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六十八章 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目录:抗日之我为战神| 作者:风雪云中路| 类别:历史军事
而眼下整个政策之中,最让他不认同的是现在的政府,对人才使用控制过紧,在人才流动的方面有些不讲人情,这一点也是让他很不满意的地方。他之前所在学校教师,如果想要进修或是调动工作是相当困难的。
就像这次他调往哈尔滨,按照规定来说,妻子也应该一并调往哈尔滨。而且那边接收的学校都已经联系完,可通辽本地就是不放人、不给转档案。无奈之下,只能让自己妻子辞职。而不过一个辞职手续,却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听到他口中的这些不满意,杨震笑了笑道:“我首先和你说,你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这一点,你作为教师出身,能够提出这方面的问题,说明你这个老师还是有良心的,是完全为学生着想的。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你的人品不错。”
“不过,你也是知识分子出身,虽说读的是伪满的大学,但是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眼光应该比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要开阔一些。应该知道理工科,对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靠的不是那些艺术和作家。”
“让今天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的事情,不在我们后辈身上重新上演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我们可以因为日本人抢占我国土,杀戮我百姓,掠夺我资源,而与他们不死不休的战斗下去。但是日本人的某些做法,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能从一个比中国还要落后和贫穷,而且自身资源匮乏岛国,走到今天成为一个基本具备了现代化国家基础的工业国。靠的就是明治维新以来,这几十年内不惜代价,建设的现代化工业。”
“甚至可以说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尽管日本人的工业体系无论是产能,还是质量与西方无法相比。但是他们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上的思路,还是值得我们很认真的去研究。”
“日本人的文化基本上出自我中华文化,为什么同一种文化教育出来的两个民族,会走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当然我不主张全盘学习日本人,但我们必须要吸取他们发展思路上的精华。”
“古人都知道师夷之技以制夷,怎么到了我们这代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看看我们派出的那些留日学生,学习的都是什么?军事学了一个一知半解,剩下的都是什么一类的东西。真正国内需要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人去学习。”
“全国到战前,无一个研究日本的机构。反过来,让人家把我们研究了一个底朝天。我们在日本人的面前,几乎是无秘可保。你真的以为关东军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几个胆大妄为的参谋一拍屁股搞出来的?”
“我今天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几个参谋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底气,就是他们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已经研究的透彻到底,才敢于以区区几百人的关东军,就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没有这个底气,即便几个参谋擅自行动,他们的高层也不会允许的。他石原莞尔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为什么坚决反对全面侵华?正说明这个家伙是日本高层内,难得有战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么该吃,什么至少一段时间之内不能碰。知道采取什么样的侵华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采取的蛇吞象战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备这样战略思维的人,至少在国民政府内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军队,不是被九一八事变的胜利冲昏了脑袋。真正按照这个家伙的战略设想而来,那么对中国人来说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让日本有着全面侵华,甚至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本钱的,正是日本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吞并了东北给他们带来的。”
“依靠东北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占据国内大部分的工业资源,作为本土生产不足的补充,才让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国的底气。我们自己花费大力建设的工厂,最终却变成了敌人侵略我们的本钱,这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更是一个穷国。丢掉了东北之后,全国剩余的工业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个零头。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防。”
“没有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即便是现在赶跑了日本人。我们这个国家依旧是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有国无防的局面。如果我们不想我们的子孙后代,重复我们今天的遭遇,那么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现在中国大学的确不少,可一年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学理工的比例很少。我们东北根据地又局限于全国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单靠学文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接手的伪满部分高等教育,说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为了日本人将东北建成他们稳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补充式的教育。尽管也有一些工业和农业等所谓的实业大学,可一年招收的学生还是日本人和朝鲜人为主,其中中国人比例才多少?”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需要的不是什么家、舞蹈家、音乐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理工科人才。文科虽说不能没有,但是在现实需要面前,也只能暂时的放一放。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现培养也来得及。”
“连锅端的方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多问题上,上级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谓站多高、望多远,上级要有上级的考虑,不可能顾全到方方面面。很多问题上,只能从大局着手,至于细微之处也就顾及不到了。”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形势的变化,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毕竟环境在变、形势在变,上级的决策也会根据形势需要而转变的。毕竟这个国家也是需要报刊的编辑、作家和记者,还有音乐家和美术家的。”
“至于人才控制过死,限制了知识分子流动的问题,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可这也没有办法,谁都想去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大城市生活。谁都知道去一个大城市的学校当一个教师,要比在一个位置偏僻的矿区,当一个工程师悠闲的多。”
“要是不按需分配,恐怕一些农村和偏远的小城镇,本就不多的知识分子都要跑光了,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矿山工作?我们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各方面的需求。虽说在很多方面不是很完美,但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是吗?”
“眼下的计划体制虽说死板了一些,但是对于我们的建设,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我们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建设成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给个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这些影响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我们从伪满那里接手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烂摊子。整个教育从体系到模式,基本上可以是为日本人的殖民统治,进行配套或是服务的教育体系。”
“要想改变这种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有人鼓吹伪满教育如何、如何的好,可我想问问这些人,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奴才之外,还能够培养出真正可用的人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外交往,只能用日语一种语言吗?”
“治理一县、一市,乃至一省一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碗水都端平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一步步的去解决。操之过急或是搞一刀切,反倒是容易误事。”
杨震这番话说完,这个男人沉默良久才微微点头。看着他有些微微涨红的脸,杨震笑了笑道:“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些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去努力。而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眼下的体制,虽说也有一定的弊端。但我们应该相信很多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陆续改变。一个新生的政权,总归还是需要我们给与他一定时间,让他真正的成熟起来不是吗?”
“现在看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有一些问题,对于有些学生不是那么的公平。但是就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来看,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就像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军人,有谁问过他们的爱好是什么吗?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选择文科或是理科?谁又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了?”
“相对于这个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还处在文盲阶段。还有相当多的孩子,没有机会读书。这些学生虽然因为不能学习他们想学的东西,也算是一种时运不济。但就全国来说,他们还有机会读书、学习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凡是要从两面来看,的确眼下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但从另外一面来看,这些初高中学生,如果没有根据地内颁布的强制教育法,恐怕他们很多人已经没有机会读书了。在战争开支如此浩大的情况之下,我们还在负担着每一个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三成七。”
“全根据地这么多地方每年的教育经费,除了地方自筹一部分之外,绝大部分依靠财政下拨。全根据地眼下仅仅教师薪金,每年东北人民政府就要贴进去总计高达五百余万元。再加上学生的生活费,学校的兴建与维修经费,一年下来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下拨的经费几乎每一年都在上涨。眼下全东北根据地内,每年用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仅次于军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关系到战争进程的工业建设上投入。”
就像这次他调往哈尔滨,按照规定来说,妻子也应该一并调往哈尔滨。而且那边接收的学校都已经联系完,可通辽本地就是不放人、不给转档案。无奈之下,只能让自己妻子辞职。而不过一个辞职手续,却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听到他口中的这些不满意,杨震笑了笑道:“我首先和你说,你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这一点,你作为教师出身,能够提出这方面的问题,说明你这个老师还是有良心的,是完全为学生着想的。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你的人品不错。”
“不过,你也是知识分子出身,虽说读的是伪满的大学,但是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眼光应该比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要开阔一些。应该知道理工科,对建设一个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真正崛起,靠的不是那些艺术和作家。”
“让今天我们这代人正在经历的事情,不在我们后辈身上重新上演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我们可以因为日本人抢占我国土,杀戮我百姓,掠夺我资源,而与他们不死不休的战斗下去。但是日本人的某些做法,也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能从一个比中国还要落后和贫穷,而且自身资源匮乏岛国,走到今天成为一个基本具备了现代化国家基础的工业国。靠的就是明治维新以来,这几十年内不惜代价,建设的现代化工业。”
“甚至可以说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道路。尽管日本人的工业体系无论是产能,还是质量与西方无法相比。但是他们在国家发展与建设上的思路,还是值得我们很认真的去研究。”
“日本人的文化基本上出自我中华文化,为什么同一种文化教育出来的两个民族,会走到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当然我不主张全盘学习日本人,但我们必须要吸取他们发展思路上的精华。”
“古人都知道师夷之技以制夷,怎么到了我们这代人就不明白这个道理了?看看我们派出的那些留日学生,学习的都是什么?军事学了一个一知半解,剩下的都是什么一类的东西。真正国内需要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人去学习。”
“全国到战前,无一个研究日本的机构。反过来,让人家把我们研究了一个底朝天。我们在日本人的面前,几乎是无秘可保。你真的以为关东军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几个胆大妄为的参谋一拍屁股搞出来的?”
“我今天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这几个参谋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底气,就是他们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已经研究的透彻到底,才敢于以区区几百人的关东军,就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
“没有这个底气,即便几个参谋擅自行动,他们的高层也不会允许的。他石原莞尔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为什么坚决反对全面侵华?正说明这个家伙是日本高层内,难得有战略眼光的人。”
“他知道什么该吃,什么至少一段时间之内不能碰。知道采取什么样的侵华手段,比眼下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采取的蛇吞象战略更能事半功倍。而具备这样战略思维的人,至少在国民政府内我是看不到的。”
“如果日本政府和军队,不是被九一八事变的胜利冲昏了脑袋。真正按照这个家伙的战略设想而来,那么对中国人来说才是真正最可怕的。而让日本有着全面侵华,甚至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本钱的,正是日本人几乎是兵不血刃吞并了东北给他们带来的。”
“依靠东北丰富的煤铁资源,以及占据国内大部分的工业资源,作为本土生产不足的补充,才让日本人有了侵略中国的底气。我们自己花费大力建设的工厂,最终却变成了敌人侵略我们的本钱,这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更是一个穷国。丢掉了东北之后,全国剩余的工业加在一起,不足人家的一个零头。几乎所有的工业制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落后就要挨打,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没有现代化的国防。”
“没有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即便是现在赶跑了日本人。我们这个国家依旧是人家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有国无防的局面。如果我们不想我们的子孙后代,重复我们今天的遭遇,那么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现在中国大学的确不少,可一年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文科生,真正学理工的比例很少。我们东北根据地又局限于全国一隅,原本就是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可用的人才就更少了。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单靠学文是不行的。”
“我们现在接手的伪满部分高等教育,说白了除了奴化教育之外,就是为了日本人将东北建成他们稳固殖民地,而采取的配合和补充式的教育。尽管也有一些工业和农业等所谓的实业大学,可一年招收的学生还是日本人和朝鲜人为主,其中中国人比例才多少?”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需要的不是什么家、舞蹈家、音乐家,是成百上千的掌握了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理工科人才。文科虽说不能没有,但是在现实需要面前,也只能暂时的放一放。等全国都解放了,我们可供招生的底子再好一些,现培养也来得及。”
“连锅端的方式,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多问题上,上级要看的是全局。正所谓站多高、望多远,上级要有上级的考虑,不可能顾全到方方面面。很多问题上,只能从大局着手,至于细微之处也就顾及不到了。”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形势的变化,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毕竟环境在变、形势在变,上级的决策也会根据形势需要而转变的。毕竟这个国家也是需要报刊的编辑、作家和记者,还有音乐家和美术家的。”
“至于人才控制过死,限制了知识分子流动的问题,这的确也是一个问题。可这也没有办法,谁都想去生活条件好一些的大城市生活。谁都知道去一个大城市的学校当一个教师,要比在一个位置偏僻的矿区,当一个工程师悠闲的多。”
“要是不按需分配,恐怕一些农村和偏远的小城镇,本就不多的知识分子都要跑光了,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矿山工作?我们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各方面的需求。虽说在很多方面不是很完美,但这世界上本身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是吗?”
“眼下的计划体制虽说死板了一些,但是对于我们的建设,起到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我们要想在短时间之内,建设成我们自己的工业体系,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一定的牺牲,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给个人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这些影响也不是完全不能克服的。我们从伪满那里接手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个烂摊子。整个教育从体系到模式,基本上可以是为日本人的殖民统治,进行配套或是服务的教育体系。”
“要想改变这种体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有人鼓吹伪满教育如何、如何的好,可我想问问这些人,这种教育模式除了奴才之外,还能够培养出真正可用的人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外交往,只能用日语一种语言吗?”
“治理一县、一市,乃至一省一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碗水都端平的事情,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一步步的去解决。操之过急或是搞一刀切,反倒是容易误事。”
杨震这番话说完,这个男人沉默良久才微微点头。看着他有些微微涨红的脸,杨震笑了笑道:“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些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去努力。而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想眼下的体制,虽说也有一定的弊端。但我们应该相信很多的问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陆续改变。一个新生的政权,总归还是需要我们给与他一定时间,让他真正的成熟起来不是吗?”
“现在看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有一些问题,对于有些学生不是那么的公平。但是就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来看,这个事情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就像那些在战场上厮杀的军人,有谁问过他们的爱好是什么吗?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选择文科或是理科?谁又给他们选择的机会了?”
“相对于这个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还处在文盲阶段。还有相当多的孩子,没有机会读书。这些学生虽然因为不能学习他们想学的东西,也算是一种时运不济。但就全国来说,他们还有机会读书、学习文化,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凡是要从两面来看,的确眼下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但从另外一面来看,这些初高中学生,如果没有根据地内颁布的强制教育法,恐怕他们很多人已经没有机会读书了。在战争开支如此浩大的情况之下,我们还在负担着每一个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每年拨出的教育经费,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三成七。”
“全根据地这么多地方每年的教育经费,除了地方自筹一部分之外,绝大部分依靠财政下拨。全根据地眼下仅仅教师薪金,每年东北人民政府就要贴进去总计高达五百余万元。再加上学生的生活费,学校的兴建与维修经费,一年下来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下拨的经费几乎每一年都在上涨。眼下全东北根据地内,每年用在教育经费上的支出仅次于军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要超过关系到战争进程的工业建设上投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抗日之我为战神》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抗日之我为战神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