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洛阳文会(终)
目录:定鼎八极| 作者:短山赵子虫| 类别:玄幻奇幻
庞德公和司马徽虽说是两个人,但是他们既然统筹了荆州的所有文人的书籍什么的,既然这样就代表他们两人就代表了荆楚的士人了,荆州虽说是蔡蒯两家家独大,但是在中原世家看来这蔡家不过是一个当地的豪强罢了,真正的士族乃是蒯家黄家。在就是这两位了。这下子赵武比孔融的差距基本是没有了,西川的人从来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因此根本就不用管,现在如何分一个胜负倒是麻烦了。倒是这个时候孔融出来了、
左传有名,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二人不妨就靠这个比上一比如何??立德自然是世人的评价,我看我两人相差不大、相差不大??平民百姓知道我赵武的可比较多,你怎么去比。推脱我看你怎么弄。立功者我为太守也不欺你,不如就来比比立言就是了。
赵武这下子笑了,赵武平定了西凉的叛乱的,然后又在河北接济天下的百姓,因此真要比孔融都比不上赵武的,孔融却一个用士人的评价,一个用官职来推脱了,一番冠冕堂皇好像还是我不愿意欺负你似的。当真是无耻至极了。
不知道孔北海认为什么时候比合适??
也莫要推脱太久了,我看就三日后如何??
三日后做出一篇足够好的学问,只怕是孔融早就准备了好了的,只不过比这几项孔融是没有机会了的,赵武的背后有一个大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就是对王阳明最好的评价了,反正阳明圣人也不会介意赵武将他的理论借来用用的,干脆就直接借用了阳明圣人的传习录用用了。大不了以后说的就是赵陆王心学罢了,守仁兄应该不会介意的,至于说还有其他的,苏洵的策论和心术是天下一绝,但是看看孔融这个在学术上名不见经传的大才如何应对。
一夜无话,赵武就是准备用全部的精神抄一本传习录出来用双重打击打击下这位圣人子弟了翌日,老爷,张将军托人送信来了,老爷要见么?、
哦,让他进来吧。
大人,张将军要我来报,已经按照大人的要求将他们全部都赶在了烟回谷了,现在就等大人下令了。
哦,你到给我说说你们怎么弄的,把这几万人全部都赶鸭子似的赶在了一堆??
回大人,田大人开始只是让我等骚扰,分为两队了,一队一千人对付前面的一万人,一队两千人对付后面的三万人,后面田大人令我等边打边撤然后在黑夜的时候汇聚在一处制造混乱,两方人一方以为另一方是我等,因此打了起来,张将军又让我等每人举起了数个火把作为疑兵将敌人全部赶到了烟回谷
你们损失多少,对方还剩几人??
我等死伤兵力二百,敌方最少不少于七千。
既然进去了就别出来了,让文远撅了落水的一道,淹了之后注意处理尸体不要发生瘟疫,洛水堤坝也再铸好就是了,这里应该没有什么的危险了、
两日后,赵大人来得好早啊,赵武刚到就看见了孔融油光满面的已经坐在那里了,奇怪了按照孔融的本事应该没有这么大的信心的啊,孔融可没有什么打仗的本事更加没有治国安邦之术。怎么就这么这么开心了?看了看旁边,原来是老袁家和司马家帮忙这两家手下的文人都不少的,司马家的权谋和军事还是很牛的。因此如果纠集了这两家的文人再帮忙给孔融早就写好的东西自然是信心满满了,可是这又能如何??即便是孔融孔孟附体了赵武的胜算也有五五之数,现在可是百分百的必然赢得了。
这乃是我三天赶出的策论辅国学问之术。大家不妨多多提点。
各位名士看了也不免的叫绝了,本来孔融的学问在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顶尖,但是也算是一流了,又有了两个大世家的帮助,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不错的了。学问的东西一时半会看不完,从早上到午时多数人方才看了大概,孔融虽说没有什么的创新,但是在儒学的学问上倒是精深了不少了。
不知道赵大家的大作在哪、、
策论一篇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益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固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栗。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未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譬之一人之身,将欲饮药饵石以养其生,必先审观其性之为阴,其性之为阳,而投之以药石。药石之阳而投之阴,药石之阴而投之阳。故阴不至于涸,而阳不至于亢。苟不能先审观己之为阴与己之为阳,而以阴攻阴,以阳攻阳,则阴者固死于阴而阳者固死于阳,不可救也。是以善养身者先审其阴阳,而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昔者周有天下,诸侯太盛。当其盛时,大者已有地五百里,而畿内反不过千里,其势为弱。秦有天下,散为郡县,聚为京师,守令无大权柄,伸缩进退无不在我,其势为强。然方其成、康在上,诸侯无大小莫不臣伏,弱之势未见于外。及其后世失德,而诸侯禽奔兽遁,各固其国以相侵攘,而其上之人卒不悟,区区守姑息之道而望其能以制服强国,是谓以弱政济弱势,故周之天下卒毙于弱。秦自孝公,其势固已骎骎焉日趋于强大,及其子孙已并天下,而亦不悟,专任法制以斩挞平民。是谓以强政济强势,故秦之天下卒毙于强。周拘于惠而不知权,秦勇于威而不知本,二者皆不审天下之势也。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如此之势,秦之所恃以强之势也。势强矣,然天下之病,常病于弱。噫!有可强之势如秦而反陷于弱者,何也?习于惠而怯于威也,惠太甚而威不胜也。夫其所以习于惠而惠太甚者,赏数而加于无功也;怯于威而威不胜者,刑弛而兵不振也。由赏与刑与兵之不得其道,是以有弱之实著于外焉。何谓弱之实?曰官吏旷惰,职废不举,而败官之罚不加严也;多赎数赦,不问有罪,而典刑之禁不能行也;冗兵骄狂,负力幸赏,而维持姑息之恩不敢节也;将帅覆军,匹马不返,而败军之责不加重也;羌人强盛,陵压中国,而邀金缯、增币帛之耻不为怒也。若此类者,大弱之实也。久而不治,则又将有大于此,而遂浸微浸消,释然而溃,以至于不可救止者乘之矣。然愚以为弱在于政,不在于势,是谓以弱政败强势。今夫一与舆薪之火,众人之所惮而不敢犯者也,举而投之河,则何热之能为?是以负强秦之势,而溺于弱周之弊,而天下不知其强焉者以此也。
虽然,政之弱,非若势弱之难治也。借如弱周之势,必变易其诸侯,而后强可能也。天下之诸侯固未易变易,此又非一日之故也。若夫弱政,则用威而已矣,可以朝改而夕定也。夫齐,古之强国也,而威王又齐之贤王也。当其即位,委政不治,诸侯并侵,而人不知其国之为强国也。一旦发怒,裂万家,封即墨大夫,召烹阿大夫与常誉阿大夫者,而发兵击赵、魏、卫,赵、魏、卫尽走请和,而齐国人人震惧,不敢饰非者,彼诚知其政之弱,而能用其威以济其弱也。况今以天子之尊,藉郡县之势,言脱于口而四方响应,其所以用威之资固已完具。且有天下者患不为,焉有欲为而不可者?今诚能一留意于用威,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无不一切出于威,严用刑法而不赦有罪,力行果断而不牵于众人之是非,用不测之刑,用不测之赏,而使天下之人视之如风雨雷电,遽然而至,截然而下,不知其所従发而不可逃遁。朝廷如此,然后平民益务检慎,而奸民猾吏亦常恐恐然惧刑法之及其身而敛其手足,不敢辄犯法。此之谓强政。政强矣,为之数年,而天下之势可以复强。愚故曰: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栗。然则以当今之势,求所谓万世为帝王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者,其尚威而已矣。
或曰当今之势,事诚无便于尚威者。然孰知夫万世之间其政之不变,而必曰威耶?愚应之曰:威者,君之所恃以为君也,一日而无威,是无君也,久而政弊,变其小节,而参之以惠,使不至若秦之甚,可也。举而弃之,过矣。或者又曰:王者“任德不任刑”。任刑,霸者之事,非所宜言。此又非所谓知理者也。夫汤、武皆王也,桓、文皆霸也。武王乘纣之暴,出民于炮烙斩刖之地,苟又遂多杀人、多刑人以为治,则民之心去矣。故其治一出于礼义。彼汤则不然,桀之德固无以异纣,然其刑不若纣暴之甚也,而天下之民化其风,淫惰不事法度,《书》曰:“有众率怠弗协。”而又诸侯昆吾氏首为乱,于是诛锄其强梗、怠惰、不法之人,以定纷乱。故《记》曰:商人“先罚而后赏”。至于桓文之事,则又非皆任刑也。桓公用管仲,仲之书好言刑,故桓公之治常任刑。文公长者,其佐狐、赵、先、魏皆不说以刑法,其治亦未尝以刑为本,而号亦为霸。而谓汤非王而文非霸也得乎?故用刑不必霸,而用德不必王,各观其势之何所宜用而已。然则今之势,何为不可用刑?用刑何为不曰王道?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
心术一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
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学问一篇传习录(这个太长了,大家百度一下)
传习一出开始还不觉得,但是后面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了,王夫子的心学在很多地方是是和儒学不同的,比如知行合一的理论(这个理论朱熹也有只不过没有做到,后面被王夫子做到并且发扬了),很多的理念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要是在朝堂上比试赵武是万不敢用的,但是对于研究学问的人而言,这个东西就是绝对的制胜的法宝了。
三日后,聚贤亭。
赵大家学问开儒家之先河,另创了一个流派,我等一致认为我等远远不如了,今日我等愿拜赵大家主事人,大家莫要推辞??
如此小子僭越了,赵武也依靠王夫子的著作算是彻底的奠定了自己乃是当世的大儒了。
这次的书籍的编撰总高耗时五年,书籍三百四十七万卷。史称圣武文会,书名开元全书。只不过刚刚开始了一年多点的样子赵武就不得不离开了,因为黄巾之乱终于爆发了。
左传有名,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二人不妨就靠这个比上一比如何??立德自然是世人的评价,我看我两人相差不大、相差不大??平民百姓知道我赵武的可比较多,你怎么去比。推脱我看你怎么弄。立功者我为太守也不欺你,不如就来比比立言就是了。
赵武这下子笑了,赵武平定了西凉的叛乱的,然后又在河北接济天下的百姓,因此真要比孔融都比不上赵武的,孔融却一个用士人的评价,一个用官职来推脱了,一番冠冕堂皇好像还是我不愿意欺负你似的。当真是无耻至极了。
不知道孔北海认为什么时候比合适??
也莫要推脱太久了,我看就三日后如何??
三日后做出一篇足够好的学问,只怕是孔融早就准备了好了的,只不过比这几项孔融是没有机会了的,赵武的背后有一个大圣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就是对王阳明最好的评价了,反正阳明圣人也不会介意赵武将他的理论借来用用的,干脆就直接借用了阳明圣人的传习录用用了。大不了以后说的就是赵陆王心学罢了,守仁兄应该不会介意的,至于说还有其他的,苏洵的策论和心术是天下一绝,但是看看孔融这个在学术上名不见经传的大才如何应对。
一夜无话,赵武就是准备用全部的精神抄一本传习录出来用双重打击打击下这位圣人子弟了翌日,老爷,张将军托人送信来了,老爷要见么?、
哦,让他进来吧。
大人,张将军要我来报,已经按照大人的要求将他们全部都赶在了烟回谷了,现在就等大人下令了。
哦,你到给我说说你们怎么弄的,把这几万人全部都赶鸭子似的赶在了一堆??
回大人,田大人开始只是让我等骚扰,分为两队了,一队一千人对付前面的一万人,一队两千人对付后面的三万人,后面田大人令我等边打边撤然后在黑夜的时候汇聚在一处制造混乱,两方人一方以为另一方是我等,因此打了起来,张将军又让我等每人举起了数个火把作为疑兵将敌人全部赶到了烟回谷
你们损失多少,对方还剩几人??
我等死伤兵力二百,敌方最少不少于七千。
既然进去了就别出来了,让文远撅了落水的一道,淹了之后注意处理尸体不要发生瘟疫,洛水堤坝也再铸好就是了,这里应该没有什么的危险了、
两日后,赵大人来得好早啊,赵武刚到就看见了孔融油光满面的已经坐在那里了,奇怪了按照孔融的本事应该没有这么大的信心的啊,孔融可没有什么打仗的本事更加没有治国安邦之术。怎么就这么这么开心了?看了看旁边,原来是老袁家和司马家帮忙这两家手下的文人都不少的,司马家的权谋和军事还是很牛的。因此如果纠集了这两家的文人再帮忙给孔融早就写好的东西自然是信心满满了,可是这又能如何??即便是孔融孔孟附体了赵武的胜算也有五五之数,现在可是百分百的必然赢得了。
这乃是我三天赶出的策论辅国学问之术。大家不妨多多提点。
各位名士看了也不免的叫绝了,本来孔融的学问在这个时候虽然不是顶尖,但是也算是一流了,又有了两个大世家的帮助,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不错的了。学问的东西一时半会看不完,从早上到午时多数人方才看了大概,孔融虽说没有什么的创新,但是在儒学的学问上倒是精深了不少了。
不知道赵大家的大作在哪、、
策论一篇
治天下者定所尚,所尚一定,至于万千年而不变,使民之耳目纯于一,而子孙有所守,易以为治。故三代圣人其后世远者至七八百年。夫岂惟其民之不忘其功以至于是,益其子孙得其祖宗之法而为据依,可以永久。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视天下之所宜尚而固执之,以此而始,以此而终,不朝文而暮质以自溃乱。故圣人者出,必先定一代之所尚。周之世,盖有周公为之制礼,而天下遂尚文。后世有贾谊者说汉文帝,亦欲先定制度,而其说不果用。今者天下幸方治安,子孙万世,帝王之计,不可不预定于此时。然万世帝王之计,常先定所尚,使其子孙可以安坐而守其旧。至于政弊,然后变其小节,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故享世长远而民不苟简。
今也考之于朝野之间,以观国家之所尚者,而愚犹有惑也。何则?天下之势有强弱,圣人审其势而应之以权。势强矣,强甚而不已则折;势弱矣,弱甚而不已则屈。圣人权之,而使其甚不至于折与屈者,威与惠也。夫强甚者威竭而不振,弱甚者惠亵而下不以为德。故处弱者利用威,而处强者利用惠。乘强之威以行惠,则惠尊,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栗。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然而不知强弱之势者,有杀人之威而下不惧,有生人之惠而下不喜。何者,威竭而惠亵故也。故有天下者,必先审知天下之势,而后可与言用威惠。不先审知其势,而徒曰我能用威,我能用惠者,未也。故有强而益之以威,弱而益之以惠,以至于折与屈者,是可悼也。譬之一人之身,将欲饮药饵石以养其生,必先审观其性之为阴,其性之为阳,而投之以药石。药石之阳而投之阴,药石之阴而投之阳。故阴不至于涸,而阳不至于亢。苟不能先审观己之为阴与己之为阳,而以阴攻阴,以阳攻阳,则阴者固死于阴而阳者固死于阳,不可救也。是以善养身者先审其阴阳,而善制天下者先审其强弱以为之谋。
昔者周有天下,诸侯太盛。当其盛时,大者已有地五百里,而畿内反不过千里,其势为弱。秦有天下,散为郡县,聚为京师,守令无大权柄,伸缩进退无不在我,其势为强。然方其成、康在上,诸侯无大小莫不臣伏,弱之势未见于外。及其后世失德,而诸侯禽奔兽遁,各固其国以相侵攘,而其上之人卒不悟,区区守姑息之道而望其能以制服强国,是谓以弱政济弱势,故周之天下卒毙于弱。秦自孝公,其势固已骎骎焉日趋于强大,及其子孙已并天下,而亦不悟,专任法制以斩挞平民。是谓以强政济强势,故秦之天下卒毙于强。周拘于惠而不知权,秦勇于威而不知本,二者皆不审天下之势也。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系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如此之势,秦之所恃以强之势也。势强矣,然天下之病,常病于弱。噫!有可强之势如秦而反陷于弱者,何也?习于惠而怯于威也,惠太甚而威不胜也。夫其所以习于惠而惠太甚者,赏数而加于无功也;怯于威而威不胜者,刑弛而兵不振也。由赏与刑与兵之不得其道,是以有弱之实著于外焉。何谓弱之实?曰官吏旷惰,职废不举,而败官之罚不加严也;多赎数赦,不问有罪,而典刑之禁不能行也;冗兵骄狂,负力幸赏,而维持姑息之恩不敢节也;将帅覆军,匹马不返,而败军之责不加重也;羌人强盛,陵压中国,而邀金缯、增币帛之耻不为怒也。若此类者,大弱之实也。久而不治,则又将有大于此,而遂浸微浸消,释然而溃,以至于不可救止者乘之矣。然愚以为弱在于政,不在于势,是谓以弱政败强势。今夫一与舆薪之火,众人之所惮而不敢犯者也,举而投之河,则何热之能为?是以负强秦之势,而溺于弱周之弊,而天下不知其强焉者以此也。
虽然,政之弱,非若势弱之难治也。借如弱周之势,必变易其诸侯,而后强可能也。天下之诸侯固未易变易,此又非一日之故也。若夫弱政,则用威而已矣,可以朝改而夕定也。夫齐,古之强国也,而威王又齐之贤王也。当其即位,委政不治,诸侯并侵,而人不知其国之为强国也。一旦发怒,裂万家,封即墨大夫,召烹阿大夫与常誉阿大夫者,而发兵击赵、魏、卫,赵、魏、卫尽走请和,而齐国人人震惧,不敢饰非者,彼诚知其政之弱,而能用其威以济其弱也。况今以天子之尊,藉郡县之势,言脱于口而四方响应,其所以用威之资固已完具。且有天下者患不为,焉有欲为而不可者?今诚能一留意于用威,一赏罚,一号令,一举动,无不一切出于威,严用刑法而不赦有罪,力行果断而不牵于众人之是非,用不测之刑,用不测之赏,而使天下之人视之如风雨雷电,遽然而至,截然而下,不知其所従发而不可逃遁。朝廷如此,然后平民益务检慎,而奸民猾吏亦常恐恐然惧刑法之及其身而敛其手足,不敢辄犯法。此之谓强政。政强矣,为之数年,而天下之势可以复强。愚故曰:乘弱之惠以养威,则威发而天下震栗。然则以当今之势,求所谓万世为帝王而其大体卒不可革易者,其尚威而已矣。
或曰当今之势,事诚无便于尚威者。然孰知夫万世之间其政之不变,而必曰威耶?愚应之曰:威者,君之所恃以为君也,一日而无威,是无君也,久而政弊,变其小节,而参之以惠,使不至若秦之甚,可也。举而弃之,过矣。或者又曰:王者“任德不任刑”。任刑,霸者之事,非所宜言。此又非所谓知理者也。夫汤、武皆王也,桓、文皆霸也。武王乘纣之暴,出民于炮烙斩刖之地,苟又遂多杀人、多刑人以为治,则民之心去矣。故其治一出于礼义。彼汤则不然,桀之德固无以异纣,然其刑不若纣暴之甚也,而天下之民化其风,淫惰不事法度,《书》曰:“有众率怠弗协。”而又诸侯昆吾氏首为乱,于是诛锄其强梗、怠惰、不法之人,以定纷乱。故《记》曰:商人“先罚而后赏”。至于桓文之事,则又非皆任刑也。桓公用管仲,仲之书好言刑,故桓公之治常任刑。文公长者,其佐狐、赵、先、魏皆不说以刑法,其治亦未尝以刑为本,而号亦为霸。而谓汤非王而文非霸也得乎?故用刑不必霸,而用德不必王,各观其势之何所宜用而已。然则今之势,何为不可用刑?用刑何为不曰王道?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
心术一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
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学问一篇传习录(这个太长了,大家百度一下)
传习一出开始还不觉得,但是后面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了,王夫子的心学在很多地方是是和儒学不同的,比如知行合一的理论(这个理论朱熹也有只不过没有做到,后面被王夫子做到并且发扬了),很多的理念是和现在完全不同的,要是在朝堂上比试赵武是万不敢用的,但是对于研究学问的人而言,这个东西就是绝对的制胜的法宝了。
三日后,聚贤亭。
赵大家学问开儒家之先河,另创了一个流派,我等一致认为我等远远不如了,今日我等愿拜赵大家主事人,大家莫要推辞??
如此小子僭越了,赵武也依靠王夫子的著作算是彻底的奠定了自己乃是当世的大儒了。
这次的书籍的编撰总高耗时五年,书籍三百四十七万卷。史称圣武文会,书名开元全书。只不过刚刚开始了一年多点的样子赵武就不得不离开了,因为黄巾之乱终于爆发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定鼎八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定鼎八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