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七章 王羽很忙
目录:三国第一强兵| 作者:鲈州鱼| 类别:玄幻奇幻
这段时间,王羽也很忙。
特别是诸葛亮刚来的那几个月,几乎每隔一两天,两人就要进行一番论战,难解难分的,不争持上两三个时辰就不能算完。
开始论战只是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但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始是将军府的幕僚闻讯来围观,后来更是成为了书院的热议话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王羽和诸葛亮的论战,就相当于王羽主导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碰撞。只要不是被情绪蒙蔽了双眼,否则道理往往就是越辩越明的,王羽一次次的说服诸葛亮,引起后者的深思,其实就是对传统思想中弊端的修正和说明。
帝王心术和权术的关系;
世家豪强与积善之家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农、工、商,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何共同作用,使社会变得繁荣的理论;
以及文武如何平衡;对海外的开拓到底是得不偿失,还是开发金矿……等等等等。
在二人的激辩中,王羽是为了留住这位天才人物,而诸葛亮则是赌上了一口不平之气,两人各持观点,都是挖空心思的想要驳倒对方。
在这样的碰撞中,王羽甚至也想到了很多从前未尝想清楚的道理,诸葛亮更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不少新思想。
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在垦荒令的修订中,提出以调节税率的方式对法令做出修正。他提出的那项政策中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均贫富的理念。
而在来荆州之前,亦或在历史上,诸葛亮的世家理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在历史上他的用人中,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听刘备劝告,坚持要重用的马谡,其实就是家世很好,很有世家子的风仪,故而才令得诸葛亮非常欣赏。
离开了传统气氛浓郁的荆州,来到了处处都显露着不寻常的青州,诸葛亮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而他的不服输。也给青州的幕僚和书院的学员们带来了福音。
王羽从前不喜欢多解释,除了贾诩和田丰这种举一反三的聪明人之外,将军府的幕僚大多都有些懵懂,稀里糊涂的按照王羽的指示办事,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王羽倒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没办法,他不可能事事都解释明白。其实在他心里,本来也没有一个很完整,很系统的治政理念,往往都是遇到什么事了,就仔细想想,后世或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可借鉴的。想到之后,就稍加改动,传达给众幕僚。
没办法,他只是个特种兵。又不是历史学家或者政治家,哪里懂得那么多啊?
而青州的臣僚们对王羽敬畏有加,他不解释,当然没人会寻根问底的追问。为主君者。本来就喜欢保持神秘感,将军府的幕僚没有傻子。谁会做这种坏规矩的事?
要知道,华夏的传统就是,潜规则往往比明令更强大。而上位者的帝王心术,就是华夏最大的潜规则,想出人头地的人,是必须要学习的科目。
但诸葛亮不同,他本来就是来找茬的,这行为虽然带了点孩童的稚气,可他本来也才十一周岁而已,再怎么少年老成,也不可能和成年人有一样的思考方式。
对这意外的福音,青州众臣非常欢迎,反正主公自己都不计较,干嘛不趁机听听,也好解开心中的诸多疑团呢?
每到诸葛亮登门挑战——按照诸葛亮自己的说法是这样,但以包括庞统、石韬在内的所有人的视角看来,诸葛亮这就是上门求教来着,只是方式有点激烈。
一到这一天,将军府立刻人满为患,开始只是贾诩、田丰等重臣,后来连将军府中的普通幕僚都加入进来了。再后来,在外任职的郡守、县令,也纷纷提出了要求,想要回高唐观礼,倒像是个盛大的节日一般。
有鉴于此,贾诩想了个办法,干脆给诸葛亮定了个规矩,只有在休沐日这一天,他才能上门,平时若有疑问或者发现了问题,就暂且记下,等休沐日一并解决。
诸葛亮这时也意识到自己引起的轰动了,但他也没有拒绝的意思。
事无不可对人言,以两人的身份,自己输了一百次、一千次都不要紧,只要当众赢了一次,就彻底翻盘了。相反,王羽的广博见识,和深邃得不似凡人的思想理念虽然令人震惊,但诸葛亮相信,只要自己足够虚心和努力,两人之间的差距就会一直减小,直到被追平。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王羽的理念逐渐完善,逐渐系统化,开始变得深入人心起来。这是在一开始,只是一心要留住诸葛亮的王羽也始料未及的结果。
当然,这个无心插柳的结果,是王羽喜闻乐见的。
两人激辩了大半年,算是有了些成效。一方面,少年诸葛亮的思想开始转变,另一方面,日渐上了轨道的新政,也没那么多毛病可挑了。诸葛亮从一休沐一登门,逐渐改成了两休沐一登门,到了腊月,诸葛亮已经半个多月没照面,令得王羽甚是想念。
不过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来的少了,王羽才能得到难得的空闲。但诸葛亮不来,并不代表王羽就没事做了,除了将军府的军政大事之外,他还有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那就是调教没过门的妻子,黄月英。
这里说的调教,当然不是婚前培训那些,对一个比诸葛亮还小一岁的小萝莉下手,王羽还没那么饥渴和禽兽,他对黄月英的调教,其实和对诸葛亮做的差不多,就是领域有所不同罢了。
第一次去书院的时候,黄月英赢了赌注,不出王羽预料的提出了要求,要王羽教她那些她闻所未闻的学问。
水车运作的机械原理;船只航海涉及的结构学和力学原理;造纸、火药涉及的化学原理;甚至包括滑翔翼能飞起来的诸多相关知识。总而言之,她就是要把王羽学过的基础物理、化学知识学个遍。
在这个时代。这种要求是很重大的要求,这些技术的每一项拿出去,都能轻易在诸侯间引起轰动,特别是造纸、火药和滑翔翼,说是价值万金亦不为过。
王羽在河东挥手之间,摧破雄城,靠的就是火药。根据白波四将的说法,这两年来,白波军中混入的探子中。倒有一多半是为了探查此事而来。
攻城是这个时代的大难题,即便孙坚那样的牛人,攻城靠的也是凭借过人的勇武,身先士卒振奋士气的蚁附攻城战法,损耗很大。成功率也低。一旦遇到众志成城的坚强守军,又有充足的粮草储备,攻城就会变成难以完成的任务。
历史上曹操水淹下邳,关羽水淹樊城,诸葛亮在陈仓被郝昭挡住不得寸进,都是很好的事例,证明了这时代攻城战的高难度。
在河北大战之中。张颌死守鄃县,张飞死守高唐,并挑衅袁绍,激起强攻。都是出于这个道理。
张颌打算在鄃县消耗青州军的锐气,为袁绍的大军营造战机,结果王羽没上当,反倒用情报战和心理战搞得他灰头土脸。里外不是人。而若非袁绍的大军在高唐城下消耗了太多的士气和兵力,王羽的突袭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得手。得手了效果也不可能那么好。
所以,爆破攻城术的作用是很大,很能牵动人心的。若是拿去卖,即便对技术、工匠各种鄙视的诸侯、名士,也会放下架子,用荣华富贵的许诺来交换这项技术。
至于纸,就更不用说了。
自蔡伦造纸至今,纸一直就没受到多大重视,华夏的文人本来就有守旧的倾向,蔡侯纸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因此纸的应用规模一直很小。
然而,从古自今,一旦某项技术和战争扯上关系,其受到的重视,立刻会成倍增长,一如火药,一如青州纸。自纸甲在龙凑之战中面世之后,各方诸侯无不闻风而动,探寻着纸甲的奥秘。
甲坚兵利,军队的战力就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想实现却很难,因为消耗的物资太过庞大。纸甲看起来正是解决难题的钥匙。
纸甲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不高,捅破一层纸,想到了,就很简单了。而且当初太史慈在清渊城诈败,伏杀颜良的那一战中,曾丢弃了许多纸甲,用以诱敌。颜良虽然死了,但战利品却被高览、曹仁等人给收缴了,事后参战的几路诸侯都分到了一份。
华夏的聪明人有的是,仿制很快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最后却卡在材料这一关上面。
纸甲的防御力,关键看纸的数量和质量,纸叠的越厚,防御力就越高,同时重量也越大。纸甲本来就占了个轻便的便宜,要是搞得太重,和铁甲就没什么区别了,而纸甲相对铁甲,其实要笨重很多,近战的防御力也差。
想要弥补这个缺陷,就只能靠纸的质量,提高单层纸的防御力。青州纸无论白皙程度,还是韧性,都比蔡侯纸强得多,后者是用麻布之类的材料制作的,纤维当然比不过竹木制作的青州纸。
于是,造纸的技术,也成了各路诸侯案头最紧要的事务之一。
这场亲事之所以成行,黄承彦到底是如何考虑的,外人不得而知,但以黄月英的本心来说,她倒有一多半是冲着这些传闻中的技术而来。
本以为王羽纵然肯传授,也是像其他名匠那样,多方考验之后,才一点点的传授出来。小姑娘的心思敏锐,性子却很急,等不得那么久,所以借着赢得赌约的机会提出了要求。
谁想到王羽本来就是打得这个主意,两人一拍即合。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王羽一边和诸葛亮辩论各种理念,一边向黄月英倾囊传授,指望着借助后者的天份,将自然科学的理念,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系统化起来。
通过半年来的接触,王羽发现,黄月英对化学似乎兴致寥寥,她的天份主要集中在物理方面,特别是机械原理和力学。
王羽怀疑,如果不是传统的限制,牛顿的几大定律,会不会首先出现在华夏,出现在汉朝。他现在不怀疑历史上的木牛流马、连环弩到底出自谁手了,诸葛亮就是挂了个名,真正的高手在他背后藏着呢!
正是因为天才少女的出现,海船的建造进度比预期中还快,乐观估计,就在新年前后,海船就可以下水试航了。运气好的话,东渡计划明年春天就可以展开。
前景十分乐观。(未完待续)
特别是诸葛亮刚来的那几个月,几乎每隔一两天,两人就要进行一番论战,难解难分的,不争持上两三个时辰就不能算完。
开始论战只是在他们两人之间进行,但很快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始是将军府的幕僚闻讯来围观,后来更是成为了书院的热议话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王羽和诸葛亮的论战,就相当于王羽主导的新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碰撞。只要不是被情绪蒙蔽了双眼,否则道理往往就是越辩越明的,王羽一次次的说服诸葛亮,引起后者的深思,其实就是对传统思想中弊端的修正和说明。
帝王心术和权术的关系;
世家豪强与积善之家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农、工、商,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如何共同作用,使社会变得繁荣的理论;
以及文武如何平衡;对海外的开拓到底是得不偿失,还是开发金矿……等等等等。
在二人的激辩中,王羽是为了留住这位天才人物,而诸葛亮则是赌上了一口不平之气,两人各持观点,都是挖空心思的想要驳倒对方。
在这样的碰撞中,王羽甚至也想到了很多从前未尝想清楚的道理,诸葛亮更是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不少新思想。
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在垦荒令的修订中,提出以调节税率的方式对法令做出修正。他提出的那项政策中体现出来的,其实就是均贫富的理念。
而在来荆州之前,亦或在历史上,诸葛亮的世家理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这一点,在历史上他的用人中,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听刘备劝告,坚持要重用的马谡,其实就是家世很好,很有世家子的风仪,故而才令得诸葛亮非常欣赏。
离开了传统气氛浓郁的荆州,来到了处处都显露着不寻常的青州,诸葛亮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而他的不服输。也给青州的幕僚和书院的学员们带来了福音。
王羽从前不喜欢多解释,除了贾诩和田丰这种举一反三的聪明人之外,将军府的幕僚大多都有些懵懂,稀里糊涂的按照王羽的指示办事,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王羽倒也不是故作深沉。而是没办法,他不可能事事都解释明白。其实在他心里,本来也没有一个很完整,很系统的治政理念,往往都是遇到什么事了,就仔细想想,后世或历史上有没有什么可借鉴的。想到之后,就稍加改动,传达给众幕僚。
没办法,他只是个特种兵。又不是历史学家或者政治家,哪里懂得那么多啊?
而青州的臣僚们对王羽敬畏有加,他不解释,当然没人会寻根问底的追问。为主君者。本来就喜欢保持神秘感,将军府的幕僚没有傻子。谁会做这种坏规矩的事?
要知道,华夏的传统就是,潜规则往往比明令更强大。而上位者的帝王心术,就是华夏最大的潜规则,想出人头地的人,是必须要学习的科目。
但诸葛亮不同,他本来就是来找茬的,这行为虽然带了点孩童的稚气,可他本来也才十一周岁而已,再怎么少年老成,也不可能和成年人有一样的思考方式。
对这意外的福音,青州众臣非常欢迎,反正主公自己都不计较,干嘛不趁机听听,也好解开心中的诸多疑团呢?
每到诸葛亮登门挑战——按照诸葛亮自己的说法是这样,但以包括庞统、石韬在内的所有人的视角看来,诸葛亮这就是上门求教来着,只是方式有点激烈。
一到这一天,将军府立刻人满为患,开始只是贾诩、田丰等重臣,后来连将军府中的普通幕僚都加入进来了。再后来,在外任职的郡守、县令,也纷纷提出了要求,想要回高唐观礼,倒像是个盛大的节日一般。
有鉴于此,贾诩想了个办法,干脆给诸葛亮定了个规矩,只有在休沐日这一天,他才能上门,平时若有疑问或者发现了问题,就暂且记下,等休沐日一并解决。
诸葛亮这时也意识到自己引起的轰动了,但他也没有拒绝的意思。
事无不可对人言,以两人的身份,自己输了一百次、一千次都不要紧,只要当众赢了一次,就彻底翻盘了。相反,王羽的广博见识,和深邃得不似凡人的思想理念虽然令人震惊,但诸葛亮相信,只要自己足够虚心和努力,两人之间的差距就会一直减小,直到被追平。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王羽的理念逐渐完善,逐渐系统化,开始变得深入人心起来。这是在一开始,只是一心要留住诸葛亮的王羽也始料未及的结果。
当然,这个无心插柳的结果,是王羽喜闻乐见的。
两人激辩了大半年,算是有了些成效。一方面,少年诸葛亮的思想开始转变,另一方面,日渐上了轨道的新政,也没那么多毛病可挑了。诸葛亮从一休沐一登门,逐渐改成了两休沐一登门,到了腊月,诸葛亮已经半个多月没照面,令得王羽甚是想念。
不过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来的少了,王羽才能得到难得的空闲。但诸葛亮不来,并不代表王羽就没事做了,除了将军府的军政大事之外,他还有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那就是调教没过门的妻子,黄月英。
这里说的调教,当然不是婚前培训那些,对一个比诸葛亮还小一岁的小萝莉下手,王羽还没那么饥渴和禽兽,他对黄月英的调教,其实和对诸葛亮做的差不多,就是领域有所不同罢了。
第一次去书院的时候,黄月英赢了赌注,不出王羽预料的提出了要求,要王羽教她那些她闻所未闻的学问。
水车运作的机械原理;船只航海涉及的结构学和力学原理;造纸、火药涉及的化学原理;甚至包括滑翔翼能飞起来的诸多相关知识。总而言之,她就是要把王羽学过的基础物理、化学知识学个遍。
在这个时代。这种要求是很重大的要求,这些技术的每一项拿出去,都能轻易在诸侯间引起轰动,特别是造纸、火药和滑翔翼,说是价值万金亦不为过。
王羽在河东挥手之间,摧破雄城,靠的就是火药。根据白波四将的说法,这两年来,白波军中混入的探子中。倒有一多半是为了探查此事而来。
攻城是这个时代的大难题,即便孙坚那样的牛人,攻城靠的也是凭借过人的勇武,身先士卒振奋士气的蚁附攻城战法,损耗很大。成功率也低。一旦遇到众志成城的坚强守军,又有充足的粮草储备,攻城就会变成难以完成的任务。
历史上曹操水淹下邳,关羽水淹樊城,诸葛亮在陈仓被郝昭挡住不得寸进,都是很好的事例,证明了这时代攻城战的高难度。
在河北大战之中。张颌死守鄃县,张飞死守高唐,并挑衅袁绍,激起强攻。都是出于这个道理。
张颌打算在鄃县消耗青州军的锐气,为袁绍的大军营造战机,结果王羽没上当,反倒用情报战和心理战搞得他灰头土脸。里外不是人。而若非袁绍的大军在高唐城下消耗了太多的士气和兵力,王羽的突袭也不可能那么轻易得手。得手了效果也不可能那么好。
所以,爆破攻城术的作用是很大,很能牵动人心的。若是拿去卖,即便对技术、工匠各种鄙视的诸侯、名士,也会放下架子,用荣华富贵的许诺来交换这项技术。
至于纸,就更不用说了。
自蔡伦造纸至今,纸一直就没受到多大重视,华夏的文人本来就有守旧的倾向,蔡侯纸本身的质量不过关,因此纸的应用规模一直很小。
然而,从古自今,一旦某项技术和战争扯上关系,其受到的重视,立刻会成倍增长,一如火药,一如青州纸。自纸甲在龙凑之战中面世之后,各方诸侯无不闻风而动,探寻着纸甲的奥秘。
甲坚兵利,军队的战力就强,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懂,想实现却很难,因为消耗的物资太过庞大。纸甲看起来正是解决难题的钥匙。
纸甲的技术含量本来就不高,捅破一层纸,想到了,就很简单了。而且当初太史慈在清渊城诈败,伏杀颜良的那一战中,曾丢弃了许多纸甲,用以诱敌。颜良虽然死了,但战利品却被高览、曹仁等人给收缴了,事后参战的几路诸侯都分到了一份。
华夏的聪明人有的是,仿制很快取得了相当的进展,最后却卡在材料这一关上面。
纸甲的防御力,关键看纸的数量和质量,纸叠的越厚,防御力就越高,同时重量也越大。纸甲本来就占了个轻便的便宜,要是搞得太重,和铁甲就没什么区别了,而纸甲相对铁甲,其实要笨重很多,近战的防御力也差。
想要弥补这个缺陷,就只能靠纸的质量,提高单层纸的防御力。青州纸无论白皙程度,还是韧性,都比蔡侯纸强得多,后者是用麻布之类的材料制作的,纤维当然比不过竹木制作的青州纸。
于是,造纸的技术,也成了各路诸侯案头最紧要的事务之一。
这场亲事之所以成行,黄承彦到底是如何考虑的,外人不得而知,但以黄月英的本心来说,她倒有一多半是冲着这些传闻中的技术而来。
本以为王羽纵然肯传授,也是像其他名匠那样,多方考验之后,才一点点的传授出来。小姑娘的心思敏锐,性子却很急,等不得那么久,所以借着赢得赌约的机会提出了要求。
谁想到王羽本来就是打得这个主意,两人一拍即合。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王羽一边和诸葛亮辩论各种理念,一边向黄月英倾囊传授,指望着借助后者的天份,将自然科学的理念,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方式系统化起来。
通过半年来的接触,王羽发现,黄月英对化学似乎兴致寥寥,她的天份主要集中在物理方面,特别是机械原理和力学。
王羽怀疑,如果不是传统的限制,牛顿的几大定律,会不会首先出现在华夏,出现在汉朝。他现在不怀疑历史上的木牛流马、连环弩到底出自谁手了,诸葛亮就是挂了个名,真正的高手在他背后藏着呢!
正是因为天才少女的出现,海船的建造进度比预期中还快,乐观估计,就在新年前后,海船就可以下水试航了。运气好的话,东渡计划明年春天就可以展开。
前景十分乐观。(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三国第一强兵》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三国第一强兵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