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儒者申培
目录:西汉之八王之乱| 作者:云之孤傲| 类别:玄幻奇幻
其实汉初的儒道都是喜欢死磕的,毕竟他们在长棍球战国时期并没有像法家、墨家那样有过著名的成就,虽然儒家的圣人层出不穷,但这也是他们内部说的,对于其他诸子百家儒家的那些圣人只是一个笑话,但是现在刘寿能够随口就说出孟子的话,这可把申培公给高兴坏了,他并不在乎刘寿说的话其实是在反驳他,只要刘寿能够接受儒家的思想就行。
其实这也不怪申培,在经历春秋战国几百年漫天战火后,至秦汉之交,中国重新实现大一统。政治版图的统一要求思想界也不能再一直混乱下去,百家争鸣在外人看起来虽很热闹,但对帝国长治久安却大有害处。当时思想信仰还是著侈品,老百姓并不关心它,真正用它争风吃醋的是王公贵族士人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法家,同时也就开始抵触其他的各家,最后甚至到了焚书坑儒的地步。这也就造成了儒家等道义的缺失,因此在汉初的时候没有多少典籍的道家无为反而成为了正统的治国思想。
但是这样一来儒家的地位却变得更加尴尬了,因为在思想领面除了儒家没有能够跟道家对抗的了,首先法家在世人眼中看来是造就了秦国二世而亡的根源,毕竟秦法严苛并不只是一句说辞。同时墨家在思想层面虽然很有建树,但它的传承中墨子之后就没再出现象样的大师,学派组织没有维持下来,其学说也就式微了。其它兵家、农家、纵横家等大都偏科严重,无法提纲挈领地统一思想,所以到了汉初也就后继无力。
因此最后有资格继续争夺治国之道的也就只剩下发端于邹鲁的儒家和始创于楚地后发扬于齐国的黄老学说了。儒道相争自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当时议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但是在汉初的儒道之争中最初占上风的是道家。黄老学说在理论创造上有个优势,就是发明了“道”这个万物本源又无所不包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其他各家相比,它属于万变不离其宗。“清静守虚,无为而治”也符合汉初贵族经戎马倥倜后急于安亨富贵的心态,所以黄老学说在汉初的时候一度在宫廷王贵中很有市场和人缘。另外当初萧何治理汉朝的时候也是使用的这种无为而治让连续经历了秦灭六国之战和楚汉相争的人们得到修养声息,从成果上面来看道家确实适合这个时候。当然萧规曹随也造就了汉朝的历任统治者都在使用道家治国。
而且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太后窦太后是一个道家坚定的追随者,因此像申培这种儒者在朝廷之上混的并不如意,现在一个诸侯王的太子甚至是一个未来的诸侯王对儒家如此感兴趣那对他来说可是一个机会,对于这些思想家来说,他们最希望的不是得到什么赏赐,他们最希望的是能够将自己的学问用在治国之上。当初在楚国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发现楚王不能够接受他的思想因此他才离开楚国的。
至于之前申培的态度其实是因为他觉得齐国王太子并不懂诸子百家的学问只是慕名想要见自己罢了,因此他并没有在意,但是现在看起来似乎自己错了。
“老朽申培向太子殿下赔罪。”申培虽然不认为自己之前说的是错误的,但现在他知道想要在齐国使用儒家治国还需要刘寿的帮助,因此他也不愿意去为了这么点小事去得罪刘寿,更何况刘寿是利用儒家的思想来反驳自己的。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诸侯王太子都会得到申培如此的礼遇,如果不是因为齐国是一个大国,虽然现在被分成了好几个国家,但是齐国是其中的正统这是不可忽视的,同时齐国对齐地其他各国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因此申培才会将姿态放到这么低。
刘寿感到有些奇怪,不是说那些做学问的人一般都是恃才傲物吗?难道申培这个老头活了这么多年转过弯来了?“先生不必介意,孤也只是随口一说,并非刻意想与先生作对。”刘寿见到人家都把姿态给放低了,他要是再拿捏着那可就不是什么招揽人才了,而是官僚主义了。
“王太子此次前来可有何见教?”申培用手招呼着小童去沏茶,自己则看着刘寿问道。
刘寿此时正在观察整个屋内的布局,在听到申培的问话之后,连忙答道:“此次孤前来乃是久闻申公大名,想要请教治国之道。”刘寿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很小心的,毕竟现在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了,现在全天下都是大汉的,他一个诸侯国还需要什么治国之道呀。因此他非常注意申培公的态度,看看申培公是不是讨厌他的这个说法。
只见申培公笑笑道:“呵呵,王太子殿下真是身在其中却不知呀,刚才殿下所用之言便是治国名言,儒家之道于治国而言可让人守礼、守信、守志。”
刘寿听了虽然不是很懂但却知道申培公在推荐儒家的学术思想,于是他接着道:“何以治国之乱?”
“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申培公的回答和历史上回答汉武帝的一样,听到这一句话刘寿知道这个现在的申培公应该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汉武帝召见他的时候那个标准,只不过养气的功夫却比历史上差了很多。在历史上他刚刚进皇宫的时候可是一言不发,最后把汉武帝给急的没有办法了,他老人家才正式开口的,而现在还没等刘寿怎么着呢申培就开口了。
其实他这样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这并不是人家申培公的养气功夫不行,而是历史上的那一次儒家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在汉武帝身边占了一席之地,但现在的情况却不同,现在基本上都是道家掌控者天下的治国之道,因此刘寿的思想最符合他对统治者的要求,这些条件融合到一起才造就了现在的情况。
“请问申公,儒家之道何以强国富民?”刘寿想了一下干脆把自己的目的问出来这样也就安心了。
“强国富民?这有何难,儒家经典皆可办到。”申培公听到刘寿的问题之后知道戏肉来了,于是赶紧把大话吹出去。
其实这也不怪申培,在经历春秋战国几百年漫天战火后,至秦汉之交,中国重新实现大一统。政治版图的统一要求思想界也不能再一直混乱下去,百家争鸣在外人看起来虽很热闹,但对帝国长治久安却大有害处。当时思想信仰还是著侈品,老百姓并不关心它,真正用它争风吃醋的是王公贵族士人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法家,同时也就开始抵触其他的各家,最后甚至到了焚书坑儒的地步。这也就造成了儒家等道义的缺失,因此在汉初的时候没有多少典籍的道家无为反而成为了正统的治国思想。
但是这样一来儒家的地位却变得更加尴尬了,因为在思想领面除了儒家没有能够跟道家对抗的了,首先法家在世人眼中看来是造就了秦国二世而亡的根源,毕竟秦法严苛并不只是一句说辞。同时墨家在思想层面虽然很有建树,但它的传承中墨子之后就没再出现象样的大师,学派组织没有维持下来,其学说也就式微了。其它兵家、农家、纵横家等大都偏科严重,无法提纲挈领地统一思想,所以到了汉初也就后继无力。
因此最后有资格继续争夺治国之道的也就只剩下发端于邹鲁的儒家和始创于楚地后发扬于齐国的黄老学说了。儒道相争自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当时议论最热闹的地方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但是在汉初的儒道之争中最初占上风的是道家。黄老学说在理论创造上有个优势,就是发明了“道”这个万物本源又无所不包的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其他各家相比,它属于万变不离其宗。“清静守虚,无为而治”也符合汉初贵族经戎马倥倜后急于安亨富贵的心态,所以黄老学说在汉初的时候一度在宫廷王贵中很有市场和人缘。另外当初萧何治理汉朝的时候也是使用的这种无为而治让连续经历了秦灭六国之战和楚汉相争的人们得到修养声息,从成果上面来看道家确实适合这个时候。当然萧规曹随也造就了汉朝的历任统治者都在使用道家治国。
而且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太后窦太后是一个道家坚定的追随者,因此像申培这种儒者在朝廷之上混的并不如意,现在一个诸侯王的太子甚至是一个未来的诸侯王对儒家如此感兴趣那对他来说可是一个机会,对于这些思想家来说,他们最希望的不是得到什么赏赐,他们最希望的是能够将自己的学问用在治国之上。当初在楚国的时候就是因为他发现楚王不能够接受他的思想因此他才离开楚国的。
至于之前申培的态度其实是因为他觉得齐国王太子并不懂诸子百家的学问只是慕名想要见自己罢了,因此他并没有在意,但是现在看起来似乎自己错了。
“老朽申培向太子殿下赔罪。”申培虽然不认为自己之前说的是错误的,但现在他知道想要在齐国使用儒家治国还需要刘寿的帮助,因此他也不愿意去为了这么点小事去得罪刘寿,更何况刘寿是利用儒家的思想来反驳自己的。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诸侯王太子都会得到申培如此的礼遇,如果不是因为齐国是一个大国,虽然现在被分成了好几个国家,但是齐国是其中的正统这是不可忽视的,同时齐国对齐地其他各国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因此申培才会将姿态放到这么低。
刘寿感到有些奇怪,不是说那些做学问的人一般都是恃才傲物吗?难道申培这个老头活了这么多年转过弯来了?“先生不必介意,孤也只是随口一说,并非刻意想与先生作对。”刘寿见到人家都把姿态给放低了,他要是再拿捏着那可就不是什么招揽人才了,而是官僚主义了。
“王太子此次前来可有何见教?”申培用手招呼着小童去沏茶,自己则看着刘寿问道。
刘寿此时正在观察整个屋内的布局,在听到申培的问话之后,连忙答道:“此次孤前来乃是久闻申公大名,想要请教治国之道。”刘寿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是很小心的,毕竟现在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了,现在全天下都是大汉的,他一个诸侯国还需要什么治国之道呀。因此他非常注意申培公的态度,看看申培公是不是讨厌他的这个说法。
只见申培公笑笑道:“呵呵,王太子殿下真是身在其中却不知呀,刚才殿下所用之言便是治国名言,儒家之道于治国而言可让人守礼、守信、守志。”
刘寿听了虽然不是很懂但却知道申培公在推荐儒家的学术思想,于是他接着道:“何以治国之乱?”
“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申培公的回答和历史上回答汉武帝的一样,听到这一句话刘寿知道这个现在的申培公应该已经达到了历史上汉武帝召见他的时候那个标准,只不过养气的功夫却比历史上差了很多。在历史上他刚刚进皇宫的时候可是一言不发,最后把汉武帝给急的没有办法了,他老人家才正式开口的,而现在还没等刘寿怎么着呢申培就开口了。
其实他这样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这并不是人家申培公的养气功夫不行,而是历史上的那一次儒家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在汉武帝身边占了一席之地,但现在的情况却不同,现在基本上都是道家掌控者天下的治国之道,因此刘寿的思想最符合他对统治者的要求,这些条件融合到一起才造就了现在的情况。
“请问申公,儒家之道何以强国富民?”刘寿想了一下干脆把自己的目的问出来这样也就安心了。
“强国富民?这有何难,儒家经典皆可办到。”申培公听到刘寿的问题之后知道戏肉来了,于是赶紧把大话吹出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西汉之八王之乱》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西汉之八王之乱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