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千零四十四章 快速远洋舰队
目录:甲午之华夏新史| 作者:终极侧位| 类别:历史军事
舍尔如愿以偿的坐在了德国海军部长的办公室里。 小说 他迎来了自己的巅峰!长达十几年的一线生涯加上5年的血战,无数的钢铁和鲜血铺就了他的升迁之路。现在他几乎出于德国公海舰队最为辉煌的时候,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获得了与英国舰队同等的吨位,更重要的是,舍尔可以指挥一只以公海舰队为核心,以同盟国其它成员为臂膀的超大规模舰队。而随着德国舰队南下计划的实施,同盟国舰队将彻底我成一个拳头,以地中海为基地,辐射整个世界!
权利与责任同在,在享受莫大荣耀和权利的同时,舍尔海军元帅同样需要面对更多更强的挑战!他非常清醒的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舰队其实是走运了,无论是开始意大利和奥匈联手重创法国舰队,还是美国因为私利而迟迟不能加入战争,这些原因使得同盟国可以从两线拖垮强悍的英国大舰队。但是这样的机会只会有一次,吃过亏的美英法等国不会再给德国这样的机会,一旦战端再起,同盟国舰队恐怕就会面对协约国舰队的倾力一击了。
舍尔最担心的还是美国,这个强悍的国家拥有让别国难以匹敌的工业实力。单纯拼造舰能力的话,恐怕现在的德国和奥匈绑一起依然不是美国的对手,条约限制了德国,但是同样也绑住了美国人的手脚。如果一旦开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协约国在海军总体力量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未来的战役布局中,舍尔还是倾向于在战争前期积累大量的优势。条约的期限是12年,在这段时间里。德国海军的中心议题就是怎样造好条约规定的战舰,以及如何用好这些战舰!至于以后的事情吗?那就由下任部长来负责了。
“在未来的海战中,决定双方实力的不是看我们海军有多少战舰,而是我们能在这场战斗中能调集多少战舰。印度洋不同于北海,在未来的战争中我们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机动作战,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所以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舰队适合以后的战争。高速和航程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新建造的两艘战列舰将达到27节左右的航速,而航空母舰的最低速度将在30节以上,巡洋舰的速度会更快。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该考虑如何对待我们的那些曾经在一战中战功赫赫的战舰了?比如说国王级战列舰,比如说俾斯麦级战列舰。”舍尔在一次海军会议上这样说道。
“按照条约规定,我们的三艘国王级战列舰需要撤掉中部的炮塔,空出来的空间可以用于添置动力系统。这是一个大工程。不过在完成后,他们将达到至少27节以上的速度。”一名负责技术的官员这样回答道。
“国王是必须改的,那么俾斯麦级战列舰呢?他们的航速还是太慢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动力的老化,他们的速度会更慢以至于会拖累舰队的航速。”舍尔看着一屋子的军官问道。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15寸重炮。而且有两艘刚刚服役。”一名军官小声的说道。“这会让我们平白失去8门15寸重炮的。”另一名军官有些担忧地说道。国王级改就改了,首先这是条约规定的,不改不行,同时也是因为国王级战列舰的14寸重炮威力太有限了。未来的德国海军不会靠他们的。但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15寸炮不同。不少德国海军高层还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用不上的武器,再厉害也不行。改进后我们的舰队航速可以提高2成以上的航速。这对战局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节省下来的重量我们可以进行其它的改动,比如说增加防御水平,比如说增加水下防雷突出部。总之,我相信,在进行了改进之后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其综合作战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我想大家不会认为现在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能抵御16寸炮的攻击吧?如果我们为了那两门火炮而坚持不改的话,在增强装甲厚,这艘战舰的速度恐怕就只能用龟速来形容了。而航程也不足以让它在印度洋作战。”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站在了舍尔一边,而这个人就是雷德尔。
雷德尔不仅仅是航空巡洋舰的主持者,同时他也是高速舰队的支持者,他认为德国只有保有一支高速舰队才可以应对协约国在工业和总体实力上的优势。而且相对于舍尔,雷德尔比他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要求战列舰可以和航母编队作战,为航母提供夜战和近战保护。“航母是强大的,但是这种强大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处于对方舰炮的打击范围之外,为了应对可能的夜战和近战,我认为航空母舰舰队中需要战列舰提供掩护。而为了能和航母伴随作战,新的战舰航速必须要快。而且续航力也必须提高,可以支持舰队长时间高速机动。否则的话,快速舰队的打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虽然德国海军内部有各种反对意见,但是在舍尔和希佩尔的大力推动下,德国海军的快速化在艰难的进行着,首先是剩余的3艘国王级战列舰开始进行改进,中间的炮塔被移除,被换成新的动力装置。而省下来的重量将增加高炮、水下防雷突出部和其它一些设备。同时原有的油煤混烧锅炉也被重油锅炉取代,燃料舱也重新进行了布置。而两艘久经沙场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也将在国王级改进完之后进入船坞接受相似的改造工作。
舍尔的想法不仅仅在德国海军内部推广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在谈判中获得了15万吨的战舰吨位。在奥匈帝国海军部中对于新造战列舰有两种想法,一种是建造类似科罗拉多这样的慢速战列舰,这种战舰吨位较低,拥有8到9门16寸重炮,航速较低造价也便宜。而另外一种则是建造类似华夏的天津级战列舰这样的快速战舰。当然价格和吨位会有所上升。而这场争论最后以德国海军的介入而结束。
德国表示将按成本价给奥匈提供新式战舰的动力系统,同时为奥匈帝国海军提供技术支持,其条件就是建造两艘纯正的装备9门16寸炮的快速战列舰。其航速必须在27节以上。而且航程必须达到15节12000海里以上的标准。对于这种建议,奥匈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痛快的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搞定奥匈帝国之后,德国又开始和意大利海军进行联系,希望意大利新造战舰拥有较高的航速和航程。而这一次,意大利的反应让德国十分的不满,意大利首先表示作为盟友,意大利有义务保证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但是同时希望德国能够尊重意大利的选择和利益。
“德国和奥匈帝国获得了丰饶的东欧,就连土耳其也从高加索和乌克兰分了一杯羹,而我们呢?我们的利益始终没有出地中海,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舰队为何非要具备超大的航程呢?意大利海军是为了意大利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第一位的。建造大航程大航速的战舰造成的成本问题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德国可以奥匈帝国买单,那么谁给我们买单呢?”在一次非正式场合中,一名意大利军官这样抱怨道。
面对意大利海军的不合作态度,德国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在舍弃意大利后,德国海军重新将眼光放在了西班牙、土耳其的身上。因为他们吨位稀少,同时主力战舰都比较新。所以短期不存在更新换代的问题。但是毕竟这些国家需要建造新的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这些方面德国同样没有放弃,尤其是潜艇。西班牙作为地中海的西大门和可以直接威胁协约国大西洋航线的存在。德国人越俎代庖的帮西班牙规划和设计了新一代远洋潜艇。按照德国人的说法,这种新式潜艇完全可以从西班牙出发到美国近海然后回到地中海再到印度洋转一圈!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其续航力确实十分惊人。甚至于德国人开始设计为远洋潜艇提供补给的潜艇和补给舰,这种可以携带大量燃料和武器的潜艇更进一步的增加了潜艇部队的续航力。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协约国和华夏的关注。
德国人在忙于整合同盟国内部的各种力量,而协约国也没闲着,英国人开始在华夏的帮助下建造自己的第一级主力航母,而美国人也在重新制定他们的战略计划。英国人担心德国人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是南亚次大陆,而美国担心的是德国海军对大西洋航线以及巴拿马运河的攻击。而对于南亚次大陆可能发生的战争,美国人也不敢无视,毕竟如果英国完了,那么整个欧洲都将在同盟国的控制之下,美国未来要准备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一个是保证大西洋运输线的安全同时以法国和英国为桥头堡顶住对方的攻击,而另一个方向则是南亚次大陆,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英国,而不是只有本土没有殖民地的英国。
感谢书友zhoy1976和书友hkaikaka的打赏~~~,以及书友ranky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权利与责任同在,在享受莫大荣耀和权利的同时,舍尔海军元帅同样需要面对更多更强的挑战!他非常清醒的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舰队其实是走运了,无论是开始意大利和奥匈联手重创法国舰队,还是美国因为私利而迟迟不能加入战争,这些原因使得同盟国可以从两线拖垮强悍的英国大舰队。但是这样的机会只会有一次,吃过亏的美英法等国不会再给德国这样的机会,一旦战端再起,同盟国舰队恐怕就会面对协约国舰队的倾力一击了。
舍尔最担心的还是美国,这个强悍的国家拥有让别国难以匹敌的工业实力。单纯拼造舰能力的话,恐怕现在的德国和奥匈绑一起依然不是美国的对手,条约限制了德国,但是同样也绑住了美国人的手脚。如果一旦开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协约国在海军总体力量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未来的战役布局中,舍尔还是倾向于在战争前期积累大量的优势。条约的期限是12年,在这段时间里。德国海军的中心议题就是怎样造好条约规定的战舰,以及如何用好这些战舰!至于以后的事情吗?那就由下任部长来负责了。
“在未来的海战中,决定双方实力的不是看我们海军有多少战舰,而是我们能在这场战斗中能调集多少战舰。印度洋不同于北海,在未来的战争中我们需要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机动作战,时间就是生命就是胜利,所以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舰队适合以后的战争。高速和航程将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新建造的两艘战列舰将达到27节左右的航速,而航空母舰的最低速度将在30节以上,巡洋舰的速度会更快。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该考虑如何对待我们的那些曾经在一战中战功赫赫的战舰了?比如说国王级战列舰,比如说俾斯麦级战列舰。”舍尔在一次海军会议上这样说道。
“按照条约规定,我们的三艘国王级战列舰需要撤掉中部的炮塔,空出来的空间可以用于添置动力系统。这是一个大工程。不过在完成后,他们将达到至少27节以上的速度。”一名负责技术的官员这样回答道。
“国王是必须改的,那么俾斯麦级战列舰呢?他们的航速还是太慢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动力的老化,他们的速度会更慢以至于会拖累舰队的航速。”舍尔看着一屋子的军官问道。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15寸重炮。而且有两艘刚刚服役。”一名军官小声的说道。“这会让我们平白失去8门15寸重炮的。”另一名军官有些担忧地说道。国王级改就改了,首先这是条约规定的,不改不行,同时也是因为国王级战列舰的14寸重炮威力太有限了。未来的德国海军不会靠他们的。但是俾斯麦级战列舰的15寸炮不同。不少德国海军高层还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用不上的武器,再厉害也不行。改进后我们的舰队航速可以提高2成以上的航速。这对战局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节省下来的重量我们可以进行其它的改动,比如说增加防御水平,比如说增加水下防雷突出部。总之,我相信,在进行了改进之后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其综合作战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我想大家不会认为现在的俾斯麦级战列舰能抵御16寸炮的攻击吧?如果我们为了那两门火炮而坚持不改的话,在增强装甲厚,这艘战舰的速度恐怕就只能用龟速来形容了。而航程也不足以让它在印度洋作战。”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声音站在了舍尔一边,而这个人就是雷德尔。
雷德尔不仅仅是航空巡洋舰的主持者,同时他也是高速舰队的支持者,他认为德国只有保有一支高速舰队才可以应对协约国在工业和总体实力上的优势。而且相对于舍尔,雷德尔比他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要求战列舰可以和航母编队作战,为航母提供夜战和近战保护。“航母是强大的,但是这种强大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处于对方舰炮的打击范围之外,为了应对可能的夜战和近战,我认为航空母舰舰队中需要战列舰提供掩护。而为了能和航母伴随作战,新的战舰航速必须要快。而且续航力也必须提高,可以支持舰队长时间高速机动。否则的话,快速舰队的打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虽然德国海军内部有各种反对意见,但是在舍尔和希佩尔的大力推动下,德国海军的快速化在艰难的进行着,首先是剩余的3艘国王级战列舰开始进行改进,中间的炮塔被移除,被换成新的动力装置。而省下来的重量将增加高炮、水下防雷突出部和其它一些设备。同时原有的油煤混烧锅炉也被重油锅炉取代,燃料舱也重新进行了布置。而两艘久经沙场的俾斯麦级战列舰也将在国王级改进完之后进入船坞接受相似的改造工作。
舍尔的想法不仅仅在德国海军内部推广开来,甚至影响到了奥匈帝国,奥匈帝国在谈判中获得了15万吨的战舰吨位。在奥匈帝国海军部中对于新造战列舰有两种想法,一种是建造类似科罗拉多这样的慢速战列舰,这种战舰吨位较低,拥有8到9门16寸重炮,航速较低造价也便宜。而另外一种则是建造类似华夏的天津级战列舰这样的快速战舰。当然价格和吨位会有所上升。而这场争论最后以德国海军的介入而结束。
德国表示将按成本价给奥匈提供新式战舰的动力系统,同时为奥匈帝国海军提供技术支持,其条件就是建造两艘纯正的装备9门16寸炮的快速战列舰。其航速必须在27节以上。而且航程必须达到15节12000海里以上的标准。对于这种建议,奥匈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痛快的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搞定奥匈帝国之后,德国又开始和意大利海军进行联系,希望意大利新造战舰拥有较高的航速和航程。而这一次,意大利的反应让德国十分的不满,意大利首先表示作为盟友,意大利有义务保证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但是同时希望德国能够尊重意大利的选择和利益。
“德国和奥匈帝国获得了丰饶的东欧,就连土耳其也从高加索和乌克兰分了一杯羹,而我们呢?我们的利益始终没有出地中海,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舰队为何非要具备超大的航程呢?意大利海军是为了意大利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第一位的。建造大航程大航速的战舰造成的成本问题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德国可以奥匈帝国买单,那么谁给我们买单呢?”在一次非正式场合中,一名意大利军官这样抱怨道。
面对意大利海军的不合作态度,德国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在舍弃意大利后,德国海军重新将眼光放在了西班牙、土耳其的身上。因为他们吨位稀少,同时主力战舰都比较新。所以短期不存在更新换代的问题。但是毕竟这些国家需要建造新的轻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这些方面德国同样没有放弃,尤其是潜艇。西班牙作为地中海的西大门和可以直接威胁协约国大西洋航线的存在。德国人越俎代庖的帮西班牙规划和设计了新一代远洋潜艇。按照德国人的说法,这种新式潜艇完全可以从西班牙出发到美国近海然后回到地中海再到印度洋转一圈!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是其续航力确实十分惊人。甚至于德国人开始设计为远洋潜艇提供补给的潜艇和补给舰,这种可以携带大量燃料和武器的潜艇更进一步的增加了潜艇部队的续航力。这不可避免的引起了协约国和华夏的关注。
德国人在忙于整合同盟国内部的各种力量,而协约国也没闲着,英国人开始在华夏的帮助下建造自己的第一级主力航母,而美国人也在重新制定他们的战略计划。英国人担心德国人下一步的攻击目标是南亚次大陆,而美国担心的是德国海军对大西洋航线以及巴拿马运河的攻击。而对于南亚次大陆可能发生的战争,美国人也不敢无视,毕竟如果英国完了,那么整个欧洲都将在同盟国的控制之下,美国未来要准备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一个是保证大西洋运输线的安全同时以法国和英国为桥头堡顶住对方的攻击,而另一个方向则是南亚次大陆,美国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英国,而不是只有本土没有殖民地的英国。
感谢书友zhoy1976和书友hkaikaka的打赏~~~,以及书友ranky的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甲午之华夏新史》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