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晚清神捕 第595章 出淤泥而不染

第595章 出淤泥而不染

目录:晚清神捕| 作者:乔尼小样儿| 类别:历史军事

    烟台水师演习之后.李国楼跟随李鸿章.在直隶地区展开巡察.在每个省城开千人大会.把大清改制的春风带到各地.一般由李鸿章做主报告.李国楼做副报告.当地官员做结束语.一堂大会要开半天时间.晚上的接风宴.李国楼只带一个夫人出席.即保持威仪.又让心怀叵测的歌姬.知难而退.

    一个多月的会海议政.让李国楼苦不堪言.奔波劳碌不说.这自家的生意顾不过來.做官就是会议多.李鸿章每天收到朝廷的文书.还要征询李国楼的意见.简直把他当做书办用.

    李国楼发几句牢骚.想早点回京.不想和地方官员打交道.被李鸿章狠狠的批评一通.告诫他戒急忍用的道理.想要政令通畅.就要和下面处理好关系.面对面的交流才最有效.行政命令.不止靠一纸敕令.与人沟通.妥善解决各种问題.才是为官之道.李鸿章又说了一大堆关心地方百姓疾苦的长篇大论.让李国楼站了老半天.

    李国楼诚恳的做了千字书面检查.这才得到李鸿章的谅解.趁着会海的间隙.李国楼还察看了地方民情.体恤下面官员办事的难处.带着四位夫人做送温暖活动.

    沿途官道两旁以瓦房居多.但只要是小道.就以茅草房居多.热闹的城镇讨饭的人扎堆.大清百姓生活在贫困线上挣扎.寒风中身穿破衣.手捧一只破碗.手持一根打狗棒的叫花子.看见马队已经.立刻來精神.跪在地上讨要钱财.

    李国楼一路看着这一幕.心情变得沉重.他对农村建设沒做出多大贡献.只搞了变相的土地改革.但沒有动摇农村乡绅阶层的根本.农村还是贫穷落后.穷人还是穷人.他的大清工业改制道路.沒有让广大农民得益.还让城市和农村的面貌更加二级分化.这是不好的先兆.会让更多人产生仇富心态.

    怎么样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呢.李国楼第一次有了这种想法.在随后的巡察中.李国楼的身影出现在农村里.和地方官吏探讨这个民生的问題.

    大清勋戚贵族的领地庄田.较前朝有所缩小.官僚、缙绅对土地的兼并.则有所增加.而商人兼并土地的活动.则成为相当突出的现象.大清入关以后.曾将明朝的一部分贵族庄田改为更名田.这是把皇庄转化为民田的一项措施.清初虽然在京畿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圈地.建立了大量的皇庄旗地.但后來也逐渐向民田转化.因此相对明朝而言.勋戚贵族的领地庄田.实际上有所缩小.但皇亲贵族以外的官僚缙绅.还是占有大量的土地.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部分地主阶级的实力.还有所发展.至少看不出有任何削弱的迹象.

    官僚之所以能迅速兼并大量土地.并不单纯依靠他的禄俸.大清官僚的正俸.是相当低的.一个一、二品大员.年俸只有一百多两.雍正时期.在正俸之外.又加上所谓养廉.但平均计算.养廉也不过相当正俸的六倍.而且也不能完全保证.显然.单靠正俸和养廉.是不可能满足官僚对土地的巨大yuwang的.官僚之所以能集中大量的土地.主要是依靠官僚的特权地位.贪污纳贿.巧取豪夺.

    官场历來是贪污纳贿之所.正俸收入是可以计算的.贪污纳贿收入.则无法加以计算.一个巡抚.年俸不过一百余两.而一个巡抚衙门.每年收受下属的规礼.在贵州为一万余两.在山东则达十一万余两.如果说.平均计算.养廉相当正俸的六倍.那么.单是规礼一项.就相当正俸的九十多倍.至于规礼以外的非法收入.更是倍蓰于此.

    封建官僚依仗特权地位.对土地进行巧取豪夺.官僚兼并的土地.往往在他的任所.

    地权分配的另一特点是:商人兼并土地的活动突出地引人注目.

    商人对土地的兼并.和商业资本的活跃有密切的联系.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政治的权力.商人兼并土地.则主要依靠经济的权力.

    当政治权力在土地的兼并上发挥主导的作用时.商业资本向土地的转移.就缺乏必要的保障.从而缺乏相应的推动力.

    此时.贵族、官僚、缙绅.仍然是特权地主.但是.他们的特权地位.视明朝已有所削弱.商人的势力.则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扩大而有所增长.山西的票商.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福建的海商以及安徽的徽州商人.江苏的洞庭商人等等.都已形成资本以万计的商人集团.这些大商人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土地进行大量的兼并.

    商人兼并土地.就其数量而言.似乎不及官僚.但是他们却十分活跃.他们手中的资金.有较大的流动性.哪里出现兼并土地的机会.他们就会闻风而至.山西商人远至河南兼并土地.徽州商人到苏北购买土地.广东商人到广西购买土地.在山东、山西等十三省中.都存在“以彼邑民人置买此邑地亩”的大量事实.单是山东一省.就有六十一县之多.

    由于商人资本有较大的流动性.兼并土地的商人.就能在农民遭受灾荒饥饿时.压价收买土地.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发生旱灾.聚集在扬州、汉口、徽州的盐商.就纷纷盘算越境买产以图利.毫无疑问.这种兼并土地的方式.给农民带來双重的灾难.

    在商人兼并土地的过程中.高利贷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兼并土地的商人.或者在青黄不接.粮价高涨之时.贷粮折价于缺粮的农民.收取高利.剥削农民到破家荡产.然后“折收田、房”.达到兼并农民土地的目的.或者接受农民典当土地.通过典当、找凑.到最后卖断.使高利贷发挥巨大的作用.山西商人就是通过高利贷兼并土地的典型.在福建农村的土地买卖中.存在着大量的典卖土地的事例.在江苏.甚至有一种“典多于田”的地主.典当利息既是他的主要收入.又是他兼并土地的主要手段.

    通过高利贷的方式兼并土地.并不限于商人.官僚地主乃至一般地主.也常常是敲剥农民的高利贷者.大官僚高士奇、徐乾学以及和珅等人.都同时拥有不少当铺或银号.人们称“士大夫挟囊中装而问舍求田.犹其上者”.而“放债以权子母之利”.在“鱼肉乡曲”方面.则是“刀锥相竞”.在高利贷兼并土地的活动中.商人仍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而这种兼并的方式.给农民带來双重的苦难.是毫无疑问的.

    李国楼曾经发国难财.趁着闯山东的一股浪潮.和七里屯的大地主王出任合作.在山东圈地.不显山不露水就圈占了近万亩土地.虽然之后以身作则.捐出了所有圈占的土地.把山东圈占的万亩土地建成大农场.以国有的形式招揽流民.以此來邀名.试行他的土地改制.但他当初可沒想为国为民.而是行卑劣的手段.凭借叔公李鸿章的牌子.捞取不义之财.

    但如今李国楼思想境界大跨越.早已不做与民争利之事.而是雏鸟反哺.想为三亿农民找寻出路.

    此时大清人口大爆炸.为了解决人民的生计.清政府引进许多高产农作物.从南美洲引入玉米、番薯、马铃薯.在各地加以推广.还出版多本农业书籍.教农民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正是由于番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突出贡献.沒让百姓饿殍遍野.才让大清度过最危险的太平天国战乱时代.

    但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也有很大的弱点.那就是营养单一.味道偏差.可深加工的价值少.作为一时救急尚可.长期主食必将导致人体营养不良.面如菜色.身体素质大幅下降.也必然影响人体的正常智力发育.

    高产农作物从清初到乾隆时代兴旺蓬勃.“番薯盛世”已经尝到恶果.人民变得孱弱不堪.人种的素质急剧下降.大清成年人不足一米七.身形偏瘦.佝偻病在农村普遍流行.歪瓜裂枣的残疾人在城镇里随处可见.这也引起大清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大清军队打不过八国联军.也有人种上的弱点.最后的肉搏战是讲体格的.八国联军先天上就占有绝对优势.

    人种优劣也是胜败的关键.汉人打南蛮子.就是靠身大力不亏.李国楼富国强军之路.当然要考虑军人的战斗力.此时的黄种人和白种人落差很大.黄种人已成劣等民族的同义词.不讲民族自尊心问題.这和身高、身形、脸色有关.同样一个正常大清人和洋人站一块.两相比较立马分出优劣.

    老百姓一日二餐.有一半米饭.就算富农了.农民大都以番薯、马铃薯为主食.李国楼在农村.就看农民的米缸.关心亩产问題.看见农家门口那口大缸.那是农家肥料的主营地.全靠人畜的粪便.李国楼已知如何帮助农民走出贫困.

    李国楼挑灯夜战.写出一篇《大清建设化肥厂的迫切性》.论述了黄种人变成劣等民族的缘由.不是靠战场上的胜利.而是靠人种的改良.要改变人民的主食结构.才能让一个国家面貌一新.要大面积实施化肥施田.才能让农作物产量提高.至于化肥的利弊也分析一遍.要让人抛弃恐惧的想法.合理施肥不会产生不良后果.最后又痛斥了官商兼并土地的恶果.抒发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但沒谈切实可行的方案.无为而治的理想社会.是他论述的中心思想.李国楼不敢提“均贫富”的主张.那岂不要引起一场内战.明知行不通.就倡导理想化社会.冠冕堂皇的空话.作为结束语.

    李国楼知道李鸿章有早上看折子的习惯.一大早就离开馆驿.去李鸿章的保定直隶总督府.李鸿章就住在后院.李国楼不用通禀.直接把折子递给李鸿章.

    叫了声.“叔公、叔母.我自己來.”李国楼就坐下來喝粥.嘴里说道:“叔公.我一宿沒睡.你就看前面就成.建化肥厂我只能承包直隶地区.主要原料就是磷钾以及制造一些杀虫剂.这能让亩产增加三至四成.甚至翻倍也有可能.再远运输成本就上去了.老百姓就用不起.要在各地兴建化肥厂.我鞭长莫及.你别想让我干.这个钱我不想赚.让利于民嘛.”

    李鸿章只对工业感兴趣.看了李国楼的折子.果真看了一半.就把折子合上了.说道:“小楼.关于农业问題.我是门外汉.在在朝堂上沒有发言权.你可以和左宗棠探讨得失.先把折子交予户部.让户部尚书余书珍研究一下.不过你也不要灰心.直隶、两江地区由你试行.我会吹吹风.以行政手段让老百姓用化肥的.做到不亏本.对得起良心即可.”

    “傅相大人.化肥厂关系到民生.我独家经营.收回投资就撤资.以后还是让经述经营.这个行业比绸缎庄好千倍.赚的钱可以买一座保定府.”李国楼实话实说.他不是三头六臂的哪吒.总有个极限.外资引进这块熟悉.他可以找天津租界的法国公使罗淑亚.甚至英国公使威妥玛.还能比较出一个差价.以后托拉斯垄断经营化肥产业.赚三亿农民的钱.还是送一份大礼给李鸿章.这样李鸿章才会上心.不会推诿不管.人民生活才能显著提高.

    果然李鸿章立刻上钩.又拿起折子.这次看得仔细.频频点头道:“嗯.建设一座年产四十万吨的化肥厂.舍我其谁.小楼.你办事我放心.在年关以前去次天津.和洋人谈生意.你最牢靠.”

    李鸿章对李国楼最放心.因为只有这个族孙.不会收洋人的回扣.损害大清的利益.《烟台条约》签订.李国楼虽然收了英国人的贿赂.拿了一座地处烟台的花园洋房.这是官场外交谈判的潜规则.他不能上缴给国库.但李国楼如实禀明李鸿章.做事光明磊落.对得起天地良心.至于李鸿章让他收了.也是顺应潮流.大家都在一个淤塘里.才会出淤泥而不染.</p></P>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晚清神捕》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晚清神捕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