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往事如烟(下)
目录: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 作者:| 类别:玄幻奇幻
http://
从此,<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352811.html" target="_blank">开始</a>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xiaoshuoyd/.com 首发文字}奕?则由于“擎天保驾”有功,被封为议政王,并担任军机处领班大臣,成为了真正的实力派人物。此后,他又陆续兼任宗人府大臣内务府大臣,总管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并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外交事务,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他的亲信桂良、文祥和宝鋆等人也陆续入职军机处。
奕䜣虽然深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但是思想却较为开明,特别是多年来主持朝政,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上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因此,在“辛酉政变”之后,朝局日益稳固的情况下,奕䜣开始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688298.html" target="_blank">地方</a>督抚推行“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军事工业和民办工业,开设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清王朝渐渐呈现一派“同治中兴”的气象。
……
这段往事已经尘封近<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661519.html" target="_blank">二十</a>年,奕䜣没有想到慈禧太后居然会旧事重提。这二十年来,自己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没想到遭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怎能不叫人伤心难过?
奕䜣知道,同治皇帝重病多年,近来病情尤为严重,太医们都束手无策,只怕是时日无多了。偏偏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纵欲过度,又没有留下子嗣。很多大臣已经在私下议论,想要推举自己担任摄政王甚至直接登基。这些<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571326.html" target="_blank">消息</a>慈禧太后也一定是掌握的,她一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因此,她今天开始和自己说的那番感人至深的话恐怕只是笼络自己的手段,没想到自己入戏太深,居然没有看<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331458.html" target="_blank">出来</a>,不但不肯急流勇退,还一直对朝政发表意见,这才遭了慈禧太后的猜忌。
平心而论,奕䜣并非不想担任摄政王甚至登基,这倒不是因为他权欲熏心或者仍旧因为当年的事情耿耿于怀。事实上,经过这二十年的宦海沉浮、人世迷途,对于宫廷斗争,他早已厌倦了。他只是知道,换由自己主政一定比慈禧太后继续主政要强,因为他能坚定地推行“新政”,使中国走向民富国强、开明进步。
但是,因为今天这一番话,奕䜣的心已经彻底地冷了。
……
《中俄互不侵犯条约》已经签订的消息,曾国藩和张继也是今天早上通过邸报才知道的。他们都惊异于朝廷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之前居然完全没有知会自己,而且事后也没有通过六百里加急通知自己,作为最终的当事人,自己居然是通过邸报才了解到这一消息,这使他们由衷地感到伤心。
张继默默地低下头,看着手中的邸报。
曾国藩看着张继失望的样子,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曾国藩知道,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张继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劳,也做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牺牲。他率领九万健儿<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352811.html" target="_blank">远征</a>俄国,深入<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240582.html" target="_blank">这个</a>虎狼之国的<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578042.html" target="_blank">负心</a>之地,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才换来了战胜国的地位,到头来,却是这样<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240584.html" target="_blank">一个</a>“不败而败”的结果,任谁都无法释然。
但是,大战在即,作为张继的领导,他也只能从正面引导张继的情绪,希望不要影响今天的作战。
曾国藩沉吟良久,说道:“松涛,这件事情朝廷做的确实欠妥,但是朝廷有朝廷的考虑,恭亲王爷也有恭亲王爷的难处,希望你能理解,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了今天的作战”。
张继猛地抬起头来,眼中放射出异样的身材。他转头对曾国藩说道:“中堂大人,您放心,孰轻孰重,我还能分得清楚,我已经想好补救的办法了,<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240536.html" target="_blank">应该</a>会奏效。时间不多了,咱们全排今天的作战吧”,说完,张继转身向外走去。
……
上午,千藻湾。
铅灰色的乌云遮蔽着天空,完全看不到太阳的影子,海面上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五百米。
曾国藩和张继站在临时搭建起来的指挥台上,望着远处的海面出神。
海面上,千帆竞发。张继从民间征集购买到五百艘本地的渔船已经改装完毕,每艘渔船上配备九名年轻力壮、敢打敢上的青年渔民做水手,一名胆大心细、经验丰富的中年舵手做船长。水手的任务只有一个,那<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548342.html" target="_blank">就是</a>竭尽全力地划船,船长的任务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操纵船只尽量避开来袭的英国炮舰发射的炮弹。渔船的甲板上满满地堆着货物,上面密实地盖着防水的油布,不知是什么东西。
再远一点的海天相接之处,由一千名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操纵着的二十艘铁甲战舰已经起锚,两千名南京讲武堂的毕业生手持江南制造总局最新仿制的毛瑟步枪、两万名“护”士兵手持腰刀整装待发,只等曾国藩和张继一声令下,就向英军舰队发起进攻。
……
曾国藩转头看向张继,双目炯炯有神,轻轻地点了点头。张继报以同样的目光,也轻轻地点了点头。曾国藩发现,张继的眼睛里有一种东西在反光,在流动。
张继的双手高高举起,左手的红色令旗和右手的蓝色令旗在空中反复交叉。
只听三声炮响,千帆竞发,五百艘已经改装完毕的渔船和二十艘铁甲战舰一齐向迷雾中驶去。
张继轻声说道:“历史会记住今天的,一个积贫积弱的东方大国在海面上向一个维持海上霸权长达数百年的海军强国发起了挑战。”
曾国藩点了点头,长叹一声:“历史会记住今天的,一群普通的渔民为了保护他们生于兹、长于兹的家园发动了一场可能没有返程的远征。”
……
梅尔·乔纳森上尉的左手紧紧抓着巡逻艇的船舷,右手握着望着镜,严密地注视着正前方海面上的动静。他的胸脯起伏不已,喉结上下颤动不已,看得出来,他很紧张。
梅尔·乔纳森上尉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北海舰队“皇家礼炮”号战列舰的陆战队指挥官,现在,他受命率领一支侦察小队乘坐巡逻艇前进到“T”字阵型正前方五公里处执行警戒与预警任务。
从此,<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352811.html" target="_blank">开始</a>了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垂帘听政”的时代。{xiaoshuoyd/.com 首发文字}奕?则由于“擎天保驾”有功,被封为议政王,并担任军机处领班大臣,成为了真正的实力派人物。此后,他又陆续兼任宗人府大臣内务府大臣,总管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并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外交事务,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他的亲信桂良、文祥和宝鋆等人也陆续入职军机处。
奕䜣虽然深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但是思想却较为开明,特别是多年来主持朝政,深深的感受到了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上与西方列强的差距。因此,在“辛酉政变”之后,朝局日益稳固的情况下,奕䜣开始支持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688298.html" target="_blank">地方</a>督抚推行“洋务运动”,开始兴办军事工业和民办工业,开设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清王朝渐渐呈现一派“同治中兴”的气象。
……
这段往事已经尘封近<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661519.html" target="_blank">二十</a>年,奕䜣没有想到慈禧太后居然会旧事重提。这二十年来,自己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没想到遭了慈禧太后的猜忌,怎能不叫人伤心难过?
奕䜣知道,同治皇帝重病多年,近来病情尤为严重,太医们都束手无策,只怕是时日无多了。偏偏同治皇帝寻花问柳、纵欲过度,又没有留下子嗣。很多大臣已经在私下议论,想要推举自己担任摄政王甚至直接登基。这些<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571326.html" target="_blank">消息</a>慈禧太后也一定是掌握的,她一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因此,她今天开始和自己说的那番感人至深的话恐怕只是笼络自己的手段,没想到自己入戏太深,居然没有看<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331458.html" target="_blank">出来</a>,不但不肯急流勇退,还一直对朝政发表意见,这才遭了慈禧太后的猜忌。
平心而论,奕䜣并非不想担任摄政王甚至登基,这倒不是因为他权欲熏心或者仍旧因为当年的事情耿耿于怀。事实上,经过这二十年的宦海沉浮、人世迷途,对于宫廷斗争,他早已厌倦了。他只是知道,换由自己主政一定比慈禧太后继续主政要强,因为他能坚定地推行“新政”,使中国走向民富国强、开明进步。
但是,因为今天这一番话,奕䜣的心已经彻底地冷了。
……
《中俄互不侵犯条约》已经签订的消息,曾国藩和张继也是今天早上通过邸报才知道的。他们都惊异于朝廷在做出如此重大的决策之前居然完全没有知会自己,而且事后也没有通过六百里加急通知自己,作为最终的当事人,自己居然是通过邸报才了解到这一消息,这使他们由衷地感到伤心。
张继默默地低下头,看着手中的邸报。
曾国藩看着张继失望的样子,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曾国藩知道,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张继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劳,也做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牺牲。他率领九万健儿<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352811.html" target="_blank">远征</a>俄国,深入<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240582.html" target="_blank">这个</a>虎狼之国的<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578042.html" target="_blank">负心</a>之地,浴血奋战、九死一生才换来了战胜国的地位,到头来,却是这样<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240584.html" target="_blank">一个</a>“不败而败”的结果,任谁都无法释然。
但是,大战在即,作为张继的领导,他也只能从正面引导张继的情绪,希望不要影响今天的作战。
曾国藩沉吟良久,说道:“松涛,这件事情朝廷做的确实欠妥,但是朝廷有朝廷的考虑,恭亲王爷也有恭亲王爷的难处,希望你能理解,不要因为这件事情影响了今天的作战”。
张继猛地抬起头来,眼中放射出异样的身材。他转头对曾国藩说道:“中堂大人,您放心,孰轻孰重,我还能分得清楚,我已经想好补救的办法了,<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240536.html" target="_blank">应该</a>会奏效。时间不多了,咱们全排今天的作战吧”,说完,张继转身向外走去。
……
上午,千藻湾。
铅灰色的乌云遮蔽着天空,完全看不到太阳的影子,海面上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五百米。
曾国藩和张继站在临时搭建起来的指挥台上,望着远处的海面出神。
海面上,千帆竞发。张继从民间征集购买到五百艘本地的渔船已经改装完毕,每艘渔船上配备九名年轻力壮、敢打敢上的青年渔民做水手,一名胆大心细、经验丰富的中年舵手做船长。水手的任务只有一个,那<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5/35112/7548342.html" target="_blank">就是</a>竭尽全力地划船,船长的任务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操纵船只尽量避开来袭的英国炮舰发射的炮弹。渔船的甲板上满满地堆着货物,上面密实地盖着防水的油布,不知是什么东西。
再远一点的海天相接之处,由一千名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操纵着的二十艘铁甲战舰已经起锚,两千名南京讲武堂的毕业生手持江南制造总局最新仿制的毛瑟步枪、两万名“护”士兵手持腰刀整装待发,只等曾国藩和张继一声令下,就向英军舰队发起进攻。
……
曾国藩转头看向张继,双目炯炯有神,轻轻地点了点头。张继报以同样的目光,也轻轻地点了点头。曾国藩发现,张继的眼睛里有一种东西在反光,在流动。
张继的双手高高举起,左手的红色令旗和右手的蓝色令旗在空中反复交叉。
只听三声炮响,千帆竞发,五百艘已经改装完毕的渔船和二十艘铁甲战舰一齐向迷雾中驶去。
张继轻声说道:“历史会记住今天的,一个积贫积弱的东方大国在海面上向一个维持海上霸权长达数百年的海军强国发起了挑战。”
曾国藩点了点头,长叹一声:“历史会记住今天的,一群普通的渔民为了保护他们生于兹、长于兹的家园发动了一场可能没有返程的远征。”
……
梅尔·乔纳森上尉的左手紧紧抓着巡逻艇的船舷,右手握着望着镜,严密地注视着正前方海面上的动静。他的胸脯起伏不已,喉结上下颤动不已,看得出来,他很紧张。
梅尔·乔纳森上尉是大英帝国皇家海军北海舰队“皇家礼炮”号战列舰的陆战队指挥官,现在,他受命率领一支侦察小队乘坐巡逻艇前进到“T”字阵型正前方五公里处执行警戒与预警任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八六四之力挽狂澜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