么晚,张三昨天晚上就在等候他了——来求见自己,当然是有很重要的事。

    张三跪在王伦面前道:“陛下,小人探得一件重要的事要向陛下禀报。”

    王伦缓缓的问道:“何事?”

    张三道:“三日前,辅国大将军邓元觉将回京述职的常州知州厉天佑、兖州知州郑彪、密州知州庞万春、济州知州方杰、大名府中书厉天润汇集在府中饮宴。”

    王伦知道张三肯定不是要向他禀报他们在一起吃饭,于是问道:“他们都说了什么?”

    张三低着头道:“厉天润提议,要拥立方王妃的儿子王柄为太子。”

    王伦听了这话,身子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战,恰在这时,一股穿堂风卷进暖阁,吹得暖阁中的蜡烛调动不已,使得暖阁中的光线忽明忽暗,一时间气氛诡异异常。未完待续。。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的梁山我做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的梁山我做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