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初显峥嵘.挥军东进围困京师 第九百一十九章 东南雨林
目录:明贼| 作者:宵壬午| 类别:其他类型
南京,李信从椅子上起身,来到窗户旁,将两扇木棱窗用力推开,一股新鲜空气夹杂着凛冽的寒意铺面涌入。桌案上精美的西洋钟在有节奏的滴滴答答作响,就在几分钟之前,他签署了一份调令。朝鲜驻军指挥使程铭九调任两淮驻军指挥使,而原本统管两淮驻军的米琰则被调往汉城接替程铭九的位置。
从近几个月以来,李信明显感觉到了身边的几个心腹瞒着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这些人的心思他一清二楚,尽管初衷未必是不好的,但退一万步讲,这种擅自做主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千里之堤便会溃于蚁穴。
李信掌握了庞大的资源以后,几次都曾动过从制度上下手的念头,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不仅有着低廉的统治成本,更有着上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习惯早就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深入到骨髓里去。如果要有所改变,必将会损害既得利益者,而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大票文武上下,又有哪一个不包含在其中呢?
在内外重压重重的情形之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显然将会是自断臂膀的愚蠢行径。所以,小试几次之后,他的很多设想也全都不了了之。
如果不能在制度上下手,那么李信所能依靠的仍旧只能是权谋。
程铭九在与满清和战一事上擅自做主,就触犯了这种自上而下权力体系的底线。在威权政治这种统治成本低廉的生态环境里,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效应也是难以估量的,将来所有人上行下效,威权何在?威权不再,统治的根基自然便面临着解体分崩的危险。
但是,这些人都是和李信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袍泽兄弟,让他痛下杀手,那是又无法狠下心来。左右为难之下,李信只能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程铭九调离三卫军战略重心的汉城,在有功不赏的前提下,将他调往作用相对次之的两淮。
这足以给任何人以警醒,以收敛恣意妄为的行事手段。
就实而言,李信对自己目下的心态很是苦恼,都说当了皇帝就是孤家寡人,而此时此刻他还不是皇帝,便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怀疑和堤防身边的所有人和事。
仿佛只要有一天绷紧的神经松懈下来,他将会失去一切。有那么一瞬间,李信也曾文青病发作,感慨一通,此时境地,究竟是他掌握了庞大的资源和权力,还是这些东西将他束缚了起来,逼迫着他一条道跑到黑。
李达悄无声息的走了进来,收起桌案上的公文便要送往秘书处,秘书处是李信成立的一个协助他处理公事的幕僚机构,虽然声名不显,但所有政令均由此而出,甚至可以左右南京政事堂,从某种意义上它正在侵蚀着后者的权力边界。
李信转过身来,李达的动作随之慢了,却见他面色发白,神情也有几分恍惚。
“不是给了你半月假期,好生歇息歇息,调整整好心态?”
萨哈璘是李达的同胞兄弟,程铭九以极度侮辱的方式对待他的尸体,这则消息传回南京后,大街小巷诚然都大呼痛快。但是,落在这位心思深沉的李达,也就是昔日的瓦克达心里,是那般滋味当也不言自明了。
然则李达却不肯在这件事上多做纠结,声音平静的回答道:“当初各为其主,便已经做好了刀兵相见的准备。卑下自然会为家兄伤心难过,若镇虏侯以为卑下会因私而废公,那就小看了李达。”
李达将自己汉家姓名的两个字咬得十分重,以此来表明,萨哈璘的事不会影响了他处置公务的能力和判断。
就连李信都不得不承认,李达自从出任幕僚以来,谨小慎微,心无杂念,事无巨细,一丝纰漏都不曾出过,否则他何能以降人的敏感身份出任幕僚之长呢?
“有消息自北京来,于镇虏侯关碍甚深。”
李达在收起程铭九和米琰的调任公文后,又将一封公文放在了李信的案头。李信微一点头,又继而皱起了双眉。李达空中的消息早有人从北京送了回来。
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生了削夺三卫军军权的心思。将晋王新乐郡主破格册封为公主,接下来调他北上完婚的圣旨只怕很快就要到南京来了。
李信将那封书信打开,看了几眼,其上所述果然是新乐公主一事。
“你怎么看?”李信淡淡询问了一句。
李达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答道:“朱由检没安好心,镇虏侯万不可以身试险,自蹈险地!”
在李达的意识中,他是降李不降明,提及大明天子从来都是直呼其名,以示心迹。
李信又点点头,不置可否,只说一句知道了,便挥手让他退下去。
半日功夫后,李达又捧着一叠公文回来,都是些涉及的都是些关于南方形势的公文。李信按照顺序,一一翻看着。其中有半数都涉及到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让李信的某头似乎稍稍舒展了一下,是郑森。虽然郑森自从出现再李信的视野中后,便不遗余力的与他和三卫军做对,但是出于十几年的义务教育所赐,他对这个人无论如何都生不出恶感。
郑森被彻底赶出广西以后,先是在安南国中流窜了一阵,后来不知如何竟陡然壮大了起来,一举攻克了安南国的重镇升龙府和清化府,擒杀了一直让明朝头疼不已的阮氏国主。
但让李信比较意外的是,郑森似乎无意在安南立足,便将偏居于高平一隅的黎氏又推了出来,扶为安南国主。
安南黎氏国主原本在阮氏的压榨下,仅能借着明朝的庇护在高平苟延残喘,万想不到有朝一日还能重新夺回安南正朔,于是对郑森大是感激涕零,并认郑森为叔父。
郑森离开安南后,又进入了与安南国相邻的澜沧国,据说澜沧国王素利亚旺萨还是为年轻有为励精图治的国主,对任何外来族群的军队都怀有极高的警惕性,在听说了郑森的军队在安南国的作为后,便在雨林中伏击了郑森。郑森一怒之下攻占了澜沧国的旧都琅勃拉邦。
然而澜沧国网又在新都万象倾举国之力,集结了上万人的大军,准备将这位明朝叛将驱逐出境。同时,又派出了使者,向明朝以及澜沧国西部的另一个大国,东吁国求援。
明朝此时内乱频频,自然是无暇南顾。而东吁国此时正值鼎盛时期,南部的大城国被它打的奄奄一息,正欲向东扩张,面对如此机会怎可轻易放过。
于是东吁国王继位已经十余年的他隆王立即率兵进入澜沧国,以救援澜沧国之名,意欲吞并这个强大的邻居。
最后的结果是,三家各怀鬼胎的军队在澜沧国新都万象展开了一场持续达三个月之久的大战。
澜沧国的军队除了和郑森的军队作战以外,竟也和劳师远征的东吁大打出手。至于具体战况,李信不得而知,但结果却是郑森在这场混战中占足了便宜,一举擒杀澜沧国国王素利亚旺萨,并将东吁国的大军赶出了澜沧国。
东吁国他隆王在在万象大战中深受箭创,回到国都阿瓦不久便创发身死。
由此之后,三国国王身死于郑森之手,郑森赫赫威名竟陡然传遍了雨林,所到之处无不闻风丧胆。
而郑森在占据了澜沧国以后,似乎也改变了他在安南时的初衷,占领了澜沧、大城和东吁的大片领地。用了不但半年的时间,竟在雨林中打出了一片广阔的领土。
在攻占东吁国白古城后,郑森便将驻地选择了这座东吁国的沿海重镇。只要在白古南部的大海乘坐海船向西,用不上多久就可以抵达天竺国。
在详细了解了郑森于东南亚的传奇经历后,李信直觉便像看了一出好戏。
不过乱七八糟的国名也是将他看的一头雾水,经过仔细的辨认后,才将此时的国名与后世他所熟知的国名一一对应上。
李信甚至还产生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念头,如果郑森在东南亚缺钱缺粮缺武器,他甚至可以给与适当的帮助。
但是,他很快又否定了这个念头。郑森与三卫军可是有着杀父之仇,夺国之恨。现在帮助他,岂非是割肉喂狼?将来有一天,他早晚会反咬一口。
尽管如此,李信还是对郑森在东南亚的扩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隐隐有些期待,这厮能够一统东南亚,也在那里建立个汉人王朝。不过这就与三卫军乃至中国的利益相左了,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东南亚,尤其掌权者是与三卫军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郑森,到那时势必会对中国一战。
几经考虑之后,李信还是签署了几道命令,派人深入雨林内部,联络澜沧、大城、东吁等国的残余势力,力图钳制郑森的急剧膨胀。就算无法将其消灭,至少也要将他围堵在东南雨林中,不能让他在雨林中一家独大。
从近几个月以来,李信明显感觉到了身边的几个心腹瞒着自己做了一些事情,这些人的心思他一清二楚,尽管初衷未必是不好的,但退一万步讲,这种擅自做主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千里之堤便会溃于蚁穴。
李信掌握了庞大的资源以后,几次都曾动过从制度上下手的念头,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不仅有着低廉的统治成本,更有着上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习惯早就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甚至深入到骨髓里去。如果要有所改变,必将会损害既得利益者,而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大票文武上下,又有哪一个不包含在其中呢?
在内外重压重重的情形之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显然将会是自断臂膀的愚蠢行径。所以,小试几次之后,他的很多设想也全都不了了之。
如果不能在制度上下手,那么李信所能依靠的仍旧只能是权谋。
程铭九在与满清和战一事上擅自做主,就触犯了这种自上而下权力体系的底线。在威权政治这种统治成本低廉的生态环境里,这种行为所带来的效应也是难以估量的,将来所有人上行下效,威权何在?威权不再,统治的根基自然便面临着解体分崩的危险。
但是,这些人都是和李信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袍泽兄弟,让他痛下杀手,那是又无法狠下心来。左右为难之下,李信只能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程铭九调离三卫军战略重心的汉城,在有功不赏的前提下,将他调往作用相对次之的两淮。
这足以给任何人以警醒,以收敛恣意妄为的行事手段。
就实而言,李信对自己目下的心态很是苦恼,都说当了皇帝就是孤家寡人,而此时此刻他还不是皇帝,便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怀疑和堤防身边的所有人和事。
仿佛只要有一天绷紧的神经松懈下来,他将会失去一切。有那么一瞬间,李信也曾文青病发作,感慨一通,此时境地,究竟是他掌握了庞大的资源和权力,还是这些东西将他束缚了起来,逼迫着他一条道跑到黑。
李达悄无声息的走了进来,收起桌案上的公文便要送往秘书处,秘书处是李信成立的一个协助他处理公事的幕僚机构,虽然声名不显,但所有政令均由此而出,甚至可以左右南京政事堂,从某种意义上它正在侵蚀着后者的权力边界。
李信转过身来,李达的动作随之慢了,却见他面色发白,神情也有几分恍惚。
“不是给了你半月假期,好生歇息歇息,调整整好心态?”
萨哈璘是李达的同胞兄弟,程铭九以极度侮辱的方式对待他的尸体,这则消息传回南京后,大街小巷诚然都大呼痛快。但是,落在这位心思深沉的李达,也就是昔日的瓦克达心里,是那般滋味当也不言自明了。
然则李达却不肯在这件事上多做纠结,声音平静的回答道:“当初各为其主,便已经做好了刀兵相见的准备。卑下自然会为家兄伤心难过,若镇虏侯以为卑下会因私而废公,那就小看了李达。”
李达将自己汉家姓名的两个字咬得十分重,以此来表明,萨哈璘的事不会影响了他处置公务的能力和判断。
就连李信都不得不承认,李达自从出任幕僚以来,谨小慎微,心无杂念,事无巨细,一丝纰漏都不曾出过,否则他何能以降人的敏感身份出任幕僚之长呢?
“有消息自北京来,于镇虏侯关碍甚深。”
李达在收起程铭九和米琰的调任公文后,又将一封公文放在了李信的案头。李信微一点头,又继而皱起了双眉。李达空中的消息早有人从北京送了回来。
崇祯皇帝朱由检已经生了削夺三卫军军权的心思。将晋王新乐郡主破格册封为公主,接下来调他北上完婚的圣旨只怕很快就要到南京来了。
李信将那封书信打开,看了几眼,其上所述果然是新乐公主一事。
“你怎么看?”李信淡淡询问了一句。
李达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答道:“朱由检没安好心,镇虏侯万不可以身试险,自蹈险地!”
在李达的意识中,他是降李不降明,提及大明天子从来都是直呼其名,以示心迹。
李信又点点头,不置可否,只说一句知道了,便挥手让他退下去。
半日功夫后,李达又捧着一叠公文回来,都是些涉及的都是些关于南方形势的公文。李信按照顺序,一一翻看着。其中有半数都涉及到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让李信的某头似乎稍稍舒展了一下,是郑森。虽然郑森自从出现再李信的视野中后,便不遗余力的与他和三卫军做对,但是出于十几年的义务教育所赐,他对这个人无论如何都生不出恶感。
郑森被彻底赶出广西以后,先是在安南国中流窜了一阵,后来不知如何竟陡然壮大了起来,一举攻克了安南国的重镇升龙府和清化府,擒杀了一直让明朝头疼不已的阮氏国主。
但让李信比较意外的是,郑森似乎无意在安南立足,便将偏居于高平一隅的黎氏又推了出来,扶为安南国主。
安南黎氏国主原本在阮氏的压榨下,仅能借着明朝的庇护在高平苟延残喘,万想不到有朝一日还能重新夺回安南正朔,于是对郑森大是感激涕零,并认郑森为叔父。
郑森离开安南后,又进入了与安南国相邻的澜沧国,据说澜沧国王素利亚旺萨还是为年轻有为励精图治的国主,对任何外来族群的军队都怀有极高的警惕性,在听说了郑森的军队在安南国的作为后,便在雨林中伏击了郑森。郑森一怒之下攻占了澜沧国的旧都琅勃拉邦。
然而澜沧国网又在新都万象倾举国之力,集结了上万人的大军,准备将这位明朝叛将驱逐出境。同时,又派出了使者,向明朝以及澜沧国西部的另一个大国,东吁国求援。
明朝此时内乱频频,自然是无暇南顾。而东吁国此时正值鼎盛时期,南部的大城国被它打的奄奄一息,正欲向东扩张,面对如此机会怎可轻易放过。
于是东吁国王继位已经十余年的他隆王立即率兵进入澜沧国,以救援澜沧国之名,意欲吞并这个强大的邻居。
最后的结果是,三家各怀鬼胎的军队在澜沧国新都万象展开了一场持续达三个月之久的大战。
澜沧国的军队除了和郑森的军队作战以外,竟也和劳师远征的东吁大打出手。至于具体战况,李信不得而知,但结果却是郑森在这场混战中占足了便宜,一举擒杀澜沧国国王素利亚旺萨,并将东吁国的大军赶出了澜沧国。
东吁国他隆王在在万象大战中深受箭创,回到国都阿瓦不久便创发身死。
由此之后,三国国王身死于郑森之手,郑森赫赫威名竟陡然传遍了雨林,所到之处无不闻风丧胆。
而郑森在占据了澜沧国以后,似乎也改变了他在安南时的初衷,占领了澜沧、大城和东吁的大片领地。用了不但半年的时间,竟在雨林中打出了一片广阔的领土。
在攻占东吁国白古城后,郑森便将驻地选择了这座东吁国的沿海重镇。只要在白古南部的大海乘坐海船向西,用不上多久就可以抵达天竺国。
在详细了解了郑森于东南亚的传奇经历后,李信直觉便像看了一出好戏。
不过乱七八糟的国名也是将他看的一头雾水,经过仔细的辨认后,才将此时的国名与后世他所熟知的国名一一对应上。
李信甚至还产生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念头,如果郑森在东南亚缺钱缺粮缺武器,他甚至可以给与适当的帮助。
但是,他很快又否定了这个念头。郑森与三卫军可是有着杀父之仇,夺国之恨。现在帮助他,岂非是割肉喂狼?将来有一天,他早晚会反咬一口。
尽管如此,李信还是对郑森在东南亚的扩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还隐隐有些期待,这厮能够一统东南亚,也在那里建立个汉人王朝。不过这就与三卫军乃至中国的利益相左了,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东南亚,尤其掌权者是与三卫军有不共戴天之仇的郑森,到那时势必会对中国一战。
几经考虑之后,李信还是签署了几道命令,派人深入雨林内部,联络澜沧、大城、东吁等国的残余势力,力图钳制郑森的急剧膨胀。就算无法将其消灭,至少也要将他围堵在东南雨林中,不能让他在雨林中一家独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贼》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贼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