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二章 青州印象
目录:三国第一强兵| 作者:鲈州鱼| 类别:玄幻奇幻
话一说开,心情就敞亮了,再品尝美味的时候,众人都发出了和太史慈差不多的感慨。
畅快!痛快!
这下大家都用不着胡思乱想的瞎琢磨了,做事也不用顾虑多多,畏手畏脚,只要放手去做就行。摸索中的各项新政令,也用不着担心一次不能到位,大可通过民间反馈,进行持续性的修正。
有齐威王当年的范例在,这种新模式理解起来也不难,何况还有糜竺在前面顶着呢。马上就要成立的商会,算是这个模式的第一个试点,如果商会取得初步成功,接下来的农会、工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难度。
肩上没了压力,先前的那些难题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国渊决定将垦荒令做些修改,加点细则上去。以他的才干,当然不会想不到这么简单的办法,他只是担心,修改王羽亲手修订的法令,会不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因此第一时间就否决了,现在没了压力,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小心翼翼了。
既然东渡没有政治宣传方面的特殊意义,王修想得也不是那么多了。既然主公认为东渡对青州有益,那就进行呗,反正只要主公下命令的时候,是保持了理智的,那就不会错,即便错了,也是开拓时代必须付出的代价。
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绝大多数难题都迎刃而解,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新政的推行,会慢慢的被导入正轨。
晚宴一直持续到了深夜,在田丰这位老臣的提醒下,这才散了席。
宾主尽欢。
只有小孔明的心情有些复杂。拒绝了糜竺同车的邀请。他拉着庞统步行回程。
夜已深沉,无人的街道上静悄悄的,只有水一般的月光洒在屋顶、地上,映出一片朦胧清凉的光晕。
“士元,你怎么看?”诸葛亮突然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声,随即又补充了几句,让问题更加明确:“青州新政,每一项单独拿出来,似乎都是有前例可循。但与那些典故却不尽相同,放在一起之后,更是一团乱麻,让人欲辩无从,你觉得。这种施政方法,真能行得通吗?”
庞统老老实实的摇摇头:“我不知道。”
在他看来,青州的一切都很新奇,让他大开眼界,而那位比他大不了几岁的骠骑将军,更是他所见所知的大人物中,最为独立特行的一位。
无论是在对待自己的亲切态度上。还是在众人面前挥洒自如的谈吐举止,亦或施政时大刀阔斧的魄力,都让他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觉得。这趟青州之行没白来。
至于政务上的举措对不对,老实说,庞统不怎么关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来青州不是出仕的,而是求学的。那些举措中的深意尚未理解。要怎么去评判其对错呢?
他曾经急切过,想着要改变现状,一鸣惊人。可在与王羽见面后,他急切的心情平复了,因为他感受到了对方的重视。他要一鸣惊人,本来就是希望得到认同,现在得到了,还有什么可急的?
庞统很淡定,诸葛亮也习惯了好友的沉默,他喃喃道:“在荆州时,听说青州的施政,我一直觉得,王将军是个很霸道的人,在军中和幕府中都是令行禁止,因此才颁下了诸多不怎么合理的政令,可这两天的所见,似乎不是这样啊。”
他扳着手指,眉头紧皱:“元皓先生乃是河北名士,其家族在巨鹿很有名望;子尼先生是大儒郑玄的高第,家世虽然差了点,可受的也是很正统的熏陶;叔治……可是,抑制世家,重视商业、农工并重这些政略都是不依常规的,可他们偏偏就视若寻常,真是太奇怪了。”
在诸葛亮原来的想象中,在王羽的淫威下,青州的幕僚们应该都是战战兢兢,小心过活,故而青州新政中这些倒行逆施的政策才得以施行。
可实际一看,王羽不但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独断专行,与众臣相处时,倒是好像朋友一般,随意得很。就拿今天吃芥末的那个恶作剧来说,这种玩笑,哪是君主与臣子应该开的?
可王羽偏偏就做了,做得那么自然,那么随意,那么顺理成章,丝毫没有失了体统的意思。而青州众臣也没谁觉得羞愤又或怎样,在回过味的那一刹那,这些智者脸上露出的,分明是长者对晚辈的调皮无可奈何,爱怜不已的神态。
这么和谐的相处方式,即便是在以礼贤名士而为名的刘表府上,也是不可能看得到的。
庞统话不多,但心思却很灵活,他敏锐的感受到了同伴的烦恼,于是出言开解道:“反正这一趟没来错,孔明,你还是留下来多看看吧?”
“……”
庞统没能得到回应,但从同伴渐渐变得坚定的脚步中,他察觉到了什么,于是,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一夜无话。
第二天也是个大晴天,庞统一早起来,发现负责接待的换人了。从荆州与三人一道同来的石韬不见了终影,代之的是个胖子——这不是寻常的胖子,通过昨天的晚宴,庞统已能认出青州大部分的重量级人物了。
“文和先生,怎么是您来了?”诸葛亮也吓了一跳,年纪再小,也不妨碍他理解贾诩在青州的地位,他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师啊!怎么会来做接待这种旁枝末节的工作?王将军对自己几人到底有多重视啊?
“怎么,我不能来么?”贾诩笑眯眯的说着,指指庞统,道:“我是来接你们的,今天带你们去书院看看。不管怎么说,你们正常的学业还是要继续的,泰山书院草建,时间尚短,应该是比不过鹿门山的,不过这里的教习倒也不比鹿门山差太多……”
“不敢。”庞统连忙谦辞。
鹿门山书院的顶梁柱是他叔叔庞德公,水镜先生和黄承彦都有帮衬。而泰山书院的顶梁柱是王羽的老丈人蔡邕,其他诸如孔融、管宁、邴原也都是在青州,乃至中原享誉一方的人物。
更何况,路上他还听说了不少小道消息,比如兖州名士边让对泰山书院颇有赞誉,客居徐州的大儒郑玄也有意返乡,在泰山书院出任教授之类。
两家的学术水准到底孰高孰低,没比过,谁也不敢做定论,可要说泰山书院的教习比鹿门山差,这就太离谱了,庞统可不敢坦然受之,让叔叔遭世人诟病。
“用不着这么小心,言者无罪,等到了书院,你就知道了。”贾诩脸上笑意不减,拍拍庞统肩膀,又温和的向诸葛亮笑笑,示意二人跟着他走。
高唐城原本就不大,在袁绍攻城那一次,城内的民居也是拆了个七七八八,后来重建,直接就建到城外去了,城内除了军政要员的府邸外,没什么可居住的地方。
贾诩一边走,一边介绍,庞统二人很快就对高唐城有了相当全面的了解。
“……中心的两条大路与城门相连,将城内分成了四个区域,东北是各个官署所在,西北是住宅区,南城都是书院范畴,西面是经史政法类的,东面是军事工艺类的,学员的住宿在城外……”
庞统很惊奇,忍不住的问道:“书院比官署还大?”
“是啊,书院里有这么多学生吗?”诸葛亮也很诧异,紧跟着问道。
贾诩笑答道:“学生当然没这么多,不过迟早会有的,到时候,说不定整个内城都会让给书院呢。”
“那官署呢?”诸葛亮觉得又一项常识被颠覆了。
“随便换个地方呗。”贾诩耸耸肩,指指北面,又指指西面,一脸无所谓的说道:“北面三十里就是平原城,西面五十里是鄃城,城防修得都不错,去哪儿都行。”
“……”诸葛亮和庞统对视一眼,眼中的惊讶都无以复加。
昨天去过骠骑将军府,以为王羽是故意要示人以节俭,搏个好名声呢。结果现在这么一看,人家压根没将这些当回事啊。建了个很有人气的高唐城,却不是为了自己居住,反倒做好了给书院让地方的准备,他这是图一啥呢?
“有个繁华都会的好处很多,但没必要和官署放在一起。官署办的事,需要清静,而书院要学的东西,却与市井息息相关,所以书院留在高唐是最合理的……”
贾诩有问必答,但每次给出答案,都会给诸葛亮二人带来新的疑问。传统的理念,官署衙门才应该设在繁荣地带,毕竟是管理百姓么。而书院应该找个山清水秀,没有人烟的地方,才方便苦读。
“不然。”面对二人的疑问,贾诩摆摆手道:“学以致用,光是在深山里闭门苦读有什么用?司农的官员若不辨黍麦,不知农时,何以司农?管理商业的若不懂行情,如何分门别类的管理、征税?更别提那些学兵法军略,或是工艺的了,没有实践,光是读书又有何用?”
疑惑愈深,两个未来的大才,对青州的印象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却也越来越模糊了。
青州,真是个颠覆常识的地方。(未完待续)
畅快!痛快!
这下大家都用不着胡思乱想的瞎琢磨了,做事也不用顾虑多多,畏手畏脚,只要放手去做就行。摸索中的各项新政令,也用不着担心一次不能到位,大可通过民间反馈,进行持续性的修正。
有齐威王当年的范例在,这种新模式理解起来也不难,何况还有糜竺在前面顶着呢。马上就要成立的商会,算是这个模式的第一个试点,如果商会取得初步成功,接下来的农会、工会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难度。
肩上没了压力,先前的那些难题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国渊决定将垦荒令做些修改,加点细则上去。以他的才干,当然不会想不到这么简单的办法,他只是担心,修改王羽亲手修订的法令,会不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因此第一时间就否决了,现在没了压力,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小心翼翼了。
既然东渡没有政治宣传方面的特殊意义,王修想得也不是那么多了。既然主公认为东渡对青州有益,那就进行呗,反正只要主公下命令的时候,是保持了理智的,那就不会错,即便错了,也是开拓时代必须付出的代价。
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绝大多数难题都迎刃而解,还有一些无法解决的,也只是暂时的。随着新政的推行,会慢慢的被导入正轨。
晚宴一直持续到了深夜,在田丰这位老臣的提醒下,这才散了席。
宾主尽欢。
只有小孔明的心情有些复杂。拒绝了糜竺同车的邀请。他拉着庞统步行回程。
夜已深沉,无人的街道上静悄悄的,只有水一般的月光洒在屋顶、地上,映出一片朦胧清凉的光晕。
“士元,你怎么看?”诸葛亮突然没头没脑的问了一声,随即又补充了几句,让问题更加明确:“青州新政,每一项单独拿出来,似乎都是有前例可循。但与那些典故却不尽相同,放在一起之后,更是一团乱麻,让人欲辩无从,你觉得。这种施政方法,真能行得通吗?”
庞统老老实实的摇摇头:“我不知道。”
在他看来,青州的一切都很新奇,让他大开眼界,而那位比他大不了几岁的骠骑将军,更是他所见所知的大人物中,最为独立特行的一位。
无论是在对待自己的亲切态度上。还是在众人面前挥洒自如的谈吐举止,亦或施政时大刀阔斧的魄力,都让他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觉得。这趟青州之行没白来。
至于政务上的举措对不对,老实说,庞统不怎么关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来青州不是出仕的,而是求学的。那些举措中的深意尚未理解。要怎么去评判其对错呢?
他曾经急切过,想着要改变现状,一鸣惊人。可在与王羽见面后,他急切的心情平复了,因为他感受到了对方的重视。他要一鸣惊人,本来就是希望得到认同,现在得到了,还有什么可急的?
庞统很淡定,诸葛亮也习惯了好友的沉默,他喃喃道:“在荆州时,听说青州的施政,我一直觉得,王将军是个很霸道的人,在军中和幕府中都是令行禁止,因此才颁下了诸多不怎么合理的政令,可这两天的所见,似乎不是这样啊。”
他扳着手指,眉头紧皱:“元皓先生乃是河北名士,其家族在巨鹿很有名望;子尼先生是大儒郑玄的高第,家世虽然差了点,可受的也是很正统的熏陶;叔治……可是,抑制世家,重视商业、农工并重这些政略都是不依常规的,可他们偏偏就视若寻常,真是太奇怪了。”
在诸葛亮原来的想象中,在王羽的淫威下,青州的幕僚们应该都是战战兢兢,小心过活,故而青州新政中这些倒行逆施的政策才得以施行。
可实际一看,王羽不但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独断专行,与众臣相处时,倒是好像朋友一般,随意得很。就拿今天吃芥末的那个恶作剧来说,这种玩笑,哪是君主与臣子应该开的?
可王羽偏偏就做了,做得那么自然,那么随意,那么顺理成章,丝毫没有失了体统的意思。而青州众臣也没谁觉得羞愤又或怎样,在回过味的那一刹那,这些智者脸上露出的,分明是长者对晚辈的调皮无可奈何,爱怜不已的神态。
这么和谐的相处方式,即便是在以礼贤名士而为名的刘表府上,也是不可能看得到的。
庞统话不多,但心思却很灵活,他敏锐的感受到了同伴的烦恼,于是出言开解道:“反正这一趟没来错,孔明,你还是留下来多看看吧?”
“……”
庞统没能得到回应,但从同伴渐渐变得坚定的脚步中,他察觉到了什么,于是,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一夜无话。
第二天也是个大晴天,庞统一早起来,发现负责接待的换人了。从荆州与三人一道同来的石韬不见了终影,代之的是个胖子——这不是寻常的胖子,通过昨天的晚宴,庞统已能认出青州大部分的重量级人物了。
“文和先生,怎么是您来了?”诸葛亮也吓了一跳,年纪再小,也不妨碍他理解贾诩在青州的地位,他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师啊!怎么会来做接待这种旁枝末节的工作?王将军对自己几人到底有多重视啊?
“怎么,我不能来么?”贾诩笑眯眯的说着,指指庞统,道:“我是来接你们的,今天带你们去书院看看。不管怎么说,你们正常的学业还是要继续的,泰山书院草建,时间尚短,应该是比不过鹿门山的,不过这里的教习倒也不比鹿门山差太多……”
“不敢。”庞统连忙谦辞。
鹿门山书院的顶梁柱是他叔叔庞德公,水镜先生和黄承彦都有帮衬。而泰山书院的顶梁柱是王羽的老丈人蔡邕,其他诸如孔融、管宁、邴原也都是在青州,乃至中原享誉一方的人物。
更何况,路上他还听说了不少小道消息,比如兖州名士边让对泰山书院颇有赞誉,客居徐州的大儒郑玄也有意返乡,在泰山书院出任教授之类。
两家的学术水准到底孰高孰低,没比过,谁也不敢做定论,可要说泰山书院的教习比鹿门山差,这就太离谱了,庞统可不敢坦然受之,让叔叔遭世人诟病。
“用不着这么小心,言者无罪,等到了书院,你就知道了。”贾诩脸上笑意不减,拍拍庞统肩膀,又温和的向诸葛亮笑笑,示意二人跟着他走。
高唐城原本就不大,在袁绍攻城那一次,城内的民居也是拆了个七七八八,后来重建,直接就建到城外去了,城内除了军政要员的府邸外,没什么可居住的地方。
贾诩一边走,一边介绍,庞统二人很快就对高唐城有了相当全面的了解。
“……中心的两条大路与城门相连,将城内分成了四个区域,东北是各个官署所在,西北是住宅区,南城都是书院范畴,西面是经史政法类的,东面是军事工艺类的,学员的住宿在城外……”
庞统很惊奇,忍不住的问道:“书院比官署还大?”
“是啊,书院里有这么多学生吗?”诸葛亮也很诧异,紧跟着问道。
贾诩笑答道:“学生当然没这么多,不过迟早会有的,到时候,说不定整个内城都会让给书院呢。”
“那官署呢?”诸葛亮觉得又一项常识被颠覆了。
“随便换个地方呗。”贾诩耸耸肩,指指北面,又指指西面,一脸无所谓的说道:“北面三十里就是平原城,西面五十里是鄃城,城防修得都不错,去哪儿都行。”
“……”诸葛亮和庞统对视一眼,眼中的惊讶都无以复加。
昨天去过骠骑将军府,以为王羽是故意要示人以节俭,搏个好名声呢。结果现在这么一看,人家压根没将这些当回事啊。建了个很有人气的高唐城,却不是为了自己居住,反倒做好了给书院让地方的准备,他这是图一啥呢?
“有个繁华都会的好处很多,但没必要和官署放在一起。官署办的事,需要清静,而书院要学的东西,却与市井息息相关,所以书院留在高唐是最合理的……”
贾诩有问必答,但每次给出答案,都会给诸葛亮二人带来新的疑问。传统的理念,官署衙门才应该设在繁荣地带,毕竟是管理百姓么。而书院应该找个山清水秀,没有人烟的地方,才方便苦读。
“不然。”面对二人的疑问,贾诩摆摆手道:“学以致用,光是在深山里闭门苦读有什么用?司农的官员若不辨黍麦,不知农时,何以司农?管理商业的若不懂行情,如何分门别类的管理、征税?更别提那些学兵法军略,或是工艺的了,没有实践,光是读书又有何用?”
疑惑愈深,两个未来的大才,对青州的印象越来越清晰的同时,却也越来越模糊了。
青州,真是个颠覆常识的地方。(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第一强兵》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第一强兵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