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李鸿章的大嘴巴
目录:晚清神捕| 作者:乔尼小样儿| 类别:历史军事
同治皇帝在李国楼身前,不停的兜圈子,好像随时会踢出一脚。心里思索着李国楼说的一番话的可能性,越想越对,圆明园是大清国的耻辱,就是一只屎盆子,他把这件事当做亲政后的第一道圣旨,昭告天下人,说是尽孝道。但天下人将会怎么看待他这个皇帝?国家尚在打仗,还未统一,而他却在耗糜国家的财富,修建自家的后花园。
“徐桐、翁同龢欺人太甚!”同治皇帝紧咬钢牙,心里已经冒火,还是他的老师呢,出这种馊主意,其心可诛。
“皇上,万事还是要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就当是游戏,也能乐在其中。”李国楼已经知道,同治皇帝躲过这一劫了,大清皇帝倒都是聪明人,爱新觉罗的种是好种。
“嗯,朕知道了,你跪安吧。”同治皇帝挥手打发李国楼,慢悠悠离开花园,好似沒有发生什么大事,撒一泡尿,听戏累人,出來活动一下筋骨。
同治皇帝走上戏楼,皇后阿鲁特氏问道:“皇上,那个李国楼找你何事啊?”
“哦!伶俐的探花郎,给朕送礼了,是个好奴才。”同治皇帝随手把礼单递给皇后阿鲁特氏,嘴里咀嚼着纸团,他要忍耐到极致,把一切恨意埋在心灵深处。
皇后阿鲁特氏翻看那份礼单,上书罗列了零零碎碎一大堆小玩意,价值不会超过2千两,嘴角不由微微牵动,发出一声冷笑,说道:“不过如此嘛。”说完皇后阿鲁特氏,把礼单扔至放满零食的桌子上,不把李国楼放在心里了。
李国楼行色匆匆的离开紫禁城,赶上了关闭皇宫大门的那一刻,这才放心下來。女人有了权力同样不肯放弃,还是亲生儿子呢。他把慈禧太后给出卖了,沒有人提醒过他,但还是给他看破的老底,这也是破案,蛛丝马迹里发现惊天阴谋。这件事永远不会向外人吐露,是他改变了大清的政坛格局。
李国楼心情愉悦,翘起二郎腿,坐在马车里吹着熟悉的口哨“鸳鸯茶”,优美的旋律让窗外的四名护卫脸上也露出笑意。黄昏时分的西方天际划出一道七色彩虹,照映在京师的楼宇上空,明天阴霾将笼罩大地。
西华门外停放着一溜绿呢轿子,侍卫、随从,悄无声息的站立,坐在官轿里的高官,还在打瞌睡。有些朝臣聚在一起聊天,抱怨着即将下雨的鬼天气。李国楼的到來引來一阵骚动,他把宝珠照相馆的照相师傅罗伯茨·托雷斯给带來了,让照相师傅给他拍照片。如今京师拍照片的人越來越多,连太监也喜欢拍这种生活照。那些恼恨西方文化的大臣是不会让照相机对准他们的,看见照相机避之不及,唯恐沾到邪气。
拍了数组照片,镁粉不断闪亮,李国楼挺满足的,有几名朝臣也凑热闹拍了几张,李国楼也不管其他大臣不满的拂袖,大大方方的指挥英国人罗伯茨跑东跑西,这里拍几张,那里也要拍,故意让那些看不惯的人瞧瞧,他如何英国人指挥的,口里杂七杂八说着英文又说汉语,把那几个老顽固气得够呛。玩耍卖弄一回,这才打发照相师傅罗伯茨离开。
卯时正刻宫门打开,李国楼走在最后,他的品衔在这群人里是最低的,数了数前面有多少人?不会少于四十名大臣。甩响鞭的太监站在汉白玉的石阶上,把一根一丈多长的鞭子,甩得啪啪作响。
群臣依次进入养心殿,同治皇帝以及两宫太后娘娘的到來之后朝会开始,群臣依次把奏折递给太监,收拢至龙椅旁的案几上,大多数朝臣沒有奏折,只是來聆听皇上和两宫太后娘娘的圣训。
大太监刘德印把案几上的那堆折子,抱在怀里,跑到慈竹帘子后面,先把大臣书写的折子先呈给太后娘娘观看。同治皇帝从龙椅上站起身,躬身施礼,毕恭毕敬的说:“请两位额娘训诫。”
金銮殿里,左面大臣前面站着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后面依次按照官职排列军机大臣文祥、礼部尚书灵桂,工部尚书荣禄等一帮满大臣。李国楼算是满人站在末尾,已经靠近大殿门口。右面由李鸿章领衔,身旁依次排列着李鸿藻、翁同龢等汉大臣,礼部侍郎徐桐也排列其中。
静默一会儿,好似两位太后娘娘在翻阅折子,慈竹帘子后面慈禧太后开口道:“恭亲王,既然京师、上海已经开办同文馆了,会洋文的人已经有了,为何要上一道《拟选学童出洋学艺折》,让少不更事的童子到国外去呢?”
恭亲王跨前一步,走出排列整齐的一列纵队,低头说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西方列强大,不仅是停靠在我们海港口的万巡洋舰,更有舆图、算法、步天、侧海、化学、物理等文化知识,高过本朝数筹。现在我大清虽然设有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又设有江南、金陵、天津三处制造局,还有福建设有船政局,但这些都是步西人后尘,无法学其精华,尚在处创阶段,苦于人才受制于人,每每遇到困难,却无法一探究竟。夷人生性狡黠,经常让我方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他们好从中渔利,还故意让我方空耗白银,也不肯道破真相。想要自强不息,只有从基础学起,探得西学的精髓,真正窥径探幽,非选派幼稚学童公派出国留洋。此中念头,并非臣突发奇想才有,督臣李鸿章、抚臣丁日昌实已探究多年,在遇见留洋回归的才子李国楼之后,更为迫切,深感时不我待,这才呈奏拟选学童出洋学艺折。至于洋人的恶俗,可以摒弃不用,就像探花郎李国楼一样,归国之后依然踏上科考之路,从二千多名举人之中脱颖而出,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嘛。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鉴烛照。”
慈禧太后“嗯”了一声,尚未言语,目光扫向群臣最后的李国楼,哪里看得见人影,只有头顶隐约可见。礼部侍郎徐桐已经跨前一步,大声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恭亲王适才所言,于国情不符,有悖于常理,实数荒谬之极,数典忘宗之举!我大清乃泱泱大国,皇上以及两宫太后娘娘的恩泽遍及四方。传承千年的知识宝库浩瀚如烟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大清学童学习圣人流传下來的文化知识还來不及了,哪里需要学那些蛮夷的奇淫洋技。如今蛮夷逞一时之快窜入我大清境内,形如鬼怪作乱,显其制器淫巧,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即将來临,大地依旧抚育在阳光下。臣还有一比,就像我大清的早朝一样,光明正大之举,治国之道用圣人学术,才能光耀四方。臣恳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鉴,万不可被妖言所惑。”
礼部侍郎徐桐五十多岁,身材瘦小,精神矍铄,须发乌黑,腰板笔直,说起话來连绵不绝,身体倍棒。他是大清国极负盛名理学大家,是汉军正蓝旗人,字豫如,号萌轩,道光时期进士。同治初,选同治帝师,同治10年升授内阁学士。徐桐极其守旧,尤其痛恨外国的事物,弟子有敢谈西方文化者,他一旦知道,立刻不许登门。平常与人谈话,决口不提洋、西二字,凡姓杨的京官他一概不理,叫什么西的东西,也是他的仇家。
徐桐是个地地道道的顽固守旧派,被视为朝廷大员中学识最渊博的人,加上他倚老卖老,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忠于大清,维护纲常的急先锋,所以连慈禧太后也对他非常尊敬。
李国楼微微侧头看着小老头徐桐,这种人就是不能收买的正人君子,像恩师李鸿藻、老师翁同龢尚且可以在某件事上达成妥协,还可以一起合作共事。而礼部侍郎徐桐这样的人,连一起吃顿饭也别想,柴米油盐不进,和这种人辩论,你说西方人的理论,他说圣人语录,永远别想说服他。
“臣附议!”翁同龢大跨步走出來,长须飘飘,满脸正色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徐桐所言极是,切中我大清命脉,圣人有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故此圣人所谓自强不息才能救国,我大清地大物博,只要安于静,把内乱扫除,蛮夷不足为患,不能一波未平再生波澜,那是亡国之举啊。还望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察。”
“微臣也有话说!”李鸿藻翻身跪倒于地,不等翁同龢退回原來的班列,就用一种哭腔大声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恭亲王、李鸿章、丁日昌所请万万不能答应。我大清立国百余年,虽有危难降临,但依旧屹立不动,坚如磐石,就是因为靠纲常维系至今。国人安于本乡本土,学子熟读圣贤书的缘故。若是让学童到西方浸染一番,会有怎样可怕的情景。必定沾染了洋人狡黠的习气,强盗逻辑横行。回国之后,性情大变,甚是坏我人伦纲常,其患大于夷患。万望皇上、两宫太后娘娘三思!”
李鸿藻幽怨的哭声,说出可怕的结局,让原本安静的大殿里王公大臣毛骨悚然,互相交头接耳,嗡嗡声犹如老和尚念经。也让慈竹帘子后的两宫太后娘娘,互相交头接耳,商讨起李鸿藻所说的事,有多大可能性?
李鸿章走出班列,跨前一步,朗声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也有话说,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恩准。”
慈禧太后点头道:“少荃,你说吧,本宫正想听你的想法。”
李鸿章冷笑三声,说道:“适才臣听了李少保之言,就觉得好笑。沒事杞人忧天之人,竟然出现在我泱泱大国的朝堂之上。我倒要请教李少保,凭什么你说学童到西方浸染一番,必定沾染了洋人狡黠的习气。回国之后,性情大变,甚是坏我人伦理,乱我纲常,其患大于夷患。这些话可有根据,哪來的逻辑,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臣亲眼所见,总理府衙门的章京志刚、郎中孙家毂,两人都曾经游历西方多年,不仅学会了洋文,还懂得许多西方的知识,性情不仅沒有大坏,反而极其重视纲常。这两人都曾经随同蒲安臣出使过西方各国,为我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西方各国强大,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只有那些闭门造车,掩耳盗铃之徒才会假装看不见,这岂能用鬼怪学说來哄骗皇上、两宫太后娘娘。圣贤书里有鬼怪吗?我倒要请教徐桐大人,请你搬出你的惊世学说,让我洗耳恭听。”
“你你你!荒谬!”礼部侍郎徐桐被呛着了,气得胡须乱飘。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把这一条给忘了。都是给适才李国楼拍照时镁粉的闪光给害的,遇见假洋鬼了,倒霉的事,一桩连着一桩。
李鸿章能言善辩,还会耍无赖,连洋人也对他佩服之至。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但放在李鸿章身上不合适,强势的西方外交家对于李鸿章都很尊重,当然这是对李鸿章私人品行上的尊重,该欺压大清时,洋人毫不手软。
朝堂之上的气氛为之又变,连原本想参和进去的庆亲王奕劻也一时语塞,微微晃动的身躯停止了,转而看向一侧的李国楼,那里还有洋务派的一员干将,那张大嘴吧,他也领教过了,可以把他捧到天上去了。今天清流派和洋务派的争斗,他就静观其变,等待慈禧太后的乾纲独断。
d
s
“徐桐、翁同龢欺人太甚!”同治皇帝紧咬钢牙,心里已经冒火,还是他的老师呢,出这种馊主意,其心可诛。
“皇上,万事还是要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就当是游戏,也能乐在其中。”李国楼已经知道,同治皇帝躲过这一劫了,大清皇帝倒都是聪明人,爱新觉罗的种是好种。
“嗯,朕知道了,你跪安吧。”同治皇帝挥手打发李国楼,慢悠悠离开花园,好似沒有发生什么大事,撒一泡尿,听戏累人,出來活动一下筋骨。
同治皇帝走上戏楼,皇后阿鲁特氏问道:“皇上,那个李国楼找你何事啊?”
“哦!伶俐的探花郎,给朕送礼了,是个好奴才。”同治皇帝随手把礼单递给皇后阿鲁特氏,嘴里咀嚼着纸团,他要忍耐到极致,把一切恨意埋在心灵深处。
皇后阿鲁特氏翻看那份礼单,上书罗列了零零碎碎一大堆小玩意,价值不会超过2千两,嘴角不由微微牵动,发出一声冷笑,说道:“不过如此嘛。”说完皇后阿鲁特氏,把礼单扔至放满零食的桌子上,不把李国楼放在心里了。
李国楼行色匆匆的离开紫禁城,赶上了关闭皇宫大门的那一刻,这才放心下來。女人有了权力同样不肯放弃,还是亲生儿子呢。他把慈禧太后给出卖了,沒有人提醒过他,但还是给他看破的老底,这也是破案,蛛丝马迹里发现惊天阴谋。这件事永远不会向外人吐露,是他改变了大清的政坛格局。
李国楼心情愉悦,翘起二郎腿,坐在马车里吹着熟悉的口哨“鸳鸯茶”,优美的旋律让窗外的四名护卫脸上也露出笑意。黄昏时分的西方天际划出一道七色彩虹,照映在京师的楼宇上空,明天阴霾将笼罩大地。
西华门外停放着一溜绿呢轿子,侍卫、随从,悄无声息的站立,坐在官轿里的高官,还在打瞌睡。有些朝臣聚在一起聊天,抱怨着即将下雨的鬼天气。李国楼的到來引來一阵骚动,他把宝珠照相馆的照相师傅罗伯茨·托雷斯给带來了,让照相师傅给他拍照片。如今京师拍照片的人越來越多,连太监也喜欢拍这种生活照。那些恼恨西方文化的大臣是不会让照相机对准他们的,看见照相机避之不及,唯恐沾到邪气。
拍了数组照片,镁粉不断闪亮,李国楼挺满足的,有几名朝臣也凑热闹拍了几张,李国楼也不管其他大臣不满的拂袖,大大方方的指挥英国人罗伯茨跑东跑西,这里拍几张,那里也要拍,故意让那些看不惯的人瞧瞧,他如何英国人指挥的,口里杂七杂八说着英文又说汉语,把那几个老顽固气得够呛。玩耍卖弄一回,这才打发照相师傅罗伯茨离开。
卯时正刻宫门打开,李国楼走在最后,他的品衔在这群人里是最低的,数了数前面有多少人?不会少于四十名大臣。甩响鞭的太监站在汉白玉的石阶上,把一根一丈多长的鞭子,甩得啪啪作响。
群臣依次进入养心殿,同治皇帝以及两宫太后娘娘的到來之后朝会开始,群臣依次把奏折递给太监,收拢至龙椅旁的案几上,大多数朝臣沒有奏折,只是來聆听皇上和两宫太后娘娘的圣训。
大太监刘德印把案几上的那堆折子,抱在怀里,跑到慈竹帘子后面,先把大臣书写的折子先呈给太后娘娘观看。同治皇帝从龙椅上站起身,躬身施礼,毕恭毕敬的说:“请两位额娘训诫。”
金銮殿里,左面大臣前面站着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后面依次按照官职排列军机大臣文祥、礼部尚书灵桂,工部尚书荣禄等一帮满大臣。李国楼算是满人站在末尾,已经靠近大殿门口。右面由李鸿章领衔,身旁依次排列着李鸿藻、翁同龢等汉大臣,礼部侍郎徐桐也排列其中。
静默一会儿,好似两位太后娘娘在翻阅折子,慈竹帘子后面慈禧太后开口道:“恭亲王,既然京师、上海已经开办同文馆了,会洋文的人已经有了,为何要上一道《拟选学童出洋学艺折》,让少不更事的童子到国外去呢?”
恭亲王跨前一步,走出排列整齐的一列纵队,低头说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西方列强大,不仅是停靠在我们海港口的万巡洋舰,更有舆图、算法、步天、侧海、化学、物理等文化知识,高过本朝数筹。现在我大清虽然设有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又设有江南、金陵、天津三处制造局,还有福建设有船政局,但这些都是步西人后尘,无法学其精华,尚在处创阶段,苦于人才受制于人,每每遇到困难,却无法一探究竟。夷人生性狡黠,经常让我方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他们好从中渔利,还故意让我方空耗白银,也不肯道破真相。想要自强不息,只有从基础学起,探得西学的精髓,真正窥径探幽,非选派幼稚学童公派出国留洋。此中念头,并非臣突发奇想才有,督臣李鸿章、抚臣丁日昌实已探究多年,在遇见留洋回归的才子李国楼之后,更为迫切,深感时不我待,这才呈奏拟选学童出洋学艺折。至于洋人的恶俗,可以摒弃不用,就像探花郎李国楼一样,归国之后依然踏上科考之路,从二千多名举人之中脱颖而出,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嘛。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鉴烛照。”
慈禧太后“嗯”了一声,尚未言语,目光扫向群臣最后的李国楼,哪里看得见人影,只有头顶隐约可见。礼部侍郎徐桐已经跨前一步,大声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恭亲王适才所言,于国情不符,有悖于常理,实数荒谬之极,数典忘宗之举!我大清乃泱泱大国,皇上以及两宫太后娘娘的恩泽遍及四方。传承千年的知识宝库浩瀚如烟波,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大清学童学习圣人流传下來的文化知识还來不及了,哪里需要学那些蛮夷的奇淫洋技。如今蛮夷逞一时之快窜入我大清境内,形如鬼怪作乱,显其制器淫巧,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曙光即将來临,大地依旧抚育在阳光下。臣还有一比,就像我大清的早朝一样,光明正大之举,治国之道用圣人学术,才能光耀四方。臣恳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鉴,万不可被妖言所惑。”
礼部侍郎徐桐五十多岁,身材瘦小,精神矍铄,须发乌黑,腰板笔直,说起话來连绵不绝,身体倍棒。他是大清国极负盛名理学大家,是汉军正蓝旗人,字豫如,号萌轩,道光时期进士。同治初,选同治帝师,同治10年升授内阁学士。徐桐极其守旧,尤其痛恨外国的事物,弟子有敢谈西方文化者,他一旦知道,立刻不许登门。平常与人谈话,决口不提洋、西二字,凡姓杨的京官他一概不理,叫什么西的东西,也是他的仇家。
徐桐是个地地道道的顽固守旧派,被视为朝廷大员中学识最渊博的人,加上他倚老卖老,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忠于大清,维护纲常的急先锋,所以连慈禧太后也对他非常尊敬。
李国楼微微侧头看着小老头徐桐,这种人就是不能收买的正人君子,像恩师李鸿藻、老师翁同龢尚且可以在某件事上达成妥协,还可以一起合作共事。而礼部侍郎徐桐这样的人,连一起吃顿饭也别想,柴米油盐不进,和这种人辩论,你说西方人的理论,他说圣人语录,永远别想说服他。
“臣附议!”翁同龢大跨步走出來,长须飘飘,满脸正色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徐桐所言极是,切中我大清命脉,圣人有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故此圣人所谓自强不息才能救国,我大清地大物博,只要安于静,把内乱扫除,蛮夷不足为患,不能一波未平再生波澜,那是亡国之举啊。还望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明察。”
“微臣也有话说!”李鸿藻翻身跪倒于地,不等翁同龢退回原來的班列,就用一种哭腔大声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以为恭亲王、李鸿章、丁日昌所请万万不能答应。我大清立国百余年,虽有危难降临,但依旧屹立不动,坚如磐石,就是因为靠纲常维系至今。国人安于本乡本土,学子熟读圣贤书的缘故。若是让学童到西方浸染一番,会有怎样可怕的情景。必定沾染了洋人狡黠的习气,强盗逻辑横行。回国之后,性情大变,甚是坏我人伦纲常,其患大于夷患。万望皇上、两宫太后娘娘三思!”
李鸿藻幽怨的哭声,说出可怕的结局,让原本安静的大殿里王公大臣毛骨悚然,互相交头接耳,嗡嗡声犹如老和尚念经。也让慈竹帘子后的两宫太后娘娘,互相交头接耳,商讨起李鸿藻所说的事,有多大可能性?
李鸿章走出班列,跨前一步,朗声道:“禀皇上、两宫太后娘娘,臣也有话说,请皇上、两宫太后娘娘恩准。”
慈禧太后点头道:“少荃,你说吧,本宫正想听你的想法。”
李鸿章冷笑三声,说道:“适才臣听了李少保之言,就觉得好笑。沒事杞人忧天之人,竟然出现在我泱泱大国的朝堂之上。我倒要请教李少保,凭什么你说学童到西方浸染一番,必定沾染了洋人狡黠的习气。回国之后,性情大变,甚是坏我人伦理,乱我纲常,其患大于夷患。这些话可有根据,哪來的逻辑,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臣亲眼所见,总理府衙门的章京志刚、郎中孙家毂,两人都曾经游历西方多年,不仅学会了洋文,还懂得许多西方的知识,性情不仅沒有大坏,反而极其重视纲常。这两人都曾经随同蒲安臣出使过西方各国,为我大清立下汗马功劳。西方各国强大,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只有那些闭门造车,掩耳盗铃之徒才会假装看不见,这岂能用鬼怪学说來哄骗皇上、两宫太后娘娘。圣贤书里有鬼怪吗?我倒要请教徐桐大人,请你搬出你的惊世学说,让我洗耳恭听。”
“你你你!荒谬!”礼部侍郎徐桐被呛着了,气得胡须乱飘。子不语怪力乱神,他把这一条给忘了。都是给适才李国楼拍照时镁粉的闪光给害的,遇见假洋鬼了,倒霉的事,一桩连着一桩。
李鸿章能言善辩,还会耍无赖,连洋人也对他佩服之至。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但放在李鸿章身上不合适,强势的西方外交家对于李鸿章都很尊重,当然这是对李鸿章私人品行上的尊重,该欺压大清时,洋人毫不手软。
朝堂之上的气氛为之又变,连原本想参和进去的庆亲王奕劻也一时语塞,微微晃动的身躯停止了,转而看向一侧的李国楼,那里还有洋务派的一员干将,那张大嘴吧,他也领教过了,可以把他捧到天上去了。今天清流派和洋务派的争斗,他就静观其变,等待慈禧太后的乾纲独断。
d
s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晚清神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晚清神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