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初显峥嵘.挥军东进围困京师 第四百一十二章 关东联盟(三)
目录:明贼| 作者:宵壬午| 类别:其他类型
第四百一十二章 关东联盟(三)
跟着刘为一路出了海州卫,朝南走了大约四十里左右,终于到了海边的盐场。此时在盐场中,一艘海船正在岸边装货。
民夫正在往船上扛盐包,不过当那些民夫见到杨休一行人后,立刻扔下包四散跑了,这到让杨休一行人很是诧异。不过此时刘为脸上的表情到是很不自然,杨休若有所思的问道:“刘将军,这是怎么回事?”
刘为讪讪的笑了笑,其实自从上次倭寇来袭,宋高大把成盐都运到城里后,这盐场就处于是关闭状态了。被他扔在城外的很多百姓都被倭寇抓走了,其中大部分都是盐场的劳工。
这些劳工一被抓走,整个盐场都近乎陷入了瘫痪,所以也就一直没开张。不过刘为跟在宋高大身边这么长时间,在下面也没少给自己划拉好处。这次趁着盐场关门,他到是私下里招募了些人,偷偷到盐场来晒盐。
其实刘为想的挺好,杨休也不知道这盐场是个什么状况,就算他看到有劳工在装船之类的也不会想什么。可这些劳工见到杨休竟然一股烟的都跑了,这其中的意味就很明显了。
“回……将军,末将知罪,这些劳工都是末将找来,瞒着宋高大在私下里晒盐的。”
听刘为这么一说,杨休扫了他一眼道:“走,带我去看看。”
刘为有些忐忑的点点头,带着杨休朝那货船走去。
食盐专卖是明朝除了田赋之外对大的一笔收入,到了十六世纪开始每年都能给朝廷带来四百万两银子的收入。但这个买卖在明朝又是一件超级麻烦的工程,围绕食盐专卖发生的故事贯穿明朝全部历史。
虽然杨休现在不用去担心明朝的制盐制度,可如果要是销售,还是很麻烦的。这盐造了出来,总不能自己人卖给自己人吧?得去赚明朝廷的钱阿,可是他不能光明正大的卖,只能通过商家,私下卖给东南。
一路来到海边,一艘不大的海船停在岸边,几名士兵手持兵刃看守着民夫和船工。杨休见几名民夫衣衫褴褛,相貌可怜,就让士兵把他们放了,这些人有什么错,不过是想卖个苦力混口饭吃呢。
杨休走上船,只见几个人被绑在一起,其他人都面容沮丧沉默低头。只有一个青衣人皮肤黝黑,眯缝着一双小眼珠盯着杨休上下打量。看管的兵士见他如此无礼,已经一脚踹了过去道:“看什么看,见到大将军还不赶快行礼!”
青衣人被一脚踹翻在地,狼狈不堪。不过当他抬头见到杨休身后的刘为,脸上神情马上激动的扑了上去,好淘道:“将军,将军救我、将军救我阿。”
刘为站在杨休身后,这个时候他还担心自己的小命呢,哪有心情去管他?干脆闭着眼睛,装做看不到也听不到。
看着眼前这人,杨休问道:“你是他们的头?”
青衣人本来很害怕,见杨休问自己话,不敢不回答,忙点头道:“小民二保,将军饶命、小民也是受人之命阿。”
杨休眉头微皱,厌恶的看着眼前这个男人,不在去理他,而是迈前一步。不过他这一步可吓坏了后面那些苦力,其中一个中年汉子抢了出来,满脸正气的道:“这些人都是我叫来的,你要杀就杀我,放了他们!”
“哦?”杨休微微有些惊讶,他们只是些在普通不过的小民了,来此偷盐可是死罪,竟然还敢为这些劳力出头,倒还有点义气。
杨休道:“放过他们,你一个人扛?你可知道,这里是哪吗?你可知道,偷盐卖盐是什么罪过吗?你一个人扛得起吗?”
中年汉子眼睛黯淡,跪在地下,慢慢低下头道:“要杀要剐全凭将军,只是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只是受小民的诱惑才铤而走险。小民自知罪责难逃,只是,只是……”
这样一个讲义气的汉子,引起了杨休的好感,吩咐士兵把捆着他的绳子解开,带其他人出去,舱内就剩下杨休、刘为、元彪还有中年汉子三人。
“你叫什么?”杨休问那汉子道。
“小的江勇。”
杨休道:“起来吧,我问你,你这盐装上船后往那运?”
江勇本来已经站起了身,不过一听这话,马上又跪了下去,道:“小人知罪,这些盐是要贩卖给浙江一代的盐贩子的。”
杨休一听这话顿时乐了,他正愁该如何把盐贩卖给南边的明朝廷呢,这不是现成的路子吗?
在明朝,想要贩盐卖盐非常不容易,朱元璋当初是借鉴宋朝的经验建立的食盐专卖开中制异常烦琐。首先它并不是直接将盐贩卖给商人,第一步商人需要置办粮草送到边塞指定的地点接济军需。
第二步边塞的官员接收粮草后给商人开出“仓钞”。
第三步商人凭仓钞到盐运司换去盐引(引为食盐的重量单位,每引在不同地点,不同时代有所差异,大概在二百到五百斤之间)。
第四步凭着这些盐引下盐场支盐,盐场把盐引撕下一角。
第五步盐商把盐运到批验所报到,等待盐司检查,此时盐运司再撕下盐引第二角。但此时并不会立刻检查,一般要等到食盐达到规定数量才开始批验,数量是八万五千引。交验货物,缴纳税款后,检验所会撕下第三角。
第六步,盐商按规定把盐运到指定的码头向地方官员报告,完成销售后再撕去第四个角,然后再把盐引上缴户部与原来撕下的三个角拼合。
这么多步骤,想想就够头疼的了,而且关键的是这其中弊病太大,这个弊病是由于国家掌管的盐场生产能力低下,无法即使以食盐兑现拿在商人手中的盐引,积压个十年是轻轻松松的事,有的商人甚至到死也提不了货。
其次,这种每一个步骤都有官员管理的制度,为无数帝国官员提供了“寻租”的条件,商人想快点获得官钞吗,边塞官员说:你得意思意思!商人想快点获得盐引吗?盐运司说:你得打点打点!商人想在盐场获得质量好点盐吗?盐场官员说:你得给点好处!商人想快点通过检验所吗?检验官员说:那就看你会不会做了。
任何一点都会卡你,想快想好必须贿赂,不给贿赂可以啊,时间上的拖沓会逼得压着本金的商人只想上吊。这层层盘剥下来,除非商人有雄厚的实力经营大规模的食盐,否则只能做亏本买卖。
最后,反过来必然造成私盐横行,导致食盐专卖制度无利可图。
食盐专卖就是一个**政权下效率低下,官员寻租,扼杀经济活力的典型黑洞。帝国政府在处理盐商事务时,从来没有宣布过一项普遍性政策和指导性方针。具体的办法全部由各个官员单独制定。
虽然官员要同商人进行各种贸易,但他们从来不认为官府和商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在他们看来,国家高高在上,凌驾于契约关系之上,每个国民都有为其服务的义务。
所以盐虽然很赚钱,不过杨休不想把的这么紧。他想把这批盐先让江勇卖掉换些钱粮,至于以后、直接把这个盐场承包给猫儿庄内的商贾即可,有他们打理自己也省心。
跟着刘为一路出了海州卫,朝南走了大约四十里左右,终于到了海边的盐场。此时在盐场中,一艘海船正在岸边装货。
民夫正在往船上扛盐包,不过当那些民夫见到杨休一行人后,立刻扔下包四散跑了,这到让杨休一行人很是诧异。不过此时刘为脸上的表情到是很不自然,杨休若有所思的问道:“刘将军,这是怎么回事?”
刘为讪讪的笑了笑,其实自从上次倭寇来袭,宋高大把成盐都运到城里后,这盐场就处于是关闭状态了。被他扔在城外的很多百姓都被倭寇抓走了,其中大部分都是盐场的劳工。
这些劳工一被抓走,整个盐场都近乎陷入了瘫痪,所以也就一直没开张。不过刘为跟在宋高大身边这么长时间,在下面也没少给自己划拉好处。这次趁着盐场关门,他到是私下里招募了些人,偷偷到盐场来晒盐。
其实刘为想的挺好,杨休也不知道这盐场是个什么状况,就算他看到有劳工在装船之类的也不会想什么。可这些劳工见到杨休竟然一股烟的都跑了,这其中的意味就很明显了。
“回……将军,末将知罪,这些劳工都是末将找来,瞒着宋高大在私下里晒盐的。”
听刘为这么一说,杨休扫了他一眼道:“走,带我去看看。”
刘为有些忐忑的点点头,带着杨休朝那货船走去。
食盐专卖是明朝除了田赋之外对大的一笔收入,到了十六世纪开始每年都能给朝廷带来四百万两银子的收入。但这个买卖在明朝又是一件超级麻烦的工程,围绕食盐专卖发生的故事贯穿明朝全部历史。
虽然杨休现在不用去担心明朝的制盐制度,可如果要是销售,还是很麻烦的。这盐造了出来,总不能自己人卖给自己人吧?得去赚明朝廷的钱阿,可是他不能光明正大的卖,只能通过商家,私下卖给东南。
一路来到海边,一艘不大的海船停在岸边,几名士兵手持兵刃看守着民夫和船工。杨休见几名民夫衣衫褴褛,相貌可怜,就让士兵把他们放了,这些人有什么错,不过是想卖个苦力混口饭吃呢。
杨休走上船,只见几个人被绑在一起,其他人都面容沮丧沉默低头。只有一个青衣人皮肤黝黑,眯缝着一双小眼珠盯着杨休上下打量。看管的兵士见他如此无礼,已经一脚踹了过去道:“看什么看,见到大将军还不赶快行礼!”
青衣人被一脚踹翻在地,狼狈不堪。不过当他抬头见到杨休身后的刘为,脸上神情马上激动的扑了上去,好淘道:“将军,将军救我、将军救我阿。”
刘为站在杨休身后,这个时候他还担心自己的小命呢,哪有心情去管他?干脆闭着眼睛,装做看不到也听不到。
看着眼前这人,杨休问道:“你是他们的头?”
青衣人本来很害怕,见杨休问自己话,不敢不回答,忙点头道:“小民二保,将军饶命、小民也是受人之命阿。”
杨休眉头微皱,厌恶的看着眼前这个男人,不在去理他,而是迈前一步。不过他这一步可吓坏了后面那些苦力,其中一个中年汉子抢了出来,满脸正气的道:“这些人都是我叫来的,你要杀就杀我,放了他们!”
“哦?”杨休微微有些惊讶,他们只是些在普通不过的小民了,来此偷盐可是死罪,竟然还敢为这些劳力出头,倒还有点义气。
杨休道:“放过他们,你一个人扛?你可知道,这里是哪吗?你可知道,偷盐卖盐是什么罪过吗?你一个人扛得起吗?”
中年汉子眼睛黯淡,跪在地下,慢慢低下头道:“要杀要剐全凭将军,只是他们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只是受小民的诱惑才铤而走险。小民自知罪责难逃,只是,只是……”
这样一个讲义气的汉子,引起了杨休的好感,吩咐士兵把捆着他的绳子解开,带其他人出去,舱内就剩下杨休、刘为、元彪还有中年汉子三人。
“你叫什么?”杨休问那汉子道。
“小的江勇。”
杨休道:“起来吧,我问你,你这盐装上船后往那运?”
江勇本来已经站起了身,不过一听这话,马上又跪了下去,道:“小人知罪,这些盐是要贩卖给浙江一代的盐贩子的。”
杨休一听这话顿时乐了,他正愁该如何把盐贩卖给南边的明朝廷呢,这不是现成的路子吗?
在明朝,想要贩盐卖盐非常不容易,朱元璋当初是借鉴宋朝的经验建立的食盐专卖开中制异常烦琐。首先它并不是直接将盐贩卖给商人,第一步商人需要置办粮草送到边塞指定的地点接济军需。
第二步边塞的官员接收粮草后给商人开出“仓钞”。
第三步商人凭仓钞到盐运司换去盐引(引为食盐的重量单位,每引在不同地点,不同时代有所差异,大概在二百到五百斤之间)。
第四步凭着这些盐引下盐场支盐,盐场把盐引撕下一角。
第五步盐商把盐运到批验所报到,等待盐司检查,此时盐运司再撕下盐引第二角。但此时并不会立刻检查,一般要等到食盐达到规定数量才开始批验,数量是八万五千引。交验货物,缴纳税款后,检验所会撕下第三角。
第六步,盐商按规定把盐运到指定的码头向地方官员报告,完成销售后再撕去第四个角,然后再把盐引上缴户部与原来撕下的三个角拼合。
这么多步骤,想想就够头疼的了,而且关键的是这其中弊病太大,这个弊病是由于国家掌管的盐场生产能力低下,无法即使以食盐兑现拿在商人手中的盐引,积压个十年是轻轻松松的事,有的商人甚至到死也提不了货。
其次,这种每一个步骤都有官员管理的制度,为无数帝国官员提供了“寻租”的条件,商人想快点获得官钞吗,边塞官员说:你得意思意思!商人想快点获得盐引吗?盐运司说:你得打点打点!商人想在盐场获得质量好点盐吗?盐场官员说:你得给点好处!商人想快点通过检验所吗?检验官员说:那就看你会不会做了。
任何一点都会卡你,想快想好必须贿赂,不给贿赂可以啊,时间上的拖沓会逼得压着本金的商人只想上吊。这层层盘剥下来,除非商人有雄厚的实力经营大规模的食盐,否则只能做亏本买卖。
最后,反过来必然造成私盐横行,导致食盐专卖制度无利可图。
食盐专卖就是一个**政权下效率低下,官员寻租,扼杀经济活力的典型黑洞。帝国政府在处理盐商事务时,从来没有宣布过一项普遍性政策和指导性方针。具体的办法全部由各个官员单独制定。
虽然官员要同商人进行各种贸易,但他们从来不认为官府和商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在他们看来,国家高高在上,凌驾于契约关系之上,每个国民都有为其服务的义务。
所以盐虽然很赚钱,不过杨休不想把的这么紧。他想把这批盐先让江勇卖掉换些钱粮,至于以后、直接把这个盐场承包给猫儿庄内的商贾即可,有他们打理自己也省心。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贼》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贼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