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理性
目录:茅山九龙秘籍| 作者:天理之外| 类别:历史军事
故事,总是会出现戏剧性的相似,很有说书人潜质的神秘的王老爷子,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再次止住了语气,仿佛一个红遍天下的茶馆说书人,在酝酿着下一个留住听众的暗扣儿。
“没有了?”文扬轻声问道,作为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双子座,文扬最讨厌和郁闷的事情,就是被抻着,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对文扬的煎熬性,几乎相当于一个礼拜吃饭没有肉。
“还有。”老人的语气依旧平稳,每次一深入到故事中,老人就依旧是那个四平八稳的说书人。仿佛隐居市井的那个兵器谱中的王中之王,天机老人。“只不过你暂时,不需要知道了。”老人的这一句话,足够让文扬崩溃,但是,字里行间,却又透出一种别的意味。
望着老人的满是皱纹的,却又带着一丝慈祥的面孔,文扬也无话可说,总不能过去掐着老爷子的脖子去问他吧。何况,按照邵翾电话里说的,这个老人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真的逼急了他,说不定会出现什么情况。毕竟,现在乱七八糟的事,已经够多了,方方面面出现的各种线索头绪,仿佛一个乱的不成样子的毛线团,让文扬无从下手,只是隐隐约约中,仿佛有一丝灵感。
“事情既然结在赵元帅那边,那么,显然赵元帅的山洞,是个关键。”文扬轻轻自言自语,也不管王村长是不是答应,便径自说到:“请问村长老丈,我有一个朋友……”当下,将刘欣的事,原原本本的和王老爷子讲了一遍,王老爷子依然是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并没有什么反应,事不关己仿佛将其高高挂起一般,眯着眼睛,写明了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
文扬没有管他的表情,只是轻轻的说着,说着,从田园那边听到的刘欣的天门山之旅,刘欣的性格分析,不厌其烦的在给面前的神秘老人讲述着,一直到昨天,或者说是刚才,在那个充满文艺气氛的墓地边,看到了那个叫飞儿的,长得和刘欣一模一样的女孩的时候,老人眯起来的眼睛,突然猛地就张开了,深深的看了文扬一眼,一双和邵翾一样深邃的眼睛,仿佛要将文扬彻底看穿一般。文扬也被老人出奇的反应吓了一跳,但是,却丝毫不畏惧的和老人对视着,一双不大的眼睛,写满了真诚和坦然。
就这样,这种状态仿续了将近十分钟,仿佛武侠小说中,两个绝世的侠客在互相比拼着内力一般,而事实上,在旁边的金萌看来,两个人的身上,都仿佛有了一种气,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场,互相压抑着,但却几乎势均力敌,有很多次老爷子猛的用力想把文扬压垮,但是多少次文扬又在生死的警戒线上爬了起来。这样又持续了一段,老人慢慢闭上了眼睛,又恢复到了刚才那个眯着一条缝的状态,神情也从认真,一点点的变为了安详,身上的气场早已不见,如果不是金萌刚刚亲眼看到,恐怕打死她,也不会相信刚才那个压得文扬起不来身的高人,竟然是眼前这个慈祥的小老头。
轻轻的叹了口气:“没想到啊,罢了,随你们去折腾吧,我也该歇歇了,当年的这些无头案子,也该一件件的解决了。”老人这一串感慨下来,估计整个屋子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老人仿佛也明白这一点,仿佛对着文扬,又仿佛不看着自己,轻轻呢喃。
“看看你们的本事和造化吧。先去解决你的那个小媳妇吧,他跑进去的那个墓地的深处,跟着他,有一个洞口,想知道就进去看看吧,里面有点危险,别怪老头儿没提醒你们啊。”说完这番话,老爷子终于彻底闭上了眼睛,仿佛深深的进入了梦乡,神游世外去了。
看着老人的表情,文扬也心知不可能再问出些什么,于是轻轻的拉起金萌,朝着老人深鞠一躬,临行时,文扬也轻轻说道::“我一定会回来听您讲完这个故事。”
顾不上休息,有一次开车狂奔到了刚刚离开的那个神奇的墓地,文扬总觉得这个地方,是个非常文艺的地方,无论是山水,还是所谓的怪林奇石,无一不偷着一种传奇的沧桑感。
文扬轻轻的敲着,一寸寸的在看着那款神奇的墓志铭,现在,一切的疑点,暂时只能集中在这个神奇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伟人身上。
文扬穷尽经历在搜索着自己脑中关于陶渊明的种种传奇故事,但是思来想去,也依然就是那么几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终身不事权贵,文采飞扬的巨擘,大多数留下的,都是这样的故事。
还有就是《归去来辞》这类的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闪耀千古额巨著,思来想去,并不知道别的,也许是老爷子当时就是找的人,人家就是证明,结果……
想了将近十分钟,也没有个头绪,文扬一般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将事情交给金萌,让自己的爱人去想,自己,只要乖乖的等结果就好了。
果不其然,几分钟后,金萌突然抓过文扬的手:“你还记得短歌行的那个故事么。”
这下轮到文扬的一头雾水。也不要知道怎么回事,只是能告诉金萌一个字:“讲。”
也是金萌讲完,如果周围有人,那周围所有人都在拍自己脑袋,以为这个实在太熟了。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有司马氏统治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享受,恣意兼并土地,征收苛捐杂税,使江南人民受到尤其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渊明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临终遗言,命渊明北上广陵,前去投奔陶敏生前的挚友谢玄。
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二人性格相合,互相倾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隔不久遂成莫逆之交。陶敏临终时曾拉着孟氏的手说:“待渊明儿成人之后,可让他投奔谢玄兄弟,如能得到谢兄指教,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渊明按照父亲的遗愿,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了谢玄的热情款待和欢迎,让他先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聘请他到自己军中帮助参谋军事。不料,时过一个多月,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渊明还来不及接受军中任职,就告别了谢玄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途,这一别竞成了陶渊明的终生遗憾。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陶渊明接到了谢焕的来信,报知其父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渊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一时感到不知所措。
他隐约地觉得一切都完了,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复兴陶氏的愿望,他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已随着谢玄的离开人世而化成了泡影。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过去渊明虽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之日,或在亲朋往来时也喝一点儿酒,但都很有节制。然而这一次却醉得整整睡了一天一夜,随后又大病一场,半个月后才逐渐恢复。从此渊明再也离不开酒了,只要一天不喝他就感到四肢无力,浑身不自在,而且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有时家中无酒,但凡亲朋邻居相邀,他也都欣然前往,大醉方回。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以慢慢化解心中的怨愤,常年如此,遂成癖好。这就是陶渊明第一次投军未成,转而嗜酒的一段经历。
“没有了?”文扬轻声问道,作为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双子座,文扬最讨厌和郁闷的事情,就是被抻着,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对文扬的煎熬性,几乎相当于一个礼拜吃饭没有肉。
“还有。”老人的语气依旧平稳,每次一深入到故事中,老人就依旧是那个四平八稳的说书人。仿佛隐居市井的那个兵器谱中的王中之王,天机老人。“只不过你暂时,不需要知道了。”老人的这一句话,足够让文扬崩溃,但是,字里行间,却又透出一种别的意味。
望着老人的满是皱纹的,却又带着一丝慈祥的面孔,文扬也无话可说,总不能过去掐着老爷子的脖子去问他吧。何况,按照邵翾电话里说的,这个老人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真的逼急了他,说不定会出现什么情况。毕竟,现在乱七八糟的事,已经够多了,方方面面出现的各种线索头绪,仿佛一个乱的不成样子的毛线团,让文扬无从下手,只是隐隐约约中,仿佛有一丝灵感。
“事情既然结在赵元帅那边,那么,显然赵元帅的山洞,是个关键。”文扬轻轻自言自语,也不管王村长是不是答应,便径自说到:“请问村长老丈,我有一个朋友……”当下,将刘欣的事,原原本本的和王老爷子讲了一遍,王老爷子依然是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并没有什么反应,事不关己仿佛将其高高挂起一般,眯着眼睛,写明了对这件事情不感兴趣。
文扬没有管他的表情,只是轻轻的说着,说着,从田园那边听到的刘欣的天门山之旅,刘欣的性格分析,不厌其烦的在给面前的神秘老人讲述着,一直到昨天,或者说是刚才,在那个充满文艺气氛的墓地边,看到了那个叫飞儿的,长得和刘欣一模一样的女孩的时候,老人眯起来的眼睛,突然猛地就张开了,深深的看了文扬一眼,一双和邵翾一样深邃的眼睛,仿佛要将文扬彻底看穿一般。文扬也被老人出奇的反应吓了一跳,但是,却丝毫不畏惧的和老人对视着,一双不大的眼睛,写满了真诚和坦然。
就这样,这种状态仿续了将近十分钟,仿佛武侠小说中,两个绝世的侠客在互相比拼着内力一般,而事实上,在旁边的金萌看来,两个人的身上,都仿佛有了一种气,一种说不出来的气场,互相压抑着,但却几乎势均力敌,有很多次老爷子猛的用力想把文扬压垮,但是多少次文扬又在生死的警戒线上爬了起来。这样又持续了一段,老人慢慢闭上了眼睛,又恢复到了刚才那个眯着一条缝的状态,神情也从认真,一点点的变为了安详,身上的气场早已不见,如果不是金萌刚刚亲眼看到,恐怕打死她,也不会相信刚才那个压得文扬起不来身的高人,竟然是眼前这个慈祥的小老头。
轻轻的叹了口气:“没想到啊,罢了,随你们去折腾吧,我也该歇歇了,当年的这些无头案子,也该一件件的解决了。”老人这一串感慨下来,估计整个屋子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老人仿佛也明白这一点,仿佛对着文扬,又仿佛不看着自己,轻轻呢喃。
“看看你们的本事和造化吧。先去解决你的那个小媳妇吧,他跑进去的那个墓地的深处,跟着他,有一个洞口,想知道就进去看看吧,里面有点危险,别怪老头儿没提醒你们啊。”说完这番话,老爷子终于彻底闭上了眼睛,仿佛深深的进入了梦乡,神游世外去了。
看着老人的表情,文扬也心知不可能再问出些什么,于是轻轻的拉起金萌,朝着老人深鞠一躬,临行时,文扬也轻轻说道::“我一定会回来听您讲完这个故事。”
顾不上休息,有一次开车狂奔到了刚刚离开的那个神奇的墓地,文扬总觉得这个地方,是个非常文艺的地方,无论是山水,还是所谓的怪林奇石,无一不偷着一种传奇的沧桑感。
文扬轻轻的敲着,一寸寸的在看着那款神奇的墓志铭,现在,一切的疑点,暂时只能集中在这个神奇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伟人身上。
文扬穷尽经历在搜索着自己脑中关于陶渊明的种种传奇故事,但是思来想去,也依然就是那么几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终身不事权贵,文采飞扬的巨擘,大多数留下的,都是这样的故事。
还有就是《归去来辞》这类的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闪耀千古额巨著,思来想去,并不知道别的,也许是老爷子当时就是找的人,人家就是证明,结果……
想了将近十分钟,也没有个头绪,文扬一般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将事情交给金萌,让自己的爱人去想,自己,只要乖乖的等结果就好了。
果不其然,几分钟后,金萌突然抓过文扬的手:“你还记得短歌行的那个故事么。”
这下轮到文扬的一头雾水。也不要知道怎么回事,只是能告诉金萌一个字:“讲。”
也是金萌讲完,如果周围有人,那周围所有人都在拍自己脑袋,以为这个实在太熟了。
陶渊明,出生于东晋与宋刘交替的大动乱年代。当时北方为少数民族贵族军阀所统治,南方则有司马氏统治集团在南京建立的东晋王朝。东晋的统治阶级为了满足享受,恣意兼并土地,征收苛捐杂税,使江南人民受到尤其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东晋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孙恩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军阀刘裕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不久代晋自立,建立了刘宋王朝。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太元七年(公元382年)渊明十八岁时,孟夫人见爱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遵照先夫临终遗言,命渊明北上广陵,前去投奔陶敏生前的挚友谢玄。
谢玄其时正担任兖州刺史要职。当年渊明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时,谢玄也被桓温召入幕府,二人性格相合,互相倾慕,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隔不久遂成莫逆之交。陶敏临终时曾拉着孟氏的手说:“待渊明儿成人之后,可让他投奔谢玄兄弟,如能得到谢兄指教,我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渊明按照父亲的遗愿,千里迢迢来到广陵,受到了谢玄的热情款待和欢迎,让他先与其子谢焕一起读书习武,准备过段时间正式聘请他到自己军中帮助参谋军事。不料,时过一个多月,突然接到家中来信,说母体欠安,嘱其速回。渊明还来不及接受军中任职,就告别了谢玄一家,踏上了回乡的路途,这一别竞成了陶渊明的终生遗憾。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八月,陶渊明接到了谢焕的来信,报知其父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渊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一时感到不知所措。
他隐约地觉得一切都完了,他的报国壮志,他的复兴陶氏的愿望,他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已随着谢玄的离开人世而化成了泡影。这一天他大声地吟咏起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吟后,他大碗喝酒,以酒浇愁。过去渊明虽然在逢年过节等喜庆之日,或在亲朋往来时也喝一点儿酒,但都很有节制。然而这一次却醉得整整睡了一天一夜,随后又大病一场,半个月后才逐渐恢复。从此渊明再也离不开酒了,只要一天不喝他就感到四肢无力,浑身不自在,而且每次喝酒总是一醉方休,有时家中无酒,但凡亲朋邻居相邀,他也都欣然前往,大醉方回。醉后,他就坐在宅树之下或吟诗作赋,或放声长啸,以慢慢化解心中的怨愤,常年如此,遂成癖好。这就是陶渊明第一次投军未成,转而嗜酒的一段经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茅山九龙秘籍》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茅山九龙秘籍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