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五十二章 为股份制喝彩
目录:大明总裁| 作者:金哨本无路| 类别:历史军事
“镇远”这个名称最终还是被崇祯否决了。首先,这艘排水量不到2000吨的军舰航程有限得很,相较于后世的标准,完全和远洋军舰扯不上边。再说,你今天弄一个“镇远”,明天日本人弄一个“吉野”,那算什么事啊!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镇远”号在日舰“吉野”号面前丢尽了脸,当然不能再触这个霉头。
臣子们察言观色,一看皇上对这个“镇远”并不中意,于是七嘴八舌议起了别的名称,这些写八股文的翘楚们的文字功底均是十分了得,引经据典,大摆了一通龙门阵,最后崇祯只好及时打住臣子们的高谈阔论,直接在臣子们给出的多个名称中选择了一个——镇海,这个“镇海”的名儿是马士英提出来的,也不见得就有多高明,但是崇祯很有成就感地又当了一个仲裁的角色,隐隐又有了后世一哨定乾坤的感觉。..
对付这帮臣子,崇祯在两年多来积累了无数心得,在驾驭群臣方面愈来愈驾轻就熟。比如象今天这样,自己只是居中裁判,在乱哄哄的头绪中一锤定音。拿这两年的朝政来说,很多朝政的推行看起来只是皇帝支持臣子们的某一种意见而已,不过皇帝的裁定事后证明往往是英明的,大明的群臣面对如此英明的皇帝,实在是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
当然,光是这样还不够,崇祯有时候还得对臣子们说上一些善意的谎言,比如“镇海”号的造价,就是打了埋伏的,实际的造价高了差不多一倍,可是这样的造价暂时是不宜公开的,否则这些臣子们一听说一艘“镇海”就要花这么多钱,指不定会怎样阻挠造船呢!
说起来,后世的好事者总会发表一些剑走偏锋的论调,比如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一种视角,说的是要把一切你需要面对的人作为客户来对待,其中包括同事和下级,遵照“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原则上你也需要取悦你的同事和下级。不能不说,崇祯在取悦臣子这方面也积累了不少心得,比如适当的奖惩、升降,就是很好的手段。对于表现好的臣子,自然要奖励和升迁,包括跟他们说上一些善意的谎言,简而言之,就是要让这些臣子高兴。这些臣子们一高兴,积极性就格外高涨,还特别的配合,当然,你非要用“迎合”的说法,那也由着你。而至于对那些无良又无能的臣子,不仅不能滥用取悦之道,该降职该惩罚一点也不能心慈手软。俗话说“不施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你对反派的臣子越狠,正派的臣子们就会越高兴。
不过,崇祯在造船成本上编织善意的谎言,代价也不小。尽管造军舰主要还是官营企业之间的大协作,但是内中毕竟也有不少官私合营的企业参与,而正在建造的2500吨军舰,其中一艘恰恰是郑芝龙主导的官私合营的企业在建造,有鉴于此,就不再是官营企业左手跟右手结算的事了,造船包括军方购船都差不多变成了市场化的运作。正因为此,崇祯不得不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钱往海军里面贴,当然另一方面,就是采用拖欠货款一途,这是后世军方的惯用伎俩,至少在项目承包者的利润方面,拖欠一段时间不会有事。当然准确来说,这是朝廷对内负债。崇祯在北京的时候,欠薪欠饷,欠得多了去了,心理承受能力真不是吹的。到了南京,这一下好了,以前的欠账一笔勾销,而新的负债毕竟不多,真心而言,如今是一身轻松!至少,无人或明或暗地要债吧!
关于负债造船的计划,只有很少人知道,崇祯、王承恩、公主当然是直接策划者,发债券当然会有很大的阻力,但是曲线负债却是可行的。对于新式工业,由于其出色的获利能力——说是暴利也不夸张,不光是南洋银行,陕商银行也是很乐于提供贷款的。南洋银行对于官营的军工企业,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一律给予贷款支持。工厂取得贷款之后,无疑为崇祯负债发展海军创造了条件,最起码拖欠工厂货款不会导致工厂生产困难。所以,王承恩手下的工厂严格来说不应该差钱,问题是王承恩要的是超常规高速度发展,资金便永远没个够。
为了筹集更多的造船资金,官营的上海造船厂正式改组成为股份制公司,增资扩股,向大明的有钱人公开募股。没想到这次募股引起了一波空前的认购热潮,由于认购者过于踊跃,最后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幸亏公主熟知后世各种抽签摇号办法,这才避免了一场认购灾难。
前两天总算平稳完成新股认购,今天的《明报》就登出了龙空阁前日关于股份制的论争。崇祯一边读龙空阁关于股份制的辩论,一边忍不住露出了笑意。
正方的观点表示,股份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比如说,正方将股份制公司的终极目标定位在上市交易,既然要上市交易,就得保证足够利润,因此就不会参与恶性竞争,不会低价倾销,这将有利于根治大明恶性低价竞争的顽症,从而使大明的工商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使得工商业可以承担朝廷的合理商税。如此一来,国富民强,各得其所。
反方则说,股份公司的高利润造成垄断,使得产品价格高企,百姓无法享受廉价产品。公司暴利,朝廷高税,其结果是百姓利益受损。所谓“与民争利”,便是指的这种情形。
于是赞同正方的某甲就指出,高利润并不一定会引起高价格,公司在引进新技术之后成本降低,即使价格不变,利润还是成倍增长,某甲以织布业引入蒸汽机和新型织布机,使得成本大幅下降为例,为自己的辩论提供佐证。
赞同正方的某乙则指出,适度的垄断可以快速提升公司的实力,进而可以不断更新机器,持续引进技术,甚至自行研发技术,从而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大明不仅不能限制垄断,反而要支持适度垄断。只有垄断才能加速形成一批规模型的大公司,这些大公司才能为大众提供高档产品。无法想象小作坊低投入可以产出高档产品。
随即支持反方的就指出,自古官营产业都很有规模,但是最终因为腐败懒惰人浮于事无法维持,无一例外地在竞争中败于私营产业,最后逃不脱被关停的命运。以此说来,垄断将纵容懒惰,甚而滋生腐败,因此股份制并不是灵丹妙药,一切还是要立足于私营产业的发展。
然后支持正方的就辩护道,如果仅仅是官营,那当然会助长腐败和懒惰,官营显然有它的短板。但是股份制突出股份二字,有众多的股东监督,董事会成员作为股东代表,或者推举,或者由选举产生,管理和监控的制度非常完善,可谓最先进的产业组织管理体系,如果上市,还要受到更多的监督管理。而且,股份制不仅法度严谨,而且资源集中,更能做大做强。
------
辩论来辩论去,最终竟然是鼓吹股份制的一方大占上风。想不到股份制在明朝落地之后,竟然风生水起,更受到一班与时俱进的大名人士着意追捧。看了长长的辩论,一众人几乎便要直呼“股份制万能”,甚至“股份制万岁!”,呵呵,大明人士不光炒股,在炒作股份制方面也可谓无与伦比。
大名人士还没有领略到股票泡沫的杀伤力,对股份制不吝赞美之词倒也是情有可原。不过对于垄断的支持,却是崇祯此前难以想象的。多年来,崇祯没有少被扣“与民争利“这顶帽子,嘿嘿,改头换面的垄断居然还有许多人表示理解和支持,这让崇祯感到有些滑稽。话说这垄断的词儿一定是王承恩或者公主漏出去的。
不过,你得承认,对于朝廷来说,垄断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有利于收税,最起码垄断企业是交税大户,这比挨个到人家小作坊收税难度小多了。在大明,要收小工商业者的商税,你知道有多难吗!那还真是一个超级的技术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搞定的。后世为了确保中石油这样的垄断大户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交税,发改委拨动调价杠杆的时候,总是要回护中石油,在后世的时候还不理解,到了穿越之后自己当政,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还有,垄断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国家打仗,垄断者的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调用到战场上,不要忘了,统治者是垄断者最重要的利益攸关者。
从以上几个层面上来说,无论如何,大明应该扶持一些垄断企业。当然,皇帝只能制人而不能制于人,垄断企业也最好是股份制,让股东们制约高管,起码不能威胁到朝廷。
臣子们察言观色,一看皇上对这个“镇远”并不中意,于是七嘴八舌议起了别的名称,这些写八股文的翘楚们的文字功底均是十分了得,引经据典,大摆了一通龙门阵,最后崇祯只好及时打住臣子们的高谈阔论,直接在臣子们给出的多个名称中选择了一个——镇海,这个“镇海”的名儿是马士英提出来的,也不见得就有多高明,但是崇祯很有成就感地又当了一个仲裁的角色,隐隐又有了后世一哨定乾坤的感觉。..
对付这帮臣子,崇祯在两年多来积累了无数心得,在驾驭群臣方面愈来愈驾轻就熟。比如象今天这样,自己只是居中裁判,在乱哄哄的头绪中一锤定音。拿这两年的朝政来说,很多朝政的推行看起来只是皇帝支持臣子们的某一种意见而已,不过皇帝的裁定事后证明往往是英明的,大明的群臣面对如此英明的皇帝,实在是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
当然,光是这样还不够,崇祯有时候还得对臣子们说上一些善意的谎言,比如“镇海”号的造价,就是打了埋伏的,实际的造价高了差不多一倍,可是这样的造价暂时是不宜公开的,否则这些臣子们一听说一艘“镇海”就要花这么多钱,指不定会怎样阻挠造船呢!
说起来,后世的好事者总会发表一些剑走偏锋的论调,比如说,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有一种视角,说的是要把一切你需要面对的人作为客户来对待,其中包括同事和下级,遵照“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原则上你也需要取悦你的同事和下级。不能不说,崇祯在取悦臣子这方面也积累了不少心得,比如适当的奖惩、升降,就是很好的手段。对于表现好的臣子,自然要奖励和升迁,包括跟他们说上一些善意的谎言,简而言之,就是要让这些臣子高兴。这些臣子们一高兴,积极性就格外高涨,还特别的配合,当然,你非要用“迎合”的说法,那也由着你。而至于对那些无良又无能的臣子,不仅不能滥用取悦之道,该降职该惩罚一点也不能心慈手软。俗话说“不施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你对反派的臣子越狠,正派的臣子们就会越高兴。
不过,崇祯在造船成本上编织善意的谎言,代价也不小。尽管造军舰主要还是官营企业之间的大协作,但是内中毕竟也有不少官私合营的企业参与,而正在建造的2500吨军舰,其中一艘恰恰是郑芝龙主导的官私合营的企业在建造,有鉴于此,就不再是官营企业左手跟右手结算的事了,造船包括军方购船都差不多变成了市场化的运作。正因为此,崇祯不得不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钱往海军里面贴,当然另一方面,就是采用拖欠货款一途,这是后世军方的惯用伎俩,至少在项目承包者的利润方面,拖欠一段时间不会有事。当然准确来说,这是朝廷对内负债。崇祯在北京的时候,欠薪欠饷,欠得多了去了,心理承受能力真不是吹的。到了南京,这一下好了,以前的欠账一笔勾销,而新的负债毕竟不多,真心而言,如今是一身轻松!至少,无人或明或暗地要债吧!
关于负债造船的计划,只有很少人知道,崇祯、王承恩、公主当然是直接策划者,发债券当然会有很大的阻力,但是曲线负债却是可行的。对于新式工业,由于其出色的获利能力——说是暴利也不夸张,不光是南洋银行,陕商银行也是很乐于提供贷款的。南洋银行对于官营的军工企业,基本上是来者不拒,一律给予贷款支持。工厂取得贷款之后,无疑为崇祯负债发展海军创造了条件,最起码拖欠工厂货款不会导致工厂生产困难。所以,王承恩手下的工厂严格来说不应该差钱,问题是王承恩要的是超常规高速度发展,资金便永远没个够。
为了筹集更多的造船资金,官营的上海造船厂正式改组成为股份制公司,增资扩股,向大明的有钱人公开募股。没想到这次募股引起了一波空前的认购热潮,由于认购者过于踊跃,最后不得不采取抽签的办法,幸亏公主熟知后世各种抽签摇号办法,这才避免了一场认购灾难。
前两天总算平稳完成新股认购,今天的《明报》就登出了龙空阁前日关于股份制的论争。崇祯一边读龙空阁关于股份制的辩论,一边忍不住露出了笑意。
正方的观点表示,股份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比如说,正方将股份制公司的终极目标定位在上市交易,既然要上市交易,就得保证足够利润,因此就不会参与恶性竞争,不会低价倾销,这将有利于根治大明恶性低价竞争的顽症,从而使大明的工商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使得工商业可以承担朝廷的合理商税。如此一来,国富民强,各得其所。
反方则说,股份公司的高利润造成垄断,使得产品价格高企,百姓无法享受廉价产品。公司暴利,朝廷高税,其结果是百姓利益受损。所谓“与民争利”,便是指的这种情形。
于是赞同正方的某甲就指出,高利润并不一定会引起高价格,公司在引进新技术之后成本降低,即使价格不变,利润还是成倍增长,某甲以织布业引入蒸汽机和新型织布机,使得成本大幅下降为例,为自己的辩论提供佐证。
赞同正方的某乙则指出,适度的垄断可以快速提升公司的实力,进而可以不断更新机器,持续引进技术,甚至自行研发技术,从而为公众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大明不仅不能限制垄断,反而要支持适度垄断。只有垄断才能加速形成一批规模型的大公司,这些大公司才能为大众提供高档产品。无法想象小作坊低投入可以产出高档产品。
随即支持反方的就指出,自古官营产业都很有规模,但是最终因为腐败懒惰人浮于事无法维持,无一例外地在竞争中败于私营产业,最后逃不脱被关停的命运。以此说来,垄断将纵容懒惰,甚而滋生腐败,因此股份制并不是灵丹妙药,一切还是要立足于私营产业的发展。
然后支持正方的就辩护道,如果仅仅是官营,那当然会助长腐败和懒惰,官营显然有它的短板。但是股份制突出股份二字,有众多的股东监督,董事会成员作为股东代表,或者推举,或者由选举产生,管理和监控的制度非常完善,可谓最先进的产业组织管理体系,如果上市,还要受到更多的监督管理。而且,股份制不仅法度严谨,而且资源集中,更能做大做强。
------
辩论来辩论去,最终竟然是鼓吹股份制的一方大占上风。想不到股份制在明朝落地之后,竟然风生水起,更受到一班与时俱进的大名人士着意追捧。看了长长的辩论,一众人几乎便要直呼“股份制万能”,甚至“股份制万岁!”,呵呵,大明人士不光炒股,在炒作股份制方面也可谓无与伦比。
大名人士还没有领略到股票泡沫的杀伤力,对股份制不吝赞美之词倒也是情有可原。不过对于垄断的支持,却是崇祯此前难以想象的。多年来,崇祯没有少被扣“与民争利“这顶帽子,嘿嘿,改头换面的垄断居然还有许多人表示理解和支持,这让崇祯感到有些滑稽。话说这垄断的词儿一定是王承恩或者公主漏出去的。
不过,你得承认,对于朝廷来说,垄断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有利于收税,最起码垄断企业是交税大户,这比挨个到人家小作坊收税难度小多了。在大明,要收小工商业者的商税,你知道有多难吗!那还真是一个超级的技术活,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搞定的。后世为了确保中石油这样的垄断大户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交税,发改委拨动调价杠杆的时候,总是要回护中石油,在后世的时候还不理解,到了穿越之后自己当政,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还有,垄断的好处,就是有利于国家打仗,垄断者的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调用到战场上,不要忘了,统治者是垄断者最重要的利益攸关者。
从以上几个层面上来说,无论如何,大明应该扶持一些垄断企业。当然,皇帝只能制人而不能制于人,垄断企业也最好是股份制,让股东们制约高管,起码不能威胁到朝廷。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总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总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