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八章 家族秘史(一)
目录:娱乐大丈夫| 作者:书之贤者| 类别:都市言情
苦丁茶全名为大叶冬青茶,名为茶,实为药,具有“药”的特点,。
据《中华本草》记载,其味苦、甘、寒,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利二便,去油腻,散肝风,治耳鸣耳聋,活血脉,凉**。肠炎,水火烫伤,耳脓,乳痈初起,风热,齿痛,肝火上炎,头胀目眩,耳鸣等。
苦丁茶的药用效果非常明显,中医认为,它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头痛、牙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等。现代药理研究则证明,苦丁茶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锌、锰、铷等微量元素,还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备受中老年人的青睐,。
苦丁茶的泡制方法非常简单,直接用刚烧好沸水冲泡就行。不过冲饮苦丁茶也有几样要点,一是水要开,二是水质要好,最好是矿泉水、泉水或纯净水等优质水。三是选用瓷器或陶器做茶具,味道更佳。四是放的量要少,苦丁茶有量少味浓、耐冲泡的特点。虽然喝茶的浓淡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对于初次接触苦丁茶的人来说,如果以250ml的沸水来泡2-3支茶芽,也许就会觉得太苦了。一般而言,一支一芽二~三叶的“椰仙牌”苦丁茶芽通常为0.3-0.4g重,以之配1000ml的沸水,随泡随饮。对于初饮者而言,也丝毫不会显得味道很淡。即使几个人喝同一壶茶,也不能放大量的苦丁茶来冲泡,而应该一次放一两支,直至喝到其味道变淡后,并嚼食茶芽,效果更佳。五是热饮,尤其对有胃寒疾病都则更是如此,但对于没有胃病的人来说,清凉的苦丁茶水更是甘洌爽口,沁人心脾。
苦丁茶在冲饮时,有单独冲泡和与其他茶叶、药材混合冲泡两种泡法。单纯以苦丁茶冲泡,原汁原味,清甜爽口,也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当其与其他茶叶,如乌龙茶、绿茶、龙井、毛尖、花茶等混合冲泡时,则既有这些茶的香味,又有苦丁茶回甘和润喉的优点。苦丁茶在茶叶中素有“茶胆”的名声,即无论什么茶,苦丁茶在味道上都能与之相配,而且拼配苦丁茶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般而言,苦丁茶与其他茶叶相配的比例为1:9,最高最好不超过2:8,否则,苦丁茶就会把其茶叶的味道盖住。所以,古今岭真一带的百姓泡茶时总喜欢加一两片苦丁茶做调味品,把苦丁茶当作“茶中味精”来使用。
不过,一般喜喝苦丁茶的老茶就还是只喜欢单纯以苦丁茶冲泡,而且一杯茶就要放至少3片苦丁茶芽,专门去体味那股纯粹的、浓浓的苦味。刚刚姜成皱眉原因就是因为这种茶量少味浓,泡制方法极其简单,完全表现不出他的茶艺功底。
而且他也很惊讶,以老人的权势地位,居然会喜欢这种相对来说较为低廉的茶叶。
老人抽了抽鼻子,闻到了茶香味,感叹道:“还是这股清香味最喜人,!”
一旁的陈伯连忙将茶杯拿起,放到老人嘴边上,老人费力地向前探了探头,嘴唇靠在杯沿处,慢慢地嘬了一口,然后吧嗒吧嗒嘴,“嗯,味如甘泉,回味无穷啊!”
说着,看了姜成一眼:“你怎么不喝呀?”
姜成摇了摇头,道:“这茶味道太苦了,我喝不惯。”
“呵呵,喝下去是苦的,可回味就甜了,茶越苦,回味就越甜。”
姜成耸了耸肩,“我更希望茶喝的时候也是苦中带甜,所以我个人最喜欢产自海南的雪茶。”
“可世上的事莫不都是先苦后甜,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从古自今,凡是莫不都依此理。”老人缓缓说道。
姜成摇摇头,正色道:“我相信‘得到前要先付出’这句话,但我更喜欢一边付出一边收获,这样才更有动力,不至于盲目的付出而致使收支不对等。”
意味深长的看了姜成一眼,老人停了停,又喝了几口茶水,忽然说道:“想来你此时心中定是有很多疑问,你的疑问我自会为你一一解答,不过你需要先了解一些事情。”
“什么事情?”
“有关我姜家的一切!”老人缓慢而有力的说道,眼中的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哦,愿闻其详。”此次前来,所有人都透着一股子神秘,而这些神秘中最核心的就是关于自己家族的秘密。因此对于自家的辛秘,姜成自是极想知道清楚。
“听说你写了一本有关历史的书,想来也是研究过历史的,那你知道这‘姜’之一姓最早源自何时吗?”老人没有直说,而是先问了姜成一个问题,。
姜成想了想,说道:“‘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以此为源流,姜姓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百家姓》中排第32位。不过这只是源流之一,除此之外,姜姓的起源还有三个源流。
这第二个源流是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桓庭昌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大司徒,准制改为姜姓,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
这第三个源流是源于各民族变姓。宋朝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今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第四个源流是源于女真族,也就是满族中的姜佳氏,其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隶属正黄旗满洲。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姜姓,世代相传至今。”
归功于写了《明朝那些事儿》,姜成虽然不是历史通,但很多东西还都懂一些。
“嗯,了解得很详细。那你可知姜姓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老人又问。
“这……”姜成犯了难,这他还真不太清楚。摊开手,姜成直说道:“我只知道最早有周朝的姜子牙,再后来就是三国的姜维,其他人就不知道。”
“呵呵,!”老人笑了,“知道他们就足够了,因为咱们家这一脉就是源自于子牙先祖!”
“啊!”姜成大惊,他姜家的祖先是姜子牙?!他是姜太公的后代?!没搞错吧?!
“很吃惊?”老人问道,见姜成老实的点点头,老人缓缓说道:“你不相信是应该的,毕竟是三千多年前的事,很难确定真伪。不过咱们姜家这一脉源自于子牙先祖是肯定的,因为有家谱为证的!”
姜成撇了撇嘴,心中不以为然。那家谱是最没有公信力的,概因古时人们把出身看得甚重,一旦穷人家脱贫致富,必要修家谱,找人帮忙上溯先人,为的就是给自家找一个撑得起门面的先祖。君不见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了不让人说自家是“八辈贫农”的事,特意找人修了家谱,把自家先祖的名头按到了南宋大儒朱熹头上。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可见当时民间对出身看得有多重。
姜子牙的事迹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其名望,字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事迹还被人写成了小说,也就是那本著名的《封神演义》。
其后代甚多,而且姓氏也杂,有姜姓、吕姓、丁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亲族早已不可考究。现在老人竟然说他是姜子牙之后,自然不能令其信服。
“你先别不信,听我慢慢道来,。”老人又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先祖的生平我就不多说了,想来你也知道不少,我要说的是有关他的子嗣的事。”
见老人要讲真东西了,姜成连忙正襟危坐,竖起耳朵用心倾听。只听老人说道:“古书没有记错,先祖的确是活了一百多岁。他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于齐,因而留下了齐国姜姓一脉。不过后来齐国姜姓的王位被田姓取代,这一脉就流落民间四散开来,而且这姓氏也乱了,其中有恢复祖姓吕的,有继续姓姜的,有改姓丁的(因北方的姜与南方的丁同音),还有改姓故国名齐的……不过其实这些都不是先祖真正的子孙。”
“哦?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先祖的血脉!”
“啊?真的假的啊!”姜成大惊,连忙问道,这可是上古秘辛啊!
老人神色有些古怪的说道:“你想想,在《封神演义》中,先祖出山时已经八十岁了,虽然真实的历史中先祖出山时并没有这么老,但确定的是,先祖的确是暮年方才出仕,效力于周文王,后来被封为齐国国君时已经**十了。虽然先祖保养有效,身体依然康健,但一位**十岁的老人,你还能指望他有生孩子的能力吗?”
姜成听了脸色一囧。
是啊,就算姜子牙身体再好,但那时已经**十岁的年纪了,你还真能相信他可以“一树梨花压海棠”不成?再说了,那时可是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医疗条件都不达标,姜子牙能活一百多岁已经够逆天了,还能逆天到**十岁时还有那能力不成?
“所以,真实的历史是,那齐国一脉实际上是先祖过继了他徒弟武吉将军的孩子。而先祖真正的血脉实际上早在他年轻时就留下了,而后一直留在民间,根本就未曾与齐国那一脉相溶!”老人缓缓说着这一段秘辛。
“哦?这是为何?”
“这就是先祖的智慧了,。”老人眼中再次散发出精光,“先祖早就看清了参与政治的最大弊端,那就是一旦失败就会危及一族的性命。因而他早早留下血脉,暗中保护起来,怕就是万一有一天,他败亡后会祸及子孙。而后其飞黄腾达了,也没有让这一脉与齐国那一脉融合,而是让这一脉的人继续隐与民间,低调存世。而这一脉也一直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轻易不会接触政治,就算接触了,也要改姓而为,而且绝不触及皇权。所以这一脉一直存于民间,并多以商贾持家,因而少为人所知,但却也出了不少大人物。”
“嗯?都有谁啊?”
“最有名的莫过于战国末年改为吕姓的吕不韦,东晋时期改为谢姓的谢安,还有隋唐时期改为卢姓、崔姓的两脉族人(七宗五姓中的清河二崔、范阳卢氏)。”
“啊?他们都是这一脉的?”
“当然!”
姜成暗中犯了嘀咕:有没有那么夸张啊!
看着姜成的神色,老人就知道他还没有全信,不由得又笑了:“其实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姜家的正统。”
“什么证据?”
“知道《六韬》吧。”
“知道,不过听说不是子牙公编著的,而是后人依托其名写的,但其中的战略思想的确与子牙公的思想不谋而合,算是历史上第一部兵法书籍。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据说汉时留侯张良所持的《太公兵法》就是黄石公以《六韬》为蓝本写的。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嗯,那你可知《六韬》可分为哪六韬?”老人又问。
“知道,《六韬》共分六卷,即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呵呵,这是世人的分法,只因传承几千年,《六韬》多有缺失。但实际上,最原始的《六韬》正是由我姜家这一脉的一位先祖编写的,而且并不是只有六卷,而是有八卷存世,应当称为《八稻》,分为文、武、兵、器、阵、法、商、易。其中《文韬》为治国用人之道没错,《武韬》实际上是为练武杀人之道,《兵韬》才是为练兵用兵,军事理论之道;《器稻》为器械、兵刃制作之道,其中还包括各种机关陷阱制作方法;《阵稻》才是行兵布阵之道,讲究天时地利相合;《法稻》纵观前五卷,是一切之综合,一切之核心,是战术、战略的理论之道;而《商稻》自是讲究经商之道,《易稻》则是脱胎于周文王的《周易》,为易理之道。不过其中《商稻》和《易稻》都是我姜家嫡传的,未曾流传在外,而其余六卷也都扣除了最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六韬》。”老人侃侃而谈。
姜成挑了挑眉,“这可有证据证明?”
“呵呵,你自己不也学过吗?那《六兽形》就是《武韬》中最精华的东西。”老人轻轻说道。
“什么?!”
注:姜姓真的很牛逼,不信的人可以上百度查一查。</br>
据《中华本草》记载,其味苦、甘、寒,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消食化痰,除烦止渴,利二便,去油腻,散肝风,治耳鸣耳聋,活血脉,凉**。肠炎,水火烫伤,耳脓,乳痈初起,风热,齿痛,肝火上炎,头胀目眩,耳鸣等。
苦丁茶的药用效果非常明显,中医认为,它具有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的作用,可用来治疗头痛、牙痛、目赤、热病烦渴、痢疾等。现代药理研究则证明,苦丁茶中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锌、锰、铷等微量元素,还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头晕、头痛、胸闷、乏力、失眠等症状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备受中老年人的青睐,。
苦丁茶的泡制方法非常简单,直接用刚烧好沸水冲泡就行。不过冲饮苦丁茶也有几样要点,一是水要开,二是水质要好,最好是矿泉水、泉水或纯净水等优质水。三是选用瓷器或陶器做茶具,味道更佳。四是放的量要少,苦丁茶有量少味浓、耐冲泡的特点。虽然喝茶的浓淡因人而异,难以一概而论。但对于初次接触苦丁茶的人来说,如果以250ml的沸水来泡2-3支茶芽,也许就会觉得太苦了。一般而言,一支一芽二~三叶的“椰仙牌”苦丁茶芽通常为0.3-0.4g重,以之配1000ml的沸水,随泡随饮。对于初饮者而言,也丝毫不会显得味道很淡。即使几个人喝同一壶茶,也不能放大量的苦丁茶来冲泡,而应该一次放一两支,直至喝到其味道变淡后,并嚼食茶芽,效果更佳。五是热饮,尤其对有胃寒疾病都则更是如此,但对于没有胃病的人来说,清凉的苦丁茶水更是甘洌爽口,沁人心脾。
苦丁茶在冲饮时,有单独冲泡和与其他茶叶、药材混合冲泡两种泡法。单纯以苦丁茶冲泡,原汁原味,清甜爽口,也不失为一种享受。而当其与其他茶叶,如乌龙茶、绿茶、龙井、毛尖、花茶等混合冲泡时,则既有这些茶的香味,又有苦丁茶回甘和润喉的优点。苦丁茶在茶叶中素有“茶胆”的名声,即无论什么茶,苦丁茶在味道上都能与之相配,而且拼配苦丁茶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般而言,苦丁茶与其他茶叶相配的比例为1:9,最高最好不超过2:8,否则,苦丁茶就会把其茶叶的味道盖住。所以,古今岭真一带的百姓泡茶时总喜欢加一两片苦丁茶做调味品,把苦丁茶当作“茶中味精”来使用。
不过,一般喜喝苦丁茶的老茶就还是只喜欢单纯以苦丁茶冲泡,而且一杯茶就要放至少3片苦丁茶芽,专门去体味那股纯粹的、浓浓的苦味。刚刚姜成皱眉原因就是因为这种茶量少味浓,泡制方法极其简单,完全表现不出他的茶艺功底。
而且他也很惊讶,以老人的权势地位,居然会喜欢这种相对来说较为低廉的茶叶。
老人抽了抽鼻子,闻到了茶香味,感叹道:“还是这股清香味最喜人,!”
一旁的陈伯连忙将茶杯拿起,放到老人嘴边上,老人费力地向前探了探头,嘴唇靠在杯沿处,慢慢地嘬了一口,然后吧嗒吧嗒嘴,“嗯,味如甘泉,回味无穷啊!”
说着,看了姜成一眼:“你怎么不喝呀?”
姜成摇了摇头,道:“这茶味道太苦了,我喝不惯。”
“呵呵,喝下去是苦的,可回味就甜了,茶越苦,回味就越甜。”
姜成耸了耸肩,“我更希望茶喝的时候也是苦中带甜,所以我个人最喜欢产自海南的雪茶。”
“可世上的事莫不都是先苦后甜,想要得到多少就要先付出多少,从古自今,凡是莫不都依此理。”老人缓缓说道。
姜成摇摇头,正色道:“我相信‘得到前要先付出’这句话,但我更喜欢一边付出一边收获,这样才更有动力,不至于盲目的付出而致使收支不对等。”
意味深长的看了姜成一眼,老人停了停,又喝了几口茶水,忽然说道:“想来你此时心中定是有很多疑问,你的疑问我自会为你一一解答,不过你需要先了解一些事情。”
“什么事情?”
“有关我姜家的一切!”老人缓慢而有力的说道,眼中的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哦,愿闻其详。”此次前来,所有人都透着一股子神秘,而这些神秘中最核心的就是关于自己家族的秘密。因此对于自家的辛秘,姜成自是极想知道清楚。
“听说你写了一本有关历史的书,想来也是研究过历史的,那你知道这‘姜’之一姓最早源自何时吗?”老人没有直说,而是先问了姜成一个问题,。
姜成想了想,说道:“‘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源自上古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以此为源流,姜姓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百家姓》中排第32位。不过这只是源流之一,除此之外,姜姓的起源还有三个源流。
这第二个源流是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桓庭昌是东汉经学大师桓荣的后裔,在唐朝高宗李治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为大司徒,准制改为姜姓,其子孙后代世代称姜姓至今。
这第三个源流是源于各民族变姓。宋朝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人改汉姓姜姓。今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姜氏,世代相传至今。
这第四个源流是源于女真族,也就是满族中的姜佳氏,其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杏山(今辽宁锦州南部)地区,隶属正黄旗满洲。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姜佳氏部落随清军入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其族第三世祖姜佳·哈什太、爵瑚图、胡什布三人奉命调驻奉天(今辽宁沈阳),后调丹东凤凰城南老虎洞一带驻防。其后代改取原姓氏的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称姜姓,世代相传至今。”
归功于写了《明朝那些事儿》,姜成虽然不是历史通,但很多东西还都懂一些。
“嗯,了解得很详细。那你可知姜姓在历史上有多少名人?”老人又问。
“这……”姜成犯了难,这他还真不太清楚。摊开手,姜成直说道:“我只知道最早有周朝的姜子牙,再后来就是三国的姜维,其他人就不知道。”
“呵呵,!”老人笑了,“知道他们就足够了,因为咱们家这一脉就是源自于子牙先祖!”
“啊!”姜成大惊,他姜家的祖先是姜子牙?!他是姜太公的后代?!没搞错吧?!
“很吃惊?”老人问道,见姜成老实的点点头,老人缓缓说道:“你不相信是应该的,毕竟是三千多年前的事,很难确定真伪。不过咱们姜家这一脉源自于子牙先祖是肯定的,因为有家谱为证的!”
姜成撇了撇嘴,心中不以为然。那家谱是最没有公信力的,概因古时人们把出身看得甚重,一旦穷人家脱贫致富,必要修家谱,找人帮忙上溯先人,为的就是给自家找一个撑得起门面的先祖。君不见那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了不让人说自家是“八辈贫农”的事,特意找人修了家谱,把自家先祖的名头按到了南宋大儒朱熹头上。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可见当时民间对出身看得有多重。
姜子牙的事迹他还是知道一些的。其名望,字子牙,为炎帝之后,本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为尧帝四岳,在舜帝时为秩宗,典朕三礼,佐大禹平水土功劳很大,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被赐姓姜,封于吕地,并建立诸侯国吕国。为吕氏始祖,后世从其封氏(根据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称氏的规定),故曰吕尚。
据史书记载,姜子牙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的事迹还被人写成了小说,也就是那本著名的《封神演义》。
其后代甚多,而且姓氏也杂,有姜姓、吕姓、丁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亲族早已不可考究。现在老人竟然说他是姜子牙之后,自然不能令其信服。
“你先别不信,听我慢慢道来,。”老人又喝了一口茶,接着说道:“先祖的生平我就不多说了,想来你也知道不少,我要说的是有关他的子嗣的事。”
见老人要讲真东西了,姜成连忙正襟危坐,竖起耳朵用心倾听。只听老人说道:“古书没有记错,先祖的确是活了一百多岁。他因助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于齐,因而留下了齐国姜姓一脉。不过后来齐国姜姓的王位被田姓取代,这一脉就流落民间四散开来,而且这姓氏也乱了,其中有恢复祖姓吕的,有继续姓姜的,有改姓丁的(因北方的姜与南方的丁同音),还有改姓故国名齐的……不过其实这些都不是先祖真正的子孙。”
“哦?为什么?”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先祖的血脉!”
“啊?真的假的啊!”姜成大惊,连忙问道,这可是上古秘辛啊!
老人神色有些古怪的说道:“你想想,在《封神演义》中,先祖出山时已经八十岁了,虽然真实的历史中先祖出山时并没有这么老,但确定的是,先祖的确是暮年方才出仕,效力于周文王,后来被封为齐国国君时已经**十了。虽然先祖保养有效,身体依然康健,但一位**十岁的老人,你还能指望他有生孩子的能力吗?”
姜成听了脸色一囧。
是啊,就算姜子牙身体再好,但那时已经**十岁的年纪了,你还真能相信他可以“一树梨花压海棠”不成?再说了,那时可是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医疗条件都不达标,姜子牙能活一百多岁已经够逆天了,还能逆天到**十岁时还有那能力不成?
“所以,真实的历史是,那齐国一脉实际上是先祖过继了他徒弟武吉将军的孩子。而先祖真正的血脉实际上早在他年轻时就留下了,而后一直留在民间,根本就未曾与齐国那一脉相溶!”老人缓缓说着这一段秘辛。
“哦?这是为何?”
“这就是先祖的智慧了,。”老人眼中再次散发出精光,“先祖早就看清了参与政治的最大弊端,那就是一旦失败就会危及一族的性命。因而他早早留下血脉,暗中保护起来,怕就是万一有一天,他败亡后会祸及子孙。而后其飞黄腾达了,也没有让这一脉与齐国那一脉融合,而是让这一脉的人继续隐与民间,低调存世。而这一脉也一直秉承他老人家的思想,轻易不会接触政治,就算接触了,也要改姓而为,而且绝不触及皇权。所以这一脉一直存于民间,并多以商贾持家,因而少为人所知,但却也出了不少大人物。”
“嗯?都有谁啊?”
“最有名的莫过于战国末年改为吕姓的吕不韦,东晋时期改为谢姓的谢安,还有隋唐时期改为卢姓、崔姓的两脉族人(七宗五姓中的清河二崔、范阳卢氏)。”
“啊?他们都是这一脉的?”
“当然!”
姜成暗中犯了嘀咕:有没有那么夸张啊!
看着姜成的神色,老人就知道他还没有全信,不由得又笑了:“其实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姜家的正统。”
“什么证据?”
“知道《六韬》吧。”
“知道,不过听说不是子牙公编著的,而是后人依托其名写的,但其中的战略思想的确与子牙公的思想不谋而合,算是历史上第一部兵法书籍。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据说汉时留侯张良所持的《太公兵法》就是黄石公以《六韬》为蓝本写的。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嗯,那你可知《六韬》可分为哪六韬?”老人又问。
“知道,《六韬》共分六卷,即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呵呵,这是世人的分法,只因传承几千年,《六韬》多有缺失。但实际上,最原始的《六韬》正是由我姜家这一脉的一位先祖编写的,而且并不是只有六卷,而是有八卷存世,应当称为《八稻》,分为文、武、兵、器、阵、法、商、易。其中《文韬》为治国用人之道没错,《武韬》实际上是为练武杀人之道,《兵韬》才是为练兵用兵,军事理论之道;《器稻》为器械、兵刃制作之道,其中还包括各种机关陷阱制作方法;《阵稻》才是行兵布阵之道,讲究天时地利相合;《法稻》纵观前五卷,是一切之综合,一切之核心,是战术、战略的理论之道;而《商稻》自是讲究经商之道,《易稻》则是脱胎于周文王的《周易》,为易理之道。不过其中《商稻》和《易稻》都是我姜家嫡传的,未曾流传在外,而其余六卷也都扣除了最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六韬》。”老人侃侃而谈。
姜成挑了挑眉,“这可有证据证明?”
“呵呵,你自己不也学过吗?那《六兽形》就是《武韬》中最精华的东西。”老人轻轻说道。
“什么?!”
注:姜姓真的很牛逼,不信的人可以上百度查一查。</br>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娱乐大丈夫》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娱乐大丈夫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