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十七节 虚招(下)
目录:伐清| 作者:灰熊猫| 类别:历史军事
杰书的大营扎在徐州城外,这里已经属于江南省。爱睍莼璩.如果确定要进入江南作战,那就几乎不存在路线选择问题,就是好沿着运河向淮安,然后通过高邮到扬州,在瓜州一带寻找机会渡江。现在明军主力据说驻扎在江北,这个态势有些古怪,不过若对方真的打算与清军在江北作战的话,那肯定会选择在运河上的一点,清军的行军路线对方肯定也是心知肚明。
这种双方都了如指掌的行军路线有利也有弊,虽然动向不可能瞒得过敌军的耳目,但也不太可能会遭到伏击,因为熟悉地形的向导太多,而且沿途每一个位置都得到了仔细的研究。尤其是遏必隆的伤心地高邮,辅政大臣很盼望明军会选择在这里应战,然后用一场胜利来祭奠他没来得急赶到增援的先帝。
现在已经进入江南的清军就沿着运河分开,在江南省境内,这一段运河和驿道基本是重合的,这条路线不但方便军队同行、粮草运输,还有情报传输上的优势。徐州北方就是山东地界,陆续赶来的绿营部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江南,他们会先面见杰书和遏必隆,接受他们的安抚和勉励,然后加入到备战的大军中。
徐州北方的驿路通过临城驿连接滕县,继续向北在兖州分叉,,一支通向济南,靠着这条驿路康亲王可以了解山东的情况,不过于七和其他山东大侠都处于苟延残喘状态,山东那边很多天都没有来过急报了;而另外一支驿路则和运河平行,经东平、铜城、高唐以最短距离连接燕京,这条驿路保证了燕京和徐州的联系,而且通过它杰书可以随时掌握运河上的运输、调动情况。
对于明军为何云集江北,遏必隆的看法就是明军野心膨胀,打算和郑成功一样寻找机会和清军决战,如果击败了清军主力,江南就可能又一次出现大范围倒戈的现象——邓名担心这样的处理会给自己造成严重的隐患,但对清廷来说,关注的可不是明军的隐患,而是失去江南的严重后果。一旦江南反正那对清廷来说就是拦喉一刀,失去了东南的赋税就没法养活西北的兵。如果出现雪崩现象导致浙江、福建、湖广都脱离控制而且不能夺回来的话,那清廷就是一夜回到二十年前。
在遏必隆和李国英的反复解释下,杰书也意识到明军的险恶用心,这是一场清军根本败不起的战争,甚至不需要大败,只要一场能让邓名加以利用宣传的小挫,就可能带来灾难姓的后果。用李国英的说法就是:这是一场对邓名来说赚多赔少的赌博,他赌输了顶多是死点人,而清廷赌输了就可能会失去半壁江山——如果长江以南得而复失,就是李国英都会对清廷是否能统一天下产生怀疑。
既然绝对输不起,连小败仗都不能打,康亲王的军事行动就必须要格外的小心,兵力永远不嫌多,而且只要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打赢,就根本不要去动打一仗的念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信心膨胀的明军没有利用他们水师的优势在长江上打游击,看起来会和清军在扬州府境内打一场野战,使得他们的水师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今天上午,前去瓜州的燕京使者返回了徐州,他们已经见到了邓名并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回复。
这支使者团是打着鲜明的旗号沿着驿道去扬州的,所以一路平安无事,一踏入淮安府就得到了两江和漕运总督衙门的重兵贴身保护,把他们一路护送到扬州,然后又被扬州的绿营护送到了明军营地前。
对于邓名的回复,杰书和遏必隆都很关心,顺治已经死了快三年了,最初的愤怒和羞辱感已经消散了大半,就算遏必隆还盼望着有机会祭奠先帝,也能意识到这种愿望不足以和朝廷的安危相比。
多铎进攻南京的时候,带着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八旗部队,而这次康亲王的十万大军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汉人,满八旗只有可怜巴巴的三千人作为督战队。满人的男丁只剩下四万出头,而皇太极时代的精兵强将,就算没有死在这二十年里,也都在燕京家里抱孙子讲故事了。
“邓名怎么说,朝廷的条件有没有让他显得心动?”见到使者后,康亲王立刻问道。
“邓名非常心动,他显得对谈判相当急迫。”使者答道,邓名在看完燕京的条款后立刻表示,他会尽快让使者带着他的反建议回燕京复命。
听说邓名的这个表现后,杰书和遏必隆对视了一眼,对方急于求和的表现让他们顿时生出了停止议和的念头来,因为这种表现很可能说明邓名遇到了什么难以克服的内部问题,或许清廷咬紧牙关再坚持一小段时间,邓名集团就又会像当年的孙可望一样分崩离析。
不过使者了解到邓名遭到了他同盟的一致反对,除了川军以外就没有哪路兵马支持议和,
至少不会公开附和邓名的的主张。
得知邓名在盟友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后,遏必隆感到朝廷的计划遇到了一点麻烦,因为本来朝廷琢磨这若是邓名流露出厌战情绪的话,可以传播这个消息来离间邓名和他盟友的关系——燕京本以为邓名不会完全不在乎他主战派的形象的,所以会拒绝承认议和谈判的存在,而满清方面则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完全可以对外宣传是招安——当然,招安一个击杀了先帝的反贼也是够丢脸了。
“最后因为所有人都反对,邓名说他无法立刻答应朝廷的招安请求,不过他还是给了回文。”
使者把邓名给的回文递上,其实这就是邓名的反建议,其中说为了长江沿岸的百姓能安居乐业,邓名愿意暂停攻势四年,让百姓能够修养生息,作为回报,清廷首先要停止攻击明军领地四年,不仅是四川,也包括其他打着明军旗号的部队,认证截止时间就是停火协议生效时间;其次,清廷允许明军船只自由进入长江,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也不得抽税;为了保证以上协议的顺利实施,邓名要求川陕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漕运总督四位总督和沿江各位巡抚都遣一子去成都,以保证他们不会私下做小动作破坏停火协议。
邓名称他认为这个停火协议是通向明清和谈的坚实一步,因为他为人光明磊落,所以也不会在和平来临前要求清廷主动出让省份地盘,所以停火协议以实际控制线为准,不要求清廷额外的补偿,除非邓名能够说服盟友和永历天子接受最终的和约。反过来,在停火协议达成前,邓名也不会停止军事行动。
“这贼,连暂时罢兵都做不到,如何能够让朝廷相信他是真心想就抚的?”杰书冷冷地说道,当初和郑成功谈判的时候,至少闽军还会做出暂停进攻的姿态来,虽然事后证明郑成功和张煌言是在偷偷积聚力量想搞一把大的。
“邓名说,既然这个‘停火协议’达成前双方都有行动的自由,那谁也不用担心这是对方的缓兵之……”
听到这里杰书也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这个邓名中缓兵之计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看起来终于要吸取教训了。
“这样才能放心大胆地谈下去,而且谁要是认为谈判吃亏,完全可以继续打下去直到打或者谈出一个满意的接过来。”
听完了使者的报告,遏必隆觉得这个方案和朝廷的预想有些不同,虽然邓名不要求割让省份就先实现停火显得很有利,说不定将来还能因此少给点地盘,但这个让督抚遣子入质很麻烦。邓名的回文中坚称人质很重要,避免督抚因为想立功而擅开边衅,不过若是这样的条件一公布,谁都知道这不是招安了而确实是平等谈判了。
当然,邓名的真实目的是给通邓的督抚找一个更好的把儿子送成都的理由,虽然林启龙可以偷偷地送,但如果有一个合理合法的借口,对督抚们来说当然更好。
“邓名说他愿意继续谈判,也会努力说服夔东贼和舟山贼和他共进退,不过在达成前不会停止作战。”杰书知道这就意味着邓名仍享有阻击、伏击、攻击清军的自由——即使达成了协议、无论是对着皇天后土还是祖宗神灵发誓,杰书也认为自己还是有攻打明军的完全自由,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权衡是否合算。
所以看到邓名居然在这个问题上实话实说,杰书都有点感动了。
“听说邓名这个人信誉很好?”遏必隆也听说过不少关于邓名的传闻,他向李国英求证道。
虽然李国英不能把释放券、优惠券、用牛换人等事例都拿出来作证,但在这个问题上他觉得有必要让康亲王和辅政大臣了解他们的敌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不定这也是邓名的致命弱点:“邓名这个人……嗯……”本来李国英想说非常狡诈,但猛然想起为了解释邓名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中缓兵之计,他已经把邓名形容为天生厚道:“邓名有个怪癖,那就是说话算数,奴才认为他将来一定会败死在这上面。”
遏必隆沉思了一下:“可惜这其实是和谈而不是招安,我们只好相信他是个重诺,不然就很好探一下邓名是否有诚意了。”
“大人的意思可是让邓名剃头?”李国英反问道,他知道当年索尼就用这招测出来其实郑成功毫无诚意。
遏必隆点了点头。
“这招对郑成功有用对邓名没用,虽然不是招安而是议和,但奴才敢说,邓名完全不介意剃头,都不用威胁,只要给他一万两银子他就能当着使者的面剃头,大不了等使者走了他再剃个光头好了。”李国英蛮有把握地说道:“邓名
在川、滇的时候,剃头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这种双方都了如指掌的行军路线有利也有弊,虽然动向不可能瞒得过敌军的耳目,但也不太可能会遭到伏击,因为熟悉地形的向导太多,而且沿途每一个位置都得到了仔细的研究。尤其是遏必隆的伤心地高邮,辅政大臣很盼望明军会选择在这里应战,然后用一场胜利来祭奠他没来得急赶到增援的先帝。
现在已经进入江南的清军就沿着运河分开,在江南省境内,这一段运河和驿道基本是重合的,这条路线不但方便军队同行、粮草运输,还有情报传输上的优势。徐州北方就是山东地界,陆续赶来的绿营部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江南,他们会先面见杰书和遏必隆,接受他们的安抚和勉励,然后加入到备战的大军中。
徐州北方的驿路通过临城驿连接滕县,继续向北在兖州分叉,,一支通向济南,靠着这条驿路康亲王可以了解山东的情况,不过于七和其他山东大侠都处于苟延残喘状态,山东那边很多天都没有来过急报了;而另外一支驿路则和运河平行,经东平、铜城、高唐以最短距离连接燕京,这条驿路保证了燕京和徐州的联系,而且通过它杰书可以随时掌握运河上的运输、调动情况。
对于明军为何云集江北,遏必隆的看法就是明军野心膨胀,打算和郑成功一样寻找机会和清军决战,如果击败了清军主力,江南就可能又一次出现大范围倒戈的现象——邓名担心这样的处理会给自己造成严重的隐患,但对清廷来说,关注的可不是明军的隐患,而是失去江南的严重后果。一旦江南反正那对清廷来说就是拦喉一刀,失去了东南的赋税就没法养活西北的兵。如果出现雪崩现象导致浙江、福建、湖广都脱离控制而且不能夺回来的话,那清廷就是一夜回到二十年前。
在遏必隆和李国英的反复解释下,杰书也意识到明军的险恶用心,这是一场清军根本败不起的战争,甚至不需要大败,只要一场能让邓名加以利用宣传的小挫,就可能带来灾难姓的后果。用李国英的说法就是:这是一场对邓名来说赚多赔少的赌博,他赌输了顶多是死点人,而清廷赌输了就可能会失去半壁江山——如果长江以南得而复失,就是李国英都会对清廷是否能统一天下产生怀疑。
既然绝对输不起,连小败仗都不能打,康亲王的军事行动就必须要格外的小心,兵力永远不嫌多,而且只要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打赢,就根本不要去动打一仗的念头。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信心膨胀的明军没有利用他们水师的优势在长江上打游击,看起来会和清军在扬州府境内打一场野战,使得他们的水师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今天上午,前去瓜州的燕京使者返回了徐州,他们已经见到了邓名并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回复。
这支使者团是打着鲜明的旗号沿着驿道去扬州的,所以一路平安无事,一踏入淮安府就得到了两江和漕运总督衙门的重兵贴身保护,把他们一路护送到扬州,然后又被扬州的绿营护送到了明军营地前。
对于邓名的回复,杰书和遏必隆都很关心,顺治已经死了快三年了,最初的愤怒和羞辱感已经消散了大半,就算遏必隆还盼望着有机会祭奠先帝,也能意识到这种愿望不足以和朝廷的安危相比。
多铎进攻南京的时候,带着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八旗部队,而这次康亲王的十万大军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汉人,满八旗只有可怜巴巴的三千人作为督战队。满人的男丁只剩下四万出头,而皇太极时代的精兵强将,就算没有死在这二十年里,也都在燕京家里抱孙子讲故事了。
“邓名怎么说,朝廷的条件有没有让他显得心动?”见到使者后,康亲王立刻问道。
“邓名非常心动,他显得对谈判相当急迫。”使者答道,邓名在看完燕京的条款后立刻表示,他会尽快让使者带着他的反建议回燕京复命。
听说邓名的这个表现后,杰书和遏必隆对视了一眼,对方急于求和的表现让他们顿时生出了停止议和的念头来,因为这种表现很可能说明邓名遇到了什么难以克服的内部问题,或许清廷咬紧牙关再坚持一小段时间,邓名集团就又会像当年的孙可望一样分崩离析。
不过使者了解到邓名遭到了他同盟的一致反对,除了川军以外就没有哪路兵马支持议和,
至少不会公开附和邓名的的主张。
得知邓名在盟友中公开讨论这个问题后,遏必隆感到朝廷的计划遇到了一点麻烦,因为本来朝廷琢磨这若是邓名流露出厌战情绪的话,可以传播这个消息来离间邓名和他盟友的关系——燕京本以为邓名不会完全不在乎他主战派的形象的,所以会拒绝承认议和谈判的存在,而满清方面则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完全可以对外宣传是招安——当然,招安一个击杀了先帝的反贼也是够丢脸了。
“最后因为所有人都反对,邓名说他无法立刻答应朝廷的招安请求,不过他还是给了回文。”
使者把邓名给的回文递上,其实这就是邓名的反建议,其中说为了长江沿岸的百姓能安居乐业,邓名愿意暂停攻势四年,让百姓能够修养生息,作为回报,清廷首先要停止攻击明军领地四年,不仅是四川,也包括其他打着明军旗号的部队,认证截止时间就是停火协议生效时间;其次,清廷允许明军船只自由进入长江,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也不得抽税;为了保证以上协议的顺利实施,邓名要求川陕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漕运总督四位总督和沿江各位巡抚都遣一子去成都,以保证他们不会私下做小动作破坏停火协议。
邓名称他认为这个停火协议是通向明清和谈的坚实一步,因为他为人光明磊落,所以也不会在和平来临前要求清廷主动出让省份地盘,所以停火协议以实际控制线为准,不要求清廷额外的补偿,除非邓名能够说服盟友和永历天子接受最终的和约。反过来,在停火协议达成前,邓名也不会停止军事行动。
“这贼,连暂时罢兵都做不到,如何能够让朝廷相信他是真心想就抚的?”杰书冷冷地说道,当初和郑成功谈判的时候,至少闽军还会做出暂停进攻的姿态来,虽然事后证明郑成功和张煌言是在偷偷积聚力量想搞一把大的。
“邓名说,既然这个‘停火协议’达成前双方都有行动的自由,那谁也不用担心这是对方的缓兵之……”
听到这里杰书也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这个邓名中缓兵之计的次数实在是太多了,看起来终于要吸取教训了。
“这样才能放心大胆地谈下去,而且谁要是认为谈判吃亏,完全可以继续打下去直到打或者谈出一个满意的接过来。”
听完了使者的报告,遏必隆觉得这个方案和朝廷的预想有些不同,虽然邓名不要求割让省份就先实现停火显得很有利,说不定将来还能因此少给点地盘,但这个让督抚遣子入质很麻烦。邓名的回文中坚称人质很重要,避免督抚因为想立功而擅开边衅,不过若是这样的条件一公布,谁都知道这不是招安了而确实是平等谈判了。
当然,邓名的真实目的是给通邓的督抚找一个更好的把儿子送成都的理由,虽然林启龙可以偷偷地送,但如果有一个合理合法的借口,对督抚们来说当然更好。
“邓名说他愿意继续谈判,也会努力说服夔东贼和舟山贼和他共进退,不过在达成前不会停止作战。”杰书知道这就意味着邓名仍享有阻击、伏击、攻击清军的自由——即使达成了协议、无论是对着皇天后土还是祖宗神灵发誓,杰书也认为自己还是有攻打明军的完全自由,唯一的问题就是要权衡是否合算。
所以看到邓名居然在这个问题上实话实说,杰书都有点感动了。
“听说邓名这个人信誉很好?”遏必隆也听说过不少关于邓名的传闻,他向李国英求证道。
虽然李国英不能把释放券、优惠券、用牛换人等事例都拿出来作证,但在这个问题上他觉得有必要让康亲王和辅政大臣了解他们的敌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说不定这也是邓名的致命弱点:“邓名这个人……嗯……”本来李国英想说非常狡诈,但猛然想起为了解释邓名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中缓兵之计,他已经把邓名形容为天生厚道:“邓名有个怪癖,那就是说话算数,奴才认为他将来一定会败死在这上面。”
遏必隆沉思了一下:“可惜这其实是和谈而不是招安,我们只好相信他是个重诺,不然就很好探一下邓名是否有诚意了。”
“大人的意思可是让邓名剃头?”李国英反问道,他知道当年索尼就用这招测出来其实郑成功毫无诚意。
遏必隆点了点头。
“这招对郑成功有用对邓名没用,虽然不是招安而是议和,但奴才敢说,邓名完全不介意剃头,都不用威胁,只要给他一万两银子他就能当着使者的面剃头,大不了等使者走了他再剃个光头好了。”李国英蛮有把握地说道:“邓名
在川、滇的时候,剃头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伐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伐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