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三十四章 豆蔻
目录:重生之八福晋的奋斗| 作者:就爱嗑瓜子| 类别:其他类型
七月中旬。《关山月》曲成,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室内舞●布置得美轮美奂。台下,作为唯一随行的公主,儆恪和康熙同桌,宜妃变成了单独一桌,何常在和其他小主一桌,敏之和十六福建只能坐在距离舞台很远的角落里。
就算是这样,也是老爷子的特别恩典,不然的话她们女眷只能换到偏殿里去用餐。
舞台上,水袖群舞刚落幕,清脆的童声就响了起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读诗的人是一群未成年皇子,稚嫩的嗓音念着气势磅薄的诗句,引得康熙眼前一亮:“老八家的惯会使唤人,竟想得出这样的点子。”儆恪笑道:“其实儿臣也想上去念诗和皇阿玛听,可嫂子说,我上去不合适。”
康熙拍拍她的手:“你在朕身边坐着就好,不用做任何事,朕都高兴。”天地良心,这番话钥匙对着某个儿子讲,那个儿子绝对激动得跪下表示愿意肝脑涂地。
当初老康同志一句话,能把胤俄感动的痛哭流涕。莫名其妙-地被封了郡王,莫名其妙-地被扔到了西藏做监军,这一去杳无音讯,老爷子这给一块糖再一棍子揍飞的本事,从来只用在儿子身上,都说皇家重男轻女,其实儿子多到一定数量之后就重女轻男了。
敏之就觉得老爷子把十八宠得上了天,以前太后宠五公主老爷子就没把她远嫁。现在,看这个事态儆恪就地解决的可能性很大的。
舞台上,皇子们的诗伴随着古筝的琴声慢慢变得高亢,就在诗念完的霎那,低沉的古琴声适时响起·舞台幕布拉开,所有演员清一色穿着黑色镶亮红宽边的三重宽袖曲裾的演出服。
中间略靠前的位置,白澜止人如其名,一身雪白直裾·深蓝色的宽边。虽然头型有点突兀,但是敏之知道。比起长袍马褂,他更愿意穿汉服。而且,为了这趟演出,所有的演出服都是现做的,每个节目的服装都是她和婉宁经过多番考证后的改良品。
尤其这一出,敏之和白澜止的师傅有过一段讨论·究竟是用旗装还是用更传统的汉服,结果,敏芝和老师傅的意见一致,决定使用汉服,因为这毕竟是汉人的文化,虽然李白在现代考证下来是俄罗斯人,然后就有了这十几件深衣。玄色的是当年跟康熙祭泰山时的款式,白澜止身上穿的这件却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考证出来的·专门在加冠礼上穿的正装。而白澜止今年刚好满二十,正是弱冠的年纪。
如今,敏芝在远处眺望舞台上·感觉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心想,老爷子这下应该满意了吧,有背景的演员在哪个年代都惹不起啊!
康熙和儆恪坐在第一排的正当中,看得最仔细,白澜止的出场明显康熙是很满意的,白澜止的衣服很符合他的气质,而且,经过这几个月避暑山庄的生活,他似乎不像来的时候那么苦大仇深了·转头看看女儿,发现女儿低头看菜,视线始终不放在舞台上,不由得问:“儆恪?怎么了?”
结果发现女儿彻底走神了,康熙抬眼看看台上的人,视线只在自己的双手上·也是完全沉浸其中的模样,在他身后,左边是古筝,右边是洞箫,在后面是月琴扬琴二胡等等,几乎手指上掰得的丝竹乐器都已经搬上了台面,只不过,这两个月的磨合,整段琴曲和身后庞大的交响乐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首《关山月》自从曲成以来,儆恪不知到听了多少遍,自从皇阿玛不知道什么原因对这位白琴师一直惦记着之后,每次他忙政事的时候,她就被作为代表派到排练厅当监工,一开始看到的场景都是白澜止端坐在那里双手放在琴弦上却不弹奏,闭着眼好像睡着了一般。而他身后,庞大的乐团一遍一遍地演奏这首曲子。
她当然很生气,可是再一想,嫂子说的,这人是个哑巴,而且偶尔耳朵还不灵光,她又按捺了下来,想着无视这个人的存在,偏偏这个人还那么突兀的在自己眼前杵着,嫂子说的没错,在一群循规蹈矩的人中,他就是有办法标新立异,把自己气到。
问题是,这个人有皇阿玛照着,教训不得,而且时间久了,两位嫂子,尤其嫂,竟也习惯了他的存在,对于他的无礼完全不介意了。儆恪知道,嫂子为了这首琴曲,是下了十足苦功的,曲子刚谱成的时候,她让自己的奴婢拿了琴谱重复弹给她听。以至于后来正式排练时,白澜止没有动,嫂子只是闭着眼听听,就能在演员们弹奏出错的时候喊停。
几次以后,那位琴师服气了,终于不再端架子,参与到了整个演奏中,儆恪发现,当他的琴音一响起,其他所有的背景音完全黯淡下去,甚至连衬托都勉强,只要几秒钟,他就能逼得所有其他乐器都停止演奏,变成他自己一个人的独奏。
然后,很自然的,嫂子皱眉,所有人都皱眉,有好几次,嫂子故意弄出点声响将他的琴音想把他的琴音打断,都不能成功,非要她拍了桌子喊停,他才悠悠然地一按琴弦,琴音就此嘎然而止。
每当这个时候,儆恪就想笑,嫂子的脾气她再清楚不过,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眼前这位琴师,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连皇阿玛都可以等闲视之。嫂子又该怎么办呢?
渐渐地,儆恪从奉旨前来探班,变成了隔三差五自己过来看热阄,到后来还专门带着人送茶点过来慰问,每次头疼地打断琴师,耐着火气告诉他这里该弱下去,那里要更婉转一点的时候,她就感觉很乐呵。不为别的,就为了看他装出一脸不屑勉强配合的模样,实际却是十分认真的一遍又一遍和别人磨合着。
为了弄清楚皇阿玛为什么对他青眼相加,儆恪亲自拜访了他的老师,供奉级琴师祁师傅,得到的答案却是四个字,天纵奇才。徽恪有点不屑,就算他真的在琴艺上有非凡的造诣,也不至于傲气到这种程度吧?
祁师傅却告诉她,这个人之所以会在琴之一事上有如此天赋,就是因为他有他纯粹的坚持,他不是不知礼数,而是漠不关心,这种漠视别人看起来很不理解,这个人怎么可以不在规则范围内活着,他早该消失或者被周围环境同化,大家都怀疑他是怎么长这么大的。
这一切,只有同样醉心于琴的祁师傅能理解,要养成这样的一颗玻璃心。这孩子从小就要被真空保护起来,他的世界里除了音乐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杂质。
儆恪有点模模糊糊理解老师傅为什么说起白澜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说到底,是因为他单纯得像张白纸一样,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皇阿玛喜欢他也是这个原因?皇阿玛明显对他的来历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以前从没听皇阿玛提起过这个人,难打老师傅说的“保护”也有皇阿玛的功劳?
儆恪开始怀疑白澜止的来历,可是细看他的长相,却找不到任何和皇室人员相像的地方,而且两个月下来,她也认为这个人的不只是不知礼节,而是单纯而固执,他不喜欢的不接受的,就永远改不过来,哪怕是一个变奏不对,可他就是改不过来,有的时候被逼急了,他会突然间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一屋子人被他弄得不知所措,派内侍跟出去,得到的回复只是白琴师在外头看着盆景发呆。
每当这时候,两位嫂嫂就会无奈苦笑,而她也会觉得越想越好笑,世界上竟有这样人,她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又好气又好笑。
儆恪不自觉地陷入回忆里,脸上的表情变得扑朔迷离,康熙看她这样,心里有些感叹,女儿从来都是对琴棋书画敬谢不敏,这次居然会那么积极地关心一场演出,最关键的是,女儿明显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弹琴的人而非音乐本身,是自己的“特殊照顾”起作用了?女儿嫉妒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论论如何,看在曹寅的面子上,看在白澜止身上带着天大的机密的面子上,来了京城,他就得一辈子都在皇城根底下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如果女儿真是对他起了兴趣,又怎么办?女儿十八岁了,正是容易出事故的年龄,做爹的怎么管?她说她的梦想是去草原做海蚌公主,自己是一万个舍不得,但如果由着她把关注变成了兴趣,这两个孩子明显还有太多的障碍。
该如何是好?老爷子看着台上的少年,陷入忧思中,远处的敏芝不知道,白澜止的出现是一只蝴蝶,他扇一下翅膀,整个世界都为之改变了方向。纟
就算是这样,也是老爷子的特别恩典,不然的话她们女眷只能换到偏殿里去用餐。
舞台上,水袖群舞刚落幕,清脆的童声就响了起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读诗的人是一群未成年皇子,稚嫩的嗓音念着气势磅薄的诗句,引得康熙眼前一亮:“老八家的惯会使唤人,竟想得出这样的点子。”儆恪笑道:“其实儿臣也想上去念诗和皇阿玛听,可嫂子说,我上去不合适。”
康熙拍拍她的手:“你在朕身边坐着就好,不用做任何事,朕都高兴。”天地良心,这番话钥匙对着某个儿子讲,那个儿子绝对激动得跪下表示愿意肝脑涂地。
当初老康同志一句话,能把胤俄感动的痛哭流涕。莫名其妙-地被封了郡王,莫名其妙-地被扔到了西藏做监军,这一去杳无音讯,老爷子这给一块糖再一棍子揍飞的本事,从来只用在儿子身上,都说皇家重男轻女,其实儿子多到一定数量之后就重女轻男了。
敏之就觉得老爷子把十八宠得上了天,以前太后宠五公主老爷子就没把她远嫁。现在,看这个事态儆恪就地解决的可能性很大的。
舞台上,皇子们的诗伴随着古筝的琴声慢慢变得高亢,就在诗念完的霎那,低沉的古琴声适时响起·舞台幕布拉开,所有演员清一色穿着黑色镶亮红宽边的三重宽袖曲裾的演出服。
中间略靠前的位置,白澜止人如其名,一身雪白直裾·深蓝色的宽边。虽然头型有点突兀,但是敏之知道。比起长袍马褂,他更愿意穿汉服。而且,为了这趟演出,所有的演出服都是现做的,每个节目的服装都是她和婉宁经过多番考证后的改良品。
尤其这一出,敏之和白澜止的师傅有过一段讨论·究竟是用旗装还是用更传统的汉服,结果,敏芝和老师傅的意见一致,决定使用汉服,因为这毕竟是汉人的文化,虽然李白在现代考证下来是俄罗斯人,然后就有了这十几件深衣。玄色的是当年跟康熙祭泰山时的款式,白澜止身上穿的这件却是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考证出来的·专门在加冠礼上穿的正装。而白澜止今年刚好满二十,正是弱冠的年纪。
如今,敏芝在远处眺望舞台上·感觉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心想,老爷子这下应该满意了吧,有背景的演员在哪个年代都惹不起啊!
康熙和儆恪坐在第一排的正当中,看得最仔细,白澜止的出场明显康熙是很满意的,白澜止的衣服很符合他的气质,而且,经过这几个月避暑山庄的生活,他似乎不像来的时候那么苦大仇深了·转头看看女儿,发现女儿低头看菜,视线始终不放在舞台上,不由得问:“儆恪?怎么了?”
结果发现女儿彻底走神了,康熙抬眼看看台上的人,视线只在自己的双手上·也是完全沉浸其中的模样,在他身后,左边是古筝,右边是洞箫,在后面是月琴扬琴二胡等等,几乎手指上掰得的丝竹乐器都已经搬上了台面,只不过,这两个月的磨合,整段琴曲和身后庞大的交响乐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首《关山月》自从曲成以来,儆恪不知到听了多少遍,自从皇阿玛不知道什么原因对这位白琴师一直惦记着之后,每次他忙政事的时候,她就被作为代表派到排练厅当监工,一开始看到的场景都是白澜止端坐在那里双手放在琴弦上却不弹奏,闭着眼好像睡着了一般。而他身后,庞大的乐团一遍一遍地演奏这首曲子。
她当然很生气,可是再一想,嫂子说的,这人是个哑巴,而且偶尔耳朵还不灵光,她又按捺了下来,想着无视这个人的存在,偏偏这个人还那么突兀的在自己眼前杵着,嫂子说的没错,在一群循规蹈矩的人中,他就是有办法标新立异,把自己气到。
问题是,这个人有皇阿玛照着,教训不得,而且时间久了,两位嫂子,尤其嫂,竟也习惯了他的存在,对于他的无礼完全不介意了。儆恪知道,嫂子为了这首琴曲,是下了十足苦功的,曲子刚谱成的时候,她让自己的奴婢拿了琴谱重复弹给她听。以至于后来正式排练时,白澜止没有动,嫂子只是闭着眼听听,就能在演员们弹奏出错的时候喊停。
几次以后,那位琴师服气了,终于不再端架子,参与到了整个演奏中,儆恪发现,当他的琴音一响起,其他所有的背景音完全黯淡下去,甚至连衬托都勉强,只要几秒钟,他就能逼得所有其他乐器都停止演奏,变成他自己一个人的独奏。
然后,很自然的,嫂子皱眉,所有人都皱眉,有好几次,嫂子故意弄出点声响将他的琴音想把他的琴音打断,都不能成功,非要她拍了桌子喊停,他才悠悠然地一按琴弦,琴音就此嘎然而止。
每当这个时候,儆恪就想笑,嫂子的脾气她再清楚不过,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眼前这位琴师,连自己都不放在眼里,连皇阿玛都可以等闲视之。嫂子又该怎么办呢?
渐渐地,儆恪从奉旨前来探班,变成了隔三差五自己过来看热阄,到后来还专门带着人送茶点过来慰问,每次头疼地打断琴师,耐着火气告诉他这里该弱下去,那里要更婉转一点的时候,她就感觉很乐呵。不为别的,就为了看他装出一脸不屑勉强配合的模样,实际却是十分认真的一遍又一遍和别人磨合着。
为了弄清楚皇阿玛为什么对他青眼相加,儆恪亲自拜访了他的老师,供奉级琴师祁师傅,得到的答案却是四个字,天纵奇才。徽恪有点不屑,就算他真的在琴艺上有非凡的造诣,也不至于傲气到这种程度吧?
祁师傅却告诉她,这个人之所以会在琴之一事上有如此天赋,就是因为他有他纯粹的坚持,他不是不知礼数,而是漠不关心,这种漠视别人看起来很不理解,这个人怎么可以不在规则范围内活着,他早该消失或者被周围环境同化,大家都怀疑他是怎么长这么大的。
这一切,只有同样醉心于琴的祁师傅能理解,要养成这样的一颗玻璃心。这孩子从小就要被真空保护起来,他的世界里除了音乐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杂质。
儆恪有点模模糊糊理解老师傅为什么说起白澜止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说到底,是因为他单纯得像张白纸一样,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皇阿玛喜欢他也是这个原因?皇阿玛明显对他的来历知道得一清二楚,可是以前从没听皇阿玛提起过这个人,难打老师傅说的“保护”也有皇阿玛的功劳?
儆恪开始怀疑白澜止的来历,可是细看他的长相,却找不到任何和皇室人员相像的地方,而且两个月下来,她也认为这个人的不只是不知礼节,而是单纯而固执,他不喜欢的不接受的,就永远改不过来,哪怕是一个变奏不对,可他就是改不过来,有的时候被逼急了,他会突然间起身拂袖而去,留下一屋子人被他弄得不知所措,派内侍跟出去,得到的回复只是白琴师在外头看着盆景发呆。
每当这时候,两位嫂嫂就会无奈苦笑,而她也会觉得越想越好笑,世界上竟有这样人,她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又好气又好笑。
儆恪不自觉地陷入回忆里,脸上的表情变得扑朔迷离,康熙看她这样,心里有些感叹,女儿从来都是对琴棋书画敬谢不敏,这次居然会那么积极地关心一场演出,最关键的是,女儿明显更感兴趣的是这个弹琴的人而非音乐本身,是自己的“特殊照顾”起作用了?女儿嫉妒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论论如何,看在曹寅的面子上,看在白澜止身上带着天大的机密的面子上,来了京城,他就得一辈子都在皇城根底下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生活了。如果女儿真是对他起了兴趣,又怎么办?女儿十八岁了,正是容易出事故的年龄,做爹的怎么管?她说她的梦想是去草原做海蚌公主,自己是一万个舍不得,但如果由着她把关注变成了兴趣,这两个孩子明显还有太多的障碍。
该如何是好?老爷子看着台上的少年,陷入忧思中,远处的敏芝不知道,白澜止的出现是一只蝴蝶,他扇一下翅膀,整个世界都为之改变了方向。纟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八福晋的奋斗》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八福晋的奋斗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