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十二篇 (转)可惜看到的太晚了
目录:贪宝僵尸| 作者:黔驴技穷| 类别:玄幻奇幻
一“自己爬起来”
不知道天下还有没有我这样狠心的父亲,儿子摔倒了。从来不拉,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声音命令:“爬起来”。
儿子出生在腊月初一,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春节刚过,也就是儿子刚刚满月,我也不知那根筋不对头,突发奇想,要对儿子进行锻炼。于是在寒冷的冬天,每天晚上,吃完晚饭抱着儿子上街转一圈,美其名曰:“冻一冻,锻炼锻炼”。一直坚持到春暖花开,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不过,第二个冬天就可以拉着儿子温暖的小手上街冻一冻了。还别说,这一招许是见效了,直到今天儿子很少感冒。也许沾了儿子的光,我也很少感冒。
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嵖”。是说小孩子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可我这小子的百岁照片,是我把他放在自行车前的小孩座上带到照相馆的,当然,后座上坐着他的妈妈。(注:那时交通规则不严,没有现在这么多汽车)
这小子,八个月就能自己站起来了,未满十个月就能趔趔趄趄自己走了。
我的狠心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表现出来的。
小孩子学走路,没有不摔跤的,我的儿子也不可能例外。例外的是,我的儿子摔倒了,虽然我近在咫尺,却从来不拉他,总用一种命令的语气喊:“自己爬起来”。记得他刚满周岁,我按老习惯,带他上街“冻一冻”。这时他已获得了自己走路的相对自由。可是,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不小心,摔了一个大马趴。我在旁边喊:“爬起来”。儿子勇敢地自己爬了起来。旁边一位过路妇女狠狠地瞅了我一眼,愤愤不平地说:“没见过这样的爹,这么小的孩子,也不拉一把”。
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自己摔倒了,总是先抬头看我一眼,那眼神里分明写着:爸爸,我又犯错误了。然后自己爬起来,该怎么玩儿怎么玩儿。
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儿子因自己摔倒了,摔疼了,而大哭大叫的时候,连小哭小叫也没有过。我猜想,在他那小小的脑袋瓜里,摔倒了,是个错误,没有哭的权利。
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大约是他一岁半的时候,在自家院子里,他举着苍蝇拍,学着样子,追打着几个苍蝇。那苍蝇一点也不懂事,我儿子要打你,你老实呆着,让他拍死,不就完了吗?可是不,那几个贼苍蝇,东飞飞,西停停。我儿子东追追,西拍拍,一不小心,绊了一跤,一下趴到地上了。我也没太在意,爬起来不就得了。谁知这一次,他居然没有抬头看我,趴在那儿不动,足有一分钟,我这才感到大事不妙,赶紧跑过去,拉起来一看。天!头上起了一个大蘑菇。我这才有点慌神,赶紧找出红药水,给儿子搽上,疼得他直咧嘴。
可是,我的儿子,我小小的儿子,勇敢的儿子,仍然没哭!!!倒是我,这个冷酷的父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
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不知道,如果,让我重来一次,重新对儿子从头教育,我,还有没有勇气,像当年那么做。
可是!我相信!我的儿子!不管摔了多少跤!都会!自己爬起来!!!
二残忍还是仁慈
儿子会走了,这是好事。可是,冬天快到了,又是愁事。
愁什么呢?就我住的那草窝,两间屋,共十四平方,当时也算不错了。可一生炉子,这炉子只能放在交通要道上。儿子刚刚学会走路,如果限制他的行动,那是愚蠢的;如果任他自由行动,让炉火烫伤,不用说夫人,就是他奶奶姥姥也会把我吃了。毕竟,我儿子是双方老人所见到的第三代第一人。
面对如此难题,尽管我自视颇高,很为自己的足智多谋骄傲。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高招,真是愁煞个人了。
冬天到了,火炉生起,屋里暖和了,可儿子的自由也受到了严格约束,更苦的是老子,天天担惊受怕不说,自尊心也受不了。这么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枉读了几十车书了。
一日,炉旁读书,一是暖和,一是负有重大责任。
忽然,“条件反射”四字映入眼睑。
“有了”。
我一下子站了起来。我想起了巴甫洛夫,他老人家训练小狗,不是用的这个法子吗?
儿子虽然不是小狗,但条件反射的原理也肯定适用。
我没敢声张,我想的这法子太损了。夫人肯定不会同意。
第二天,是周日,夫人打早班,早早上班走了。我开始着手自己的伟大创意。生起炉子,不断用手试试,待自觉温度差不多了,把儿子招到炉旁,让他用手去摸炉盖,这小子,手一碰炉盖,就感觉大事不妙,赶快往回缩,那哪儿成呢?我抓着他的两手,就往炉盖上放,他拼命往回缩,最里还哇哇叫,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拉着他的手往上放。越往前拉,他越往后缩,如此折腾了五六分钟,老子也有点累了。就放开了他,嘿!这小子,一挣开我的手,就赶紧跑到里间去了。嘴里还叽里咕噜,也不知发表什么高见。
休息了一会儿,又把他拉出来,再次把他往炉前推。这次小子学鬼了,离炉子还有老远,就死活不往前走了,其实,我也不敢再把他的手往炉子上放了。训练几分钟,又放开他。
过一个多小时再拉出来演当演当。直至夫人快下班了,才罢手。
夫人回来了,儿子远远躲开炉子,扑进妈妈的怀抱。夫人还纳闷儿,这小子,怎么不走直道。
我在一边,偷偷的乐。
第二天,下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往炉前拉,小子坚决不干。
第三天第四天……,如此一直折腾了一个星期。当然,没有再瞒着夫人。
从此,儿子视炉子为最可怕之物,总是远远绕着走。
直到三岁多,才敢远远的试探着用火钩去碰碰炉子,以满足其儿童的好奇。
这件事,我曾多次用来说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每当讲到我如何训练儿子,总有同学小声或大声地说:“太残忍了”。
残忍乎!仁慈乎!是非自有公论。我只知道,我的儿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为熊熊的炉火烫伤过。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给奶奶送去
儿子两岁多了。已经能端着一个小碗,自己吃饭了。
从那时起,我家只要做一点好吃的,或不常吃的东西,总是盛在一个小铁碗里,让儿子给奶奶去送。那时,我与母亲同住一院,是自家的院子在这方面,他的妈妈是个很明理的人。
儿子第一次给母亲送东西吃,老太太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找出糖果,奖赏她的宝贝孙子。乐得她逢人就说:“我的孙子比个小狗管用了,能给奶奶送好吃的了,有点好吃的总想着奶奶。”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久而久之,只要家里有好吃的,儿子总是先想着奶奶,有时我们两口子忘记了或觉得没必要送的东西,只要他奶奶那边没有,儿子总是及时提醒:“还没给奶奶送呢?”我妻子就赶紧盛好,让他去送。
每当看到儿子用胖嘟嘟的小手,小心地端着那个小铁碗,摆动着两条小腿,往母亲屋里走去。
听着从隔壁传来的祖孙俩的笑声,我感到欣慰。老母亲一生多病,受尽苦难。能享受到孙子的一点孝心,也不枉了老人家辛苦一生。
时至今日,只要儿子在家,给母亲送东西的任务仍由儿子来完成。不过,现在,儿子能为母亲干的事情更多了。母亲的电视不清晰了,儿子去调。母亲的电话不响了,儿子去修。母亲生病了,经常由儿子背着到附近的小医院去打针。每当全家聚会时,从楼上将奶奶背到楼下他姑姑家的任务,多是由儿子来完成。聚会时,儿子虽然早早就吃完饭,虽然着急要回自家上网,但总是耐心地等到母亲吃完了,尽兴了,说要回去睡了,才把母亲背回去。然后才自己上网,从来没见不耐烦过。
在母亲的心目中,有许多事情,儿子的地位已经比我还高了。
但愿,儿子的儿子也能这样。
四三岁看老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个人认为:教育是从零岁开始的。零至三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俗话说:“三岁看老”。这句话告诫我们,三岁前的教育,是奠定人一生世界观的最重要时期。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能够成为好人的。谁能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善良的呢?
而随着其生命历程的发展,小孩子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接触了不同的环境,逐渐变成了不同的人。而零至三岁,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他以后接受别的思想,形成更多行为习惯的基础。
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小孩子生下来,具备了一个人的大脑,这是他能够学会人的思维的内因,然而,如果没有教育,小孩子是不可能自己产生思想的。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从孤儿院里领了四十个刚出生的婴儿,派人喂养他们,但严禁任何人同他们说话,在他们面前也不准说话。他想知道人的意识到底能不能自己产生。如此一年,这一残酷的试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抨击,试验被迫停止了。这些可怜的孩子被人分头领养了,后来的追踪调查显示,这些孩子大都不能具有正常人的思维了,他们已不能成为正常的人了。
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一试验的人道主义问题。我要说明的是,从零岁开始教育的重要性。
三岁的小孩子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那判断的能力,有他自己的体验,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灌输给他的观念。记不清是那位先哲说过:“给我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教育成任何一种人”。这话说得绝对化了,但决非没有道理。以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父母的素质,几乎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观察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及家长,一般来说,父母素质高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学生素质也高;父母素质低,学生素质也低。这虽然不是绝对的,却是多数情况。
小孩子三岁前形成的世界观,是他以后接受新的世界观的内因。
曾见到,两个两三岁的小孩子打架,有一个吃了点小亏,其母见了,大声呵斥:“你真无能,去打回来”。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为了这个小孩子。这种教育继续下去,这个小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吗?他能学会和别人相处吗?他长大了,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我认识一个学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却是很没有道德的人,从小就教育他,一点亏都不能吃,如果与人打架,吃了亏,他的父亲会帮他打回来。
从初一开始,他就是教导处的常客,后来成为学生中“老大”,而且足智多谋。成为除了警察,任谁不怕的角色,多次出入派出所,仅仅因为年龄小,还没有进监狱。他初三刚毕业,已经没有学校敢收留他了。我很为他担忧,因为,他随时都能进去。
为人父母者,想一想吧!你爱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真的爱,那就首先教会他做人吧!不要以为“树大自然直”,如果在三岁之前,他撒泼耍赖,而你又放任他的话。有一天,他会无法无天的。而那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无法改变他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个“计”,是要从零岁开始的。
五有鉴于贾政的无奈
《红楼梦》我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大约总不下二十遍吧!第一次看,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年幼无知,似懂非懂。看到《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当看到贾政痛打宝玉时,对贾政十分痛恨。随着年龄增长,渐知人事,特别是有了儿子,为人之父后。逐渐理解了贾政当时痛打宝玉的心情。越思越觉得此一回书包含着深刻的教子之理。
天下父母,哪一个不爱儿子。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大展诗才,妙题联额,贾政嘴上不说,心里又何尝不喜。
此时痛打宝玉,其原因,就是他自己说的\"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在那个年代里,以宝玉那种不守规矩的性格,如不严加管教,长大成人,酿成灭门之祸,并非不可能,贾政作为一家之主,身上担着千斤重担,不能不为阖家的命运考虑。
宝玉无法无天性格的形成,其原因就在于贾母及王夫人的娇纵,溺爱。贾政碍于贾母对宝玉的喜爱,而宝玉又真的能给贾母带来许多欢乐。为了尽孝,他不得不服从母亲,但他内心深处却对宝玉性格中的叛逆性有一种极大的恐惧。
袭人说得好:\"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其实,王夫人也明白此理,请看: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说着,由不得滚下泪来.
接着分付每月给袭人加二两银子。
贾母亦非不明事理之人,请看:贾母含泪说道:\\\"儿子不好,原是要管的,不该打到这个份儿!你不出去,还在这里做什么!难道于心不足,还要眼看着他死了才去不成!\"贾政听说,方退了出来.
可见,贾母并不怪贾政教训儿子,只是嫌他打得太狠了。
在教学生涯中,见到了许多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大多身上有着严重的缺陷,任性、娇纵、蛮横、生活自理能力差,而懂规矩,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是没有,但与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相比,就少得多了。
究其原因,我分析,主要是因为,隔代亲,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祖辈的老人对第三代孩子,并没有亲生父母那种直接的责任感,他她们总觉得管好孩子的吃喝、安全,不让孩子受委屈,是他们的义务。管教太严,一是不忍,一是怕落埋怨。除非极明理,极负责任的老人才能主动地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正确道德观。
我观察过很多老人带孩子的现象,只见过两个把孩子带的有规矩的,一个是一同事的岳父。其人,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饱经沧桑,极有学问。我见到他是十五年前的事,那时,老人已七十多了。同事的孩子极为出色,后考入名牌大学。再一个是我的岳母,她老人家八岁即在日本纱厂当童工,虽无文化,但见多识广,责任心极强,对孩子要求很严,我的内侄女内外甥女,在她那里。放学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作业,不完成作业,别想出去玩儿。在这一点上,我的母亲也没做到。
所以,我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偷懒,不要轻易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现在的孩子条件已经太好了,再加上老人的不负责任。如长时间自己不管教,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后,再来管教,就会事倍功半,如再有贾母那样极有权威的老太太保护,这孩子就更难管教了。
不要怪老人,老人的做法是很正常的,因为,享受天伦之乐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没有再给你教育孩子的义务,尽管许多老人主动要求承担这一任务,但真正能负起管教责任的老人,百不挑一。
有鉴于贾政的无奈,所以我在教育孩子时,十分小心的既不让母亲过多干预,又注意做到不让孩子恃仗宠爱,使性放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明白了一点,如果犯了严重错误,奶奶也不能使他避免惩罚。
我儿子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就要踏入社会。
长这么大,我打过他三次。
第一次,是在他五岁那年,恃仗宠爱,在奶奶屋里吃饭时,满盘乱挑,没有规矩,而母亲又护着他,我多次教训,甚至罚站,都没有改过来,还到母亲面前告我的刁状。万般无奈,我用妻子做衣服的竹尺,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给了一下子。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竹笋炒肉的味道。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在母亲那边守着我放刁。母亲虽疼孙子,毕竟是明理之人,打那以后,就注意教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矩,有了那次教训,他也就听从了教导,逐渐学会了许多规矩。
第二次,是九岁时,他的妈妈让他倒垃圾,他居然学着一些邻居的样子将垃圾扔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恰好被我碰上,在屁股上踹了一脚。从此,再也没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次,是上初二时,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不完成作业,我警告他,提醒三次不改,竹尺伺候。第三次,他居然被老师派同学押送到我的学校里。这一次,我没有放过他,将他按到床上用那根竹尺,打了整整十尺。这是我事先与他约定的数字。
儿子哭着睡了。半夜,我悄悄来到他的床前,看着儿子脸上未干的泪痕,摸摸被打得红肿的屁股……。
儿子,别怨爹心狠!
这次,让老母狠狠地骂了一顿。
待老人家骂够,我慢慢说:“娘,那根擀面杖还在吗?”母亲无语!
可能有人会说我心狠。但是,如果让我重新教子,我还是会这样做的,在孩子有小错时,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等到有一天戴上不花钱的镯子时,则悔之晚矣!
防微杜渐,是我之本意。惯子如杀子,古训至理。
六)刷碗
儿子四岁了,我与妻子商议,该让他学着干点活了。
他能干点什么呢?
人天性喜享受权利,懒尽义务。而许多人却能够自觉的尽义务。其原因何在,据我的观察和思考。父母对孩子幼时的教育,培养孩子尽义务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为人父母者,必须明白一点,如果在孩子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就是幼年时期,不能给孩子养成尽义务的习惯。等有一天,比如说,到初中,你觉得事情不对了,要求他也应该为家庭尽点义务。这时,他绝不会觉得尽义务是应该的,而会认为是父母的刁难,他会要求你理解他,而这个理解,就是理解他享受权利的需要。至于义务,对不起!他脑子里没有,因为你没灌输给他这种观念,他没有尽义务的习惯。到这时,你如果要管教,他会跟你耍泼放赖,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威胁要死给你看。而且,这种孩子抗挫折能力特别差,一点委屈都不能受。
有鉴于此,儿子很小时,我就注意培养他的责任意识。
前面说的为奶奶送饭是一例。
现在四岁了,要让他干点活儿。
琢磨好长时间,决定先让他学着洗手绢。
自此,儿子的小手绢就是自己洗了,尽管每次他自己洗完,妻子都悄悄的给他另洗一遍。请注意,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因为,那会减少孩子的成就感每当看见儿子坐在小板凳上,边洗边唱歌,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后,让他洗的东西逐渐增加,直至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七岁时,我又琢磨着,应该找一件他天天都可以干的活儿,让他干。
我瞅上了刷碗这活儿。
这是一件可以天天干,又费时不多的活儿。既可以让他天天有活儿干,又不会耽误功课。反正,吃完晚饭马上学习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于是刷碗的任务又落到了儿子头上,尽管一开始,他砸了不少碗,可是我不在乎,砸了再买,过了几个月也就不砸了。这习惯,一直坚持下来了。甚至,在他参加高考的那几天,这习惯也没有改变。
直至今日,只要儿子在家,晚饭后刷碗就是他的任务。
他的妈妈现在已不上班,疼儿子,有时就说,不用儿子刷碗了,特别是周日晚上,吃完晚饭儿子要回学校,但儿子总是坚持刷完碗再走。
为父母者,给孩子一些尽义务的机会吧!这会使孩子人生的道路走的顺利些!
七嘴随着腿
我母亲说过:“嘴随着腿”。这话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会说话与会走路是相关的。会走路了,会说的话也就多了。
老母亲没文化,却常常能说出一些至理名言。
我体会,之所以嘴随着腿,是因为小孩子会走路后,接触的东西就多了,也就是实践能力提高了。所以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多了,自然就能学会说更多的话,思维也就更丰富。
体会到这一点,我除了教儿子说话外,很注意让儿子接触更多的东西,接触更多的人。
我很想教他背《三字经》,但当时这还是四旧,没人敢教孩子念这个。想起老人家喜欢三李诗词,就开始教儿子背诗词。先是李白的《静夜思》,再是《望庐山瀑布》,《忆秦娥》;杜甫的《绝句》;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再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等。至儿子一岁半,已能熟练背诵四十余首古代诗词。至于《三字经》,在他小学五年级时我还是教他背过了。但总觉得晚了一点。
在此期间,经常带他到亲戚朋友家去见见世面。每至一处,总有人逗他背背诗词,儿子总是大大方方的连背带表演,赢得大家的赞赏,也赢得了不少好吃的东西。他也越背越来劲。
这一做法的好处有许多。一是学会了说许多话;二是赢得了许多老人的欢心,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每当有人当面称赞孙子外孙聪明,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这种天伦之乐,是他们从儿女身上得不到的。也算是儿女对老人的一番孝心吧!三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上述诗词有一些是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尽管到真正学时,有的他已背不过了,但总是比别的学生背得快许多。我想,这是记忆深处已存记忆重现的结果吧!四是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我认为,一个人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如果从孩子还不知害羞为何物时培养,是最容易的。
现在,儿子在大学里,上台唱歌,发表讲话,主持节目,编写节目,以至与人交流,上网发言,在报上登个小文章,从未因害羞而误事。
年轻的父母们,注意啊!
幼儿教育无小事,任何在你看来是小事的事,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你的教育吧!
八“破坏”学习
儿子天性喜破坏。
我虽因家贫,几乎不给儿子买玩具。但其姑、姨、舅因喜其活泼可爱,故所买玩具颇多。什么小火车、小汽车、冲锋枪、变形金钢……。但不管什么玩具,到了这小子手里,能完整过三天的极少。
因为这小子玩上一天,就会对玩具的内部结构更感兴趣,似是要弄清玩具为何会动,火车为何能跑。常常是将玩具拆开,守着一堆零件,左瞅右看,对来对去,原来的玩具已不见一点形状。而小子却拿着自己的发明,玩得仍很高兴。
对此事,我抱着既不干涉,也不鼓励的态度,任其自然去做。
我觉得,这也算是教育投资。如请人专门进行这种教育,一则花费过大,二则孩子也未必肯干。现在他自己乐此不疲,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况,这投资花费极少,成效却高。
在我家,只有一样东西,是小子不敢乱毁的,那就是书籍。对书籍我采取了绝对保护措施。由于我自小读书不易,所以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除了我的书外,就是给他买的儿童读物也要求他不准撕毁。我认为,一个不爱书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
这种做法,也使我付出了不少代价。他十岁时,我到北京学习,拍了不少纪念照。最后一卷有不少极珍贵的留影,如在曹雪芹故居、梁启超墓、智化寺、醇王府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广化寺……等处的留影。因还剩了几张,故未冲印。后陪老母看灯会,方拍完。及至照片冲出,竟然全部曝光,此事令我十分恼怒,因上述去处,我可能终生未必再去。故无法补偿。后经追究,小子承认,是他打开暗盒研究,而弄出的事。对此,我仅是告诉他,以后不要打开暗盒看,未加追究。
就这样,小子在这方面的胆量越来越大,我的手表,家里的马蹄表,游戏机,水龙头,照相机,无所不拆,就差没把电视机拆开了。(我怀疑,这小子也干过到十三四岁,连焊接之类的事也能干了。游戏机的焊点开了,自己焊;水龙头坏了,我不干,让他干;电器出了问题,我在旁边看着让他修。
逐渐,这小子掌握了不少日用技术。
九七年,为了让他尽快掌握电脑,我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购置了一台电脑,用了没三天,那东西死活不动了。我问原因,小子不说。无奈,只好抱着主机去修理。维修人员检查后,原来是硬盘全部格式化了。人家怎么也弄不明白,硬盘怎会全部格式化。只好全部重装,嘿!这小子可得着了。在旁边目不转睛,整整看了三个小时。老子看的莫名其妙,小子看得津津有味。此后,又去修了几次,好在是保修,我也懒得陪他,就让他自己去修。
再后来,我家的电脑就不用找人修了。迄今为止,我家的电脑被小子拆了没有二百次,也有一百八十次,。随着我工资的增长,电脑的配置也不断提高。钱也不知花了多少。
如今,这小子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脑高手了。
给孩子一点“破坏”的权利吧!在这种“破坏”中学到的东西是无价的。
(九)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
儿子初二时,考完试第二天,玩滑板摔了一跤,我没当大事。谁知,竟不会走路了。眼看着儿子艰难的类似爬行的动作,任凭我万般镇静,自认为天塌下来也不会皱眉头的性格,这回也慌了神。
四处求医,拍片,作CT,加重CT,居然没找出毛病来。后来还是请到了一名医,才看出来在髂窝有一血肿,但却不知是良性还是恶性。
儿子这回可遭大罪了,各种各样的检查,抽血,化验,小子从未哼一声,真难为他了。那天,大夫拿来一粗粗的探针,要抽那血肿里的东西化验,看到那粗的针管,我心紧紧地揪着,谁知,小子歪头仔细看看那针,居然笑了,“大夫,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病房里一片笑声。我却忍不住要掉下泪来,赶紧走出病房。
整整两个月,儿子出院了,是拄着拐杖出院的。
我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已经开学一周了,让他去上学,还是休学一年?
上学,初三紧张的学习,他能坚持吗?休学,这一年怎么办?
征求儿子的意见,小子要去上学。罢了!上学去吧!
此后,约二十天,小子天天拄着拐杖去上学,每当我将他送过马路,看着儿子走向学校的身影,总是问自己,“作的对吗?”
由于这场灾难,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我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他,我当时想,即使考不上大学,只要孩子身体好好的也就行了。结果,中考时,小子差一分未达普高线。高中放在我学校,学习成绩有所好转,毕竟初中所差较多。高考差了十几分未考中。再上高四,考上了师范院校。
今天,看到静砂说:“就像生活和工作一样,哪能全按自己的设计和理想走?谁也不敢说能。”此言深获我心。
虽然,儿子考大学不理想,但每当我想起儿子面对那粗大的针管,说:“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就感到欣慰。
我的儿子,勇敢、幽默、开朗,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十这是原则问题
儿子上大学后,他的事我很少过问。一则儿子大了,是成年人了,有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了;二则也确实管不了,大学里的许多事情必须靠他自己去处理。所以,父子之间和平共处,少有矛盾。
一日,儿子回家,我正在网上围棋。回头一看,小子穿了一条破牛仔裤,两个膝盖都露出来了。
我上下打量了他两眼:“怎么把自己弄成这样子了,像个叫花子。”
“这是现在最流行的。”
“八成是跟李阳学的吧!”
我在学校听过李阳的疯狂英语,李阳上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穿着条破裤子就上台来了。”话语间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为此,我还在学生面前费了不少唇舌,以消除其不良影响。想不到,我的儿子居然把那条破裤子穿到家里来了。
“谁跟他学了”。
“那跟谁学的?想不到我的儿子居然也有了崇拜的偶像了。”
我连讽带刺。从小就教育儿子,可以欣赏一个人,可以佩服一个人,可以学习一个人,就是不能崇拜一个人。因为,崇拜会迷住人的双眼,会使人盲目服从,会使人失去自我。
“谁崇拜他了?”
“那你这条裤子上的窟窿怎么跟他一样呢?是有意磨出来的吧?可真有出息!”
“你怎么这么说”
上大学之后,这是我第一次对他的穿着表示异议,小子有点不服。
“你以后是要当老师的人,穿着这条破裤子,哪个学校肯要你?”
“这又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小子仍不服。
“在我眼里,这就是原则问题,告诉你,穿着这条破裤子,你以后不要给我进这个门。”
看我真火儿了,小子嘟嘟囔囔到那间屋去了,我回头告诉妻子:“把这条破裤子给他扔出去,不准再穿。”
此后,儿子没再穿此类服装。
过后,我问妻子:“这小子说什么没有。”
妻子笑着说:“人家说你是老巴子!一点现代观念都没有。”
我大笑:“我就是老巴子嘛,说得没错。”
妻子又说:“我问他生不生气,他说生气。问他裤子怎么办?他说不要了。”
“没再说别的”
“儿子说了,谁叫他是爹,咱是儿子呢。”
我又大笑。
这是儿子上大学后,我唯一一次行使老子的权力。
十一不给儿子攒钱
我这人命不好,自幼就没有钱富余的时候。时至今日,虽已是高级教师,却仍然几无余钱。儿子大了,妻子、母亲常叨叨,要我给儿子攒俩钱,以备婚姻大事之用,我却从未放在心上。
身为高级教师,自称没钱,很多人不信。我算一笔账大家就明白了,我现在收入每月两千余元,儿子上大学,年消耗一万元。老母无收入,除政府补助一百多元外,我一年孝敬老母四千多元,以使老母有一个像样的生活,老母贫困一生,晚年得点子孙福,那是绝对应该的。妻子早就不上班了,每月有三百多块收入。再去了日常开支,虽略有盈余,却也所余无几。加上我这人,虽生来贫困,对钱却看得很淡,虽从不乱花钱,对自己颇为苛刻,然该花的钱决不吝啬。前年,一个三十多年老友,前来借钱,要包海耕耘,我考虑老友这是生命中最后一博,是他解除贫困的最后机会,该友家徒四壁,夫妻双双下岗,是极贫者于是慷慨解囊,借出一万。自家留一万,以备不时之需。说实话,我不愿借钱给人,因为莎士比亚有一段名言,对我影响很大,那话是这样说的:“不要借钱给朋友,因为借钱给朋友,不仅会失去金钱,还会失去朋友。”而我的这位朋友,是当年与我一起读莎士比亚的人,如非万般无奈,是不会到我这借钱的。现在我担心的,不是失去金钱,而是失去朋友,其实借钱的时候,我已做好了收不回来的心理准备,但我这位朋友却是一个性情极为刚烈的人,当年在蒙古大草原上驯过烈马。如这次不能成功,他大概是不会来见我了。已经两年没见他了,真为他担心,希望他能成功。
鉴于对金钱的上述认识,所以,至今,我还是一个万元户。要给儿子攒钱,谈何容易。
况且,我不以为给儿子攒钱,是什么好事。我很喜欢板桥先生的一句话:“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儿孙比我强,留钱做什么。”
我从一个捡煤渣,拾破烂,上树跳井,下海捞虾的野孩子,活到今天,不也挺好吗?家庭和睦,儿子学业将成,虽钱不多,但亦可满足生活需要。
反观那些父母有钱,打点一切,儿女坐享其成,有豪华居室,有各种电器,有小汽车,尽情享受的小家庭。他们幸福吗,充实吗?我感觉,这样的家庭,离婚率反挺高。究其原因,我想,是父母为他们打点的太周到了。他们的享受来的太容易了,轻易得来的东西是没有人会珍惜的。这样的家庭,除了打打小仗,经常吵吵,还有什么能调剂生活呢?没有共同的创立家业过程,没有为买一台电视机而一年精打细算的苦恼,没有为孩子缺少玩具的辛酸……总之,有一天,夫妻一言不合吵着要离婚的时候,家里的一桌一椅,所有电器都不能使其留恋,因为这些,他们都没有付出,不值得留恋。
而那些白手起家,自己创建一个小家庭的夫妻,对家里的任何家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件家具都会牵动他们的心,为了这个创建不易的家,除非有什么大的原则分歧,夫妻是不会分手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小说《风雷》,上面那个区委书记姓熊的,每当与其妻子吵过之后,其妻征服他的法宝,就是用一个小瓷茶杯给他倒上水,然后喂他吃药,他纵有天大怒火,也就消了。原因就是,恋爱时他是区委书记,其妻当时是护士,每次给他喂药,总是用这个小茶杯。在这个茶杯上凝聚着俩人共患难的感情。看过的书很多都忘记了,可是这个情节我总也忘不掉。尽管,书中的妻子是个反面人物,那位区委书记是被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打垮的,而那糖弹,却主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杯。
所以,我不想给儿子攒钱,我希望他自己能创建自己的家庭,而这创建的过程,会成为夫妻之间建立感情,建立信任,建立彼此牵挂的基础。
《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赢赢上加竹,我遗子,唯一经。”
不给儿子攒钱,这个观念,从儿子很小时,我就开始灌输了。
愿儿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好!
(十二)结束语
下围棋有一句术语,叫做“精华已尽皆堪弃”。我在教子时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说到现在,可谓精华已尽。
这些做法与思考,无论对与不对,自觉可说的已说得差不多了,再说下去,难免画蛇添足,令人厌烦。故打住。
从今年大年初一开始,我尝试着与儿子交朋友。
毕竟,我的儿子,大学即将毕业,已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了,人生的道路怎样继续下去,要看他自己了。父亲的约束,可能起反作用。何况儿子喜欢比较文学,主要是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他看的许多书,我已不太懂了。让儿子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是我多年所愿。时至今日,他已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了。尽管,仍难免偏激、片面,可那毕竟是他的思想。里边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有许多是我这个父亲不理解但却先进的理念。毕竟我已开始感觉,有些东西要向儿子学习了,比如我现在能上网发文章,其实也有儿子的功劳,打字是跟儿子学的;写文章也是受儿子的刺激,儿子两年前即在网上发帖子了,有些文章早已见报。这对我这个自命不凡的父亲不能没有刺激。
我得感谢儿子,当我第一次在《半岛都市报》上读到儿子写的影评时,除了有一些兴奋,有一些自豪,有一些欣慰;还有一点莫名奇妙的妒嫉,老子读书四十余年,未有片言只字见于报章。小子读书十几年,竟然有一些豆腐块在报上见了,当把此事告知老母时,老母的兴奋令我惭愧,老人家说:“孙子比儿子强了。”这话令我汗颜,儿子能做到的,我为何不能。于是,有了我现在的一些帖子,尽管还没有见报的,但毕竟有不少网友捧场,聊可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也算对老母的回答。
古人云:“多年父子成朋友。”
不知道天下还有没有我这样狠心的父亲,儿子摔倒了。从来不拉,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声音命令:“爬起来”。
儿子出生在腊月初一,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春节刚过,也就是儿子刚刚满月,我也不知那根筋不对头,突发奇想,要对儿子进行锻炼。于是在寒冷的冬天,每天晚上,吃完晚饭抱着儿子上街转一圈,美其名曰:“冻一冻,锻炼锻炼”。一直坚持到春暖花开,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不过,第二个冬天就可以拉着儿子温暖的小手上街冻一冻了。还别说,这一招许是见效了,直到今天儿子很少感冒。也许沾了儿子的光,我也很少感冒。
俗话说,“三翻六坐八爬嵖”。是说小孩子三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可我这小子的百岁照片,是我把他放在自行车前的小孩座上带到照相馆的,当然,后座上坐着他的妈妈。(注:那时交通规则不严,没有现在这么多汽车)
这小子,八个月就能自己站起来了,未满十个月就能趔趔趄趄自己走了。
我的狠心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表现出来的。
小孩子学走路,没有不摔跤的,我的儿子也不可能例外。例外的是,我的儿子摔倒了,虽然我近在咫尺,却从来不拉他,总用一种命令的语气喊:“自己爬起来”。记得他刚满周岁,我按老习惯,带他上街“冻一冻”。这时他已获得了自己走路的相对自由。可是,自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不小心,摔了一个大马趴。我在旁边喊:“爬起来”。儿子勇敢地自己爬了起来。旁边一位过路妇女狠狠地瞅了我一眼,愤愤不平地说:“没见过这样的爹,这么小的孩子,也不拉一把”。
久而久之,儿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自己摔倒了,总是先抬头看我一眼,那眼神里分明写着:爸爸,我又犯错误了。然后自己爬起来,该怎么玩儿怎么玩儿。
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儿子因自己摔倒了,摔疼了,而大哭大叫的时候,连小哭小叫也没有过。我猜想,在他那小小的脑袋瓜里,摔倒了,是个错误,没有哭的权利。
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大约是他一岁半的时候,在自家院子里,他举着苍蝇拍,学着样子,追打着几个苍蝇。那苍蝇一点也不懂事,我儿子要打你,你老实呆着,让他拍死,不就完了吗?可是不,那几个贼苍蝇,东飞飞,西停停。我儿子东追追,西拍拍,一不小心,绊了一跤,一下趴到地上了。我也没太在意,爬起来不就得了。谁知这一次,他居然没有抬头看我,趴在那儿不动,足有一分钟,我这才感到大事不妙,赶紧跑过去,拉起来一看。天!头上起了一个大蘑菇。我这才有点慌神,赶紧找出红药水,给儿子搽上,疼得他直咧嘴。
可是,我的儿子,我小小的儿子,勇敢的儿子,仍然没哭!!!倒是我,这个冷酷的父亲,鼻子一酸,差点流下眼泪。
时至今日,回想起来,我不知道,如果,让我重来一次,重新对儿子从头教育,我,还有没有勇气,像当年那么做。
可是!我相信!我的儿子!不管摔了多少跤!都会!自己爬起来!!!
二残忍还是仁慈
儿子会走了,这是好事。可是,冬天快到了,又是愁事。
愁什么呢?就我住的那草窝,两间屋,共十四平方,当时也算不错了。可一生炉子,这炉子只能放在交通要道上。儿子刚刚学会走路,如果限制他的行动,那是愚蠢的;如果任他自由行动,让炉火烫伤,不用说夫人,就是他奶奶姥姥也会把我吃了。毕竟,我儿子是双方老人所见到的第三代第一人。
面对如此难题,尽管我自视颇高,很为自己的足智多谋骄傲。可一时也想不出什么高招,真是愁煞个人了。
冬天到了,火炉生起,屋里暖和了,可儿子的自由也受到了严格约束,更苦的是老子,天天担惊受怕不说,自尊心也受不了。这么个小问题都解决不了,枉读了几十车书了。
一日,炉旁读书,一是暖和,一是负有重大责任。
忽然,“条件反射”四字映入眼睑。
“有了”。
我一下子站了起来。我想起了巴甫洛夫,他老人家训练小狗,不是用的这个法子吗?
儿子虽然不是小狗,但条件反射的原理也肯定适用。
我没敢声张,我想的这法子太损了。夫人肯定不会同意。
第二天,是周日,夫人打早班,早早上班走了。我开始着手自己的伟大创意。生起炉子,不断用手试试,待自觉温度差不多了,把儿子招到炉旁,让他用手去摸炉盖,这小子,手一碰炉盖,就感觉大事不妙,赶快往回缩,那哪儿成呢?我抓着他的两手,就往炉盖上放,他拼命往回缩,最里还哇哇叫,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拉着他的手往上放。越往前拉,他越往后缩,如此折腾了五六分钟,老子也有点累了。就放开了他,嘿!这小子,一挣开我的手,就赶紧跑到里间去了。嘴里还叽里咕噜,也不知发表什么高见。
休息了一会儿,又把他拉出来,再次把他往炉前推。这次小子学鬼了,离炉子还有老远,就死活不往前走了,其实,我也不敢再把他的手往炉子上放了。训练几分钟,又放开他。
过一个多小时再拉出来演当演当。直至夫人快下班了,才罢手。
夫人回来了,儿子远远躲开炉子,扑进妈妈的怀抱。夫人还纳闷儿,这小子,怎么不走直道。
我在一边,偷偷的乐。
第二天,下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往炉前拉,小子坚决不干。
第三天第四天……,如此一直折腾了一个星期。当然,没有再瞒着夫人。
从此,儿子视炉子为最可怕之物,总是远远绕着走。
直到三岁多,才敢远远的试探着用火钩去碰碰炉子,以满足其儿童的好奇。
这件事,我曾多次用来说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每当讲到我如何训练儿子,总有同学小声或大声地说:“太残忍了”。
残忍乎!仁慈乎!是非自有公论。我只知道,我的儿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没有为熊熊的炉火烫伤过。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给奶奶送去
儿子两岁多了。已经能端着一个小碗,自己吃饭了。
从那时起,我家只要做一点好吃的,或不常吃的东西,总是盛在一个小铁碗里,让儿子给奶奶去送。那时,我与母亲同住一院,是自家的院子在这方面,他的妈妈是个很明理的人。
儿子第一次给母亲送东西吃,老太太高兴得不得了,赶紧找出糖果,奖赏她的宝贝孙子。乐得她逢人就说:“我的孙子比个小狗管用了,能给奶奶送好吃的了,有点好吃的总想着奶奶。”
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久而久之,只要家里有好吃的,儿子总是先想着奶奶,有时我们两口子忘记了或觉得没必要送的东西,只要他奶奶那边没有,儿子总是及时提醒:“还没给奶奶送呢?”我妻子就赶紧盛好,让他去送。
每当看到儿子用胖嘟嘟的小手,小心地端着那个小铁碗,摆动着两条小腿,往母亲屋里走去。
听着从隔壁传来的祖孙俩的笑声,我感到欣慰。老母亲一生多病,受尽苦难。能享受到孙子的一点孝心,也不枉了老人家辛苦一生。
时至今日,只要儿子在家,给母亲送东西的任务仍由儿子来完成。不过,现在,儿子能为母亲干的事情更多了。母亲的电视不清晰了,儿子去调。母亲的电话不响了,儿子去修。母亲生病了,经常由儿子背着到附近的小医院去打针。每当全家聚会时,从楼上将奶奶背到楼下他姑姑家的任务,多是由儿子来完成。聚会时,儿子虽然早早就吃完饭,虽然着急要回自家上网,但总是耐心地等到母亲吃完了,尽兴了,说要回去睡了,才把母亲背回去。然后才自己上网,从来没见不耐烦过。
在母亲的心目中,有许多事情,儿子的地位已经比我还高了。
但愿,儿子的儿子也能这样。
四三岁看老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个人认为:教育是从零岁开始的。零至三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俗话说:“三岁看老”。这句话告诫我们,三岁前的教育,是奠定人一生世界观的最重要时期。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体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刚刚出生的时候,都是能够成为好人的。谁能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是不善良的呢?
而随着其生命历程的发展,小孩子接受了不同的教育,接触了不同的环境,逐渐变成了不同的人。而零至三岁,一个人接受的教育,形成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行为习惯。是他以后接受别的思想,形成更多行为习惯的基础。
所谓“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小孩子生下来,具备了一个人的大脑,这是他能够学会人的思维的内因,然而,如果没有教育,小孩子是不可能自己产生思想的。美国有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从孤儿院里领了四十个刚出生的婴儿,派人喂养他们,但严禁任何人同他们说话,在他们面前也不准说话。他想知道人的意识到底能不能自己产生。如此一年,这一残酷的试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抨击,试验被迫停止了。这些可怜的孩子被人分头领养了,后来的追踪调查显示,这些孩子大都不能具有正常人的思维了,他们已不能成为正常的人了。
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一试验的人道主义问题。我要说明的是,从零岁开始教育的重要性。
三岁的小孩子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那判断的能力,有他自己的体验,但最重要的是父母灌输给他的观念。记不清是那位先哲说过:“给我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教育成任何一种人”。这话说得绝对化了,但决非没有道理。以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父母的素质,几乎可以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观察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及家长,一般来说,父母素质高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学生素质也高;父母素质低,学生素质也低。这虽然不是绝对的,却是多数情况。
小孩子三岁前形成的世界观,是他以后接受新的世界观的内因。
曾见到,两个两三岁的小孩子打架,有一个吃了点小亏,其母见了,大声呵斥:“你真无能,去打回来”。我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为了这个小孩子。这种教育继续下去,这个小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吗?他能学会和别人相处吗?他长大了,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
我认识一个学生,是个极聪明的孩子,可是他的父母,却是很没有道德的人,从小就教育他,一点亏都不能吃,如果与人打架,吃了亏,他的父亲会帮他打回来。
从初一开始,他就是教导处的常客,后来成为学生中“老大”,而且足智多谋。成为除了警察,任谁不怕的角色,多次出入派出所,仅仅因为年龄小,还没有进监狱。他初三刚毕业,已经没有学校敢收留他了。我很为他担忧,因为,他随时都能进去。
为人父母者,想一想吧!你爱你的孩子吗?如果你真的爱,那就首先教会他做人吧!不要以为“树大自然直”,如果在三岁之前,他撒泼耍赖,而你又放任他的话。有一天,他会无法无天的。而那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无法改变他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个“计”,是要从零岁开始的。
五有鉴于贾政的无奈
《红楼梦》我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大约总不下二十遍吧!第一次看,是在小学五年级,那时年幼无知,似懂非懂。看到《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当看到贾政痛打宝玉时,对贾政十分痛恨。随着年龄增长,渐知人事,特别是有了儿子,为人之父后。逐渐理解了贾政当时痛打宝玉的心情。越思越觉得此一回书包含着深刻的教子之理。
天下父母,哪一个不爱儿子。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宝玉大展诗才,妙题联额,贾政嘴上不说,心里又何尝不喜。
此时痛打宝玉,其原因,就是他自己说的\"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在那个年代里,以宝玉那种不守规矩的性格,如不严加管教,长大成人,酿成灭门之祸,并非不可能,贾政作为一家之主,身上担着千斤重担,不能不为阖家的命运考虑。
宝玉无法无天性格的形成,其原因就在于贾母及王夫人的娇纵,溺爱。贾政碍于贾母对宝玉的喜爱,而宝玉又真的能给贾母带来许多欢乐。为了尽孝,他不得不服从母亲,但他内心深处却对宝玉性格中的叛逆性有一种极大的恐惧。
袭人说得好:\"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
其实,王夫人也明白此理,请看:王夫人一闻此言,便合掌念声\"阿弥陀佛\",由不得赶着袭人叫了一声\"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只是有个原故:如今我想,我已经快五十岁的人,通共剩了他一个,他又长的单弱,况且老太太宝贝似的,若管紧了他,倘或再有个好歹,或是老太太气坏了,那时上下不安,岂不倒坏了.所以就纵坏了他.我常常掰着口儿劝一阵,说一阵,气的骂一阵,哭一阵,彼时他好,过后儿还是不相干,端的吃了亏才罢了.若打坏了,将来我靠谁呢!\"说着,由不得滚下泪来.
接着分付每月给袭人加二两银子。
贾母亦非不明事理之人,请看:贾母含泪说道:\\\"儿子不好,原是要管的,不该打到这个份儿!你不出去,还在这里做什么!难道于心不足,还要眼看着他死了才去不成!\"贾政听说,方退了出来.
可见,贾母并不怪贾政教训儿子,只是嫌他打得太狠了。
在教学生涯中,见到了许多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带大的孩子,大多身上有着严重的缺陷,任性、娇纵、蛮横、生活自理能力差,而懂规矩,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是没有,但与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相比,就少得多了。
究其原因,我分析,主要是因为,隔代亲,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祖辈的老人对第三代孩子,并没有亲生父母那种直接的责任感,他她们总觉得管好孩子的吃喝、安全,不让孩子受委屈,是他们的义务。管教太严,一是不忍,一是怕落埋怨。除非极明理,极负责任的老人才能主动地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正确道德观。
我观察过很多老人带孩子的现象,只见过两个把孩子带的有规矩的,一个是一同事的岳父。其人,系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饱经沧桑,极有学问。我见到他是十五年前的事,那时,老人已七十多了。同事的孩子极为出色,后考入名牌大学。再一个是我的岳母,她老人家八岁即在日本纱厂当童工,虽无文化,但见多识广,责任心极强,对孩子要求很严,我的内侄女内外甥女,在她那里。放学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完成作业,不完成作业,别想出去玩儿。在这一点上,我的母亲也没做到。
所以,我提醒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偷懒,不要轻易将孩子交给老人带,现在的孩子条件已经太好了,再加上老人的不负责任。如长时间自己不管教,养成许多不良习惯后,再来管教,就会事倍功半,如再有贾母那样极有权威的老太太保护,这孩子就更难管教了。
不要怪老人,老人的做法是很正常的,因为,享受天伦之乐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没有再给你教育孩子的义务,尽管许多老人主动要求承担这一任务,但真正能负起管教责任的老人,百不挑一。
有鉴于贾政的无奈,所以我在教育孩子时,十分小心的既不让母亲过多干预,又注意做到不让孩子恃仗宠爱,使性放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让他明白了一点,如果犯了严重错误,奶奶也不能使他避免惩罚。
我儿子已经是大四的学生了,很快就要踏入社会。
长这么大,我打过他三次。
第一次,是在他五岁那年,恃仗宠爱,在奶奶屋里吃饭时,满盘乱挑,没有规矩,而母亲又护着他,我多次教训,甚至罚站,都没有改过来,还到母亲面前告我的刁状。万般无奈,我用妻子做衣服的竹尺,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给了一下子。这是他第一次尝到竹笋炒肉的味道。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在母亲那边守着我放刁。母亲虽疼孙子,毕竟是明理之人,打那以后,就注意教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矩,有了那次教训,他也就听从了教导,逐渐学会了许多规矩。
第二次,是九岁时,他的妈妈让他倒垃圾,他居然学着一些邻居的样子将垃圾扔到了楼下的空地上,恰好被我碰上,在屁股上踹了一脚。从此,再也没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次,是上初二时,迷上了电子游戏,经常不完成作业,我警告他,提醒三次不改,竹尺伺候。第三次,他居然被老师派同学押送到我的学校里。这一次,我没有放过他,将他按到床上用那根竹尺,打了整整十尺。这是我事先与他约定的数字。
儿子哭着睡了。半夜,我悄悄来到他的床前,看着儿子脸上未干的泪痕,摸摸被打得红肿的屁股……。
儿子,别怨爹心狠!
这次,让老母狠狠地骂了一顿。
待老人家骂够,我慢慢说:“娘,那根擀面杖还在吗?”母亲无语!
可能有人会说我心狠。但是,如果让我重新教子,我还是会这样做的,在孩子有小错时,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等到有一天戴上不花钱的镯子时,则悔之晚矣!
防微杜渐,是我之本意。惯子如杀子,古训至理。
六)刷碗
儿子四岁了,我与妻子商议,该让他学着干点活了。
他能干点什么呢?
人天性喜享受权利,懒尽义务。而许多人却能够自觉的尽义务。其原因何在,据我的观察和思考。父母对孩子幼时的教育,培养孩子尽义务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为人父母者,必须明白一点,如果在孩子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就是幼年时期,不能给孩子养成尽义务的习惯。等有一天,比如说,到初中,你觉得事情不对了,要求他也应该为家庭尽点义务。这时,他绝不会觉得尽义务是应该的,而会认为是父母的刁难,他会要求你理解他,而这个理解,就是理解他享受权利的需要。至于义务,对不起!他脑子里没有,因为你没灌输给他这种观念,他没有尽义务的习惯。到这时,你如果要管教,他会跟你耍泼放赖,或者离家出走,甚至威胁要死给你看。而且,这种孩子抗挫折能力特别差,一点委屈都不能受。
有鉴于此,儿子很小时,我就注意培养他的责任意识。
前面说的为奶奶送饭是一例。
现在四岁了,要让他干点活儿。
琢磨好长时间,决定先让他学着洗手绢。
自此,儿子的小手绢就是自己洗了,尽管每次他自己洗完,妻子都悄悄的给他另洗一遍。请注意,一定不能让孩子看见,因为,那会减少孩子的成就感每当看见儿子坐在小板凳上,边洗边唱歌,我感到非常高兴。以后,让他洗的东西逐渐增加,直至自己的衣服自己洗。
七岁时,我又琢磨着,应该找一件他天天都可以干的活儿,让他干。
我瞅上了刷碗这活儿。
这是一件可以天天干,又费时不多的活儿。既可以让他天天有活儿干,又不会耽误功课。反正,吃完晚饭马上学习也不是什么好事儿。于是刷碗的任务又落到了儿子头上,尽管一开始,他砸了不少碗,可是我不在乎,砸了再买,过了几个月也就不砸了。这习惯,一直坚持下来了。甚至,在他参加高考的那几天,这习惯也没有改变。
直至今日,只要儿子在家,晚饭后刷碗就是他的任务。
他的妈妈现在已不上班,疼儿子,有时就说,不用儿子刷碗了,特别是周日晚上,吃完晚饭儿子要回学校,但儿子总是坚持刷完碗再走。
为父母者,给孩子一些尽义务的机会吧!这会使孩子人生的道路走的顺利些!
七嘴随着腿
我母亲说过:“嘴随着腿”。这话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会说话与会走路是相关的。会走路了,会说的话也就多了。
老母亲没文化,却常常能说出一些至理名言。
我体会,之所以嘴随着腿,是因为小孩子会走路后,接触的东西就多了,也就是实践能力提高了。所以要表达的东西也就多了,自然就能学会说更多的话,思维也就更丰富。
体会到这一点,我除了教儿子说话外,很注意让儿子接触更多的东西,接触更多的人。
我很想教他背《三字经》,但当时这还是四旧,没人敢教孩子念这个。想起老人家喜欢三李诗词,就开始教儿子背诗词。先是李白的《静夜思》,再是《望庐山瀑布》,《忆秦娥》;杜甫的《绝句》;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再到苏轼的《水调歌头》《念奴娇》等等。至儿子一岁半,已能熟练背诵四十余首古代诗词。至于《三字经》,在他小学五年级时我还是教他背过了。但总觉得晚了一点。
在此期间,经常带他到亲戚朋友家去见见世面。每至一处,总有人逗他背背诗词,儿子总是大大方方的连背带表演,赢得大家的赞赏,也赢得了不少好吃的东西。他也越背越来劲。
这一做法的好处有许多。一是学会了说许多话;二是赢得了许多老人的欢心,特别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每当有人当面称赞孙子外孙聪明,脸上总是挂满了笑容,这种天伦之乐,是他们从儿女身上得不到的。也算是儿女对老人的一番孝心吧!三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上述诗词有一些是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尽管到真正学时,有的他已背不过了,但总是比别的学生背得快许多。我想,这是记忆深处已存记忆重现的结果吧!四是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我认为,一个人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将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如果从孩子还不知害羞为何物时培养,是最容易的。
现在,儿子在大学里,上台唱歌,发表讲话,主持节目,编写节目,以至与人交流,上网发言,在报上登个小文章,从未因害羞而误事。
年轻的父母们,注意啊!
幼儿教育无小事,任何在你看来是小事的事,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从每一件小事开始你的教育吧!
八“破坏”学习
儿子天性喜破坏。
我虽因家贫,几乎不给儿子买玩具。但其姑、姨、舅因喜其活泼可爱,故所买玩具颇多。什么小火车、小汽车、冲锋枪、变形金钢……。但不管什么玩具,到了这小子手里,能完整过三天的极少。
因为这小子玩上一天,就会对玩具的内部结构更感兴趣,似是要弄清玩具为何会动,火车为何能跑。常常是将玩具拆开,守着一堆零件,左瞅右看,对来对去,原来的玩具已不见一点形状。而小子却拿着自己的发明,玩得仍很高兴。
对此事,我抱着既不干涉,也不鼓励的态度,任其自然去做。
我觉得,这也算是教育投资。如请人专门进行这种教育,一则花费过大,二则孩子也未必肯干。现在他自己乐此不疲,又何乐而不为呢?何况,这投资花费极少,成效却高。
在我家,只有一样东西,是小子不敢乱毁的,那就是书籍。对书籍我采取了绝对保护措施。由于我自小读书不易,所以对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除了我的书外,就是给他买的儿童读物也要求他不准撕毁。我认为,一个不爱书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的。
这种做法,也使我付出了不少代价。他十岁时,我到北京学习,拍了不少纪念照。最后一卷有不少极珍贵的留影,如在曹雪芹故居、梁启超墓、智化寺、醇王府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广化寺……等处的留影。因还剩了几张,故未冲印。后陪老母看灯会,方拍完。及至照片冲出,竟然全部曝光,此事令我十分恼怒,因上述去处,我可能终生未必再去。故无法补偿。后经追究,小子承认,是他打开暗盒研究,而弄出的事。对此,我仅是告诉他,以后不要打开暗盒看,未加追究。
就这样,小子在这方面的胆量越来越大,我的手表,家里的马蹄表,游戏机,水龙头,照相机,无所不拆,就差没把电视机拆开了。(我怀疑,这小子也干过到十三四岁,连焊接之类的事也能干了。游戏机的焊点开了,自己焊;水龙头坏了,我不干,让他干;电器出了问题,我在旁边看着让他修。
逐渐,这小子掌握了不少日用技术。
九七年,为了让他尽快掌握电脑,我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购置了一台电脑,用了没三天,那东西死活不动了。我问原因,小子不说。无奈,只好抱着主机去修理。维修人员检查后,原来是硬盘全部格式化了。人家怎么也弄不明白,硬盘怎会全部格式化。只好全部重装,嘿!这小子可得着了。在旁边目不转睛,整整看了三个小时。老子看的莫名其妙,小子看得津津有味。此后,又去修了几次,好在是保修,我也懒得陪他,就让他自己去修。
再后来,我家的电脑就不用找人修了。迄今为止,我家的电脑被小子拆了没有二百次,也有一百八十次,。随着我工资的增长,电脑的配置也不断提高。钱也不知花了多少。
如今,这小子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脑高手了。
给孩子一点“破坏”的权利吧!在这种“破坏”中学到的东西是无价的。
(九)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
儿子初二时,考完试第二天,玩滑板摔了一跤,我没当大事。谁知,竟不会走路了。眼看着儿子艰难的类似爬行的动作,任凭我万般镇静,自认为天塌下来也不会皱眉头的性格,这回也慌了神。
四处求医,拍片,作CT,加重CT,居然没找出毛病来。后来还是请到了一名医,才看出来在髂窝有一血肿,但却不知是良性还是恶性。
儿子这回可遭大罪了,各种各样的检查,抽血,化验,小子从未哼一声,真难为他了。那天,大夫拿来一粗粗的探针,要抽那血肿里的东西化验,看到那粗的针管,我心紧紧地揪着,谁知,小子歪头仔细看看那针,居然笑了,“大夫,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病房里一片笑声。我却忍不住要掉下泪来,赶紧走出病房。
整整两个月,儿子出院了,是拄着拐杖出院的。
我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已经开学一周了,让他去上学,还是休学一年?
上学,初三紧张的学习,他能坚持吗?休学,这一年怎么办?
征求儿子的意见,小子要去上学。罢了!上学去吧!
此后,约二十天,小子天天拄着拐杖去上学,每当我将他送过马路,看着儿子走向学校的身影,总是问自己,“作的对吗?”
由于这场灾难,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我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他,我当时想,即使考不上大学,只要孩子身体好好的也就行了。结果,中考时,小子差一分未达普高线。高中放在我学校,学习成绩有所好转,毕竟初中所差较多。高考差了十几分未考中。再上高四,考上了师范院校。
今天,看到静砂说:“就像生活和工作一样,哪能全按自己的设计和理想走?谁也不敢说能。”此言深获我心。
虽然,儿子考大学不理想,但每当我想起儿子面对那粗大的针管,说:“这是给牛打针用的吧!”就感到欣慰。
我的儿子,勇敢、幽默、开朗,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十这是原则问题
儿子上大学后,他的事我很少过问。一则儿子大了,是成年人了,有了自己较为完整的思想了;二则也确实管不了,大学里的许多事情必须靠他自己去处理。所以,父子之间和平共处,少有矛盾。
一日,儿子回家,我正在网上围棋。回头一看,小子穿了一条破牛仔裤,两个膝盖都露出来了。
我上下打量了他两眼:“怎么把自己弄成这样子了,像个叫花子。”
“这是现在最流行的。”
“八成是跟李阳学的吧!”
我在学校听过李阳的疯狂英语,李阳上台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穿着条破裤子就上台来了。”话语间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为此,我还在学生面前费了不少唇舌,以消除其不良影响。想不到,我的儿子居然把那条破裤子穿到家里来了。
“谁跟他学了”。
“那跟谁学的?想不到我的儿子居然也有了崇拜的偶像了。”
我连讽带刺。从小就教育儿子,可以欣赏一个人,可以佩服一个人,可以学习一个人,就是不能崇拜一个人。因为,崇拜会迷住人的双眼,会使人盲目服从,会使人失去自我。
“谁崇拜他了?”
“那你这条裤子上的窟窿怎么跟他一样呢?是有意磨出来的吧?可真有出息!”
“你怎么这么说”
上大学之后,这是我第一次对他的穿着表示异议,小子有点不服。
“你以后是要当老师的人,穿着这条破裤子,哪个学校肯要你?”
“这又不是什么原则问题。”
小子仍不服。
“在我眼里,这就是原则问题,告诉你,穿着这条破裤子,你以后不要给我进这个门。”
看我真火儿了,小子嘟嘟囔囔到那间屋去了,我回头告诉妻子:“把这条破裤子给他扔出去,不准再穿。”
此后,儿子没再穿此类服装。
过后,我问妻子:“这小子说什么没有。”
妻子笑着说:“人家说你是老巴子!一点现代观念都没有。”
我大笑:“我就是老巴子嘛,说得没错。”
妻子又说:“我问他生不生气,他说生气。问他裤子怎么办?他说不要了。”
“没再说别的”
“儿子说了,谁叫他是爹,咱是儿子呢。”
我又大笑。
这是儿子上大学后,我唯一一次行使老子的权力。
十一不给儿子攒钱
我这人命不好,自幼就没有钱富余的时候。时至今日,虽已是高级教师,却仍然几无余钱。儿子大了,妻子、母亲常叨叨,要我给儿子攒俩钱,以备婚姻大事之用,我却从未放在心上。
身为高级教师,自称没钱,很多人不信。我算一笔账大家就明白了,我现在收入每月两千余元,儿子上大学,年消耗一万元。老母无收入,除政府补助一百多元外,我一年孝敬老母四千多元,以使老母有一个像样的生活,老母贫困一生,晚年得点子孙福,那是绝对应该的。妻子早就不上班了,每月有三百多块收入。再去了日常开支,虽略有盈余,却也所余无几。加上我这人,虽生来贫困,对钱却看得很淡,虽从不乱花钱,对自己颇为苛刻,然该花的钱决不吝啬。前年,一个三十多年老友,前来借钱,要包海耕耘,我考虑老友这是生命中最后一博,是他解除贫困的最后机会,该友家徒四壁,夫妻双双下岗,是极贫者于是慷慨解囊,借出一万。自家留一万,以备不时之需。说实话,我不愿借钱给人,因为莎士比亚有一段名言,对我影响很大,那话是这样说的:“不要借钱给朋友,因为借钱给朋友,不仅会失去金钱,还会失去朋友。”而我的这位朋友,是当年与我一起读莎士比亚的人,如非万般无奈,是不会到我这借钱的。现在我担心的,不是失去金钱,而是失去朋友,其实借钱的时候,我已做好了收不回来的心理准备,但我这位朋友却是一个性情极为刚烈的人,当年在蒙古大草原上驯过烈马。如这次不能成功,他大概是不会来见我了。已经两年没见他了,真为他担心,希望他能成功。
鉴于对金钱的上述认识,所以,至今,我还是一个万元户。要给儿子攒钱,谈何容易。
况且,我不以为给儿子攒钱,是什么好事。我很喜欢板桥先生的一句话:“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儿孙比我强,留钱做什么。”
我从一个捡煤渣,拾破烂,上树跳井,下海捞虾的野孩子,活到今天,不也挺好吗?家庭和睦,儿子学业将成,虽钱不多,但亦可满足生活需要。
反观那些父母有钱,打点一切,儿女坐享其成,有豪华居室,有各种电器,有小汽车,尽情享受的小家庭。他们幸福吗,充实吗?我感觉,这样的家庭,离婚率反挺高。究其原因,我想,是父母为他们打点的太周到了。他们的享受来的太容易了,轻易得来的东西是没有人会珍惜的。这样的家庭,除了打打小仗,经常吵吵,还有什么能调剂生活呢?没有共同的创立家业过程,没有为买一台电视机而一年精打细算的苦恼,没有为孩子缺少玩具的辛酸……总之,有一天,夫妻一言不合吵着要离婚的时候,家里的一桌一椅,所有电器都不能使其留恋,因为这些,他们都没有付出,不值得留恋。
而那些白手起家,自己创建一个小家庭的夫妻,对家里的任何家具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每一件家具都会牵动他们的心,为了这个创建不易的家,除非有什么大的原则分歧,夫妻是不会分手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小说《风雷》,上面那个区委书记姓熊的,每当与其妻子吵过之后,其妻征服他的法宝,就是用一个小瓷茶杯给他倒上水,然后喂他吃药,他纵有天大怒火,也就消了。原因就是,恋爱时他是区委书记,其妻当时是护士,每次给他喂药,总是用这个小茶杯。在这个茶杯上凝聚着俩人共患难的感情。看过的书很多都忘记了,可是这个情节我总也忘不掉。尽管,书中的妻子是个反面人物,那位区委书记是被阶级敌人用糖衣炮弹打垮的,而那糖弹,却主要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茶杯。
所以,我不想给儿子攒钱,我希望他自己能创建自己的家庭,而这创建的过程,会成为夫妻之间建立感情,建立信任,建立彼此牵挂的基础。
《三字经》云:“人遗子,金满赢赢上加竹,我遗子,唯一经。”
不给儿子攒钱,这个观念,从儿子很小时,我就开始灌输了。
愿儿子在人生的路上走好!
(十二)结束语
下围棋有一句术语,叫做“精华已尽皆堪弃”。我在教子时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说到现在,可谓精华已尽。
这些做法与思考,无论对与不对,自觉可说的已说得差不多了,再说下去,难免画蛇添足,令人厌烦。故打住。
从今年大年初一开始,我尝试着与儿子交朋友。
毕竟,我的儿子,大学即将毕业,已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了,人生的道路怎样继续下去,要看他自己了。父亲的约束,可能起反作用。何况儿子喜欢比较文学,主要是当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他看的许多书,我已不太懂了。让儿子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是我多年所愿。时至今日,他已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了。尽管,仍难免偏激、片面,可那毕竟是他的思想。里边有许多闪光的东西,有许多是我这个父亲不理解但却先进的理念。毕竟我已开始感觉,有些东西要向儿子学习了,比如我现在能上网发文章,其实也有儿子的功劳,打字是跟儿子学的;写文章也是受儿子的刺激,儿子两年前即在网上发帖子了,有些文章早已见报。这对我这个自命不凡的父亲不能没有刺激。
我得感谢儿子,当我第一次在《半岛都市报》上读到儿子写的影评时,除了有一些兴奋,有一些自豪,有一些欣慰;还有一点莫名奇妙的妒嫉,老子读书四十余年,未有片言只字见于报章。小子读书十几年,竟然有一些豆腐块在报上见了,当把此事告知老母时,老母的兴奋令我惭愧,老人家说:“孙子比儿子强了。”这话令我汗颜,儿子能做到的,我为何不能。于是,有了我现在的一些帖子,尽管还没有见报的,但毕竟有不少网友捧场,聊可满足自己的虚荣之心。也算对老母的回答。
古人云:“多年父子成朋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贪宝僵尸》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贪宝僵尸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