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目录:活在明朝| 作者:海上中华鲟| 类别:武侠仙侠
“阿爸,朝廷又有新的税赋加下来了。两个月前才刚提前征收了税赋,怎么又要征收?”杨朝栋愤愤不平地问着杨应龙。杨应龙看着窗户外面半晌没有言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以地震为名,在大明各地如此摊派,看来这大明朝,是烂到了根里啊!两个月前,四川巡抚谭希思遣人来播州,到处强征暴敛,激起极大民愤,他好生抚慰,那使者依然不够满意:提前征收税赋乃是国策,京师受到如此大的损失,难道不应该弥补亏空?你杨应龙应该配合着我们好好做这些刁民的工作才是!
杨应龙心酸涩无比。播州这地方,地处四川,贵州,湖北之间,地形险要,广袤千里,绝大部分的地区都是山区。原本可以种植的土地都极为稀少,每年播州宣慰司都要从邻近的四川贵州甚至湖北购买大量的粮食,发放到无地可种的百姓手。没有办法啊,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这么多口人要养活,可怜播州小小的地方又哪里有粮食养活这么多人?税赋的大部分,都用在了这上面,所以播州又怎么能不穷?百姓民风彪悍,都是被穷逼出来的啊!
使者却依然不管不顾:杨宣慰司使,播州的困难咱们也知道,您的苦处咱也理解。可是现在我大明天灾频发,地方总要理解朝廷的难处嘛!再说了,今年的地震让京畿地区损失惨重,这提前征收税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是年年如此嘛!你们地方上咬紧牙关,克服克服困难,帮助朝廷弥补了亏空,就是大功一件!
杨应龙这才张了张嘴,艰难地说道:“大人,不是咱们不配合朝廷,而是这播州今年同样遭受暴雨袭击,仅有的那么点土地颗粒无收,播州也异常艰难呐!从湖北巡抚手借的粮食,到现在还没有还上,可怜我播州数十万百姓,全指望着从他那里弄来的几十万石粮食过日子了!过了八月,恐怕还得再借,不然今年冬天都过不去啊!”
结果使者大怒:提前征收税赋乃是国策,绝对不允许有误!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就是整个播州人死绝了,也得征收!我就不明白了,这对你杨应龙可是件天大的好事,你就那么甘心永远窝在这小小的播州?这次你若是做的好,谭大人心里满意了,自然会想办法把你调到条件更好的府县去!如若是做不好,杨大人,后果你比我更清楚!
听着这种冷漠的言语,杨应龙胸也燃起了怒气,你京畿地区的百姓是人,我播州上下数十万军民就不是人了?我杨家世受皇恩,皇上之所以一直让我杨家镇守播州,我当然要对几十万军民负责!对皇上负责!
他冷冷地道:“大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播州是皇上的播州,不是我杨家的播州;这些百姓也是皇上的臣民,不是我杨应龙的臣民!大人既然要征收税赋,大可去问问那些皇上的子民是否愿意!我杨某人不过是皇上的奴才,做不了这些万岁子民的主!”
使者拂袖而去。他心里知道,这下子算是把四川巡抚谭希思彻底给得罪了,八月份不仅从他那里借不到粮食,恐怕还要给自己小鞋穿。自己倒是无所谓,可这播州这么多张吃饭的嘴怎么办?
杨家世代都为皇帝们镇守着播州,从唐朝杨端之后,他们就一直统治着播州,这么多年过去了,播州的稳定,和四川贵州湖北三省的安危,全是他们杨家的功劳。洪武初年,杨铿决定向太祖投诚,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以播州区区弹丸之地想要对抗朝廷是非常愚蠢的,而且如果没有朝廷的物资支持,播州想要撑下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朱元璋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并且世袭下去,目的也是为了让他杨家给自己看好西面的大门。只是承平日久的时间太长,朝廷皇帝换个不停,当地官府对播州的盘剥也越来越苛刻。
前几年立郑娘娘为贵妃的时候,万历要求各地都要进贡朝廷,贵州巡抚从他这里拉走了无数的上好木料,就为了给未来的郑贵妃做一张檀木大床。结果负责守卫的军士在播州城无恶不作,胡作非为,弄得天怒人怨;地震刚过,为了重新修建毁掉的午门等几个城门,对其他一些建筑进行加固,内阁一纸急递,又让播州呈贡上万吨的木料,并且征用当地的木匠赶赴京师,到最后却一分银子也没有!等杨应龙派人询问的时候,答复却是现在国库空虚,没有银子可给,等到今年税赋收上来再说!
木料播州倒是不缺,可就这砍伐木料,护送木料进京的一路上,播州死了多少子弟?!耗费了多少银两?!朴实的百姓们开始对杨家产生极大的不满,甚至公开质疑他们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命官!杨应龙这短短的时间里头发都愁白了,却没有任何办法可想,朝廷的命令岂能不尊?播州今年没有什么收成,宣慰司税赋也一下子大减,银子突然变得捉襟见肘起来。原本充盈的府库在经历这么多事情后也空虚无比,还得像邻近的省份借粮!这该如何是好?
杨朝栋知道父亲的难处,可自己却帮不上他什么忙,同样是忧心如焚。都说民心似水,民动如烟,七个土司已经有三个公开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了,如果再这么搞下去,恐怕杨家的辉煌就要终结在他们手上。
最为关键的是,杨家本身也渐渐地在承平日久的生活出了问题。杨应龙的正室,杨朝栋的大娘,杨张氏。她素来不喜侧室田氏,隔三差五地找她毛病,不仅如此,还时不时地在杨应龙耳朵边挑拨离间,说田氏家族在外面根本不把杨家放在眼里,就连那少的可怜的地也要夺走,说是她田家的地。
刚开始杨应龙还有些疑惑,迁怒于田氏,可后来自己发觉,田家不仅没有像杨张氏说的那么跋扈,反而不断地维护着杨家的威严。于是对杨张氏越来越不满意,杨张氏却依然我行我素,而且渐渐地在家族打压着田氏的儿子,杨朝栋的二弟杨天生。这是杨应龙绝对不能够容忍的,我杨家靠什么统治播州数百年?靠的就是家族上下的齐心合力!你张氏身为杨家主母,却没有一点主母该有的气魄,肆意打压一个晚辈,就能显示出你的能耐?
张氏的一次行为终于让杨应龙彻底爆发了。在往京师运送木料的途,她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指使护卫,把杨天生的贴身护卫长杨曦给打了个半死,回来后却报上来称他企图刺杀自己!这在小小的播州绝对是件天大的事情!震怒的杨应龙要求彻查这件事,杨张氏才开始慌了,她随意编的那个理由哪里经得起推敲?惊慌失措之下,竟然打算把杨曦给毒死!这件事情东窗事发后,杨张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外面散布流言,说那杨曦和杨天生的老婆有不正当关系。
杨应龙再也无法容忍,干脆把她给休了,然后赶出了杨家大门,立田氏为正室。可杨张氏好歹也是当地名门望族之女,张氏家族又如何肯忍受如此奇耻大辱?这还让他们怎么在播州立足?不过他们不敢把杨家怎么样,却立刻就对田氏家族发难。田氏家族又怎么肯服软,双方的矛盾突然一触即发。播州在数百年的平静迎来了最危机重重的时刻。
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完全依靠着七个土司,也就是七个大家族,田氏和张氏不过是其之二。可就是这其之二,却把整个播州给弄的天翻地覆!其他几个家族不愿意牵涉进这种事情,纷纷要么回避,要么两头讨好,杨家的威信一时间跌倒了谷底。在这种关乎杨家生死存亡的时候,杨应龙突然出手,软禁了两家的首领,要求他们务必约束好自己的族人,不要企图闹事!这件事情他杨某会给张家一个交代,条件就是绝对不能再在播州兴风作浪!
在痛苦的妥协,双方终于风平浪静,可这件事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却是杨家的声望和威信在播州降低了很多很多,个个家族都有些蠢蠢欲动的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又要求让播州提前征收税赋,无疑是让杨家雪上加霜!杨应龙又如何不发愁?他苦心培养自己的三儿子杨朝栋,就是为了将来自己西去的时候,杨家能有一个顶梁柱,撑起播州的这片天。可杨朝栋却对政务怎么也不感兴趣,只对带兵打仗兴趣盎然。杨应龙很担心,播州能和谁打仗?——除了造反!
现在谭希思的特使拂袖而去,恐怕很快就会有对播州的牵制措施了。他在心里祈祷着,老天爷,就再给我杨某一点时间吧!等到把内部稳定了,哪怕我杨某亲赴京师向皇上谢罪也行啊!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杨应龙心酸涩无比。播州这地方,地处四川,贵州,湖北之间,地形险要,广袤千里,绝大部分的地区都是山区。原本可以种植的土地都极为稀少,每年播州宣慰司都要从邻近的四川贵州甚至湖北购买大量的粮食,发放到无地可种的百姓手。没有办法啊,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这么多口人要养活,可怜播州小小的地方又哪里有粮食养活这么多人?税赋的大部分,都用在了这上面,所以播州又怎么能不穷?百姓民风彪悍,都是被穷逼出来的啊!
使者却依然不管不顾:杨宣慰司使,播州的困难咱们也知道,您的苦处咱也理解。可是现在我大明天灾频发,地方总要理解朝廷的难处嘛!再说了,今年的地震让京畿地区损失惨重,这提前征收税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是年年如此嘛!你们地方上咬紧牙关,克服克服困难,帮助朝廷弥补了亏空,就是大功一件!
杨应龙这才张了张嘴,艰难地说道:“大人,不是咱们不配合朝廷,而是这播州今年同样遭受暴雨袭击,仅有的那么点土地颗粒无收,播州也异常艰难呐!从湖北巡抚手借的粮食,到现在还没有还上,可怜我播州数十万百姓,全指望着从他那里弄来的几十万石粮食过日子了!过了八月,恐怕还得再借,不然今年冬天都过不去啊!”
结果使者大怒:提前征收税赋乃是国策,绝对不允许有误!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就是整个播州人死绝了,也得征收!我就不明白了,这对你杨应龙可是件天大的好事,你就那么甘心永远窝在这小小的播州?这次你若是做的好,谭大人心里满意了,自然会想办法把你调到条件更好的府县去!如若是做不好,杨大人,后果你比我更清楚!
听着这种冷漠的言语,杨应龙胸也燃起了怒气,你京畿地区的百姓是人,我播州上下数十万军民就不是人了?我杨家世受皇恩,皇上之所以一直让我杨家镇守播州,我当然要对几十万军民负责!对皇上负责!
他冷冷地道:“大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播州是皇上的播州,不是我杨家的播州;这些百姓也是皇上的臣民,不是我杨应龙的臣民!大人既然要征收税赋,大可去问问那些皇上的子民是否愿意!我杨某人不过是皇上的奴才,做不了这些万岁子民的主!”
使者拂袖而去。他心里知道,这下子算是把四川巡抚谭希思彻底给得罪了,八月份不仅从他那里借不到粮食,恐怕还要给自己小鞋穿。自己倒是无所谓,可这播州这么多张吃饭的嘴怎么办?
杨家世代都为皇帝们镇守着播州,从唐朝杨端之后,他们就一直统治着播州,这么多年过去了,播州的稳定,和四川贵州湖北三省的安危,全是他们杨家的功劳。洪武初年,杨铿决定向太祖投诚,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以播州区区弹丸之地想要对抗朝廷是非常愚蠢的,而且如果没有朝廷的物资支持,播州想要撑下去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朱元璋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并且世袭下去,目的也是为了让他杨家给自己看好西面的大门。只是承平日久的时间太长,朝廷皇帝换个不停,当地官府对播州的盘剥也越来越苛刻。
前几年立郑娘娘为贵妃的时候,万历要求各地都要进贡朝廷,贵州巡抚从他这里拉走了无数的上好木料,就为了给未来的郑贵妃做一张檀木大床。结果负责守卫的军士在播州城无恶不作,胡作非为,弄得天怒人怨;地震刚过,为了重新修建毁掉的午门等几个城门,对其他一些建筑进行加固,内阁一纸急递,又让播州呈贡上万吨的木料,并且征用当地的木匠赶赴京师,到最后却一分银子也没有!等杨应龙派人询问的时候,答复却是现在国库空虚,没有银子可给,等到今年税赋收上来再说!
木料播州倒是不缺,可就这砍伐木料,护送木料进京的一路上,播州死了多少子弟?!耗费了多少银两?!朴实的百姓们开始对杨家产生极大的不满,甚至公开质疑他们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命官!杨应龙这短短的时间里头发都愁白了,却没有任何办法可想,朝廷的命令岂能不尊?播州今年没有什么收成,宣慰司税赋也一下子大减,银子突然变得捉襟见肘起来。原本充盈的府库在经历这么多事情后也空虚无比,还得像邻近的省份借粮!这该如何是好?
杨朝栋知道父亲的难处,可自己却帮不上他什么忙,同样是忧心如焚。都说民心似水,民动如烟,七个土司已经有三个公开表达出自己的不满了,如果再这么搞下去,恐怕杨家的辉煌就要终结在他们手上。
最为关键的是,杨家本身也渐渐地在承平日久的生活出了问题。杨应龙的正室,杨朝栋的大娘,杨张氏。她素来不喜侧室田氏,隔三差五地找她毛病,不仅如此,还时不时地在杨应龙耳朵边挑拨离间,说田氏家族在外面根本不把杨家放在眼里,就连那少的可怜的地也要夺走,说是她田家的地。
刚开始杨应龙还有些疑惑,迁怒于田氏,可后来自己发觉,田家不仅没有像杨张氏说的那么跋扈,反而不断地维护着杨家的威严。于是对杨张氏越来越不满意,杨张氏却依然我行我素,而且渐渐地在家族打压着田氏的儿子,杨朝栋的二弟杨天生。这是杨应龙绝对不能够容忍的,我杨家靠什么统治播州数百年?靠的就是家族上下的齐心合力!你张氏身为杨家主母,却没有一点主母该有的气魄,肆意打压一个晚辈,就能显示出你的能耐?
张氏的一次行为终于让杨应龙彻底爆发了。在往京师运送木料的途,她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指使护卫,把杨天生的贴身护卫长杨曦给打了个半死,回来后却报上来称他企图刺杀自己!这在小小的播州绝对是件天大的事情!震怒的杨应龙要求彻查这件事,杨张氏才开始慌了,她随意编的那个理由哪里经得起推敲?惊慌失措之下,竟然打算把杨曦给毒死!这件事情东窗事发后,杨张氏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外面散布流言,说那杨曦和杨天生的老婆有不正当关系。
杨应龙再也无法容忍,干脆把她给休了,然后赶出了杨家大门,立田氏为正室。可杨张氏好歹也是当地名门望族之女,张氏家族又如何肯忍受如此奇耻大辱?这还让他们怎么在播州立足?不过他们不敢把杨家怎么样,却立刻就对田氏家族发难。田氏家族又怎么肯服软,双方的矛盾突然一触即发。播州在数百年的平静迎来了最危机重重的时刻。
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完全依靠着七个土司,也就是七个大家族,田氏和张氏不过是其之二。可就是这其之二,却把整个播州给弄的天翻地覆!其他几个家族不愿意牵涉进这种事情,纷纷要么回避,要么两头讨好,杨家的威信一时间跌倒了谷底。在这种关乎杨家生死存亡的时候,杨应龙突然出手,软禁了两家的首领,要求他们务必约束好自己的族人,不要企图闹事!这件事情他杨某会给张家一个交代,条件就是绝对不能再在播州兴风作浪!
在痛苦的妥协,双方终于风平浪静,可这件事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却是杨家的声望和威信在播州降低了很多很多,个个家族都有些蠢蠢欲动的迹象。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又要求让播州提前征收税赋,无疑是让杨家雪上加霜!杨应龙又如何不发愁?他苦心培养自己的三儿子杨朝栋,就是为了将来自己西去的时候,杨家能有一个顶梁柱,撑起播州的这片天。可杨朝栋却对政务怎么也不感兴趣,只对带兵打仗兴趣盎然。杨应龙很担心,播州能和谁打仗?——除了造反!
现在谭希思的特使拂袖而去,恐怕很快就会有对播州的牵制措施了。他在心里祈祷着,老天爷,就再给我杨某一点时间吧!等到把内部稳定了,哪怕我杨某亲赴京师向皇上谢罪也行啊!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活在明朝》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活在明朝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