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粮价暴涨
目录:大清弊主| 作者:塞外流云| 类别:其他类型
京报的前身就是邸报,不仅是发行全国,而且各地的官员、士绅、商贾是期期必看,在京报上刊登商号的名字,商号必将是一夜扬名,此次输捐的四家商号,前三家皆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在京报上刊载博的不过是乐善好施的名声,但那家从未听闻过的广州万利隆茶行可就真真是一夜成名了,。
京师一众商铺掌柜和大东家们不由大是羡慕,实力强横在地方有分店的酒楼、客栈、药店、首饰店、成衣行、皮货店、颜料油漆店、鞋店、棉丝店的东家、掌柜们都在暗暗盘算、犹豫,考虑是不是也博一把,二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但能在京报上露脸,带来的回报想必远不止这二万两银子,有了名声,这生意可是自动找上门的。
然而,京师的一众粮商却是没功夫考虑在京报上扬名立万的事,那与他们无关,不过,他们也未闲着,一个个都兴高采烈的忙着涨价,转眼时间,京城的粮价便涨了两成,这消息一传开,京城百姓也都意识到又是一场大旱将至,无不纷纷四出抢购米粮,这更加刺激了粮价的上涨,。
粮价上涨,必然导致民心不安,京畿之地民心不稳,这可不是小事,顺天府、九门提督、都察院、户部等各衙署主官闻讯之后立即拜折上奏请开仓减粜以平抑粮价。
折子送抵上书房,轮值的上书房大臣张鹏翮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连节略也不写,便起身赶往乾清宫觐见,一路之上却隐隐觉得有些蹊跷,贞武历来心思缜密,他既然在京报如此大张旗鼓的捅开了大旱的情况,何以丝毫没有采取防范措施,是百密一疏,还是刻意为之?
百密一疏的可能不大。贞武不可能预料不到旱情宣扬出去会引发粮价上扬的结果,这根本就是明摆着的事情,那就是刻意为之了,他这样做有何目的?想到这里。张鹏翮心里不由一紧,粮仓,贞武要整治京师和通州的粮仓!这可是现成的替罪羊!
养心殿西暖阁,贞武正逐一查阅并回复来自各地大员的密折,这些密折批阅不能假手他人,御笔批复之后都要密封原件发回,这是康熙定下的制度。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让地方大员放心言事,不至于有所隐瞒,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这种密折制度,贞武感觉有些象是发展线人,同样都是单线联系,而且保密性强,每天批阅密折是件很辛苦的事。因为每份密折都要回复,最简单的也要写上‘已阅’或者是‘知道了。’几字,遇上大事。那就得写上一大段了。
虽然辛苦,不过密折制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了解各地的情况,利于正确决策和推行革新,也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能有效的震慑和控制一众臣属,也能借助密折往来与臣属联络感情。
不过,密折虽然好处多多,害处也不少,这是纵容臣下互相攻讦。使的一众大员凡事都循规蹈矩,小心翼翼,时时都如履薄冰,不利于发挥大臣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再则,越级言事,容易导致上下不合。不利政务的推行,不利于层层负责的管理体制。
贞武如今倒也不准备改动密折子制度,即便要改,要废除,那也得等到巩固皇权,推行新政之后,相反,他现在还准备扩大上密折的范围,为日后推行新政做准备。
包福全这时蹑手蹑脚的进来,轻声禀报道:“皇上,上书房张鹏翮在外递牌子求见。”
闻言,贞武停笔抬起头来,微微沉吟片刻,才问道:“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已是巳时四刻。”包福全忙躬身回道。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已经猜到张鹏翮为何而来,略一沉吟,便吩咐道:“让他进来。”
张鹏翮进殿见礼之后便从容奏道:“禀皇上,京报发售之后,京师粮价猛涨,如今已经涨到一两四钱一石,粮价走高,小民必致艰食,辇毂之旁尚且如此,京畿之侧必变本加利,微臣恳祈皇上轸念天下民生,即行开仓减粜,平抑粮价,以稳定民心。”
贞武瞅了他一眼,微微沉吟,才问道:“京城粮价暴涨,所为何因?”
粮价上涨原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张鹏翮微微一怔,忙躬身道:“回皇上,微臣窃以为,小民百姓手头钱财不多,骤闻大旱,纷纷抢购储备,是以刺激粮价上涨。”
“京师通州有大仓十个,储粮近千万石,年年春粜秋籴,旦遇灾荒,必然开仓放赈。”贞武沉声缓缓说道:“何以听闻有灾,百姓仍是闻风抢购?”
张鹏翮压根就未料到贞武竟然会如此考虑问题,闻言不觉鄂然,稍一思忖,他便躬身道:“百姓闻风抢购,乃是朝廷赈灾措施不力,百姓此举实属不信任朝廷,此皆上书房一众臣子筹划不周,恳祈皇上降旨责罚。”他实不知贞武究竟是何想法,先坦然认罪再说, 认罪总无大错,。
见张鹏翮揽罪,贞武不由暗笑,略一沉吟,便顺着话头道:“此事上书房确有些责任,朝廷的措施制定的不可谓不详尽,但执行却总是差强人意,务必由上至下究查原因。”说着,他微微一顿,才接着道:“百姓风闻有灾,购粮备荒,亦是天性使然,不过,却也足以说明京师仓厫不足,储粮不足以满足京城百姓所需,此番以工代赈侧重于在朝阳门、东直门、德胜门一代增建几座仓厫。”
听的贞武没有降罪的意思,张鹏翮不由微微松了口气,忙躬身道:“皇上圣虑深远,见微知著,京师增建仓厫储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微臣领旨。”
贞武稍稍斟酌了一下,才说道:“百姓争购,导致粮价上扬,虽事出有因,然此风气亦应逐步扭转,否则真遇粮仓空虚之时,易生大乱,不过,此事只能让百姓稍吃点苦头,却不能放任不管。
江南漕运三月初便能陆续抵达通州,南洋首批赈荒之粮五十万石在二月底三月初亦能抵达天津,上海亦有三十万石海运而来,京师根本不缺粮,命人将这消息散布出去,并提前发放京师官吏、兵丁的季米(禄米皆是按季发放,一般都是三月、六月、九月发放。),另外,着海运仓、兴平仓各调拨十万石减粜,以平抑粮价,稳定民心。”
“微臣尊旨。”张鹏翮躬身道,心里却是暗忖,二十万石能济得了什么事,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倒是提前发放禄米,可以极大的稳定民心,毕竟一众官吏、兵丁的所领禄米皆有富足,价高发卖,既能赚钱,也能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不知这散布粮食充足的消息是否是请君入瓮?
待张鹏翮躬身退出,贞武起身在殿内缓缓的踱了起来,京师、通州的十大粮仓多年未经整顿,其中不知有多少猫腻,这盖子一揭开,怕是会引起朝野震动,不过,也该下狠手整顿一番了,西北爆发大战已为期不远,待到那时再整治可就迟了,既是要整,就该彻底整治一番,有关制度也要跟着完善。
不过,现在还不到火候,得等粮价再涨点,放出二十万石粮食减粜,对整个京师而言,作用有限,反而可能促使粮价继续上扬,提前发放季米,不过是为免粮价涨的太离谱,再则,他也担忧各仓亏空太大,引起恐慌,得再拖两日,等漕粮和南洋、上海之粮快到之时再动手,让他们再蹦达两日,也便于一网打尽
*
京师不缺粮,提前发放京师官吏、八旗兵丁季米、调拨二十万石稻米减粜的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消息一传开,京师内城的大小官吏及一众旗人登时就安下心来,但外城经这消息一刺激,粮价却是不降反升,转眼间便升到一两五钱一石,。
京师的商人不仅消息灵通,也多是见多识广之辈,漕粮征收仅只限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八省,所谓三月初有漕粮抵达通州,纯粹是开玩笑,三月初开始便有漕船陆续到通州交粮是没错,可三月初来交漕粮的是山东、河南两省。
但京报上明确写着蠲免山东、河南一年的正赋,这就是说山东、河南皆已遭灾,按惯例,朝廷定然会就地截拨漕粮赈灾,哪有运到通州来的?而两江、两湖和浙江的漕粮至少要到五月之后才能陆续抵达通州。
至于说南洋、上海两地走海路运来的几十万石粮食倒是有可能,天津二月底便可开港,不过那批粮食一则数量少,二则是用于赈灾的,不可能进京师。
官方的消息既是漏洞百出,那就说明京师不是不缺粮,恰恰相反,京师缺粮食,这从仅仅只放出二十万石粮食来减粜就可看出来,二十万石减粜就想抑平京师粮价,开什么玩笑?这粮价不涨就真是没天理了。
眼见粮价节节攀升,京师一众百姓自然是人心惶惶,抢购之风亦是越演越烈,粮价也很快就升到一两六钱一石,却仍是供不应求,京师大大小小的粮商一个个都忙的脚底生风,各显神通四处调集粮食。(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
京师一众商铺掌柜和大东家们不由大是羡慕,实力强横在地方有分店的酒楼、客栈、药店、首饰店、成衣行、皮货店、颜料油漆店、鞋店、棉丝店的东家、掌柜们都在暗暗盘算、犹豫,考虑是不是也博一把,二万两银子不是小数目,但能在京报上露脸,带来的回报想必远不止这二万两银子,有了名声,这生意可是自动找上门的。
然而,京师的一众粮商却是没功夫考虑在京报上扬名立万的事,那与他们无关,不过,他们也未闲着,一个个都兴高采烈的忙着涨价,转眼时间,京城的粮价便涨了两成,这消息一传开,京城百姓也都意识到又是一场大旱将至,无不纷纷四出抢购米粮,这更加刺激了粮价的上涨,。
粮价上涨,必然导致民心不安,京畿之地民心不稳,这可不是小事,顺天府、九门提督、都察院、户部等各衙署主官闻讯之后立即拜折上奏请开仓减粜以平抑粮价。
折子送抵上书房,轮值的上书房大臣张鹏翮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连节略也不写,便起身赶往乾清宫觐见,一路之上却隐隐觉得有些蹊跷,贞武历来心思缜密,他既然在京报如此大张旗鼓的捅开了大旱的情况,何以丝毫没有采取防范措施,是百密一疏,还是刻意为之?
百密一疏的可能不大。贞武不可能预料不到旱情宣扬出去会引发粮价上扬的结果,这根本就是明摆着的事情,那就是刻意为之了,他这样做有何目的?想到这里。张鹏翮心里不由一紧,粮仓,贞武要整治京师和通州的粮仓!这可是现成的替罪羊!
养心殿西暖阁,贞武正逐一查阅并回复来自各地大员的密折,这些密折批阅不能假手他人,御笔批复之后都要密封原件发回,这是康熙定下的制度。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让地方大员放心言事,不至于有所隐瞒,增加他们的安全感。
这种密折制度,贞武感觉有些象是发展线人,同样都是单线联系,而且保密性强,每天批阅密折是件很辛苦的事。因为每份密折都要回复,最简单的也要写上‘已阅’或者是‘知道了。’几字,遇上大事。那就得写上一大段了。
虽然辛苦,不过密折制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了解各地的情况,利于正确决策和推行革新,也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能有效的震慑和控制一众臣属,也能借助密折往来与臣属联络感情。
不过,密折虽然好处多多,害处也不少,这是纵容臣下互相攻讦。使的一众大员凡事都循规蹈矩,小心翼翼,时时都如履薄冰,不利于发挥大臣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再则,越级言事,容易导致上下不合。不利政务的推行,不利于层层负责的管理体制。
贞武如今倒也不准备改动密折子制度,即便要改,要废除,那也得等到巩固皇权,推行新政之后,相反,他现在还准备扩大上密折的范围,为日后推行新政做准备。
包福全这时蹑手蹑脚的进来,轻声禀报道:“皇上,上书房张鹏翮在外递牌子求见。”
闻言,贞武停笔抬起头来,微微沉吟片刻,才问道:“什么时辰了?”
“回皇上,已是巳时四刻。”包福全忙躬身回道。
贞武微微点了点头,已经猜到张鹏翮为何而来,略一沉吟,便吩咐道:“让他进来。”
张鹏翮进殿见礼之后便从容奏道:“禀皇上,京报发售之后,京师粮价猛涨,如今已经涨到一两四钱一石,粮价走高,小民必致艰食,辇毂之旁尚且如此,京畿之侧必变本加利,微臣恳祈皇上轸念天下民生,即行开仓减粜,平抑粮价,以稳定民心。”
贞武瞅了他一眼,微微沉吟,才问道:“京城粮价暴涨,所为何因?”
粮价上涨原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张鹏翮微微一怔,忙躬身道:“回皇上,微臣窃以为,小民百姓手头钱财不多,骤闻大旱,纷纷抢购储备,是以刺激粮价上涨。”
“京师通州有大仓十个,储粮近千万石,年年春粜秋籴,旦遇灾荒,必然开仓放赈。”贞武沉声缓缓说道:“何以听闻有灾,百姓仍是闻风抢购?”
张鹏翮压根就未料到贞武竟然会如此考虑问题,闻言不觉鄂然,稍一思忖,他便躬身道:“百姓闻风抢购,乃是朝廷赈灾措施不力,百姓此举实属不信任朝廷,此皆上书房一众臣子筹划不周,恳祈皇上降旨责罚。”他实不知贞武究竟是何想法,先坦然认罪再说, 认罪总无大错,。
见张鹏翮揽罪,贞武不由暗笑,略一沉吟,便顺着话头道:“此事上书房确有些责任,朝廷的措施制定的不可谓不详尽,但执行却总是差强人意,务必由上至下究查原因。”说着,他微微一顿,才接着道:“百姓风闻有灾,购粮备荒,亦是天性使然,不过,却也足以说明京师仓厫不足,储粮不足以满足京城百姓所需,此番以工代赈侧重于在朝阳门、东直门、德胜门一代增建几座仓厫。”
听的贞武没有降罪的意思,张鹏翮不由微微松了口气,忙躬身道:“皇上圣虑深远,见微知著,京师增建仓厫储粮,实是利国利民之举,微臣领旨。”
贞武稍稍斟酌了一下,才说道:“百姓争购,导致粮价上扬,虽事出有因,然此风气亦应逐步扭转,否则真遇粮仓空虚之时,易生大乱,不过,此事只能让百姓稍吃点苦头,却不能放任不管。
江南漕运三月初便能陆续抵达通州,南洋首批赈荒之粮五十万石在二月底三月初亦能抵达天津,上海亦有三十万石海运而来,京师根本不缺粮,命人将这消息散布出去,并提前发放京师官吏、兵丁的季米(禄米皆是按季发放,一般都是三月、六月、九月发放。),另外,着海运仓、兴平仓各调拨十万石减粜,以平抑粮价,稳定民心。”
“微臣尊旨。”张鹏翮躬身道,心里却是暗忖,二十万石能济得了什么事,不过是聊胜于无罢了,倒是提前发放禄米,可以极大的稳定民心,毕竟一众官吏、兵丁的所领禄米皆有富足,价高发卖,既能赚钱,也能起到平抑粮价的作用,不知这散布粮食充足的消息是否是请君入瓮?
待张鹏翮躬身退出,贞武起身在殿内缓缓的踱了起来,京师、通州的十大粮仓多年未经整顿,其中不知有多少猫腻,这盖子一揭开,怕是会引起朝野震动,不过,也该下狠手整顿一番了,西北爆发大战已为期不远,待到那时再整治可就迟了,既是要整,就该彻底整治一番,有关制度也要跟着完善。
不过,现在还不到火候,得等粮价再涨点,放出二十万石粮食减粜,对整个京师而言,作用有限,反而可能促使粮价继续上扬,提前发放季米,不过是为免粮价涨的太离谱,再则,他也担忧各仓亏空太大,引起恐慌,得再拖两日,等漕粮和南洋、上海之粮快到之时再动手,让他们再蹦达两日,也便于一网打尽
*
京师不缺粮,提前发放京师官吏、八旗兵丁季米、调拨二十万石稻米减粜的消息很快就传播开来,消息一传开,京师内城的大小官吏及一众旗人登时就安下心来,但外城经这消息一刺激,粮价却是不降反升,转眼间便升到一两五钱一石,。
京师的商人不仅消息灵通,也多是见多识广之辈,漕粮征收仅只限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八省,所谓三月初有漕粮抵达通州,纯粹是开玩笑,三月初开始便有漕船陆续到通州交粮是没错,可三月初来交漕粮的是山东、河南两省。
但京报上明确写着蠲免山东、河南一年的正赋,这就是说山东、河南皆已遭灾,按惯例,朝廷定然会就地截拨漕粮赈灾,哪有运到通州来的?而两江、两湖和浙江的漕粮至少要到五月之后才能陆续抵达通州。
至于说南洋、上海两地走海路运来的几十万石粮食倒是有可能,天津二月底便可开港,不过那批粮食一则数量少,二则是用于赈灾的,不可能进京师。
官方的消息既是漏洞百出,那就说明京师不是不缺粮,恰恰相反,京师缺粮食,这从仅仅只放出二十万石粮食来减粜就可看出来,二十万石减粜就想抑平京师粮价,开什么玩笑?这粮价不涨就真是没天理了。
眼见粮价节节攀升,京师一众百姓自然是人心惶惶,抢购之风亦是越演越烈,粮价也很快就升到一两六钱一石,却仍是供不应求,京师大大小小的粮商一个个都忙的脚底生风,各显神通四处调集粮食。(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清弊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清弊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