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 只手遮天,将世界左右(十四)
目录:代汉| 作者:| 类别:玄幻奇幻
第235只手遮天,将世界左右(十四)气运
“今日为仲达所杀,也好过三五年后当作乱臣贼子处死。”周瑜冷声拒绝。
耳听周瑜拂袖拒绝巢湖召唤,萧言却依旧镇静自若,他早有准备:名传千古周公瑾,怎会轻易降服巢湖?便是真实历史上,周瑜投诚孙吴之前,不也三度离别孙策!
萧言无视周瑜拒绝,缓声说道:“我既立下擎天伟志,就绝不会再怕他曹操、袁绍!然则,公瑾可知我凭什么不惧曹操、袁绍为害?”
“嗯?”书简复归案牍,周瑜仰头望向萧言,眸子里充满意外、惊讶。
萧言斟酌一番言辞,忽而提及一个不相干话题:“公瑾认为,前汉崩溃,为王莽所篡,其根本原因为何?”
周瑜犹豫良久:“时人多谓:孝武皇帝晚年穷兵黩武,耗尽国力……”
“哈哈。且不说前汉十二帝,孝武皇帝之前有四,孝武皇帝之后有七,单说孝武皇帝去世之日距离王莽代汉多少年?九十六年!九十六年间,有何事不可为?孝武皇帝高举公羊派儒学‘十世之仇犹可报’,出兵进讨匈奴之日,距离汉高祖皇帝受困匈奴白登之围多少年?六十七年而已!六十七年间,汉高祖皇帝至孝武皇帝五人,渐次讨平异姓同姓诸侯王,使长安终于实际掌控山东数百郡县,进而奔逐漠南漠北,擒杀匈奴单于。孝武皇帝去世后九十六年间,国家竟能始终受困孝武皇帝时代财政短缺?前汉存亡,何必讨罪九十六年前之人?”萧言冷笑打断周瑜无意义回答。
周瑜前额蹙起道道皱纹:“仲达意思是……?”
萧言没有道出自己态度,而是继续追问周瑜:“公瑾认为,今汉崩溃,先有董卓祸乱两京,后有山东诸侯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吕布之辈竞相兼并征讨,其根本原因为何?”
“时人多谓:十常侍……”话说一半,却又突然戛然而止,周瑜自嘲笑了笑:“仲达慧眼卓识,想来也不愿听所谓时人废话。”
萧言也笑了笑:“我欲与公瑾议论两字——气运!”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皆奉行家国制度,一姓氏之家牧养秦、齐、楚、燕、赵、魏、韩等等诸国百姓。家规虽妙,难禁后代争财,是故,秦赵同姓,厮杀数代,乃至有白起长平坑杀四十万人之战;魏、韩、燕同为姬姓,却离心离德。”
“前代施恩,分封诸侯;后代无能,诸侯反叛。”
“为求革弊,战国末际渐渐推行郡县制度,稳固家国一姓统治。秦始皇帝一匡九合后,曾有名言:‘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四百年前,秦始皇帝之所以敢言勋业万世,是因为他看好郡县制度,自谓废除分封,大秦帝国从此杜绝春秋五霸叛周之弊。可惜,大秦帝国伟业仅传二世,先有陈胜、吴广前驱反叛,后有项籍、高祖皇帝总筹霸业。项籍因秦始皇帝之败而重启诸侯分封制,高祖皇帝所建汉家社稷,即为项籍当年所分封也。”
“可惜,项籍看见郡县制度之弊端,却未看见分封制度之弊端,乃至天下屡屡反叛,数年之间,将天下拱手让给高祖皇帝。高祖皇帝诚然一代英杰,知晓郡县制度并非秦始皇帝所言能够传之万世,更知重启分封诸侯乃是自掘坟墓,于是将郡县制度与分封制度合势一体,关西用以郡县巩固本源,关东用以分封攫取人心,遂以王霸之道兴建汉家天下。待刘氏王业安稳,高祖皇帝又渐次讨平异姓王,使关东郡县皆为刘氏。前汉白登之围,汉军虽受困一时,却并非没有反击之力,但是高祖皇帝为何暂缓用兵?无非匈奴势大,非汉军两三年所能讨灭,而与此同时,山东同姓异姓诸侯王虎视眈眈,有使高祖皇帝再赴项籍悲剧迹象。前汉孝武皇帝之前,真正制约汉军进讨匈奴的,不是匈奴强兵,而是关东无数势力强大同姓诸侯。”
“孝景皇帝年间,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等,串联匈奴、东越、闽越,以‘清君侧,诛晁错’名义,起兵西攻长安,史称七国之乱。幸有名将周亚夫,先以慢打快,后以快打慢,奇兵断粮道,三月之内,成功剿灭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此后,孝景皇帝籍借七国之乱,夺取刘氏诸侯王特权,推行削藩,使关东沃土终于实质性受到长安辖制。亦是有汉景帝剿灭七国之乱前提,待孝武皇帝子继父位后,才能正式无忧无虑议论匈奴边患。前汉文景之治,削藩之功当占十分之八。”
“孝景皇帝、孝武皇帝,父子两代,一除内弊,一靖外患,遂建煌煌大汉帝国。至此,中国境内,郡县制也就正式完全取代分封制。”
“分封制虽为郡县制取代,然而家国制度却始终未变。汉家国力,虽然远远强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却依旧是刘氏一姓牧养天下亿万百姓。大汉帝国何其广阔也,东至滨海,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瓯越,自漠北而往瓯越,从滨海而去西域,所需岁月,何止十数月?广阔地域,非长安天子一人所能知,非长安天子一人所能治,因故,内建三公九卿,外置州牧郡守,层层辖制,构建一体。汉家废除分封已久,又制约近代血亲,则长安朝廷之上,三公九卿皆为他姓。同族易起祸患,而他姓毕竟是他姓,于是长安天子不可避免启用母族,以此制约外郡官僚,是谓外戚。”
“外戚有善有恶。前汉时代,霍光秉政,声誉九州;王莽执政,篡汉建新。霍光、王莽,皆为外戚,相差何其悬殊?王莽之后,雒阳天子渐渐知晓,原来外戚亦有如刀器,能为功亦能为弊!论及朝政,外戚存在,是为制约三公九卿,如欲制约外戚,当需用谁?待至今汉孝顺皇帝年间,梁商、梁冀父子专权,嚣张跋扈,废立皇帝如同儿戏,王莽再生,亦犹有不如。艰难期间,忽有孝桓皇帝收拢宦官单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五人,集结羽林军千人,雷霆之击,数日之间,尽诛梁冀羽翼。自孝桓皇帝识,渐渐认识到宦官这一存在,彼于深宫,近于天子,虽无血亲,却能制约母族为害,于是宦官从此正式成为一股影响朝政走向的力量。”
“宦官主内,外戚主外,外戚有血亲,宦官有近势。外戚,雒阳天子之所用;宦官,雒阳天子之所信,上至孝桓皇帝,下至孝灵皇帝,宦官外戚之争,冤孽之起,莫非如是。宦官十常侍、外戚何进之争,真正根结亦在此处。”
“时人有所谓气运之争……”
“世间究竟有没有气运,有!”
“何谓气运?似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制度衍生官僚等级制度,官僚等级制度衍生外戚,外戚衍生宦官……这便是气运!历史向前走,但凡推动历史前进者,皆为大气运!”
“项籍败而高祖胜,输在郡县制度;霍光忠而王莽反,五侯兴而梁冀死,输在外戚失衡。”
“气运,并非看不见摸不到,而是切切实实存在于世人眼前。”
“十常侍与何进之争,为何何进败亡?外戚辉煌在于梁冀,梁冀之后再无一等一外戚。外戚之弊,三公九卿讳莫如深;外戚之害,帝王痛恨入髓。何进欲杀十常侍,何太后即时反目,喝骂何进无智,欲害汉家……凡此种种,莫不间接显露:梁冀之后,外戚已无气运;梁冀之后,国势不容强势外戚再生,何进欲总霸朝政,是逆天而行,败亡岂非早为定数。”
“十常侍与何进之争,十常侍为何胜而复败,为袁绍、袁术屠戮?梁冀之后无外戚气运,十常侍之后亦无宦官气运!自梁冀而后,宦官弄权,朝野忌恨,上至三公,下至草民,无不恨骂阉逆弄权,十数年前黄巾蚁贼之乱,旗号便是诛杀阉逆宦官!单超五侯弄权延续到十常侍的宦官政治,已经积累起足够的怒气、怨气!”
“梁冀之后无外戚气运,十常侍之后亦无宦官气运!”
耳闻萧言啰嗦说许久,周瑜非但没有心生厌烦情绪,反而心神大震,陷入深层次思考。
周瑜虽有无尽才华,眼界却毕竟受限汉末三国,没办法如萧言这般整理数百年历史进程。郡县制度和诸侯分封制度优劣,周瑜或许勉强能说出所以然;外戚制度、宦官制度,却还不是周瑜如今能够看清的——周瑜如同汉末三国其他名士那般,刚刚认识到外戚制度、宦官制度的无穷害处,却还未探明外戚制度、宦官制度存在根由,更不能完美改革外戚制度、宦官制度。
分封制度、郡县制度、官僚制度、外戚制度、宦官制度……
郡县制与宦官制的联系,是他周瑜第一次听人提起。周瑜或许不赞同萧言的观点,但是萧言这些啰嗦话语,却为周瑜打开一道新门窗。
“今日为仲达所杀,也好过三五年后当作乱臣贼子处死。”周瑜冷声拒绝。
耳听周瑜拂袖拒绝巢湖召唤,萧言却依旧镇静自若,他早有准备:名传千古周公瑾,怎会轻易降服巢湖?便是真实历史上,周瑜投诚孙吴之前,不也三度离别孙策!
萧言无视周瑜拒绝,缓声说道:“我既立下擎天伟志,就绝不会再怕他曹操、袁绍!然则,公瑾可知我凭什么不惧曹操、袁绍为害?”
“嗯?”书简复归案牍,周瑜仰头望向萧言,眸子里充满意外、惊讶。
萧言斟酌一番言辞,忽而提及一个不相干话题:“公瑾认为,前汉崩溃,为王莽所篡,其根本原因为何?”
周瑜犹豫良久:“时人多谓:孝武皇帝晚年穷兵黩武,耗尽国力……”
“哈哈。且不说前汉十二帝,孝武皇帝之前有四,孝武皇帝之后有七,单说孝武皇帝去世之日距离王莽代汉多少年?九十六年!九十六年间,有何事不可为?孝武皇帝高举公羊派儒学‘十世之仇犹可报’,出兵进讨匈奴之日,距离汉高祖皇帝受困匈奴白登之围多少年?六十七年而已!六十七年间,汉高祖皇帝至孝武皇帝五人,渐次讨平异姓同姓诸侯王,使长安终于实际掌控山东数百郡县,进而奔逐漠南漠北,擒杀匈奴单于。孝武皇帝去世后九十六年间,国家竟能始终受困孝武皇帝时代财政短缺?前汉存亡,何必讨罪九十六年前之人?”萧言冷笑打断周瑜无意义回答。
周瑜前额蹙起道道皱纹:“仲达意思是……?”
萧言没有道出自己态度,而是继续追问周瑜:“公瑾认为,今汉崩溃,先有董卓祸乱两京,后有山东诸侯袁绍、曹操、公孙瓒、袁术、吕布之辈竞相兼并征讨,其根本原因为何?”
“时人多谓:十常侍……”话说一半,却又突然戛然而止,周瑜自嘲笑了笑:“仲达慧眼卓识,想来也不愿听所谓时人废话。”
萧言也笑了笑:“我欲与公瑾议论两字——气运!”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皆奉行家国制度,一姓氏之家牧养秦、齐、楚、燕、赵、魏、韩等等诸国百姓。家规虽妙,难禁后代争财,是故,秦赵同姓,厮杀数代,乃至有白起长平坑杀四十万人之战;魏、韩、燕同为姬姓,却离心离德。”
“前代施恩,分封诸侯;后代无能,诸侯反叛。”
“为求革弊,战国末际渐渐推行郡县制度,稳固家国一姓统治。秦始皇帝一匡九合后,曾有名言:‘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四百年前,秦始皇帝之所以敢言勋业万世,是因为他看好郡县制度,自谓废除分封,大秦帝国从此杜绝春秋五霸叛周之弊。可惜,大秦帝国伟业仅传二世,先有陈胜、吴广前驱反叛,后有项籍、高祖皇帝总筹霸业。项籍因秦始皇帝之败而重启诸侯分封制,高祖皇帝所建汉家社稷,即为项籍当年所分封也。”
“可惜,项籍看见郡县制度之弊端,却未看见分封制度之弊端,乃至天下屡屡反叛,数年之间,将天下拱手让给高祖皇帝。高祖皇帝诚然一代英杰,知晓郡县制度并非秦始皇帝所言能够传之万世,更知重启分封诸侯乃是自掘坟墓,于是将郡县制度与分封制度合势一体,关西用以郡县巩固本源,关东用以分封攫取人心,遂以王霸之道兴建汉家天下。待刘氏王业安稳,高祖皇帝又渐次讨平异姓王,使关东郡县皆为刘氏。前汉白登之围,汉军虽受困一时,却并非没有反击之力,但是高祖皇帝为何暂缓用兵?无非匈奴势大,非汉军两三年所能讨灭,而与此同时,山东同姓异姓诸侯王虎视眈眈,有使高祖皇帝再赴项籍悲剧迹象。前汉孝武皇帝之前,真正制约汉军进讨匈奴的,不是匈奴强兵,而是关东无数势力强大同姓诸侯。”
“孝景皇帝年间,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等,串联匈奴、东越、闽越,以‘清君侧,诛晁错’名义,起兵西攻长安,史称七国之乱。幸有名将周亚夫,先以慢打快,后以快打慢,奇兵断粮道,三月之内,成功剿灭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此后,孝景皇帝籍借七国之乱,夺取刘氏诸侯王特权,推行削藩,使关东沃土终于实质性受到长安辖制。亦是有汉景帝剿灭七国之乱前提,待孝武皇帝子继父位后,才能正式无忧无虑议论匈奴边患。前汉文景之治,削藩之功当占十分之八。”
“孝景皇帝、孝武皇帝,父子两代,一除内弊,一靖外患,遂建煌煌大汉帝国。至此,中国境内,郡县制也就正式完全取代分封制。”
“分封制虽为郡县制取代,然而家国制度却始终未变。汉家国力,虽然远远强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却依旧是刘氏一姓牧养天下亿万百姓。大汉帝国何其广阔也,东至滨海,西至西域,北至漠北,南至瓯越,自漠北而往瓯越,从滨海而去西域,所需岁月,何止十数月?广阔地域,非长安天子一人所能知,非长安天子一人所能治,因故,内建三公九卿,外置州牧郡守,层层辖制,构建一体。汉家废除分封已久,又制约近代血亲,则长安朝廷之上,三公九卿皆为他姓。同族易起祸患,而他姓毕竟是他姓,于是长安天子不可避免启用母族,以此制约外郡官僚,是谓外戚。”
“外戚有善有恶。前汉时代,霍光秉政,声誉九州;王莽执政,篡汉建新。霍光、王莽,皆为外戚,相差何其悬殊?王莽之后,雒阳天子渐渐知晓,原来外戚亦有如刀器,能为功亦能为弊!论及朝政,外戚存在,是为制约三公九卿,如欲制约外戚,当需用谁?待至今汉孝顺皇帝年间,梁商、梁冀父子专权,嚣张跋扈,废立皇帝如同儿戏,王莽再生,亦犹有不如。艰难期间,忽有孝桓皇帝收拢宦官单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五人,集结羽林军千人,雷霆之击,数日之间,尽诛梁冀羽翼。自孝桓皇帝识,渐渐认识到宦官这一存在,彼于深宫,近于天子,虽无血亲,却能制约母族为害,于是宦官从此正式成为一股影响朝政走向的力量。”
“宦官主内,外戚主外,外戚有血亲,宦官有近势。外戚,雒阳天子之所用;宦官,雒阳天子之所信,上至孝桓皇帝,下至孝灵皇帝,宦官外戚之争,冤孽之起,莫非如是。宦官十常侍、外戚何进之争,真正根结亦在此处。”
“时人有所谓气运之争……”
“世间究竟有没有气运,有!”
“何谓气运?似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郡县制度衍生官僚等级制度,官僚等级制度衍生外戚,外戚衍生宦官……这便是气运!历史向前走,但凡推动历史前进者,皆为大气运!”
“项籍败而高祖胜,输在郡县制度;霍光忠而王莽反,五侯兴而梁冀死,输在外戚失衡。”
“气运,并非看不见摸不到,而是切切实实存在于世人眼前。”
“十常侍与何进之争,为何何进败亡?外戚辉煌在于梁冀,梁冀之后再无一等一外戚。外戚之弊,三公九卿讳莫如深;外戚之害,帝王痛恨入髓。何进欲杀十常侍,何太后即时反目,喝骂何进无智,欲害汉家……凡此种种,莫不间接显露:梁冀之后,外戚已无气运;梁冀之后,国势不容强势外戚再生,何进欲总霸朝政,是逆天而行,败亡岂非早为定数。”
“十常侍与何进之争,十常侍为何胜而复败,为袁绍、袁术屠戮?梁冀之后无外戚气运,十常侍之后亦无宦官气运!自梁冀而后,宦官弄权,朝野忌恨,上至三公,下至草民,无不恨骂阉逆弄权,十数年前黄巾蚁贼之乱,旗号便是诛杀阉逆宦官!单超五侯弄权延续到十常侍的宦官政治,已经积累起足够的怒气、怨气!”
“梁冀之后无外戚气运,十常侍之后亦无宦官气运!”
耳闻萧言啰嗦说许久,周瑜非但没有心生厌烦情绪,反而心神大震,陷入深层次思考。
周瑜虽有无尽才华,眼界却毕竟受限汉末三国,没办法如萧言这般整理数百年历史进程。郡县制度和诸侯分封制度优劣,周瑜或许勉强能说出所以然;外戚制度、宦官制度,却还不是周瑜如今能够看清的——周瑜如同汉末三国其他名士那般,刚刚认识到外戚制度、宦官制度的无穷害处,却还未探明外戚制度、宦官制度存在根由,更不能完美改革外戚制度、宦官制度。
分封制度、郡县制度、官僚制度、外戚制度、宦官制度……
郡县制与宦官制的联系,是他周瑜第一次听人提起。周瑜或许不赞同萧言的观点,但是萧言这些啰嗦话语,却为周瑜打开一道新门窗。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代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代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