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7章 粮草未动、骡马先行
目录:楚汉争鼎| 作者:寂寞剑客| 类别:历史军事
第297章 粮草未动、骡马先行
当武涉正在彭城游说淮南王英布时,项庄却来到了歙县。(《7*
丹阳郡的歙县山区,曾经的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已经被焚毁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片碧绿如茵的牧草草场,这里便是楚国最大的军马场——歙县军马场,马场里养殖了不下十万头蒙古矮脚马,以及千余匹阿拉伯混血马。
为了引进阿拉伯马,楚国可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为了支撑水师船队下南洋,楚国很是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在第一次下南洋失败之后,楚国很快又打造出了一支由二十艘楚船组成的船队,仍由戈胜率队,偕四千锐士二下南洋,结果却正好遇上南越兵变,这支船队便成了运输队,往返于南越、江东之间,转运了数万楚国壮丁。
半年后,戈胜重整旗鼓第三次下南洋。
这一次,船队甚至已经过了马六甲海峡,然而不幸的是,船队在印度洋上再次遭到了飓风的侵袭,满载公输纸、白酒、丝绸等货物的四艘楚船触礁沉没,没有了这些货物,再去西洋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戈胜只好返航。
第四次下南洋时,船队的楚船增加到了五十艘!
而且戈胜也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将货物分开放置在各艘船上,这样既便有一艘或者几艘船只沉没,也不会影响大局。
这一次,戈胜的船队终于抵达了天空之城——巴比伦。
此时的两河流域正处于塞琉古(亚历山大大帝麾下大将)的统治之下,并且正遭到罗马帝国跟安息帝国的东西夹击,因而根本无暇招待东方来的客人,不过楚国人还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阿拉伯马、骆驼还有大量的黄金!
然而返回江东的路上,不少船员纷纷患上恶疾,相继死去(其实是虐疾)。(《7*
绕过马六甲海峡之后,四千水手已经死得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甚至连楼船将军戈胜也患病暴卒了,一千人可驾驭不了五十艘楚船,几个校尉一合计,便将健康的阿拉伯马、骆驼以及所有的黄金集中到了二十艘楚船上,然后凿沉了另外的三十艘楚船。
从马六甲回江东的路上,又死了不少人。
等船队返回丹徒港时,出发时的四千水手已经只剩不到六百人了,而且一个个全都皮包骨头、瘦得不成人形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随船抵达江东的数百匹阿拉伯马以及数十头骆驼却是完好无损,几万斤黄金也是毫厘无损。
听说戈胜也在中途暴卒,项庄大为悲恸,当即追赠戈胜为乌乡侯,并由戈胜年仅九岁的长子戈布承袭了爵位。
所以说,为了得到阿拉伯马,楚国可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的。
现如今,歙县军马场里的一千余匹混血马就是以阿拉伯马为马种,跟蒙古矮脚马杂交改良而来的。
不过项庄毕竟是穿越众,因此没有重蹈汉武大帝的覆辙。
汉武帝将所有从大宛引进的汗血宝马都用于配种,却忽视了维系汗血马的血统基因,结果走上了一条引进、配种、改良、回交、直至消亡的不归路,到最后,偌大的大汉帝国,竟然再找不出一匹纯种的汗血宝马。
所以,项庄并没有将全部的阿拉伯马用于配种,而是保留了一定的种群,以维系阿拉伯马的基因,只有维系好了阿拉伯马的基因库,才会不断有阿拉伯马用于改良,歙县军马场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优秀的混血马。(《7*
不过从个头上看,改良后的混血马也不怎么出众。
事实上,从巴比伦引进的纯种阿拉伯马也只有六尺多的平均体高,只比蒙古马的平均体高多出尺许,用来组建轻骑兵那是绰绰有余,若是用来组建重装骑兵,那就不行了,要想组建重装骑兵,怎么说也得是体高超过八尺的高头大马!
不过,正如蒙古马中存在体高超过八尺的骏马一样,阿拉伯马的种群中也存在体型超大的个体,甚至还会诞生体高九尺的骏马,只要培育的阿拉伯马种群、混血马种群足够大,就总会培育出足够的骏马,组建重装骑兵那也是早晚的事。
然而,项庄这次来歙县,却不是来看这些混血马的。
项庄这次来歙县,是为了远征巴蜀征集骡子来的,因为在歙县除了军马场,还有一个大型骡马场,里面蓄养着好几万头骡子。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项庄却是粮草未动、骡马先行!
骡子其实就是马跟驴杂交的后代,既有驴的负重能力、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性和奔跑能力,而且,骡子吃的还比驮马要少,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甚至还要胜过西南驮马,有了骡子,军马场里淘汰下来的劣马就能全部变卖,补贴军马场的支出了。
事实上,最近几年歙县军马场已经可以做到自我补血,再不用国库贴补了。
说起骡子,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是作为稀罕物藏在王宫大内供贵族赏玩的,一直到宋朝,骡子才被当成役使的牲畜,从而开始了大量培育,不过有了项庄这个穿越众,华夏役使骡子的时间却是大大地提前了。
这次远征巴蜀,可不能再让楚军将士背着干粮袋出征了。
以前背干粮袋,那是情势所迫,没办法,现在楚军的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就再没必要让将士们啃那又干又涩的干粮了,而且,从江东到巴蜀,那可是遥遥两千多里,光是行军就得走上一两个月,再大的干粮袋也不吃不是?
所以,这次出征必须征调足够多的骡子以运输粮草辎重。
这次远征巴蜀,项庄打算以虎贲营、天狼营两万精锐为基干,再抽调三万府兵组建远征军团,而且,项庄还打算亲自领军出征!
五万大军,人吃马嚼的,可不是个小数目!
而且从江东到蜀中路途遥远,少说也有两千多里,光是行军只怕就要走上一两个月,如果战事不顺,拖上三四个月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这次远征至少也要准备五万大军四个月份的口粮,这可着实不是个小数目。
以一个士兵一月消耗一石粮食计算,五万士兵四个月那就要消耗二十万石粮食!
二十万石,就是两千四百万斤,一头骡子负重八百斤(秦斤)翻山越岭毫无问题,这也就是说,需要三万头骡子,考虑到运输过程中骡子的损耗,则至少需要多征调上千头,这还仅仅只是粮食的运输,算上辎重那就更多了。
所以说,这次远征少说也要征调四万头骡子!
至于四万头骡子的口粮却是不必考虑了,因为骡子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蒙古矮脚马还要强,如果不出现负重过多的情形,也基本不用担心掉膘倒架的事情,从江东到巴蜀也不是沙漠,沿途的青草就足够解决骡子的口粮问题了。
##########
当项庄正在为远征军团征调骡马时,刘邦却在咸阳太仓里发呆。
汉国的基础原本就要比楚国好许多,既便是关中遭到楚军洗劫之后,其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土地肥力等等也仍然要胜过江东,再加上白墨变法以及十年生聚,现在汉国的人口规模和攒下家底可是要比楚国殷实得多了。
十年间,楚国的总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已达将近五百万,可汉国也没有原地踏步,现在汉国的在册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七百万,壮丁也超过了一百五十万,无论是总人口规模,还是壮丁数量,依然稳稳地压过楚国一头。
咸阳太仓里积储的粟米也远远多过秭陵太仓的大米。
八百里秦川、巴蜀平原尽皆膏腴之地,后世的江南虽然被誉为鱼米之乡,可在这个时代绝大部份区域都是未经开垦的荒地,因此江东的耕地面积、每亩单产以及粮食总产量都远远无法跟关中、巴蜀这两个天下粮仓相媲美。
十年积攒,咸阳太仓里积储的粟米已经超过了五百万石!
站在太仓内,望着多到粮仓里放下不因而只能露天堆放的小山般的粟米,刘邦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十几年前跟项羽争天下时,他还经常因为几万石军粮而发愁,能干如萧何萧丞相,也得拼尽全力才能勉强供应汉军的军粮。
可是现在,咸阳太仓里的粮食却多到吃都吃不完了!
既便是出动百万大军,也足够支撑五月作战所需了!
所以,是时候出关了,虽说他刘邦的身体还算不错,可不管怎么说,今年都已经六十九岁了,后面还能有几年好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扫灭关东诸国、一统天下,那他刘邦就是死都不能瞑目哪。
不过,在出关之前,还得先解决了匈奴这个隐患才行!
匈奴不灭,大汉国的后方就不稳,后方不稳,汉军就得分心两用,这从战略上来考量无疑是极不利的,也容易被楚国这样的敌国所利用,当然,也并不是非得扫灭匈奴不可,只要夺回九原,将匈奴逐回漠北,也就差不多了。
当武涉正在彭城游说淮南王英布时,项庄却来到了歙县。(《7*
丹阳郡的歙县山区,曾经的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已经被焚毁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片片碧绿如茵的牧草草场,这里便是楚国最大的军马场——歙县军马场,马场里养殖了不下十万头蒙古矮脚马,以及千余匹阿拉伯混血马。
为了引进阿拉伯马,楚国可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为了支撑水师船队下南洋,楚国很是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在第一次下南洋失败之后,楚国很快又打造出了一支由二十艘楚船组成的船队,仍由戈胜率队,偕四千锐士二下南洋,结果却正好遇上南越兵变,这支船队便成了运输队,往返于南越、江东之间,转运了数万楚国壮丁。
半年后,戈胜重整旗鼓第三次下南洋。
这一次,船队甚至已经过了马六甲海峡,然而不幸的是,船队在印度洋上再次遭到了飓风的侵袭,满载公输纸、白酒、丝绸等货物的四艘楚船触礁沉没,没有了这些货物,再去西洋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戈胜只好返航。
第四次下南洋时,船队的楚船增加到了五十艘!
而且戈胜也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将货物分开放置在各艘船上,这样既便有一艘或者几艘船只沉没,也不会影响大局。
这一次,戈胜的船队终于抵达了天空之城——巴比伦。
此时的两河流域正处于塞琉古(亚历山大大帝麾下大将)的统治之下,并且正遭到罗马帝国跟安息帝国的东西夹击,因而根本无暇招待东方来的客人,不过楚国人还是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阿拉伯马、骆驼还有大量的黄金!
然而返回江东的路上,不少船员纷纷患上恶疾,相继死去(其实是虐疾)。(《7*
绕过马六甲海峡之后,四千水手已经死得只剩下不到一千人了,甚至连楼船将军戈胜也患病暴卒了,一千人可驾驭不了五十艘楚船,几个校尉一合计,便将健康的阿拉伯马、骆驼以及所有的黄金集中到了二十艘楚船上,然后凿沉了另外的三十艘楚船。
从马六甲回江东的路上,又死了不少人。
等船队返回丹徒港时,出发时的四千水手已经只剩不到六百人了,而且一个个全都皮包骨头、瘦得不成人形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随船抵达江东的数百匹阿拉伯马以及数十头骆驼却是完好无损,几万斤黄金也是毫厘无损。
听说戈胜也在中途暴卒,项庄大为悲恸,当即追赠戈胜为乌乡侯,并由戈胜年仅九岁的长子戈布承袭了爵位。
所以说,为了得到阿拉伯马,楚国可是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的。
现如今,歙县军马场里的一千余匹混血马就是以阿拉伯马为马种,跟蒙古矮脚马杂交改良而来的。
不过项庄毕竟是穿越众,因此没有重蹈汉武大帝的覆辙。
汉武帝将所有从大宛引进的汗血宝马都用于配种,却忽视了维系汗血马的血统基因,结果走上了一条引进、配种、改良、回交、直至消亡的不归路,到最后,偌大的大汉帝国,竟然再找不出一匹纯种的汗血宝马。
所以,项庄并没有将全部的阿拉伯马用于配种,而是保留了一定的种群,以维系阿拉伯马的基因,只有维系好了阿拉伯马的基因库,才会不断有阿拉伯马用于改良,歙县军马场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优秀的混血马。(《7*
不过从个头上看,改良后的混血马也不怎么出众。
事实上,从巴比伦引进的纯种阿拉伯马也只有六尺多的平均体高,只比蒙古马的平均体高多出尺许,用来组建轻骑兵那是绰绰有余,若是用来组建重装骑兵,那就不行了,要想组建重装骑兵,怎么说也得是体高超过八尺的高头大马!
不过,正如蒙古马中存在体高超过八尺的骏马一样,阿拉伯马的种群中也存在体型超大的个体,甚至还会诞生体高九尺的骏马,只要培育的阿拉伯马种群、混血马种群足够大,就总会培育出足够的骏马,组建重装骑兵那也是早晚的事。
然而,项庄这次来歙县,却不是来看这些混血马的。
项庄这次来歙县,是为了远征巴蜀征集骡子来的,因为在歙县除了军马场,还有一个大型骡马场,里面蓄养着好几万头骡子。
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项庄却是粮草未动、骡马先行!
骡子其实就是马跟驴杂交的后代,既有驴的负重能力、抵抗能力,又有马的灵性和奔跑能力,而且,骡子吃的还比驮马要少,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甚至还要胜过西南驮马,有了骡子,军马场里淘汰下来的劣马就能全部变卖,补贴军马场的支出了。
事实上,最近几年歙县军马场已经可以做到自我补血,再不用国库贴补了。
说起骡子,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是作为稀罕物藏在王宫大内供贵族赏玩的,一直到宋朝,骡子才被当成役使的牲畜,从而开始了大量培育,不过有了项庄这个穿越众,华夏役使骡子的时间却是大大地提前了。
这次远征巴蜀,可不能再让楚军将士背着干粮袋出征了。
以前背干粮袋,那是情势所迫,没办法,现在楚军的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就再没必要让将士们啃那又干又涩的干粮了,而且,从江东到巴蜀,那可是遥遥两千多里,光是行军就得走上一两个月,再大的干粮袋也不吃不是?
所以,这次出征必须征调足够多的骡子以运输粮草辎重。
这次远征巴蜀,项庄打算以虎贲营、天狼营两万精锐为基干,再抽调三万府兵组建远征军团,而且,项庄还打算亲自领军出征!
五万大军,人吃马嚼的,可不是个小数目!
而且从江东到蜀中路途遥远,少说也有两千多里,光是行军只怕就要走上一两个月,如果战事不顺,拖上三四个月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这次远征至少也要准备五万大军四个月份的口粮,这可着实不是个小数目。
以一个士兵一月消耗一石粮食计算,五万士兵四个月那就要消耗二十万石粮食!
二十万石,就是两千四百万斤,一头骡子负重八百斤(秦斤)翻山越岭毫无问题,这也就是说,需要三万头骡子,考虑到运输过程中骡子的损耗,则至少需要多征调上千头,这还仅仅只是粮食的运输,算上辎重那就更多了。
所以说,这次远征少说也要征调四万头骡子!
至于四万头骡子的口粮却是不必考虑了,因为骡子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蒙古矮脚马还要强,如果不出现负重过多的情形,也基本不用担心掉膘倒架的事情,从江东到巴蜀也不是沙漠,沿途的青草就足够解决骡子的口粮问题了。
##########
当项庄正在为远征军团征调骡马时,刘邦却在咸阳太仓里发呆。
汉国的基础原本就要比楚国好许多,既便是关中遭到楚军洗劫之后,其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土地肥力等等也仍然要胜过江东,再加上白墨变法以及十年生聚,现在汉国的人口规模和攒下家底可是要比楚国殷实得多了。
十年间,楚国的总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已达将近五百万,可汉国也没有原地踏步,现在汉国的在册总人口已经超过了七百万,壮丁也超过了一百五十万,无论是总人口规模,还是壮丁数量,依然稳稳地压过楚国一头。
咸阳太仓里积储的粟米也远远多过秭陵太仓的大米。
八百里秦川、巴蜀平原尽皆膏腴之地,后世的江南虽然被誉为鱼米之乡,可在这个时代绝大部份区域都是未经开垦的荒地,因此江东的耕地面积、每亩单产以及粮食总产量都远远无法跟关中、巴蜀这两个天下粮仓相媲美。
十年积攒,咸阳太仓里积储的粟米已经超过了五百万石!
站在太仓内,望着多到粮仓里放下不因而只能露天堆放的小山般的粟米,刘邦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十几年前跟项羽争天下时,他还经常因为几万石军粮而发愁,能干如萧何萧丞相,也得拼尽全力才能勉强供应汉军的军粮。
可是现在,咸阳太仓里的粮食却多到吃都吃不完了!
既便是出动百万大军,也足够支撑五月作战所需了!
所以,是时候出关了,虽说他刘邦的身体还算不错,可不管怎么说,今年都已经六十九岁了,后面还能有几年好活,那就只有天知道了,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扫灭关东诸国、一统天下,那他刘邦就是死都不能瞑目哪。
不过,在出关之前,还得先解决了匈奴这个隐患才行!
匈奴不灭,大汉国的后方就不稳,后方不稳,汉军就得分心两用,这从战略上来考量无疑是极不利的,也容易被楚国这样的敌国所利用,当然,也并不是非得扫灭匈奴不可,只要夺回九原,将匈奴逐回漠北,也就差不多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楚汉争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楚汉争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