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勤政之君 罢矿撤监 封赏
目录:大明狼骑| 作者:傲骨铁心| 类别:历史军事
“皇上,二更天了,该歇了。”
乾清宫,司礼太监王承恩心疼的望着眼窝有些发暗的崇祯帝,小心翼翼的轻声提醒着。
这王承恩打潜邸那会起便伺候时为信王的崇祯帝,先帝宾天时,也是他与另一王府太监徐应元力保信王入宫继位,可惜那徐应元不晓事,竟然收了魏忠贤的贿赂,以致刚熬出头就被皇上给撵到凤阳去了。
有徐应元的教训在,王承恩便不敢肆意,虽贵为司礼监,却是为人实诚得多,外朝的事向来不插手。其实外朝递来的那些奏疏哪道不经他司礼监,皇上现在捧着的奏疏上讲些什么,他王承恩能不知晓,心中能没个主意?
你道司礼监就全是睁眼瞎,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货?绝对不是!说句不中听的,那些司礼秉笔随便哪个出来都不比那当朝大学士差!
朝中那帮子大臣们,科举入仕,明争暗斗熬了数十年方入朝堂,内廷的秉笔们也是如此,能坐上这司礼秉笔位置的哪个不也是如此熬过来,与外朝那帮人比一点也不差,不然这司礼秉笔何以被人称为内相呢。
崇祯登基后,怕内廷再出个魏忠贤,没再设司礼掌印,以免哪个太监一家独大起来,彼此都是秉笔,相互间便利于牵制,保证出不了如魏忠贤那般的阉贼。
因此王承恩纵是为崇祯继位立了汗马功劳,也只能在司礼秉笔位置上终老,想当老祖宗,这辈子怕没指望了。
说来王承恩也真是苦得很,当初若不是他在内廷各监游走联系,确保大部分掌印太监站在崇祯这边,那魏忠贤又如何能说倒就倒,崇祯又如何真能做个外朝所称颂的圣君?
所以王承恩坐那司礼掌印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可是崇祯不设掌印,王承恩便只能是秉笔,进不得步。
不过王承恩也体谅崇祯不设掌印的苦衷,当不当掌印其实真没什么,魏忠贤不也没当掌印嘛,那掌印王体乾还不是他一条狗。只要伺候好皇上,掌印也好,秉笔也好,不过是个虚名,这实利才最重要。
只要不去干政,皇上便由得你!
所以王承恩一如当年在潜邸般忠心,这不,知道崇祯又熬夜了,怕当值的太监不晓事,特地跑了过来,为的不过是让崇祯早点休息。
这人也不是铁打的,哪里能经得起这般遭罪呢?
这几天,皇上都没有睡好觉,常常熬到深夜方去睡上一会。五更天就又起床准备朝会。一天下来,真正睡的时间都不到两个时辰。
自古有哪个皇帝能有崇祯这般勤政?又有哪个皇帝如崇祯这般苦呢?
皇上这才二十一岁啊,可是眼角都有鱼尾纹了,脸sè较同龄人比也显得无比苍白憔悴,哪里像个年轻人的样子唉!
王承恩真的是心疼!
打崇祯登基以来,这大明江山便一天乱似一天,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像雪花一般落上御案,批都批不及。为着文书太多,怕的省览不及,漏掉了重要的,崇祯采取了宋朝用过的办法,叫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这样,他可以先看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可是紧急军情密奏和塘报,随到随送进宫来,照例没有引黄,更没有贴黄。所以尽管采用了这个办法,崇祯仍然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文书,睡觉经常在三更以后,也有时通宵不眠。今天,他整整一个下午就没有离开御案。
皇上这也是初登大宝,两年前又被建奴给吓着了,关心则乱,这有些事情便分不得轻重,顾不得头尾,看不出内里玄机。
就皇上眼前会看得这份奏疏,说得便是叫皇上罢了矿税,撤了矿监,不与民争利。
这罢矿撤监提了不止一两年了,前两年因为皇上才登基,尔后东虏又入寇,其后便是为袁崇焕的事,这事便暂时搁置了。
眼下,那帮东林党的御史们又上疏了,这个要朝廷免征商税,那个要朝廷撤矿罢监,另个则索xìng说什么盐铁专卖也不要搞了。说什么皇上是明君,中兴圣主,大明国库丰盈,何须与民争利。不如尽让利于民,叫子民感念皇帝恩德的好。
奏疏写得那是一个好,这理由也让人动心,当皇帝的嘛,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女,这当父母的让些利处给子女,天经地义得很。
要说,这也就蒙得了皇上,若要咱家看,上这些奏疏的一个个拖出去砍了也不为过。
你当咱家不知道,你们口中那民不就是你们自个!你们要皇上让利于民,其实就是落自己腰包里。这真正的百姓哪个会得了真利?
看明白归看明白,知道归知道,王承恩就是不说,他实在是怕了,知道崇祯最怕的不是外朝的臣子占他的便宜,而是怕内廷的这些太监干政!
有些时候,哪怕崇祯问他,他也总是回道“老奴愚钝,皇上自个拿主意就好。”
如此回答,等于没说,不过崇祯偏就吃他这套。实际上,崇祯也不是真的要问王承恩什么意见,太祖铁制——太监不得干政,前朝王振、刘谨、魏忠贤这些权阉的活例子已经让崇祯打骨子里不愿再信这些个家奴,不然,他哪里会背了哥哥的遗言——“大裆实诚,有干事之能,莫要弃之”,继位才数月,就把魏忠贤给流放凤阳,半路之上又派人把他给逼死呢,说到底,还是当信王那会被魏忠贤给吓到了。
有魏忠贤这等大太监在,这皇上做得有什么意思?
自古哪个明君重用家奴阉人的?
如今大明国势如江河rì下,内外皆忧,朕少年继位,唯有励jīng图治方能保祖宗基业不失,纵然不能如先祖般英明神武,但也要把这江山守成了,rì后当得个“勤政之君”的称赞便也是了。
提笔御批“让利于民,善莫大焉”,这罢矿撤监的事便算是准了。
放下笔,瞅见王承恩脸sè古怪的看着御案上的那份奏疏,崇祯不由有些不悦,淡淡说了句:“怎么,朕这奏疏批得不对吗?照你说,这矿是罢还是不罢呢?”
王承恩心中一凛,吓得慌忙跪下,口称:“老奴不敢,老奴不敢…”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说。
“起来吧。”
王承恩这个样子,崇祯稍稍宽了些,一边拿下一份奏疏,一边随口问道:“几更天了?”
“回皇上,二更了。”王承恩头也不敢一下。
“二更了?”崇祯微微点了点头,“也不早了,朕再批几份便去田妃那歇吧。”
“老奴这就去安排。”
王承恩如蒙大赦,忙起身便要退下要小太监们到田贵妃那通传一声。
正退着,却见崇祯突然高兴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拿着一份奏疏连声称赞道:“好,好,好!刘懋这算说到点子上了,朝廷要想充实国库,无非开源节流。开源之事,涉及与民争利,朕不好过于干涉,内阁自会处理。但这节流,朕却是要亲自总办的。嗯,全国大小驿站上万,若是裁撤,确是能省出一大笔银子来,还能减轻地方负担,确是一大善政…”
裁撤驿站?
王承恩愣了一下,总觉这事有点古怪,但见皇上高兴,便也不去多想,挥手便要叫外面的小太监过来,不想外面却突然奔了个人影来,急急燥燥的也不看路,“扑通”一声便撞在他身上。
那人可能太过兴奋,撞到人都没察觉,挥着手中的报捷文书便跪到了崇祯面前,激动的叫嚷道:“皇上,大捷,大捷,辽东大捷啊!”
“大捷?辽东大捷?”
崇祯足足怔了十几秒,一个箭步便冲到那太监面前,一把抢过那文书,迫不及待便翻了开来看。只扫了几行,脸上的笑容便是止不住了。甚是兴奋的赞道:
“好啊,好他个祖大寿,不枉朕如此信任于他!斩首二百有余,果是大捷!朕要赏,要赏,要赏…”
辽东大捷?斩首二百有余?
王承恩也被这好消息激动了,不顾额头还痛着,三步并作两步便跪到了崇祯面前:“老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崇祯许是太过激动,还沉浸在大捷的喜讯之中,并没有理会王承恩。
王承恩则是悄悄转首朝身边那来报讯的秉笔太监曹化淳问道:“消息可曾核实了,确是斩首两百有余?”
曹化淳一脸喜sè,很肯定的点了点头:“祖大寿和丘禾嘉联名报的,怕是不会有假。”
王承恩不信祖大寿,但却信丘禾嘉,一听是丘禾嘉和祖大寿联名上报,心中信了八分。
不过还是又问了句:“斩得是真鞑子?”
曹化淳笑道:“文书上说是一百多北虏,八十多东虏,首级已经路上,约摸两天便到。”
北虏指的是蒙古兵,东虏则是建奴。
王承恩确信无误了,暗松口气,他实在是被那些报捷的文书吓怕了。前些rì子,西北报捷的文书一封接一封,今儿这个参将斩了三千,别儿那个副将破敌上万,最后兵部核验首级,能有几百就算不错了。而且据西北地方官密报,内中可能还有杀良冒功的。搞得皇上起先高兴,后面则是不住的发火,骂那些武将们瞒上欺下。司礼监再接到这类报捷的文书,也都不敢直接送给皇上,而是先派人到内阁问清楚再决定是否上报。否则,要是又是胡乱瞎报的,皇上又要骂他们不知验核了。
其实若是祖大寿他们报什么杀敌数千,王承恩是绝计不信的,但这回报来的数字叫人不能不信。一百多北虏,八十多东虏,让人不能不信。
辽东这回总算是替皇上争了口气,皇上今儿能睡得踏实了!王承恩越想越高兴,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他这笑声过于大了,有些放肆了,不过崇祯这会也是激动兴奋,如何会计较这老奴君前失礼。
“皇上,当年宁远大捷,报捷的文书上不过是斩级二百六十有九,尔今祖大寿又斩级两百有余,且全是真鞑子,朝廷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好生封赏才是!”曹化淳不忘提醒崇祯前线报捷,做皇上的得表示了。
“是的,是的,朕都乐糊涂了,要赏要赏!”
崇祯哈哈一笑,将那公文拿了又看一遍,沉吟一声宣旨道:“祖大寿统兵有方,致有大捷,朕心甚悦,着加镇武将军衔,荫子锦衣卫同知一员,赐金银各百两,貂裘、雕鞍、白马各一;另巡抚丘禾嘉统筹有方,特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赐金银亦百两,貂裘、雕鞍各一、锦缎十匹…”
宣到这,崇祯突然顿了一下,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对王承恩、曹化淳道:
“文书上说那松山守备施大勇智勇双全,以一军之力力敌建奴jīng骑,其功堪巨,祖大寿和丘禾嘉联名保他为锦州参将,以守备升参将,是连升三级了,按常例,似有不可,你们怎么看?”
王承恩不假思索便道:“既是其功堪巨,理当升迁。以守备升参将,虽是连提三级,但本朝并不是未有先例。且所斩乃建奴jīng锐骑兵,非寻常流民,依老奴之见,皇上当准之。那施某人破格连提,必感念皇恩,报效朝廷,他rì再立新功不定!”说完之后却是暗骂自己一声:糊涂了,武将升迁自己焉能胡乱说话,这不是干政吗?
“升赏有功将校,皇上一力定夺便是。”曹化淳聪明得多,一句话便又推到了崇祯身上。说完看了王承恩一眼。
“嗯,那好,朕准了。着松山守备施大勇加升锦州参将,赐金银各五十两,另赐御刀一柄,御酒十坛,其部有关将校亦一同升赏。朕另拨内帑万两以赏参战将士,以示朕恩!”
崇祯高兴之下,也不在意王承恩是否干政了,还大方的从内帑中又拨了一万两出来,加上国库应赏的,在他看来,绝对是厚赏了。
皇上没有不满,王承恩暗松口气,本不应再说话,但还是开口提醒道:“皇上,是不是待首级验核之后再封赏?”
崇祯想了想,点头道:“也好。”吩咐曹化淳:“你拟个旨,叫内阁会同兵部好生查验,确认无误后,参战将士着名单一一升赏,不得有误。”
“奴婢领旨!”
…………
作者注: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裁撤驿站乃崇祯二年之事,此处略提了下,读者勿需计较,只要知道这驿站一裁,银川驿卒李自成失去铁饭碗便成。
乾清宫,司礼太监王承恩心疼的望着眼窝有些发暗的崇祯帝,小心翼翼的轻声提醒着。
这王承恩打潜邸那会起便伺候时为信王的崇祯帝,先帝宾天时,也是他与另一王府太监徐应元力保信王入宫继位,可惜那徐应元不晓事,竟然收了魏忠贤的贿赂,以致刚熬出头就被皇上给撵到凤阳去了。
有徐应元的教训在,王承恩便不敢肆意,虽贵为司礼监,却是为人实诚得多,外朝的事向来不插手。其实外朝递来的那些奏疏哪道不经他司礼监,皇上现在捧着的奏疏上讲些什么,他王承恩能不知晓,心中能没个主意?
你道司礼监就全是睁眼瞎,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货?绝对不是!说句不中听的,那些司礼秉笔随便哪个出来都不比那当朝大学士差!
朝中那帮子大臣们,科举入仕,明争暗斗熬了数十年方入朝堂,内廷的秉笔们也是如此,能坐上这司礼秉笔位置的哪个不也是如此熬过来,与外朝那帮人比一点也不差,不然这司礼秉笔何以被人称为内相呢。
崇祯登基后,怕内廷再出个魏忠贤,没再设司礼掌印,以免哪个太监一家独大起来,彼此都是秉笔,相互间便利于牵制,保证出不了如魏忠贤那般的阉贼。
因此王承恩纵是为崇祯继位立了汗马功劳,也只能在司礼秉笔位置上终老,想当老祖宗,这辈子怕没指望了。
说来王承恩也真是苦得很,当初若不是他在内廷各监游走联系,确保大部分掌印太监站在崇祯这边,那魏忠贤又如何能说倒就倒,崇祯又如何真能做个外朝所称颂的圣君?
所以王承恩坐那司礼掌印的位置一点也不为过,可是崇祯不设掌印,王承恩便只能是秉笔,进不得步。
不过王承恩也体谅崇祯不设掌印的苦衷,当不当掌印其实真没什么,魏忠贤不也没当掌印嘛,那掌印王体乾还不是他一条狗。只要伺候好皇上,掌印也好,秉笔也好,不过是个虚名,这实利才最重要。
只要不去干政,皇上便由得你!
所以王承恩一如当年在潜邸般忠心,这不,知道崇祯又熬夜了,怕当值的太监不晓事,特地跑了过来,为的不过是让崇祯早点休息。
这人也不是铁打的,哪里能经得起这般遭罪呢?
这几天,皇上都没有睡好觉,常常熬到深夜方去睡上一会。五更天就又起床准备朝会。一天下来,真正睡的时间都不到两个时辰。
自古有哪个皇帝能有崇祯这般勤政?又有哪个皇帝如崇祯这般苦呢?
皇上这才二十一岁啊,可是眼角都有鱼尾纹了,脸sè较同龄人比也显得无比苍白憔悴,哪里像个年轻人的样子唉!
王承恩真的是心疼!
打崇祯登基以来,这大明江山便一天乱似一天,每天送进宫来的各样文书像雪花一般落上御案,批都批不及。为着文书太多,怕的省览不及,漏掉了重要的,崇祯采取了宋朝用过的办法,叫通政司收到文书时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这样,他可以先看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可是紧急军情密奏和塘报,随到随送进宫来,照例没有引黄,更没有贴黄。所以尽管采用了这个办法,崇祯仍然每天有处理不完的文书,睡觉经常在三更以后,也有时通宵不眠。今天,他整整一个下午就没有离开御案。
皇上这也是初登大宝,两年前又被建奴给吓着了,关心则乱,这有些事情便分不得轻重,顾不得头尾,看不出内里玄机。
就皇上眼前会看得这份奏疏,说得便是叫皇上罢了矿税,撤了矿监,不与民争利。
这罢矿撤监提了不止一两年了,前两年因为皇上才登基,尔后东虏又入寇,其后便是为袁崇焕的事,这事便暂时搁置了。
眼下,那帮东林党的御史们又上疏了,这个要朝廷免征商税,那个要朝廷撤矿罢监,另个则索xìng说什么盐铁专卖也不要搞了。说什么皇上是明君,中兴圣主,大明国库丰盈,何须与民争利。不如尽让利于民,叫子民感念皇帝恩德的好。
奏疏写得那是一个好,这理由也让人动心,当皇帝的嘛,天下百姓皆是朕的子女,这当父母的让些利处给子女,天经地义得很。
要说,这也就蒙得了皇上,若要咱家看,上这些奏疏的一个个拖出去砍了也不为过。
你当咱家不知道,你们口中那民不就是你们自个!你们要皇上让利于民,其实就是落自己腰包里。这真正的百姓哪个会得了真利?
看明白归看明白,知道归知道,王承恩就是不说,他实在是怕了,知道崇祯最怕的不是外朝的臣子占他的便宜,而是怕内廷的这些太监干政!
有些时候,哪怕崇祯问他,他也总是回道“老奴愚钝,皇上自个拿主意就好。”
如此回答,等于没说,不过崇祯偏就吃他这套。实际上,崇祯也不是真的要问王承恩什么意见,太祖铁制——太监不得干政,前朝王振、刘谨、魏忠贤这些权阉的活例子已经让崇祯打骨子里不愿再信这些个家奴,不然,他哪里会背了哥哥的遗言——“大裆实诚,有干事之能,莫要弃之”,继位才数月,就把魏忠贤给流放凤阳,半路之上又派人把他给逼死呢,说到底,还是当信王那会被魏忠贤给吓到了。
有魏忠贤这等大太监在,这皇上做得有什么意思?
自古哪个明君重用家奴阉人的?
如今大明国势如江河rì下,内外皆忧,朕少年继位,唯有励jīng图治方能保祖宗基业不失,纵然不能如先祖般英明神武,但也要把这江山守成了,rì后当得个“勤政之君”的称赞便也是了。
提笔御批“让利于民,善莫大焉”,这罢矿撤监的事便算是准了。
放下笔,瞅见王承恩脸sè古怪的看着御案上的那份奏疏,崇祯不由有些不悦,淡淡说了句:“怎么,朕这奏疏批得不对吗?照你说,这矿是罢还是不罢呢?”
王承恩心中一凛,吓得慌忙跪下,口称:“老奴不敢,老奴不敢…”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说。
“起来吧。”
王承恩这个样子,崇祯稍稍宽了些,一边拿下一份奏疏,一边随口问道:“几更天了?”
“回皇上,二更了。”王承恩头也不敢一下。
“二更了?”崇祯微微点了点头,“也不早了,朕再批几份便去田妃那歇吧。”
“老奴这就去安排。”
王承恩如蒙大赦,忙起身便要退下要小太监们到田贵妃那通传一声。
正退着,却见崇祯突然高兴的从龙椅上站了起来,拿着一份奏疏连声称赞道:“好,好,好!刘懋这算说到点子上了,朝廷要想充实国库,无非开源节流。开源之事,涉及与民争利,朕不好过于干涉,内阁自会处理。但这节流,朕却是要亲自总办的。嗯,全国大小驿站上万,若是裁撤,确是能省出一大笔银子来,还能减轻地方负担,确是一大善政…”
裁撤驿站?
王承恩愣了一下,总觉这事有点古怪,但见皇上高兴,便也不去多想,挥手便要叫外面的小太监过来,不想外面却突然奔了个人影来,急急燥燥的也不看路,“扑通”一声便撞在他身上。
那人可能太过兴奋,撞到人都没察觉,挥着手中的报捷文书便跪到了崇祯面前,激动的叫嚷道:“皇上,大捷,大捷,辽东大捷啊!”
“大捷?辽东大捷?”
崇祯足足怔了十几秒,一个箭步便冲到那太监面前,一把抢过那文书,迫不及待便翻了开来看。只扫了几行,脸上的笑容便是止不住了。甚是兴奋的赞道:
“好啊,好他个祖大寿,不枉朕如此信任于他!斩首二百有余,果是大捷!朕要赏,要赏,要赏…”
辽东大捷?斩首二百有余?
王承恩也被这好消息激动了,不顾额头还痛着,三步并作两步便跪到了崇祯面前:“老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崇祯许是太过激动,还沉浸在大捷的喜讯之中,并没有理会王承恩。
王承恩则是悄悄转首朝身边那来报讯的秉笔太监曹化淳问道:“消息可曾核实了,确是斩首两百有余?”
曹化淳一脸喜sè,很肯定的点了点头:“祖大寿和丘禾嘉联名报的,怕是不会有假。”
王承恩不信祖大寿,但却信丘禾嘉,一听是丘禾嘉和祖大寿联名上报,心中信了八分。
不过还是又问了句:“斩得是真鞑子?”
曹化淳笑道:“文书上说是一百多北虏,八十多东虏,首级已经路上,约摸两天便到。”
北虏指的是蒙古兵,东虏则是建奴。
王承恩确信无误了,暗松口气,他实在是被那些报捷的文书吓怕了。前些rì子,西北报捷的文书一封接一封,今儿这个参将斩了三千,别儿那个副将破敌上万,最后兵部核验首级,能有几百就算不错了。而且据西北地方官密报,内中可能还有杀良冒功的。搞得皇上起先高兴,后面则是不住的发火,骂那些武将们瞒上欺下。司礼监再接到这类报捷的文书,也都不敢直接送给皇上,而是先派人到内阁问清楚再决定是否上报。否则,要是又是胡乱瞎报的,皇上又要骂他们不知验核了。
其实若是祖大寿他们报什么杀敌数千,王承恩是绝计不信的,但这回报来的数字叫人不能不信。一百多北虏,八十多东虏,让人不能不信。
辽东这回总算是替皇上争了口气,皇上今儿能睡得踏实了!王承恩越想越高兴,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
他这笑声过于大了,有些放肆了,不过崇祯这会也是激动兴奋,如何会计较这老奴君前失礼。
“皇上,当年宁远大捷,报捷的文书上不过是斩级二百六十有九,尔今祖大寿又斩级两百有余,且全是真鞑子,朝廷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好生封赏才是!”曹化淳不忘提醒崇祯前线报捷,做皇上的得表示了。
“是的,是的,朕都乐糊涂了,要赏要赏!”
崇祯哈哈一笑,将那公文拿了又看一遍,沉吟一声宣旨道:“祖大寿统兵有方,致有大捷,朕心甚悦,着加镇武将军衔,荫子锦衣卫同知一员,赐金银各百两,貂裘、雕鞍、白马各一;另巡抚丘禾嘉统筹有方,特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赐金银亦百两,貂裘、雕鞍各一、锦缎十匹…”
宣到这,崇祯突然顿了一下,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对王承恩、曹化淳道:
“文书上说那松山守备施大勇智勇双全,以一军之力力敌建奴jīng骑,其功堪巨,祖大寿和丘禾嘉联名保他为锦州参将,以守备升参将,是连升三级了,按常例,似有不可,你们怎么看?”
王承恩不假思索便道:“既是其功堪巨,理当升迁。以守备升参将,虽是连提三级,但本朝并不是未有先例。且所斩乃建奴jīng锐骑兵,非寻常流民,依老奴之见,皇上当准之。那施某人破格连提,必感念皇恩,报效朝廷,他rì再立新功不定!”说完之后却是暗骂自己一声:糊涂了,武将升迁自己焉能胡乱说话,这不是干政吗?
“升赏有功将校,皇上一力定夺便是。”曹化淳聪明得多,一句话便又推到了崇祯身上。说完看了王承恩一眼。
“嗯,那好,朕准了。着松山守备施大勇加升锦州参将,赐金银各五十两,另赐御刀一柄,御酒十坛,其部有关将校亦一同升赏。朕另拨内帑万两以赏参战将士,以示朕恩!”
崇祯高兴之下,也不在意王承恩是否干政了,还大方的从内帑中又拨了一万两出来,加上国库应赏的,在他看来,绝对是厚赏了。
皇上没有不满,王承恩暗松口气,本不应再说话,但还是开口提醒道:“皇上,是不是待首级验核之后再封赏?”
崇祯想了想,点头道:“也好。”吩咐曹化淳:“你拟个旨,叫内阁会同兵部好生查验,确认无误后,参战将士着名单一一升赏,不得有误。”
“奴婢领旨!”
…………
作者注:刑科给事中刘懋上疏裁撤驿站乃崇祯二年之事,此处略提了下,读者勿需计较,只要知道这驿站一裁,银川驿卒李自成失去铁饭碗便成。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狼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狼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