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大势所趋
目录:明月东升| 作者:苏潜| 类别:玄幻奇幻
东总兵官、征夷大将军苏翎所说的,以山东半岛做>求海外贸易所得,自然是早有谋算。
辽东的好处,是偏居东北一隅,对大明朝廷上的文武官员来说,那是蛮荒之所,若不是祖宗留下的疆域不能残缺,哪儿会管辽东到底是死是活?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辽东都司便不能自给自足,总得朝廷拨付粮饷接济,早就成了累赘。更不要说那辽东边墙到底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根本就没人说的清楚。
苏翎自辽东起家,有了今日这番规模,那最初仰仗的,便是辽东的偏僻,朝廷上总归是鞭长莫及。这若是放在山海关之内,怕是早就被作为“匪患”给剿灭了。当然,随后的发展,便是那努尔哈赤的功劳。据说当年的李成梁总兵,一生立下大小战功无数,便有人怀疑是“养贼自肥”。对苏翎来说当然不存在养不养的问题,但无是随着努尔哈赤的一再攻城略地,而给苏翎所部的崛起提供了最好的铺垫。
如今辽东已平,这接下来,自然便是以治理辽东为主。
苏翎命胡秋青一部协同喀尔喀部的喀什克图率蒙古骑兵攻打科尔沁部,便是将努尔哈赤最后的残余铲除干净,同时也是给其余的蒙古各部一个警告。这即意味着,如今的辽东,由苏翎大将军掌管,既不是大明朝廷的一再防御姿态,也不是努尔哈赤地拉拢手段,一旦与辽东为敌,则必然面临被剿灭的后果。同时,全力资助宰赛的喀尔喀五部联盟,也是在辽东与那年轻的林丹汗之间立下一颗钉子,这种局面,算是给辽东的未来留下一个缓冲地带。至少,能与蒙古部族和睦相处几年。
至于术虎所部在黑龙江流域地军事行动,算是将大明朝以往的努尔干都司重新梳理过一遍。明面上对大明朝廷说的是收复大明原有疆域,实际上,那边的战事反而没有多少。一方面,那些散居的部族人数本就多,且术虎在东海、海西一带数年之久,早已建下威信,实际上只需与那些散居的部族首领见一面足可。
另一方面,多年前大明朝廷也曾赏赐不少部族首领以卫所指挥、千户等职,但因大明朝廷一直是施行的是“羁”之策,只管发放敕书算做换取赏赐的凭证,至于其余的,倒是不闻不问。以至后来一乱,那努尔干都司便成了图上的标注而已,并无实际意义。当然,对于大明朝地“敬仰”、“威望”,还是存在的。术虎之行,有些类似过去的宣慰使一般,但这回按照苏翎的吩咐,却是做地更加扎实。
那每一处适合定居的地点,都将仿照术虎在海西、东海一带地模式,将散居的部族集中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村寨。也唯有如此,才能将各种好处呈现出来,当然,所谓的“政令”,也才会有施展的场合。
这都是些需要长期进行的行动,苏翎安排妥当,便无需过多过问了。而接下来,朝廷对于辽东经略袁应泰上报地大捷呈文,久久的不给予回应,便果然如苏翎所说,是个危险地征兆。
那危险,说起来也并非令苏翎担心,不仅苏翎如此,其余诸如郝老六、赵毅成、胡显成等一种兄弟,也根本没将朝廷的威胁看得有多重要。毕竟,苏翎最初地原班人马,可都是反出边墙的逃军,按大明朝廷地看法,这本身便就是不可饶恕的叛逆。
这心理上地无所畏惧。倒让苏翎等人更加清醒一些。按估计。朝廷若真是知道了苏翎所部在辽东一直未曾停止过地“乱政”。这最方便地办法。便是将苏翎宣召入京。然后便可随意处置。当初努尔哈赤还在。苏翎所部是朝廷唯一能用得上地武力。当然要给粮给饷。大力支持。此时威胁一旦消除。剩下地便是“家事”。作为大明朝地主宰。天启皇帝。那便是一纸诏书便就能够解决地事情。
但直到入夏。朝廷上依旧没有消息。再加上京城地徐熙送来地各种文书抄本。苏翎等人才知道。一切顾虑倒真是存在地。但也有一部分官员持不同立场。苏翎等人并不清楚。这部分看起来是支持苏翎地官员。到底是个什么心思。是当真为辽东考虑呢?还是本着朝廷上一贯地争吵之风只要有人赞成地。便有人反对。同理。只要有人反对地。便一定有人出来声援。
按京城里徐熙开列地名单来看。只有少部分官员是与徐熙有过接触。或是明着暗着与兵部地刘大人有些瓜葛。至于其余地。却是毫不相干。本来赵毅成建议去询问一下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这必定是与所谓地“党争”有关。
却毫无兴趣。只说按自己地思路去走便好。这些年。位兄弟是一步步走出来地。可从未指望着谁能关照一二。未必如今这么大地收获了。还要看谁地脸色行事?
实际上。沈阳一战之后。苏翎在辽阳城外整训地那部分大明援辽官兵。也得了好处。愿意在辽东定居安家地。当然是给地、给房子。立功地尤其另赏土地、银子;那愿意回家地。也随即开具文书。任其离去。当然。那银子也不会少给。
这种情形。可是没有任何先例可言。再加上或多或少地一些传闻。那苏翎大将军地所作所为。在军伍之中可是早就成了众所周知地事情。
这是事实上就差有人跳出来,大喊一声“辽东之王”苏翎形同反叛了。当然,军营中的官兵是不会说的,辽东的一般百姓也是不会说的,唯一能闹腾的,便是那些被剥夺了土地、家产的世家大户们。可惜,当初努尔哈赤威风正盛之时,那赵毅成的属下陶安峰,便肆意了一下快感,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大户人家的仇恨着实释放了个痛快。那暗中的,自然是莫名其妙的被全家剿灭,明着的,或是以通敌之名,或是以不听军令为幌子,尽皆除去。唯有那些跑得快的,才算是勉强留得性命,且带走一些金银。
几乎所有不利于苏翎的传闻,都是那些大户、世家们带到京城里去的。既然是大户、世家,则必然是裙带宽广,朝中的故旧、亲朋,便对苏翎之神秘身份、出身等等,俱都产生怀。毕竟,苏翎在兵部的档案之中,仅仅只有寥寥数语,且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一张当年授予把总职衔的存档。而辽东出现的所有不合理的事情,却是件件都与苏翎有关。当然,此时还不能明说苏翎“意图谋反”,只是抓住一些“人证”作文章。
这样的情形下,注定会变成一种“清谈”式的狐疑,是故,这正着想揪心,反着想,又有些担心会令有功将士“寒心”,这便成了久拖不决的结果。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户、世家都是被清除的对象,有那本就在朝中无所依靠,或是早已失了势的,便转而寻求向“辽东新贵们”靠拢。这能与苏翎牵连上,自然更好,若是不能,便转而向那些实际上掌管一方的管事、武官们接触。
与陶安峰具体清除掉多少大户一样,这没人去统计实际数目。但这最好的一个机会,却是与苏翎所部官兵的年纪有关。这太过年轻,又大多未婚,是故,通过联姻来寻求依靠的老办法,又再次在辽东施展开来。当然,这些人能成功嫁女,是在完全执行苏翎所颁布的任何命令的前提下。虽然那些土地少了不少,但却换来了其它方面的机会。比如经商、开店,都能得到优先待遇,而这些,往年可都是被那些有势力者所垄断,这些人压根儿别想参与进去。
这幅画面,于苏翎等人而言,并不十分清楚,他们仍然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未来可能面临的威胁。
在短短的一年之间,苏翎所部扩展的十万之多,毕竟是朝廷拨付的数百万两饷银,以及无数的粮草、军需器械等支撑之下才达到的。这一旦朝廷有所虑,首当其冲便是断绝粮饷。整个辽东目前为止,并非不能支撑十万之众,但却绝对不能持久。何况,这若不减少军队数量,便要白白浪费无数可以用在扩展辽东实力的物力、人力。
而辽东目前这种半是人为、半是天意的现状,当然不能令其陷入困境,这必然要谋求一个新的途径。
与山海关关内贸易,只需保持便足矣,而新的途径,便与苏翎当初与众位兄弟们描述的海上风光相关了。自辽东出海,得大大绕过一个弯子,才能前往日本,更别说若要往南下西洋,还有更远的海路。此时,山东半岛就在眼前,路程可近千里,这如何不能令人心动?何况,山东半岛早就成了粮仓之地,朝廷调拨粮米时,除了漕运部分,便就是山东一带的米粮最多,还有大片的棉地,也都是辽东必须之物。
这一举两得,便让山东登州府,成了第一目标。
不过,这样想法是好的,地点也选的不错,可如何去做?毕竟朝廷还未翻脸,总不能直接如占了辽东一般就占了登州吧?何况这些想法都是要增添辽东实力的,可不是要与大明朝关内断绝关系断了商路能换的。
那么,如何能不公然反叛,而又按谋划的目标行动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辽东的好处,是偏居东北一隅,对大明朝廷上的文武官员来说,那是蛮荒之所,若不是祖宗留下的疆域不能残缺,哪儿会管辽东到底是死是活?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辽东都司便不能自给自足,总得朝廷拨付粮饷接济,早就成了累赘。更不要说那辽东边墙到底花了多少人力、物力,根本就没人说的清楚。
苏翎自辽东起家,有了今日这番规模,那最初仰仗的,便是辽东的偏僻,朝廷上总归是鞭长莫及。这若是放在山海关之内,怕是早就被作为“匪患”给剿灭了。当然,随后的发展,便是那努尔哈赤的功劳。据说当年的李成梁总兵,一生立下大小战功无数,便有人怀疑是“养贼自肥”。对苏翎来说当然不存在养不养的问题,但无是随着努尔哈赤的一再攻城略地,而给苏翎所部的崛起提供了最好的铺垫。
如今辽东已平,这接下来,自然便是以治理辽东为主。
苏翎命胡秋青一部协同喀尔喀部的喀什克图率蒙古骑兵攻打科尔沁部,便是将努尔哈赤最后的残余铲除干净,同时也是给其余的蒙古各部一个警告。这即意味着,如今的辽东,由苏翎大将军掌管,既不是大明朝廷的一再防御姿态,也不是努尔哈赤地拉拢手段,一旦与辽东为敌,则必然面临被剿灭的后果。同时,全力资助宰赛的喀尔喀五部联盟,也是在辽东与那年轻的林丹汗之间立下一颗钉子,这种局面,算是给辽东的未来留下一个缓冲地带。至少,能与蒙古部族和睦相处几年。
至于术虎所部在黑龙江流域地军事行动,算是将大明朝以往的努尔干都司重新梳理过一遍。明面上对大明朝廷说的是收复大明原有疆域,实际上,那边的战事反而没有多少。一方面,那些散居的部族人数本就多,且术虎在东海、海西一带数年之久,早已建下威信,实际上只需与那些散居的部族首领见一面足可。
另一方面,多年前大明朝廷也曾赏赐不少部族首领以卫所指挥、千户等职,但因大明朝廷一直是施行的是“羁”之策,只管发放敕书算做换取赏赐的凭证,至于其余的,倒是不闻不问。以至后来一乱,那努尔干都司便成了图上的标注而已,并无实际意义。当然,对于大明朝地“敬仰”、“威望”,还是存在的。术虎之行,有些类似过去的宣慰使一般,但这回按照苏翎的吩咐,却是做地更加扎实。
那每一处适合定居的地点,都将仿照术虎在海西、东海一带地模式,将散居的部族集中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村寨。也唯有如此,才能将各种好处呈现出来,当然,所谓的“政令”,也才会有施展的场合。
这都是些需要长期进行的行动,苏翎安排妥当,便无需过多过问了。而接下来,朝廷对于辽东经略袁应泰上报地大捷呈文,久久的不给予回应,便果然如苏翎所说,是个危险地征兆。
那危险,说起来也并非令苏翎担心,不仅苏翎如此,其余诸如郝老六、赵毅成、胡显成等一种兄弟,也根本没将朝廷的威胁看得有多重要。毕竟,苏翎最初地原班人马,可都是反出边墙的逃军,按大明朝廷地看法,这本身便就是不可饶恕的叛逆。
这心理上地无所畏惧。倒让苏翎等人更加清醒一些。按估计。朝廷若真是知道了苏翎所部在辽东一直未曾停止过地“乱政”。这最方便地办法。便是将苏翎宣召入京。然后便可随意处置。当初努尔哈赤还在。苏翎所部是朝廷唯一能用得上地武力。当然要给粮给饷。大力支持。此时威胁一旦消除。剩下地便是“家事”。作为大明朝地主宰。天启皇帝。那便是一纸诏书便就能够解决地事情。
但直到入夏。朝廷上依旧没有消息。再加上京城地徐熙送来地各种文书抄本。苏翎等人才知道。一切顾虑倒真是存在地。但也有一部分官员持不同立场。苏翎等人并不清楚。这部分看起来是支持苏翎地官员。到底是个什么心思。是当真为辽东考虑呢?还是本着朝廷上一贯地争吵之风只要有人赞成地。便有人反对。同理。只要有人反对地。便一定有人出来声援。
按京城里徐熙开列地名单来看。只有少部分官员是与徐熙有过接触。或是明着暗着与兵部地刘大人有些瓜葛。至于其余地。却是毫不相干。本来赵毅成建议去询问一下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这必定是与所谓地“党争”有关。
却毫无兴趣。只说按自己地思路去走便好。这些年。位兄弟是一步步走出来地。可从未指望着谁能关照一二。未必如今这么大地收获了。还要看谁地脸色行事?
实际上。沈阳一战之后。苏翎在辽阳城外整训地那部分大明援辽官兵。也得了好处。愿意在辽东定居安家地。当然是给地、给房子。立功地尤其另赏土地、银子;那愿意回家地。也随即开具文书。任其离去。当然。那银子也不会少给。
这种情形。可是没有任何先例可言。再加上或多或少地一些传闻。那苏翎大将军地所作所为。在军伍之中可是早就成了众所周知地事情。
这是事实上就差有人跳出来,大喊一声“辽东之王”苏翎形同反叛了。当然,军营中的官兵是不会说的,辽东的一般百姓也是不会说的,唯一能闹腾的,便是那些被剥夺了土地、家产的世家大户们。可惜,当初努尔哈赤威风正盛之时,那赵毅成的属下陶安峰,便肆意了一下快感,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大户人家的仇恨着实释放了个痛快。那暗中的,自然是莫名其妙的被全家剿灭,明着的,或是以通敌之名,或是以不听军令为幌子,尽皆除去。唯有那些跑得快的,才算是勉强留得性命,且带走一些金银。
几乎所有不利于苏翎的传闻,都是那些大户、世家们带到京城里去的。既然是大户、世家,则必然是裙带宽广,朝中的故旧、亲朋,便对苏翎之神秘身份、出身等等,俱都产生怀。毕竟,苏翎在兵部的档案之中,仅仅只有寥寥数语,且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便是一张当年授予把总职衔的存档。而辽东出现的所有不合理的事情,却是件件都与苏翎有关。当然,此时还不能明说苏翎“意图谋反”,只是抓住一些“人证”作文章。
这样的情形下,注定会变成一种“清谈”式的狐疑,是故,这正着想揪心,反着想,又有些担心会令有功将士“寒心”,这便成了久拖不决的结果。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大户、世家都是被清除的对象,有那本就在朝中无所依靠,或是早已失了势的,便转而寻求向“辽东新贵们”靠拢。这能与苏翎牵连上,自然更好,若是不能,便转而向那些实际上掌管一方的管事、武官们接触。
与陶安峰具体清除掉多少大户一样,这没人去统计实际数目。但这最好的一个机会,却是与苏翎所部官兵的年纪有关。这太过年轻,又大多未婚,是故,通过联姻来寻求依靠的老办法,又再次在辽东施展开来。当然,这些人能成功嫁女,是在完全执行苏翎所颁布的任何命令的前提下。虽然那些土地少了不少,但却换来了其它方面的机会。比如经商、开店,都能得到优先待遇,而这些,往年可都是被那些有势力者所垄断,这些人压根儿别想参与进去。
这幅画面,于苏翎等人而言,并不十分清楚,他们仍然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未来可能面临的威胁。
在短短的一年之间,苏翎所部扩展的十万之多,毕竟是朝廷拨付的数百万两饷银,以及无数的粮草、军需器械等支撑之下才达到的。这一旦朝廷有所虑,首当其冲便是断绝粮饷。整个辽东目前为止,并非不能支撑十万之众,但却绝对不能持久。何况,这若不减少军队数量,便要白白浪费无数可以用在扩展辽东实力的物力、人力。
而辽东目前这种半是人为、半是天意的现状,当然不能令其陷入困境,这必然要谋求一个新的途径。
与山海关关内贸易,只需保持便足矣,而新的途径,便与苏翎当初与众位兄弟们描述的海上风光相关了。自辽东出海,得大大绕过一个弯子,才能前往日本,更别说若要往南下西洋,还有更远的海路。此时,山东半岛就在眼前,路程可近千里,这如何不能令人心动?何况,山东半岛早就成了粮仓之地,朝廷调拨粮米时,除了漕运部分,便就是山东一带的米粮最多,还有大片的棉地,也都是辽东必须之物。
这一举两得,便让山东登州府,成了第一目标。
不过,这样想法是好的,地点也选的不错,可如何去做?毕竟朝廷还未翻脸,总不能直接如占了辽东一般就占了登州吧?何况这些想法都是要增添辽东实力的,可不是要与大明朝关内断绝关系断了商路能换的。
那么,如何能不公然反叛,而又按谋划的目标行动呢?(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idiancom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月东升》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月东升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