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目录:古代的舒心日子| 作者:七夜忘情| 类别:其他类型
这段日子瑾娘一直忙着给上工的人做饭,根本没有机会去看,而且现在天热,那些男人干起活来,总是穿着无袖褂子,女人就更不能去了,不过尽管如此瑾娘心里还是有一张草图的。【学 ]
这处新宅可以算是瑾娘和杨震海两人共同设计的,两人在研究的时候瑾娘提出意见,杨震海进行解决,杨震海在这方面很是听从瑾娘的意见,所以有些地方,做起来很麻烦,不过现在看起来效果不错。
瑾娘是从宅院正前方过去的,因为是半坡地,为了防止以后水土流失以及地基的平整,坡下的土被送到坡上,凿的实实的,再用石板铺好,形成一个面积很大的院坝,坝上坝下落差有三米包裹了石块,很结实。前方靠西的地方有一处石阶,平日走路就从这里上去,如果走车就要从东边的道路走,一样很方便。坝下形成一个半环形的土地,瑾娘已经决定在这里种上一些藤本植物,再种上两行灌木。
上了院坝,在东边一角,有一块围好的花坛子,现在还是空空的,杨震海已经看好了一棵金桂树,说是树的形状很漂亮,年头也久,树冠也大,等到花开的时候金灿灿的一片,寓意也好。只等明年开春的时候把它移栽过来,之前杨震海从山里移栽过几棵树,都成活了,让他信心十足,杨老爹看了也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种啥活啥,却不知道这里边有水之母的作用。
院坝铺的青石很平滑,根本看不出多少缝隙,留了这么大面积,也是为了晒谷用。
房子是有东西中三路组成,中路是正院,三进的宅子,格式跟现在京城里的房子差不多,就是四合院模式,倒坐房正房后罩房,都很齐全。
房子地基很深,房子盖得也高大,是三正四耳的格式,正房高大进深有七米多,两边厢房稍矮进深五米,屋子里看着都是很宽敞的,这个是杨振海定的,在不违制的前提下把房子建的宽敞。
一进院子是倒坐房,院宽四米五,靠墙的地方留了花坛子,其他都是青石铺地,二门是个垂花门,线条简洁,雕刻的花纹。
整座院子的木作使用的是核桃木,是那种念头久远的呈现出红葡萄色的核桃木,瑾娘不知道杨震海是从那里弄来这么多核桃木,不过瑾娘知道当初杨震海买木料的时候从她这里拿走了一千两纹银,买了木作和家具用料,也是这新房最花钱的地方,要知道其他青砖瓦片石料,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也才一百多两。
不过这钱花的多,可是效果很好,整座宅子没刷色漆,没添加彩画,只在木料外面刷了桐油防止虫蛀,一切都保持原色,房檐窗户上面雕刻了各种迹象图案,装饰起来典雅不突兀,青砖黛瓦,暗红色门窗回廊,形成了一副漂亮的景色,整座院子显得大气稳重,还隐约带着一股乡野的粗放。
二进院是极大的长方形院子,一进二门右侧是一口水井,上面一样用木质六角亭子遮盖,因为在半山上打井井打的深,往下一看黑黝黝的,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运气好,这口竟然是一口甜水井,水清冽甘甜还异常纯净。【学 ]井口是用青石搭建的,青石算是他们这里的特色,石纹漂亮,根本不需要任何修饰就很好。
院子有一圈回廊,链接正房厢房,回廊和院子间又一圈水漏,整座院子都有这样的下水装置,上面青石板有一条条缝隙,用来漏水用,这样下雨后可以让雨水快速流淌出去,厨房用水生活用水也可以从这里流出去,出口在院坝下方靠东的地方,水流可以直接排到月亮湖里,当初准备的时候瑾娘也想过流到月亮湖里是不是不好,不过想了想,现在用水根本没有污染,根本就没有化学药剂,就算洗衣服,也使用的草木灰,或者皂角,都是天然的,根本不存在污染的问题,而且下面的月亮湖是活水,本身进化能力也是挺强的。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正房是杨震海和瑾娘的居所,里面还是空荡荡的,木做隔断都弄好了,这个年代盖房使用糯米或者大黄米加石灰,他们这里使用的是糯米浆和石灰浆混合作为粘合剂,效果相当于现代的十号水泥,这东西千百年都不腐的,在屋子里也刷上一层石灰的,色泽白亮。
东边贴墙挂冰裂纹架子,中间留有椭圆形的空地,杨震海看到瑾娘做的双面屏风很是漂亮,就让她再绣了一个更大一点的,帖在墙上,大方又漂亮,现在架子已经放好了,就等她绣好按上。
靠南窗底是坐炕,炕罩也是安好了的,什么都没放空荡荡的。西屋准备做起居室,西边两个耳房,有一铺大炕做冬天卧室。东边一个耳房做洗浴入厕用。
东厢房,作为家里饭厅,接待客人使用,南边的耳房跟东边两间屋子作为厨房。以后跟人接触少不了要有亲戚串门,就像英子总是跟瑾娘一起作秀活一样,就可以在这边招待。
而东厢房,有一处瑾娘提议建造的,就是靠东墙的一座大壁炉。里面是青石搭建,外面用木作装饰,高八十厘米,边上用铜制的架子隔开,外面西侧还有一个贴合的专门用来装木块的铜筐带着缠枝花式样,看着别致又实用。这里冬天冷,睡觉在炕上不冷,白天屋子却有些凉,总是巴不得在炕上一直不下来,这样瑾娘就想到了壁炉,一方面好烤火,另一方面瑾娘想着冬天的时候在壁炉里烤红薯,那肯定美极了。西边是一铺大炕,冬天做活或者来亲戚临时居住,招待客人。
西厢房,是留给以后孩子的,现在并未规划。
东院是两进的院子,前面较大,建筑是倒u型的,三正四耳跟两侧厢房连着,两边各五间厢房,东边五间是做粮仓用,西边靠南两间是厨房,东院不开门,另外三间留做以后用,正房前后开门,可通后边院子,暂时也没有决定做什么,杨震海决定给儿子留着,瑾娘倒是觉着将来孩子结婚也不一定住在一起现在还早着呢。
倒坐房那边从东起,是牛马棚,羊圈,鸡鸭舍,饲料房,空屋,柴房。那空着的屋子,瑾娘想着以后可能养兔子。几间屋子都挺大的,足够用了。东面开了角门,为了马车出入,每日鸡鸭也要放出去,不过这边拎着粮仓,杨震海把门弄的十分结实,好几道锁,从这里进并不比爬墙方便。靠着粮仓边上已经架上一个大磨盘了。大大的石滚子,瑾娘根本推不动,杨震海准备房子处理好了就去买牲口,要买一头牛和驴,过些日子粮食下来了,就要用了。
东院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地窖,这里人储存冬粮也是挖地窖储存,但是规模都不大,瑾娘也说不上来什么心里,总是有一种储存很多食物的,或许是以前看古装历史剧总有那种大旱大涝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危机感,总想多存些食物,尤其是去年冬天她体会了一下没有菜天天单调的几种食物。生活中吃穿住是很重要的,而吃又是更重要的,一点不能马虎。
瑾娘跟杨震海说了盖一个大一点的地窖用来储存食物,为此还说了一堆理由,虽然杨震海觉着没有必要,但是还是满足了小媳妇这个要求。而他要做就做好,这也是必须请吴老爷子的原因。
地窖是在东院院当中建立的,出口在厨房,地上面是个石板,打开一个暗扣,轻轻一推就露出里面的台阶,里面一切都是石头建造的,很深,瑾娘感觉自己有种下到地下二层的感觉。
进入地窖,面积真的很大,差不多能有一百五十平,是那种拱顶式的地窖,是用石块一块块拱起来的,瑾娘记得这种建法,好像跟赵州桥相似,石块相接细密,没有任何的缝隙,也不需要立柱,承受力强。地窖被分成四间屋子,其中两间大的储存食物,剩下两间二十平左右的,一件存冰,另一间做酒窖。地窖上面做了防水加上本身石拱顶就很严密,就算大暴雨也不会有水渗下来,更何况上面排水系统很好,不会有那样的情况,另外地窖有几个通风口,空气流通正常,每间屋子都单独通风。
“你看这里。”杨震海拉了拉瑾娘的手,带着她来到最里边冰窖所在地,这个屋子温度最低,现在可能七八度的样子,等冬天放了冰,屋子就可以保持零下了,杨震海来到北边的墙上,抬手在上面一按,接着咔哒一声,杨震海再一推前面的墙,打开了一个石门。
瑾娘惊讶的瞪大眼睛,“这是什么?”
杨震海得意的笑笑,把石门推开,拉着瑾娘进去,里面是一个长条形的屋子,宽两米长十米的样子,“这是一间密室,是我和两个舅兄一起盖出来的,现在咱爹岳父加上你就咱们六个知道。”
瑾娘看着这个细长的空间,心里觉着他们俩想到一块了,她其实也想着偷偷存点粮,没准什么时候就用上了。这里就几个人知道,瑾娘想着两位老人是不会说出去的,又想了想,两个哥哥也不会,他们性子谨慎绝对不是多嘴的人。杨震海怕是也看出这一点才会让他们一起做吧。
关上密室的门,瑾娘心情实在太舒畅了,这个地窖她太满意了。
他们俩都没想到这个地窖在未来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瑾娘和杨震海这种偷偷存粮的行为也让他们渡过了几次危机。
东路后院是给杨老爷子养老的地方,原本杨震海和瑾娘想让杨老爹住中路正房,可杨老爹不干,最后专门建了这个小院。
房子只是三间正房,没有耳房,正堂北墙边上也弄了一个壁炉,东间是老爷子卧房。西间作用就看老爷子的了,是用来待客还是做什么全看他自己的。西间北边还隔了个卫浴间。
房子东边还有一个小池塘,从外面引的活水,池子上边还有个六角亭。要说整座房子的美化都是杨震海做的,瑾娘只是有些提议罢了,她对于现在的装饰懂的不多,而杨震海在京城待过,去过很多地方,更是在皇宫里见识了精致美观的东西,眼界很高,所以这宅子各处看着粗放,实际上很有美感。
西边的院子没盖什么砖瓦房,就在南边靠东的地方盖了一个木制茅屋,用来当做工具房,整个西边院子空空荡荡的,以后用来做菜园子,将来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这里盖新房,杨震海想着万一他们俩生个七八个孩子地方就不够了,所以留着一块。
房子看了一圈,屋子空空荡荡的,没有家具,外面没有植物,还需要他们置备,瑾娘基本上都满意。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弄出比较现代的厕所。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弄出来以后也是个麻烦,掏厕所什么的还不如现在干净。现在她使用这边的马桶也习惯了,而且这些事情都是杨震海做,每天早上收拾马棚羊圈鸡舍顺道就把马桶收拾了,一起用推车送到堆肥的地方,根本不用瑾娘动手,屋子里常备草木灰松树沫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味道,她现在对此已经习惯了。
每个院子里备上大缸,平时洗脸洗手用,还放火。缸是早就订好的,特大号。
房子盖好了,家具没到呢,他们也不着急,毕竟蔬菜啥的都在这边,杨老爹跟杨震海商量一下,等家具过来再搬,趁着还没秋收,杨震海想进几次山,盖房子用了不少积蓄,他想进山填补些进项。
瑾娘也急着做屋子里用的上的门帘帷幔,无比想念前世母亲留下来的一台缝纫机。
前个把墙上的屏风面做好了,还是牡丹图,并不是她怎么喜欢牡丹,而是墙上这个是长三米五宽一米八的巨大绣图,要是绣成别的花卉不够大方,而一些山水画又显得冷清,当初为了寻找合适的丝绵都废了好一番心思的,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丝绵,也亏着三伯娘认识一位绣女擅长这方面,想办法给织了这么一块。
这次绣单面绣,容易一些,可就她的速度连绣一个半月才完工。真正的绷到木架子上,真的很漂亮。
作者有话要说:
这处新宅可以算是瑾娘和杨震海两人共同设计的,两人在研究的时候瑾娘提出意见,杨震海进行解决,杨震海在这方面很是听从瑾娘的意见,所以有些地方,做起来很麻烦,不过现在看起来效果不错。
瑾娘是从宅院正前方过去的,因为是半坡地,为了防止以后水土流失以及地基的平整,坡下的土被送到坡上,凿的实实的,再用石板铺好,形成一个面积很大的院坝,坝上坝下落差有三米包裹了石块,很结实。前方靠西的地方有一处石阶,平日走路就从这里上去,如果走车就要从东边的道路走,一样很方便。坝下形成一个半环形的土地,瑾娘已经决定在这里种上一些藤本植物,再种上两行灌木。
上了院坝,在东边一角,有一块围好的花坛子,现在还是空空的,杨震海已经看好了一棵金桂树,说是树的形状很漂亮,年头也久,树冠也大,等到花开的时候金灿灿的一片,寓意也好。只等明年开春的时候把它移栽过来,之前杨震海从山里移栽过几棵树,都成活了,让他信心十足,杨老爹看了也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种啥活啥,却不知道这里边有水之母的作用。
院坝铺的青石很平滑,根本看不出多少缝隙,留了这么大面积,也是为了晒谷用。
房子是有东西中三路组成,中路是正院,三进的宅子,格式跟现在京城里的房子差不多,就是四合院模式,倒坐房正房后罩房,都很齐全。
房子地基很深,房子盖得也高大,是三正四耳的格式,正房高大进深有七米多,两边厢房稍矮进深五米,屋子里看着都是很宽敞的,这个是杨振海定的,在不违制的前提下把房子建的宽敞。
一进院子是倒坐房,院宽四米五,靠墙的地方留了花坛子,其他都是青石铺地,二门是个垂花门,线条简洁,雕刻的花纹。
整座院子的木作使用的是核桃木,是那种念头久远的呈现出红葡萄色的核桃木,瑾娘不知道杨震海是从那里弄来这么多核桃木,不过瑾娘知道当初杨震海买木料的时候从她这里拿走了一千两纹银,买了木作和家具用料,也是这新房最花钱的地方,要知道其他青砖瓦片石料,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也才一百多两。
不过这钱花的多,可是效果很好,整座宅子没刷色漆,没添加彩画,只在木料外面刷了桐油防止虫蛀,一切都保持原色,房檐窗户上面雕刻了各种迹象图案,装饰起来典雅不突兀,青砖黛瓦,暗红色门窗回廊,形成了一副漂亮的景色,整座院子显得大气稳重,还隐约带着一股乡野的粗放。
二进院是极大的长方形院子,一进二门右侧是一口水井,上面一样用木质六角亭子遮盖,因为在半山上打井井打的深,往下一看黑黝黝的,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运气好,这口竟然是一口甜水井,水清冽甘甜还异常纯净。【学 ]井口是用青石搭建的,青石算是他们这里的特色,石纹漂亮,根本不需要任何修饰就很好。
院子有一圈回廊,链接正房厢房,回廊和院子间又一圈水漏,整座院子都有这样的下水装置,上面青石板有一条条缝隙,用来漏水用,这样下雨后可以让雨水快速流淌出去,厨房用水生活用水也可以从这里流出去,出口在院坝下方靠东的地方,水流可以直接排到月亮湖里,当初准备的时候瑾娘也想过流到月亮湖里是不是不好,不过想了想,现在用水根本没有污染,根本就没有化学药剂,就算洗衣服,也使用的草木灰,或者皂角,都是天然的,根本不存在污染的问题,而且下面的月亮湖是活水,本身进化能力也是挺强的。在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正房是杨震海和瑾娘的居所,里面还是空荡荡的,木做隔断都弄好了,这个年代盖房使用糯米或者大黄米加石灰,他们这里使用的是糯米浆和石灰浆混合作为粘合剂,效果相当于现代的十号水泥,这东西千百年都不腐的,在屋子里也刷上一层石灰的,色泽白亮。
东边贴墙挂冰裂纹架子,中间留有椭圆形的空地,杨震海看到瑾娘做的双面屏风很是漂亮,就让她再绣了一个更大一点的,帖在墙上,大方又漂亮,现在架子已经放好了,就等她绣好按上。
靠南窗底是坐炕,炕罩也是安好了的,什么都没放空荡荡的。西屋准备做起居室,西边两个耳房,有一铺大炕做冬天卧室。东边一个耳房做洗浴入厕用。
东厢房,作为家里饭厅,接待客人使用,南边的耳房跟东边两间屋子作为厨房。以后跟人接触少不了要有亲戚串门,就像英子总是跟瑾娘一起作秀活一样,就可以在这边招待。
而东厢房,有一处瑾娘提议建造的,就是靠东墙的一座大壁炉。里面是青石搭建,外面用木作装饰,高八十厘米,边上用铜制的架子隔开,外面西侧还有一个贴合的专门用来装木块的铜筐带着缠枝花式样,看着别致又实用。这里冬天冷,睡觉在炕上不冷,白天屋子却有些凉,总是巴不得在炕上一直不下来,这样瑾娘就想到了壁炉,一方面好烤火,另一方面瑾娘想着冬天的时候在壁炉里烤红薯,那肯定美极了。西边是一铺大炕,冬天做活或者来亲戚临时居住,招待客人。
西厢房,是留给以后孩子的,现在并未规划。
东院是两进的院子,前面较大,建筑是倒u型的,三正四耳跟两侧厢房连着,两边各五间厢房,东边五间是做粮仓用,西边靠南两间是厨房,东院不开门,另外三间留做以后用,正房前后开门,可通后边院子,暂时也没有决定做什么,杨震海决定给儿子留着,瑾娘倒是觉着将来孩子结婚也不一定住在一起现在还早着呢。
倒坐房那边从东起,是牛马棚,羊圈,鸡鸭舍,饲料房,空屋,柴房。那空着的屋子,瑾娘想着以后可能养兔子。几间屋子都挺大的,足够用了。东面开了角门,为了马车出入,每日鸡鸭也要放出去,不过这边拎着粮仓,杨震海把门弄的十分结实,好几道锁,从这里进并不比爬墙方便。靠着粮仓边上已经架上一个大磨盘了。大大的石滚子,瑾娘根本推不动,杨震海准备房子处理好了就去买牲口,要买一头牛和驴,过些日子粮食下来了,就要用了。
东院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就是地窖,这里人储存冬粮也是挖地窖储存,但是规模都不大,瑾娘也说不上来什么心里,总是有一种储存很多食物的,或许是以前看古装历史剧总有那种大旱大涝的时候,心里有一种危机感,总想多存些食物,尤其是去年冬天她体会了一下没有菜天天单调的几种食物。生活中吃穿住是很重要的,而吃又是更重要的,一点不能马虎。
瑾娘跟杨震海说了盖一个大一点的地窖用来储存食物,为此还说了一堆理由,虽然杨震海觉着没有必要,但是还是满足了小媳妇这个要求。而他要做就做好,这也是必须请吴老爷子的原因。
地窖是在东院院当中建立的,出口在厨房,地上面是个石板,打开一个暗扣,轻轻一推就露出里面的台阶,里面一切都是石头建造的,很深,瑾娘感觉自己有种下到地下二层的感觉。
进入地窖,面积真的很大,差不多能有一百五十平,是那种拱顶式的地窖,是用石块一块块拱起来的,瑾娘记得这种建法,好像跟赵州桥相似,石块相接细密,没有任何的缝隙,也不需要立柱,承受力强。地窖被分成四间屋子,其中两间大的储存食物,剩下两间二十平左右的,一件存冰,另一间做酒窖。地窖上面做了防水加上本身石拱顶就很严密,就算大暴雨也不会有水渗下来,更何况上面排水系统很好,不会有那样的情况,另外地窖有几个通风口,空气流通正常,每间屋子都单独通风。
“你看这里。”杨震海拉了拉瑾娘的手,带着她来到最里边冰窖所在地,这个屋子温度最低,现在可能七八度的样子,等冬天放了冰,屋子就可以保持零下了,杨震海来到北边的墙上,抬手在上面一按,接着咔哒一声,杨震海再一推前面的墙,打开了一个石门。
瑾娘惊讶的瞪大眼睛,“这是什么?”
杨震海得意的笑笑,把石门推开,拉着瑾娘进去,里面是一个长条形的屋子,宽两米长十米的样子,“这是一间密室,是我和两个舅兄一起盖出来的,现在咱爹岳父加上你就咱们六个知道。”
瑾娘看着这个细长的空间,心里觉着他们俩想到一块了,她其实也想着偷偷存点粮,没准什么时候就用上了。这里就几个人知道,瑾娘想着两位老人是不会说出去的,又想了想,两个哥哥也不会,他们性子谨慎绝对不是多嘴的人。杨震海怕是也看出这一点才会让他们一起做吧。
关上密室的门,瑾娘心情实在太舒畅了,这个地窖她太满意了。
他们俩都没想到这个地窖在未来的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瑾娘和杨震海这种偷偷存粮的行为也让他们渡过了几次危机。
东路后院是给杨老爷子养老的地方,原本杨震海和瑾娘想让杨老爹住中路正房,可杨老爹不干,最后专门建了这个小院。
房子只是三间正房,没有耳房,正堂北墙边上也弄了一个壁炉,东间是老爷子卧房。西间作用就看老爷子的了,是用来待客还是做什么全看他自己的。西间北边还隔了个卫浴间。
房子东边还有一个小池塘,从外面引的活水,池子上边还有个六角亭。要说整座房子的美化都是杨震海做的,瑾娘只是有些提议罢了,她对于现在的装饰懂的不多,而杨震海在京城待过,去过很多地方,更是在皇宫里见识了精致美观的东西,眼界很高,所以这宅子各处看着粗放,实际上很有美感。
西边的院子没盖什么砖瓦房,就在南边靠东的地方盖了一个木制茅屋,用来当做工具房,整个西边院子空空荡荡的,以后用来做菜园子,将来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在这里盖新房,杨震海想着万一他们俩生个七八个孩子地方就不够了,所以留着一块。
房子看了一圈,屋子空空荡荡的,没有家具,外面没有植物,还需要他们置备,瑾娘基本上都满意。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弄出比较现代的厕所。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弄出来以后也是个麻烦,掏厕所什么的还不如现在干净。现在她使用这边的马桶也习惯了,而且这些事情都是杨震海做,每天早上收拾马棚羊圈鸡舍顺道就把马桶收拾了,一起用推车送到堆肥的地方,根本不用瑾娘动手,屋子里常备草木灰松树沫子,屋子里没有什么味道,她现在对此已经习惯了。
每个院子里备上大缸,平时洗脸洗手用,还放火。缸是早就订好的,特大号。
房子盖好了,家具没到呢,他们也不着急,毕竟蔬菜啥的都在这边,杨老爹跟杨震海商量一下,等家具过来再搬,趁着还没秋收,杨震海想进几次山,盖房子用了不少积蓄,他想进山填补些进项。
瑾娘也急着做屋子里用的上的门帘帷幔,无比想念前世母亲留下来的一台缝纫机。
前个把墙上的屏风面做好了,还是牡丹图,并不是她怎么喜欢牡丹,而是墙上这个是长三米五宽一米八的巨大绣图,要是绣成别的花卉不够大方,而一些山水画又显得冷清,当初为了寻找合适的丝绵都废了好一番心思的,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丝绵,也亏着三伯娘认识一位绣女擅长这方面,想办法给织了这么一块。
这次绣单面绣,容易一些,可就她的速度连绣一个半月才完工。真正的绷到木架子上,真的很漂亮。
作者有话要说: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古代的舒心日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古代的舒心日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