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九十八章 装甲旅
目录:抗日之我为战神| 作者:风雪云中路| 类别:历史军事
每个装甲旅支援火力加上苏制雅各六卡车,加上美制一零五榴弹炮改装的自行榴弹炮六门.用苏制嘎斯m卡车,加上日制九五式野炮,改装的自行野炮四门,外加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重迫击炮。
此外还装备固定在半履带装甲车上,作为自行高射炮的双二三高炮四门。以苏制卡车为地盘的,四联装十四毫米高射机枪六门。卡车的越野能力虽说比不上履带车辆,但是在半履带装甲车数量不足的情况之下,也只能暂时以卡车作为替代品。
用履带车辆改装的自行火炮,基本上都配备给了两个装甲师。而且抗联也没有那么多的二流坦克,可用于改装。先用卡车改装以解决燃眉之急,保证满足装甲旅属炮兵的机动能力,可以跟得上坦克作战。
同时在火炮的选择上,杨震也是下了苦工的。美制一零五榴弹炮数量不多,但是重量却很轻。苏制雅各六卡车载重五吨,腾出的重量可以对卡车的底盘加固,以便可以承担火炮的后坐力。
野炮的选择上,选择九五式野炮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九五式野炮性能的确比不上九零式野炮,但是在重量上更轻。而且九五式野炮弹,与三八式野炮弹是通用的。缴获的数量,也比九零式野炮多。
可供选择的余地,远远的超过九零式野炮。所以在野炮的选择上,最终还是选择了九五式野炮。而与此同时为了减轻后勤压力,除了两个装甲师配备的改装九零式野炮之外。所有步兵师的改型野炮,全部退出了一线。
经过改编,全军拥有装甲旅六个。每个旅共计装备轻型坦克四十辆、中型坦克六十辆、苏制或是德制装甲车十二辆、汽车三百八十辆。此外还装备美制摩托车四十五辆,美制轻型吉普车十二辆。
不过所有旅的编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获得坦克的数量和种类,各个装甲旅的编制都有不同。有的旅下属各个营下辖两个中型坦克连,一个轻型坦克连。有的旅却是正好反过来,装备两个轻型坦克连,一个中型坦克连。
出现这种编制的原因,除了有些部队编制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复杂地形之外,主要还是根据获得的坦克种类和数量来决定的。不过在整个四三年因为受制与获得坦克来源和种类,几乎所有的装甲旅都是第二种编制。
在接受了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制坦克之后。两个装甲师,所有的苏制坦克都被替换了下来。两个装甲师都清一色的改为德制三号和四号坦克,以及德制半履带装甲车,德制轮式装甲车。
原来装备的苏制t三四坦克,抗联自己生产的部分同型坦克,以及苏制装甲车则被转入各个装甲旅作为主战坦克使用。而在编制装甲旅的时候,考虑到维修以及装备保养的问题。将同一国家生产和制造的坦克,尽可能的编入一个旅集中使用。
比如装甲三旅的两个坦克营,每个营都下辖两个十字军巡洋坦克连,一个玛蒂尔达二型坦克连。装甲四旅则是以下辖四个t三四坦克连,两个bt快速坦克连。装甲五旅,则是装备抗联自己生产的两个t三四坦克连,外加四个美制m三轻型坦克连。该旅的装备虽是混编,但还是以美制为主。
原计划这个旅,装备的都是美国坦克。但因为美国人提供的中型坦克,作为交换筹码被交换给苏联人。抗联自己生产的t三四坦克数量又不足,所以只配备了两个连为中型装备,其余的装备还是以美制坦克为主。
至于装甲一旅和二旅,一个清一色的是德制三号坦克。另外一个则是英制十字军巡洋坦克两个连,丘吉尔步兵坦克四个连。这两个连的丘吉尔步兵坦克,是苏联人在四三年初,从自己部队中撤装下来,转交给中国同志的,属于额外赠送到是罕见的没有收费。
一向斤斤计较的苏联人,此次这么大方原因是这批英制丘吉尔步兵坦克,让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在气候炎热、地势平坦,以沙漠为主的北非或是西欧平原,这种坦克也许会发挥很大的威力。但是在泥泞的东线,比玛蒂尔达二还复杂的行走机构,却是让苏军吃足了苦头。
在美军开始提供m三、m四中型坦克数量逐步开始增加,以及自己的t三四坦克产量越来越高后。这批在苏军之中极为不受欢迎的英制坦克,连同玛蒂尔达二型坦克,大部分便退出了一线战斗。
在英制瓦伦丁步兵坦克数量足够后,苏联人干脆将这两种坦克,都转手给了抗联。四三年初,苏联人转交给了抗联六十辆,以替换美援的m三中型坦克。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对于这种坦克实在已经忍无可忍的苏联人,干脆将幸存的五十多余辆也全部转交给了抗联。
这批坦克苏联人不喜欢,抗联也一样不喜欢。行走装置不适应苏联的地形,更不适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形。而且坦克采取小直径负重轮,是整个二战之中坦克之中最独特的。好处很明显,易于生产不说,被击毁一两个也不耽误行走能力。
但坏处也明显,过小的负重轮悬挂行程太小,越野舒适性差到了极点。尽管时速极慢,二十公里的时速与马尔蒂达二一个样子。但是一百公里跑下来,里面的驾驶员几乎都快散架子了。在越野的时候,甚至比一向以人机功能差著称的苏制坦克还要人命。
可这个家伙比玛蒂尔达二型坦克,还要厚实多的装甲,又让人感觉到不用可惜。这种坦克对于抗联来说,整个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过几经考虑,最终还是将这些坦克与十字军坦克编成了一个装甲旅。
好在这种自量产开始一直到整个二战结束,始终是英军主要步兵坦克的苏军眼中的垃圾,英国人只援助给了苏联人三百多辆。除了这一百多辆,剩余的都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库尔斯克战役之中打光。
苏联人转过来的数量并不是太多,倒也免得抗联更加的头疼。否则扔是舍不得,毕竟抗联自身的坦克生产,才刚刚的开始。可不扔,用着简直太他妈的遭罪了,苏军装甲兵曾经经历过的噩梦,对于抗联来说也是一样的。甚至因为维修保养能力更差,噩梦还要长远的多。
不过不管这些装甲旅的装备,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但在杨震的坚持之下,在苏联提供的大批德制坦克抵达,以及美制m三轻型坦克抵达之后,杨震坚持没有扩充装甲师的数量。而是采取了以轻便旅为主要编制,与步兵师调整的初衷是一样的。
日军缺乏大规模的坦克部队,装甲师的编制至少现在对于抗联来说过于笨重,也没有那么大的需要。相对灵活得多的装甲旅编制,还是成了抗联坦克部队编制的首选。仅有的两个装甲师,是为了对抗日军可能会成立的坦克师团做准备的。
不过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前,各方面转交的坦克数量不足,有限的坦克还要补充之前战损。抗联新组建的装甲旅,大部分还都是一个空架子。装备的重点,还是要保证两个装甲师,以及装甲第一、第二旅的完整。
新编成的每个旅,只有部分已经退出一线的苏制t二六坦克作为训练使用。但随着美英两国提供的坦克陆续抵达,以及斯大林格勒、南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国坦克,这些装甲旅到四三年中血肉才逐渐丰满起来。
不过在整个四二下半年以及四三年上半年,美英两国提供的坦克,还是以美制m三轻型坦克,英制马尔蒂达二、十字军、盟约者坦克为主。而那些慢吞吞的马尔蒂达二型坦克,尽管防御力超级牛。
但是这种优点不多,满身缺点的坦克,只能编制成独立坦克团使用。在战时配备给正面突破的步兵师,作为突破手段使用。当然这种越野能力几乎没有的坦克,只能在平原地区作战,山区是不适合这种坦克的。
而就在抗联不断调整部队编制,以应对未来战局的同时。抗联当面的关东军,也在根据当面抗联装备上的变化,不断的在调整自己的武器装备配置以及兵力部署,以便能够应对抗联实力的变化。
整个四二年下半年,四三年上半年,除了空中激战不断之外。地面上在前一次会战之中,明显都元气大伤的抗联和关东军,都在忙着tian舐自己的伤口,抓紧时间恢复元气,为下一次大战做好准备。
因为无论是杨震,还是梅津美治郎都很清楚。下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的大战,恐怕就就是彻底决定东北命运的一战。日本人也许可以接受北满的丢掉,可以接受新京的丢失,但日本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南满这个对他们维持战争至关重要的工业基地丢失的。
而杨震虽说也压根就没有打算在短时间之内,一鼓作气彻底的收复东北。但也正是考虑日本人只要血没有流尽,就不会放弃南满这一点。所以他一直琢磨怎么样利用日本人的这个心态,将整个南满变成一个日本人的绞肉机。
一方面以自己不断想办法搞来的装备,利用装备上的优势,不断的削弱日本人兵力。给日本人的整体国力,不断的放血。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日本人不会放弃南满的态势,减轻华北各大根据地发展所需要承受的压力。
至于杨震要说压根就没有打算彻底彻底收复东北,那也不太可能。毕竟收复南满,他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应对关内战局。甚至可以一鼓作气直下朝鲜半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自己侧翼的威胁。
但是杨震很清楚如果自己真的收复南满,那么自己面对的将不单单是关东军。为了保证南满工业基地的安全,日本人会不惜放弃一部分关内占领区,甚至放弃太平洋战场,来全力保证南满安全的。
此外还装备固定在半履带装甲车上,作为自行高射炮的双二三高炮四门。以苏制卡车为地盘的,四联装十四毫米高射机枪六门。卡车的越野能力虽说比不上履带车辆,但是在半履带装甲车数量不足的情况之下,也只能暂时以卡车作为替代品。
用履带车辆改装的自行火炮,基本上都配备给了两个装甲师。而且抗联也没有那么多的二流坦克,可用于改装。先用卡车改装以解决燃眉之急,保证满足装甲旅属炮兵的机动能力,可以跟得上坦克作战。
同时在火炮的选择上,杨震也是下了苦工的。美制一零五榴弹炮数量不多,但是重量却很轻。苏制雅各六卡车载重五吨,腾出的重量可以对卡车的底盘加固,以便可以承担火炮的后坐力。
野炮的选择上,选择九五式野炮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九五式野炮性能的确比不上九零式野炮,但是在重量上更轻。而且九五式野炮弹,与三八式野炮弹是通用的。缴获的数量,也比九零式野炮多。
可供选择的余地,远远的超过九零式野炮。所以在野炮的选择上,最终还是选择了九五式野炮。而与此同时为了减轻后勤压力,除了两个装甲师配备的改装九零式野炮之外。所有步兵师的改型野炮,全部退出了一线。
经过改编,全军拥有装甲旅六个。每个旅共计装备轻型坦克四十辆、中型坦克六十辆、苏制或是德制装甲车十二辆、汽车三百八十辆。此外还装备美制摩托车四十五辆,美制轻型吉普车十二辆。
不过所有旅的编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获得坦克的数量和种类,各个装甲旅的编制都有不同。有的旅下属各个营下辖两个中型坦克连,一个轻型坦克连。有的旅却是正好反过来,装备两个轻型坦克连,一个中型坦克连。
出现这种编制的原因,除了有些部队编制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复杂地形之外,主要还是根据获得的坦克种类和数量来决定的。不过在整个四三年因为受制与获得坦克来源和种类,几乎所有的装甲旅都是第二种编制。
在接受了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制坦克之后。两个装甲师,所有的苏制坦克都被替换了下来。两个装甲师都清一色的改为德制三号和四号坦克,以及德制半履带装甲车,德制轮式装甲车。
原来装备的苏制t三四坦克,抗联自己生产的部分同型坦克,以及苏制装甲车则被转入各个装甲旅作为主战坦克使用。而在编制装甲旅的时候,考虑到维修以及装备保养的问题。将同一国家生产和制造的坦克,尽可能的编入一个旅集中使用。
比如装甲三旅的两个坦克营,每个营都下辖两个十字军巡洋坦克连,一个玛蒂尔达二型坦克连。装甲四旅则是以下辖四个t三四坦克连,两个bt快速坦克连。装甲五旅,则是装备抗联自己生产的两个t三四坦克连,外加四个美制m三轻型坦克连。该旅的装备虽是混编,但还是以美制为主。
原计划这个旅,装备的都是美国坦克。但因为美国人提供的中型坦克,作为交换筹码被交换给苏联人。抗联自己生产的t三四坦克数量又不足,所以只配备了两个连为中型装备,其余的装备还是以美制坦克为主。
至于装甲一旅和二旅,一个清一色的是德制三号坦克。另外一个则是英制十字军巡洋坦克两个连,丘吉尔步兵坦克四个连。这两个连的丘吉尔步兵坦克,是苏联人在四三年初,从自己部队中撤装下来,转交给中国同志的,属于额外赠送到是罕见的没有收费。
一向斤斤计较的苏联人,此次这么大方原因是这批英制丘吉尔步兵坦克,让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在气候炎热、地势平坦,以沙漠为主的北非或是西欧平原,这种坦克也许会发挥很大的威力。但是在泥泞的东线,比玛蒂尔达二还复杂的行走机构,却是让苏军吃足了苦头。
在美军开始提供m三、m四中型坦克数量逐步开始增加,以及自己的t三四坦克产量越来越高后。这批在苏军之中极为不受欢迎的英制坦克,连同玛蒂尔达二型坦克,大部分便退出了一线战斗。
在英制瓦伦丁步兵坦克数量足够后,苏联人干脆将这两种坦克,都转手给了抗联。四三年初,苏联人转交给了抗联六十辆,以替换美援的m三中型坦克。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对于这种坦克实在已经忍无可忍的苏联人,干脆将幸存的五十多余辆也全部转交给了抗联。
这批坦克苏联人不喜欢,抗联也一样不喜欢。行走装置不适应苏联的地形,更不适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形。而且坦克采取小直径负重轮,是整个二战之中坦克之中最独特的。好处很明显,易于生产不说,被击毁一两个也不耽误行走能力。
但坏处也明显,过小的负重轮悬挂行程太小,越野舒适性差到了极点。尽管时速极慢,二十公里的时速与马尔蒂达二一个样子。但是一百公里跑下来,里面的驾驶员几乎都快散架子了。在越野的时候,甚至比一向以人机功能差著称的苏制坦克还要人命。
可这个家伙比玛蒂尔达二型坦克,还要厚实多的装甲,又让人感觉到不用可惜。这种坦克对于抗联来说,整个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不过几经考虑,最终还是将这些坦克与十字军坦克编成了一个装甲旅。
好在这种自量产开始一直到整个二战结束,始终是英军主要步兵坦克的苏军眼中的垃圾,英国人只援助给了苏联人三百多辆。除了这一百多辆,剩余的都在斯大林格勒,以及库尔斯克战役之中打光。
苏联人转过来的数量并不是太多,倒也免得抗联更加的头疼。否则扔是舍不得,毕竟抗联自身的坦克生产,才刚刚的开始。可不扔,用着简直太他妈的遭罪了,苏军装甲兵曾经经历过的噩梦,对于抗联来说也是一样的。甚至因为维修保养能力更差,噩梦还要长远的多。
不过不管这些装甲旅的装备,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缺点。但在杨震的坚持之下,在苏联提供的大批德制坦克抵达,以及美制m三轻型坦克抵达之后,杨震坚持没有扩充装甲师的数量。而是采取了以轻便旅为主要编制,与步兵师调整的初衷是一样的。
日军缺乏大规模的坦克部队,装甲师的编制至少现在对于抗联来说过于笨重,也没有那么大的需要。相对灵活得多的装甲旅编制,还是成了抗联坦克部队编制的首选。仅有的两个装甲师,是为了对抗日军可能会成立的坦克师团做准备的。
不过在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前,各方面转交的坦克数量不足,有限的坦克还要补充之前战损。抗联新组建的装甲旅,大部分还都是一个空架子。装备的重点,还是要保证两个装甲师,以及装甲第一、第二旅的完整。
新编成的每个旅,只有部分已经退出一线的苏制t二六坦克作为训练使用。但随着美英两国提供的坦克陆续抵达,以及斯大林格勒、南高加索战役结束之后,苏军转交过来的大批德国坦克,这些装甲旅到四三年中血肉才逐渐丰满起来。
不过在整个四二下半年以及四三年上半年,美英两国提供的坦克,还是以美制m三轻型坦克,英制马尔蒂达二、十字军、盟约者坦克为主。而那些慢吞吞的马尔蒂达二型坦克,尽管防御力超级牛。
但是这种优点不多,满身缺点的坦克,只能编制成独立坦克团使用。在战时配备给正面突破的步兵师,作为突破手段使用。当然这种越野能力几乎没有的坦克,只能在平原地区作战,山区是不适合这种坦克的。
而就在抗联不断调整部队编制,以应对未来战局的同时。抗联当面的关东军,也在根据当面抗联装备上的变化,不断的在调整自己的武器装备配置以及兵力部署,以便能够应对抗联实力的变化。
整个四二年下半年,四三年上半年,除了空中激战不断之外。地面上在前一次会战之中,明显都元气大伤的抗联和关东军,都在忙着tian舐自己的伤口,抓紧时间恢复元气,为下一次大战做好准备。
因为无论是杨震,还是梅津美治郎都很清楚。下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的大战,恐怕就就是彻底决定东北命运的一战。日本人也许可以接受北满的丢掉,可以接受新京的丢失,但日本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南满这个对他们维持战争至关重要的工业基地丢失的。
而杨震虽说也压根就没有打算在短时间之内,一鼓作气彻底的收复东北。但也正是考虑日本人只要血没有流尽,就不会放弃南满这一点。所以他一直琢磨怎么样利用日本人的这个心态,将整个南满变成一个日本人的绞肉机。
一方面以自己不断想办法搞来的装备,利用装备上的优势,不断的削弱日本人兵力。给日本人的整体国力,不断的放血。另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利用日本人不会放弃南满的态势,减轻华北各大根据地发展所需要承受的压力。
至于杨震要说压根就没有打算彻底彻底收复东北,那也不太可能。毕竟收复南满,他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应对关内战局。甚至可以一鼓作气直下朝鲜半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自己侧翼的威胁。
但是杨震很清楚如果自己真的收复南满,那么自己面对的将不单单是关东军。为了保证南满工业基地的安全,日本人会不惜放弃一部分关内占领区,甚至放弃太平洋战场,来全力保证南满安全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抗日之我为战神》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抗日之我为战神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