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朝堂各派齐心协力
目录:晚清神捕| 作者:乔尼小样儿| 类别:历史军事
清晨紫禁城养心殿,东宫慈安太后、西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两人并排坐定,犹如好姐妹一样,座位靠拢在一起。眼前是一道慈竹帘子,让她们看人要从慈竹帘子缝隙里看向大殿里的大臣。而那几名上书房大臣只能看见一道帘子,身影隐约的两宫太后神龙首不见尾。
同治皇帝载淳端坐在龙座上,头戴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身穿明黄颜色龙袍,腰间系明黄丝织朝带。朝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宝石、东珠。 载淳翻看李国楼上书的原始版本的十一条陈条,静默不语,谁都不知他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恭亲王奕訢(老六)依然坐在瓷凳之上,头戴头戴缎台冠,身穿土黄颜色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朝珠是用金黄色绦丝,缀有108颗东珠挂在脖颈上。
奕訢眼眸含着精光扫视大殿左右的几名上书房大臣,长期把持摄政王的宝座养成了他内敛稳重的性格,而又不怒自威的仪表。
醇亲王奕譞(老七)、庆亲王奕劻(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体仁阁大学士文祥站在左侧,他们是皇族,身份贵重居于左侧。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他们两人得以进入上书房,是两宫太后制约恭亲王奕訢权力的手段,分掉一部分总理府的权柄。
奕譞三十余岁,身高一米六五左右,身形偏瘦,留有八字须,水泡眼。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清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奕譞为人低调,唯两宫太后指令是从。但正因为奕譞性格懦弱,非常识时务,为人谦恭有礼,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宠。
奕劻已经四十余岁,长脸、隆鼻、瘦骨嶙峋,也留有八字须,此时他虽然得以步入上书房,进入大清国权力的最高层,在同治皇帝载淳大婚时,才封为庆亲王,属于大器晚成,心里忿忿不平。他非常嫉妒恭亲王奕訢总理大臣的权势,是朝堂上保守派的领袖,也是两宫太后制约恭亲王奕訢的重要砝码。
体仁阁大学士文祥,五十余岁,白发皓首,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第二号人物及总理衙门大臣。1865年,署户部尚书,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在满人大臣之中属能文能武的能臣,是两宫太后倚重的股肱之臣。也是恭亲王奕訢的左膀右臂,奕訢制定的政策得以在朝堂通过,文祥居功至伟。
北洋通商事物大臣李鸿章、内阁大学士李鸿藻、协办大学士翁同龢,依次排列在大殿的右侧。
翁同龢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已经快要五十岁,三缕长须,头发斑白,身形伟岸。他也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品序上已经和李鸿藻一样。大清共设有六位大学士头衔,为位及文臣的尊称,需要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升上去,翁同龢比李鸿藻的荣誉头衔低一级。
大清三日小朝会的格局,如今就有他们几人组成,有时还会加入其它朝廷重臣,但这几位属于雷打不动的要员。
见礼过后,这些人都由同治皇帝赐坐,几名太监搬來瓷登恭请二位王爷和四位一品大员入座。
如今同治皇帝载淳即将亲政,他提拔两位老师,辅佐他亲政,也在情理之中。朝堂格局也为之一变,清流派一下子在朝堂占据主导地位。一股暗流在朝堂上涌动,大清的爱国志士都盼望和八国联军一较高低的那一天,早点到來,重新收回各地的租界,最想做的事,就是和俄国人打仗,把海参崴等失地重新收复。
此时大清帝国对于洋人的态度,卑躬屈膝,极尽献媚,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关系和睦。洋人不仅买枪买炮买军舰给大清国,甚至组织洋枪队,替大清帝国消灭太平天国以及东捻,两路造反派已经被消灭殆尽。
但大清帝国最为担心的国家就是北方的邻居“北极熊”俄国,因为俄国有吞并大清帝国的野心,趁着新疆动乱,占据伊犁地区。
其次是法国,两国在安南已经打过一仗,刘永福率领一支“中和团黑旗军”在河内近郊击毙法军统帅安邺,逼迫法军退出北圻地区(红河两岸地区)。所以刘永福被安南国王封为三宣副提督,所部黑旗军也北圻合法化,成了不归安南调遣的边防军。如今常驻安南北圻地区,刘永福的黑旗军已有三千人的规模。
而英国突然变成大清的友谊之邦,国家大事,还会向着大清国,政治利益面前,沒有永远的敌人。李鸿章和新上任的英国领事夏巴里刚签订完成一笔军舰交易,两艘铁皮军舰的合约刚完成。
但是李鸿藻和翁同龢入主上书房,清流派的爱国热血冲动又有了市场,恭亲王奕訢在此时抛出李国楼的陈条,正是抛砖引玉,狠狠打压清流派的气焰。因为李国楼陈条里,有一条就是说大清不能轻言开战,谁敢陈述和“八国联军”开打,就让他们上前线去,若是不敢去前线,就回老家养老,别光说空话。
几名皇亲国戚和一品大臣手里都拿着李国楼陈条的副本,正在养心殿上打嘴仗。翁同龢慷慨激昂的请求皇上,让他去练兵。而文祥在另一边讥笑翁同龢快五十岁的人,只会在演武场挥挥令旗,练出來的兵,也是假把式,不懂兵的人,不要误人子弟。
李鸿藻沒有去听翁同龢和文祥打嘴仗,而是看着手里的陈条,心里感觉奇怪,一个新科进士,还沒有正式迈入朝堂,为何要在朝会上谈论李国楼的陈条呢?李国楼的陈条已经在总理府衙门讨论过,十一条的内容,朝堂上的重臣早已知道。当时恭亲王并沒有支持李国楼的主张,而是狠狠的痛批了其中好几条主张,连陈条旁边的批注,沒有几句好话。为何突然改弦更张,把无关痛痒的,当是只有九品官头衔的李国楼的主张,让两宫太后和皇上來倾听。李国楼的陈条里,虽然不同意和洋人开战,认为大清国依然需要卧薪尝胆,遵循韬光养略的策略。但好几条和洋务派不和,而且有很大的分歧,为何恭亲王、李鸿章、文祥,三人联合在一起捧这么一个年轻人呢?
醇亲王奕譞遵循千言不如一默,静静的坐着研读手里的陈条,谁也看不出他心里想什么?其实不用去猜,养心殿的人都知道,奕譞在等慈禧太后发话,太后娘娘怎么说?他的风向标就往哪里飘。奕譞才情绝佳,善于书写诗词,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专出神童,每一代都有文采冠绝的人。皇族里最有才华的三位“皇叔”就在养心殿里坐着,他绝不是沒有思想的人,而是为了在朝堂之上屹立不倒。聪明人选择了明哲保身,奕譞一逐字逐句的研究陈条旁边恭亲王的批注,长时间憋着不说话,也是要有真功夫的。
庆亲王奕劻早已憋不住了,他有什么不知道?李国楼要献给李鸿章一千万两白银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心里只有二个字“恨”“嫉”,恨只恨他沒有捞到好处,所以在沒有得到好处以前,他是不会说李国楼好话的。奕劻是个贪财之人,出自他门下的人,都要贿赂他巨额钱财。奕劻属于有钱好说话的人,欲壑难填的贪欲,让他恼恨李国楼拜在恭亲王门下了。
庆亲王奕劻心里知道,李国楼是天子门生,以后就是同治皇帝的嫡系。又被两宫娘娘取中探花郎,前途不可限量。今日朝会就是在不停的谈论李国楼的陈条,就是说慈禧太后要用此人。
庆亲王奕劻想通此中深意,反正來日还早,定要狠敲一笔李国楼钱财,李国楼竟尔送给李鸿藻一尊三尺高的翡翠观音,怪不得李鸿藻沒有和翁同龢,同声壑气,互为依托。他也要一尊玉观音,不敲诈李国楼十万两白银,誓不罢休!
庆亲王强忍着心里的恨意,稳重老练的笑道:“恭喜太后娘娘,恭喜皇上,我们大清后继有人。探花郎李国楼乃社稷之臣,身处在刑部尚能为朝廷分忧,提出的主张,切中时弊。虽然还不成熟,但已有高瞻远瞩的雄才。李国楼有创办学堂的能力,长于规划布局,善于筹措经费,已在替恭亲王创办‘亲民新风尚学校’,为国家公派留洋做准备。正好把创办‘清中大学’也一起交予李国楼。臣保举李国楼做清中大学首席学政,开发十王府街的神机营旧址,那里闲置已久,正好用作创办‘清中大学’,臣也正好尽一份绵薄之力,做清中大学第一任校长。”
庆亲王奕劻多聪明,想要从李国楼手里得到好处,就要在差事上捆绑在一起。政事、军事的权柄,大都掌握在恭亲王手里,他插不上手。只能另辟蹊径,把一件原本被他否决的事,创办西方式大学“清中大学”,突然提上日程。这样恭亲王欢喜还來不及,朝堂上沒有人会反对他的主张。
话音刚落,恭亲王奕訢急忙站起,躬身道:“本王附议庆亲王提议。”
保守派首脑庆亲王奕劻突然脑子搭错,想要创办西方式样的大学,铁树开花,百年等一回。恭亲王奕訢也沒有想到朝会上突然会有变故,有人会保举李国楼做一件毫不相干的事,但千载难逢啊。今儿是庆亲王提出來的,恭亲王奕訢想都沒想赶紧附和。
李鸿藻也站起,躬身道:“臣也附议。”
“臣也附议。”其他几位重臣俱都站起,向同治皇帝施礼。
同治皇帝载淳毫不犹豫的说:“嗯,朕准奏。庆亲王乃为国举贤,不辞辛苦。朕心甚慰,创办清中大学势在必行。这桩利国为民的事情,也只有庆亲王当得起重任。”
慈禧太后在帘子后面,扬声问道:“庆亲王,那里离法国公使馆太近了,会不会被洋人投诉啊?”
十王府街就是后世的王府井,因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这里建立王府,以豫王多泽府规模最大。十王府街的繁华,得益于老东安市场,那里原本是明代一座王府,清初封给吴三桂,改称平西王府。三藩之乱之后,王府改成神机营的操场,为八旗子弟驻扎,但后期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已成国中之国。神机营的操场已经空置许多年,朝廷不知把这块地方派什么用,怕引起洋人的不满。此时慈禧提出这个问題,就是有这个担忧。
庆亲王奕劻好似老谋深算,捋须两撇大胡须,洒然而笑道:“禀太后娘娘,洋人最注重教育,看我们效仿他们的学校,得知我们在神机营的操场创办西方式样的大学,屁都不敢放,欢迎还來不及呢。不会照会我们洋务大臣李中堂的,李中堂,你说对吗?”
“嗯,庆亲王老成持重,想到的周到啊。”李鸿章也赶紧附和,大喜事一桩接一桩,老顽固今儿怎么了?李鸿章闹糊涂了。
“嗯······准奏!”慈禧声音悦耳,让在堂的人都大喜过望,养心殿里的人,心往一处想,能跟得上历史的潮流,国家必将兴旺发达,两位太后娘娘高兴的把手牵着一起。难得朝堂上洋务派、清流派、保守派,三派代表一堂和气,有这么多老成持重的臣子保驾护航,同治皇帝亲政将会国泰民安,让大清走向繁荣昌盛。
同治皇帝载淳端坐在龙座上,头戴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身穿明黄颜色龙袍,腰间系明黄丝织朝带。朝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宝石、东珠。 载淳翻看李国楼上书的原始版本的十一条陈条,静默不语,谁都不知他脑海里在想些什么?
恭亲王奕訢(老六)依然坐在瓷凳之上,头戴头戴缎台冠,身穿土黄颜色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图案为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朝珠是用金黄色绦丝,缀有108颗东珠挂在脖颈上。
奕訢眼眸含着精光扫视大殿左右的几名上书房大臣,长期把持摄政王的宝座养成了他内敛稳重的性格,而又不怒自威的仪表。
醇亲王奕譞(老七)、庆亲王奕劻(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体仁阁大学士文祥站在左侧,他们是皇族,身份贵重居于左侧。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他们两人得以进入上书房,是两宫太后制约恭亲王奕訢权力的手段,分掉一部分总理府的权柄。
奕譞三十余岁,身高一米六五左右,身形偏瘦,留有八字须,水泡眼。字“朴庵”,号“九思堂主人”,又号“退潜主人”。清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奕譞为人低调,唯两宫太后指令是从。但正因为奕譞性格懦弱,非常识时务,为人谦恭有礼,为人处事的小心谨慎,得到慈禧太后的恩宠。
奕劻已经四十余岁,长脸、隆鼻、瘦骨嶙峋,也留有八字须,此时他虽然得以步入上书房,进入大清国权力的最高层,在同治皇帝载淳大婚时,才封为庆亲王,属于大器晚成,心里忿忿不平。他非常嫉妒恭亲王奕訢总理大臣的权势,是朝堂上保守派的领袖,也是两宫太后制约恭亲王奕訢的重要砝码。
体仁阁大学士文祥,五十余岁,白发皓首,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第二号人物及总理衙门大臣。1865年,署户部尚书,率神机营赴东北镇压王达、马傻子起义。在满人大臣之中属能文能武的能臣,是两宫太后倚重的股肱之臣。也是恭亲王奕訢的左膀右臂,奕訢制定的政策得以在朝堂通过,文祥居功至伟。
北洋通商事物大臣李鸿章、内阁大学士李鸿藻、协办大学士翁同龢,依次排列在大殿的右侧。
翁同龢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已经快要五十岁,三缕长须,头发斑白,身形伟岸。他也是同治皇帝的老师,品序上已经和李鸿藻一样。大清共设有六位大学士头衔,为位及文臣的尊称,需要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升上去,翁同龢比李鸿藻的荣誉头衔低一级。
大清三日小朝会的格局,如今就有他们几人组成,有时还会加入其它朝廷重臣,但这几位属于雷打不动的要员。
见礼过后,这些人都由同治皇帝赐坐,几名太监搬來瓷登恭请二位王爷和四位一品大员入座。
如今同治皇帝载淳即将亲政,他提拔两位老师,辅佐他亲政,也在情理之中。朝堂格局也为之一变,清流派一下子在朝堂占据主导地位。一股暗流在朝堂上涌动,大清的爱国志士都盼望和八国联军一较高低的那一天,早点到來,重新收回各地的租界,最想做的事,就是和俄国人打仗,把海参崴等失地重新收复。
此时大清帝国对于洋人的态度,卑躬屈膝,极尽献媚,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关系和睦。洋人不仅买枪买炮买军舰给大清国,甚至组织洋枪队,替大清帝国消灭太平天国以及东捻,两路造反派已经被消灭殆尽。
但大清帝国最为担心的国家就是北方的邻居“北极熊”俄国,因为俄国有吞并大清帝国的野心,趁着新疆动乱,占据伊犁地区。
其次是法国,两国在安南已经打过一仗,刘永福率领一支“中和团黑旗军”在河内近郊击毙法军统帅安邺,逼迫法军退出北圻地区(红河两岸地区)。所以刘永福被安南国王封为三宣副提督,所部黑旗军也北圻合法化,成了不归安南调遣的边防军。如今常驻安南北圻地区,刘永福的黑旗军已有三千人的规模。
而英国突然变成大清的友谊之邦,国家大事,还会向着大清国,政治利益面前,沒有永远的敌人。李鸿章和新上任的英国领事夏巴里刚签订完成一笔军舰交易,两艘铁皮军舰的合约刚完成。
但是李鸿藻和翁同龢入主上书房,清流派的爱国热血冲动又有了市场,恭亲王奕訢在此时抛出李国楼的陈条,正是抛砖引玉,狠狠打压清流派的气焰。因为李国楼陈条里,有一条就是说大清不能轻言开战,谁敢陈述和“八国联军”开打,就让他们上前线去,若是不敢去前线,就回老家养老,别光说空话。
几名皇亲国戚和一品大臣手里都拿着李国楼陈条的副本,正在养心殿上打嘴仗。翁同龢慷慨激昂的请求皇上,让他去练兵。而文祥在另一边讥笑翁同龢快五十岁的人,只会在演武场挥挥令旗,练出來的兵,也是假把式,不懂兵的人,不要误人子弟。
李鸿藻沒有去听翁同龢和文祥打嘴仗,而是看着手里的陈条,心里感觉奇怪,一个新科进士,还沒有正式迈入朝堂,为何要在朝会上谈论李国楼的陈条呢?李国楼的陈条已经在总理府衙门讨论过,十一条的内容,朝堂上的重臣早已知道。当时恭亲王并沒有支持李国楼的主张,而是狠狠的痛批了其中好几条主张,连陈条旁边的批注,沒有几句好话。为何突然改弦更张,把无关痛痒的,当是只有九品官头衔的李国楼的主张,让两宫太后和皇上來倾听。李国楼的陈条里,虽然不同意和洋人开战,认为大清国依然需要卧薪尝胆,遵循韬光养略的策略。但好几条和洋务派不和,而且有很大的分歧,为何恭亲王、李鸿章、文祥,三人联合在一起捧这么一个年轻人呢?
醇亲王奕譞遵循千言不如一默,静静的坐着研读手里的陈条,谁也看不出他心里想什么?其实不用去猜,养心殿的人都知道,奕譞在等慈禧太后发话,太后娘娘怎么说?他的风向标就往哪里飘。奕譞才情绝佳,善于书写诗词,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专出神童,每一代都有文采冠绝的人。皇族里最有才华的三位“皇叔”就在养心殿里坐着,他绝不是沒有思想的人,而是为了在朝堂之上屹立不倒。聪明人选择了明哲保身,奕譞一逐字逐句的研究陈条旁边恭亲王的批注,长时间憋着不说话,也是要有真功夫的。
庆亲王奕劻早已憋不住了,他有什么不知道?李国楼要献给李鸿章一千万两白银这件事,他早就知道了。心里只有二个字“恨”“嫉”,恨只恨他沒有捞到好处,所以在沒有得到好处以前,他是不会说李国楼好话的。奕劻是个贪财之人,出自他门下的人,都要贿赂他巨额钱财。奕劻属于有钱好说话的人,欲壑难填的贪欲,让他恼恨李国楼拜在恭亲王门下了。
庆亲王奕劻心里知道,李国楼是天子门生,以后就是同治皇帝的嫡系。又被两宫娘娘取中探花郎,前途不可限量。今日朝会就是在不停的谈论李国楼的陈条,就是说慈禧太后要用此人。
庆亲王奕劻想通此中深意,反正來日还早,定要狠敲一笔李国楼钱财,李国楼竟尔送给李鸿藻一尊三尺高的翡翠观音,怪不得李鸿藻沒有和翁同龢,同声壑气,互为依托。他也要一尊玉观音,不敲诈李国楼十万两白银,誓不罢休!
庆亲王强忍着心里的恨意,稳重老练的笑道:“恭喜太后娘娘,恭喜皇上,我们大清后继有人。探花郎李国楼乃社稷之臣,身处在刑部尚能为朝廷分忧,提出的主张,切中时弊。虽然还不成熟,但已有高瞻远瞩的雄才。李国楼有创办学堂的能力,长于规划布局,善于筹措经费,已在替恭亲王创办‘亲民新风尚学校’,为国家公派留洋做准备。正好把创办‘清中大学’也一起交予李国楼。臣保举李国楼做清中大学首席学政,开发十王府街的神机营旧址,那里闲置已久,正好用作创办‘清中大学’,臣也正好尽一份绵薄之力,做清中大学第一任校长。”
庆亲王奕劻多聪明,想要从李国楼手里得到好处,就要在差事上捆绑在一起。政事、军事的权柄,大都掌握在恭亲王手里,他插不上手。只能另辟蹊径,把一件原本被他否决的事,创办西方式大学“清中大学”,突然提上日程。这样恭亲王欢喜还來不及,朝堂上沒有人会反对他的主张。
话音刚落,恭亲王奕訢急忙站起,躬身道:“本王附议庆亲王提议。”
保守派首脑庆亲王奕劻突然脑子搭错,想要创办西方式样的大学,铁树开花,百年等一回。恭亲王奕訢也沒有想到朝会上突然会有变故,有人会保举李国楼做一件毫不相干的事,但千载难逢啊。今儿是庆亲王提出來的,恭亲王奕訢想都沒想赶紧附和。
李鸿藻也站起,躬身道:“臣也附议。”
“臣也附议。”其他几位重臣俱都站起,向同治皇帝施礼。
同治皇帝载淳毫不犹豫的说:“嗯,朕准奏。庆亲王乃为国举贤,不辞辛苦。朕心甚慰,创办清中大学势在必行。这桩利国为民的事情,也只有庆亲王当得起重任。”
慈禧太后在帘子后面,扬声问道:“庆亲王,那里离法国公使馆太近了,会不会被洋人投诉啊?”
十王府街就是后世的王府井,因明代这条街上有10座王府,3座公主府,清依明制,亦在这里建立王府,以豫王多泽府规模最大。十王府街的繁华,得益于老东安市场,那里原本是明代一座王府,清初封给吴三桂,改称平西王府。三藩之乱之后,王府改成神机营的操场,为八旗子弟驻扎,但后期东交民巷成为使馆区,已成国中之国。神机营的操场已经空置许多年,朝廷不知把这块地方派什么用,怕引起洋人的不满。此时慈禧提出这个问題,就是有这个担忧。
庆亲王奕劻好似老谋深算,捋须两撇大胡须,洒然而笑道:“禀太后娘娘,洋人最注重教育,看我们效仿他们的学校,得知我们在神机营的操场创办西方式样的大学,屁都不敢放,欢迎还來不及呢。不会照会我们洋务大臣李中堂的,李中堂,你说对吗?”
“嗯,庆亲王老成持重,想到的周到啊。”李鸿章也赶紧附和,大喜事一桩接一桩,老顽固今儿怎么了?李鸿章闹糊涂了。
“嗯······准奏!”慈禧声音悦耳,让在堂的人都大喜过望,养心殿里的人,心往一处想,能跟得上历史的潮流,国家必将兴旺发达,两位太后娘娘高兴的把手牵着一起。难得朝堂上洋务派、清流派、保守派,三派代表一堂和气,有这么多老成持重的臣子保驾护航,同治皇帝亲政将会国泰民安,让大清走向繁荣昌盛。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晚清神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晚清神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