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争宋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遣使赴辽国

第一百四十三章 遣使赴辽国

目录:争宋| 作者:金坐佳| 类别:历史军事

    赵曙等着韩琦上奏辽国太后大寿之事。但他忘了一件事。韩琦通常即使有本章。也是最后一个上奏。宰相韩琦手中握着本章心里正琢磨着事。出使辽国该推荐谁去好呢。自己年事已高。不愿意长途奔波。以往都是富弼那个老家伙去。现在富弼服母丧不在朝中。再看新任宰相曾公亮。都六十多岁了。皇上肯定不会派他去。他四下看看这些官员。能够资格代替宋朝出使辽国。又能让皇上满意的人还真沒几个。

    仁宗皇上此时有些乏累。近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稍微侧着坐了坐。接下來大臣的奏折按照惯例。能当时处理的处理掉。需要再议的就放到一边。三天一次的朝会每次都是快到晌午才完事。越听到后來。仁宗越觉得脑袋昏沉沉的。

    轮到薛向上奏。薛向指出陕西路厢军、禁军总数达二十五万人之多。而这些士兵中年迈体弱、身患疾病、玩弄雕虫小技者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因而薛向建议在陕西地区斥退那些不能上前线打仗、又不能为国家服徭役的士兵。并由朝廷下达明文:将领无端役使士兵者以违**处。

    本來这个事仁宗皇上点点头。准奏就是很简单的事。偏偏仁宗皇上这会犯困。身体乏累也犯了糊涂。朝堂之上的官员似乎也看出仁宗乏累。薛向刚刚奏完。还手捧象牙笏站在大殿之中等着仁宗的回答。再看仁宗皇上:他用一个胳膊架在御座的侧端的俯首。用手撑着头眼睛半眯着有些似睡非睡。听完薛向上奏。仁宗皇上的另一只手稍微抬了抬又放下。他心中想着这事又太子决断就好了。又想起王旁对陕西路十分了解。两下同时想脑子就乱了。结果竟将两件事合在一起说出了口:“皇儿王旁如何看此事。”

    此话犹如在大殿上的一个闷雷。将所有人都打愣神。众官员面面相觑。张大嘴巴面露惊异之色。包大人和王安石更是大吃一惊。怎么自己儿子变成皇儿了。这玩笑可不是随便开的。但是谁也不敢出声。每个人都怀疑自己听错了。

    王旁心说。额滴神啊。他妹子加他大爷的。这让老子怎么接话啊。不说话皇上问到自己名字。说话等于承认自己是皇儿。而且皇上看似昏昏欲睡。这要是在说梦话。谁敢惊扰了圣驾把皇上吵醒可要掉脑袋的。

    算了。你睡我也睡。装睡谁不会。王旁双手执着象牙笏。头一低眼一闭。爱咋咋吧。他闭着眼睛都能感觉到。太子赵曙眼中的火都要把他烧化了。

    大殿之上平时的群臣议事你一言我一语。偶尔夹杂着交头接耳的嗡嗡声。都是仁宗习惯的声音。就好像有的老婆听不见老公打鼾睡不着觉一样。仁宗也是这样突然听不到群臣议论。大殿一片寂静。盹儿立刻醒了。他也意识到刚才说错话了。可是话出口怎么能圆呢。

    皇上眯着眼看着众人。赵曙正侧着头看着王旁。从仁宗皇上的角度。光看见赵曙带着硬翅幞头的后脑勺。再看王旁一副事不关己。朝堂之上装睡的样子。仁宗暗笑这小子倒是聪明。皇上假意伸个懒腰振了振精神说到:“此事压下。退朝后宣太子。和王侍郎垂拱殿议事。”听他这么一说大臣们都明白仁宗刚是口误自己给自己找折。太子赵曙心里这个不是滋味。连自己的名字皇上都能喊错了。

    宰相韩琦慢慢悠悠站出來。现在他想到了好的人选。王旁。只不过他和赵曙的出发点不同。他更不知道即使自己不推举王旁。太子也会力荐。

    韩琦上前一步奏到:“启禀圣上。过两三个月就是辽国(注)太后大寿。辽国送來请柬邀请我国派使者贺寿。请圣上遣使赴辽。以表两国盟好之意。”

    仁宗看看韩琦。韩琦身边是曾公亮。沒有了富弼的身影。仁宗心中有些失落:仁宗开口向众位大臣问道:“哪位大臣可愿意出使辽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宋国的官员都怎么了。这里不乏有自知能力不济。也有不愿去辽国的。

    “宰相可有合适人选。”

    王旁这会醒了。他本來就是装睡。更何况听到出使辽国几个字。

    韩琦有多老道。他纵然是心里想推荐王旁。也不明说:“不知道皇上心中可有人选。臣愿与众位大臣合议适合之人。”

    仁宗皇上朝百官看了看。无奈的问道:“哪位大臣可推举合适的人选出使辽国。”

    太子心里骂着韩琦老滑头。这会包大人说话了。他就知道一会肯定有王旁。反正他也是当朝的元老。又有威望在。他清了下嗓子示意他要说话了。“启奏圣上。微臣认为出使辽国者应有文采。我听说那耶律洪基也是喜欢汉学之人。诗词造诣颇深。若是一般年轻人怕去了担当不了此任。”

    王旁听了偷笑。还得说是义父大人向着自己。先把自己择出去了。

    群臣又是一阵嗡嗡声。仁宗看着包大人。老包啊老包。满朝文武新官就不说了。就你们这几个老臣早把你们看透了。就耶律洪基那几句诗词。也能在我大宋朝提得上造诣深么。

    “哦。这我到沒听说。群臣有谁知道耶律洪基做过什么诗词么。”仁宗故意问道。

    包拯假装刚刚注意的欧阳修也在朝廷似的。惊讶的说到:“哎呀。欧阳翰林学士肯定知道。是吧。永叔。”

    欧阳修看了包拯一样。心里这个骂。你这庇护义子也罢了。干嘛把这雷推我身上。谁不知道这辽国当今皇上耶律洪基。想起一出是一出。最爱刁难使者。但是包拯既然这么说了。如果说自己不知道。岂不是让人笑话。

    沒办法欧阳修硬着头皮说到:“辽国皇上通音律。善书画。爱好诗赋。与他的臣下有“诗友”之交。比较盛传的是《題李俨黄huang ju菊赋》 昨日得卿黄huang ju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 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

    包拯听完高兴的说对仁宗说到:“对啊。您看。我说不假吧。本诗将李俨所做《黄(huang ju菊赋》佳句名诗比作缤纷的菊花。余香袅袅。风吹不散。“袖中犹觉”写得尔雅有致。特具韵味。反正我包某是写不出來。”

    欧阳修这个气。就差沒瞪他一眼。心说写不出來你这得瑟。

    仁宗看着欧阳修点点了头。刚要开口司马光站了出來。司马光与欧阳修可是挚友。他知道欧阳修一百个不愿意去。于是站出來说到:“启奏圣上。臣认为欧阳永叔不适合。永叔学问沒的说。不过这掌管翰林院公务繁重。为国家选择良材才是重要。更何况契丹人好战。选个文弱之人去不合适。”

    他这么一说。大伙又将目光都投到了种谔身上。种谔一拨愣脑袋谁也不看。他是武将天生就爱咋咋的脾气。他也知道也轮不到他去。所以干脆不理会。

    仁宗摇摇头。他不是觉得种谔不行。而是种谔的职责比欧阳修更重。种谔掌管枢密院。国防的大事他负责。怎么能跑去跟邻国一个皇太后贺寿去呢。

    这会轮到太子赵曙出场了。他叹了口气说到:“要说这辽国这事。说起來也不是大事。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这种治理颇似西夏的藩汉两制。”

    王旁一看太子说到正題。马上想到此时应与太子有关。赵曙消息灵通。当年都能知道月下的生父是狄青。更何况辽国的信息。好吧 。选我吧。

    赵曙微笑的看了看王旁说到:“要说这一国两制的制度。还是王侍郎对此官场管理熟知。更何况有前次出使西夏的经验。”

    王旁不等赵曙继续往下说。再多说了牵扯出何里钵的身份。那就不是一两句话说到清楚的。早晚这事还得轮到自己身上。杠死*朝上。不死接着晃。

    想到此。王旁跨前一步大声说到:“给辽国的一个老太婆贺寿。何须麻烦各位军机繁重的大臣。臣王旁愿往。”

    本文特注:关于辽国国号问題。此时间应为契丹。但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统一称之为辽国。再此加注。以示说明: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916年改元神册。改渤海国为东丹国。立其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为辽的藩属。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并定都于此)改汗称帝。正式定国号为“辽”。后被后汉高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上京。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恢复国号“辽”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争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争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