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欢乐土匪闹民国 正文 人物轶事之——赵元任与刘半农

正文 人物轶事之——赵元任与刘半农

目录:欢乐土匪闹民国| 作者:半渡| 类别:历史军事

    (赵元任在本书中即将出场,不过只是一闪而过,半渡笔力不够,三言两语无法刻画好这个人物,就从网上拼凑了些资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赵元任,语言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哈佛博士,后来又是哈佛教授,先后任教于清华,耶鲁,哈佛,伯克莱加州大学。

    赵元任外号赵八哥,精通33种汉语方言,及英、德、法、日、俄、希腊、拉丁等多国语言,甚至其中各国的方言。

    赵元任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可能是一种天赋异禀,别人想学也学不来。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在外国语方面,据赵元任自己说:“在应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没有问题。至于一般用法,则日本、古希腊、拉盯俄罗斯等文字都不成问题。”

    有一次,赵元任在索邦(sorbonne)用法语讲演,用纯粹的标准国定的法国语音,讲完了,听众对他说:“你法国话说得真好,你的法国话比法国人说得都好。”

    胡适在台湾一直很关心大陆的文化动静。毛的诗词他也认真读,见答李淑一的韵跑得没了边,因为赵元任精通方言,便很诚心地请教赵元任,问是不是湖南方言可以这样押,赵答曰否。

    1911年,刘半农为了编一本“骂人专辑”,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粗话启事”,公开征集各地骂人的话。赵元任看到“粗话启事”后,来到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各地方言把刘半农骂了个狗血淋头。随后,周作人也来了,劈头盖脸地用绍兴土话把刘半农又大骂了一顿。几天后,当刘半农去教师上课时,竟又被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学生用方言骂了半天。

    赵元任曾编了一个极“好玩儿”的单音故事,以说明语音和文字的相对独立性。故事名为《施氏食狮史》,通篇只有“shi”一个音,写出来,人人可看懂,但如果只用口说,那就任何人也听不懂了:“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全文九十二字,只有一个发音,却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故事,除了汉语以外,好像还没有类似的作品。

    民国时期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是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

    除了专业人士,现在大多数人对刘半农都有些模糊,但是刘半农造的一个字,我们现在天天都在用。

    汉语中本来没有‘她’这个字,五四以后,鲁迅等人便以‘伊’字代指女他,《阿q正传》,《祝福》都是这样,后来刘半农创造了‘她’这个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

    (这也就是写历史类小说的难处了,太过忠实于历史细节,会对和读者的沟通造成影响,但如果真的有人较真说,古人根本不会这么说话,那时候就没有‘她’这个字,作者也的确无话可辩……小说小说,不必太认真了。)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欢乐土匪闹民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欢乐土匪闹民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