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督抚不和 你站哪边(中)
目录:大明狼骑| 作者:傲骨铁心| 类别:历史军事
成为辽东巡抚后的袁崇焕,没有和经略王之臣起冲突,却与军中大将满桂起了冲突,原因只在于满桂骂了他的爱将赵率教怯战胆小。赵率教有怯战的前科——辽沈大战时,赵为辽东经略袁应泰的中军,就有临阵溃退的事迹。
满桂骂得没有错,袁崇焕却袒护赵率教,加恨于满桂。倒是赵率教经满桂这一骂,却是幡然悔悟,在一年之后的宁锦大战中,他在袁崇焕拒不发兵救援的情况下,坚持死守锦州,并最终在满桂的配合下取得锦州大捷。
锦州大捷的含金量远胜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可谓奇功。虽然在宁锦大战战后的奏报中,袁崇焕把满桂列为首功,但首功其实应当是独守锦州的赵率教。之所以推满桂为锦州大捷的首功,恐怕是袁崇焕有意和满桂和解的缘故。可惜这个结却一直没有化解,直至两年后,文武殊途,一场悲剧——一个战死,一个被千刀万剐。
在与满桂发生冲突时,袁崇焕又与王之臣发生了“经略不和”的老戏码。原因在于袁崇焕坚持要满桂走,王之臣却坚持要留下满桂,二人协商无果,只好把矛盾闹到了朝廷。
朝廷传来的消息却是让王之臣专督关内,叫袁崇焕专督关外,这个态势,倒是回到了熊廷弼和王化贞时期,经抚之间的区划如出一辙。只是有所不同的是,熊王是既成事实未得朝廷承认,袁王之责任划分却是朝廷明文任命了的。这种态势,显然对前线战事不利,而且最重要的是,满桂还是被调到了大同,这无疑是袁崇焕的胜利,王之臣的失败。
可以说,在这次经抚不和中,袁崇焕占了上风。
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发动丁卯之役,宁锦的局势也开始紧张。有鉴于广宁大战的前事之师,二月,朝廷把蓟辽督师王之臣调任京师兵部尚书。至宁锦大战爆发前,又调任蓟辽总督阎鸣泰坐镇山海关支援宁锦。
蓟辽总督的实际管辖范围就是蓟镇,因此与辽东巡抚的职权范围不冲突。宁锦大战前,关内各镇都抽调了很多援军至山海关协防,其中很多就隶属蓟辽总督管辖。因此,阎鸣泰坐镇山海关,对协调管理关内援军有利,对袁崇焕的指挥不会有牵制作用。此战前敌指挥事权统一,应当也算得是一个有利因素。
宁锦大战后,袁崇焕因党争且意气用事,辞职为民,王之臣复任督师,辽东巡抚则任命了毕自肃。这一届督抚之间却是相对平和,没有闹出什么矛盾。但为时却很短暂。
崇祯元年五月,王之臣失锦州,两个月之后被追究免职。袁崇焕则被再次启用,接替王之臣督师蓟辽。就在袁崇焕刚到任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宁远驻军因欠饷四月而兵变。巡抚毕自肃在这次兵变中重伤,自吻而死。
虽然宁远兵变被袁崇焕以个人威望单骑平息,但是借着这次风波,袁崇焕却向朝廷提出了一个非份的要求——不设巡抚。
袁崇焕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理由就是广宁大战中经抚不和导致了极其不堪的后果,所以他不想再发生经抚不和导致败局的悲剧。
崇祯对袁崇焕极其信任,也极其倚重他,没有多想便当即接受。由此,袁崇焕任督师时,属下只有三位总兵,没有文职巡抚牵制,独掌辽事大权。可以说,他一手掌控了辽事,没人能对他的决定说一个不字。在此期间,发生了袁崇焕擅自与后金议和,并资助粮食,分崩蒙古诸部,寒朝鲜国心,杀毛文龙等大事。
无一例外,这些对明无利,对金却有大利的大事却都被袁崇焕轻而易举的应付过去,以致朝中上下都以为袁崇焕五年内定可平辽。
然而一年之后,“己巳之变”发生,皇太极借道蒙古从蓟镇入口,奔袭京师。袁崇焕救援无力,且有通敌嫌疑,在阵前被愤怒的崇祯下狱,孙承宗被年轻的天子再次启用督掌蓟辽。袁崇焕在督师任内所犯的罪行也被一件件扒出,最终,成为砸死骆驼的最后一捆稻草。
“己巳之变”,以孙承宗指挥的遵永大捷结束,明军最终总算是有了一个差强人意的收场。孙承宗借此大捷,准备重整辽事,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之后孙承宗却再次陷入督抚不和的怪圈。
这次与蓟辽督师孙承宗打对台的便是施大勇的最大靠山,同样在“己巳之变”立下大功的辽东巡抚——丘禾嘉。
丘禾嘉和孙承宗不和的最大原因便是孙承宗袒护辽西诸将,纵容祖大寿坐大,以致使得他堂堂辽抚竟然指挥不动一兵一卒。在向朝廷上奏要建新军,被孙承宗压下后,丘禾嘉又要孙承宗给他前线独断军权,也被否决。
最终,无奈之下的丘禾嘉这才刻意扶植起只是千总,也是他唯一嫡系的施大勇,好歹从祖大寿手中抢得松山守备的要职,让施大勇有了立足之地。其部松山军及所控制的松山屯粮也成为丘禾嘉手中最大的砝码。
其后,施大勇在大凌城外以一场血战雀起,狂喜之下的丘禾嘉立即保荐施大勇出任锦州参将,意图从辽西将门手中再分一点实利出来。这事若不是祖大寿心中有鬼,私下与施大勇达成了条件,愿意与丘禾嘉联名报捷才使施出任锦州参将成真,否则,只怕孙承宗同样也会压下,便是升赏,也断不会将锦州参将一职让给丘禾嘉的人。
当然,除了在军权上有所冲突外,孙承宗与丘禾嘉不和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大小凌河城的修筑。
丘禾嘉出关任辽抚后,便提议修筑广宁、义州、右屯三城。孙承宗则提出,必须先恢复大、小凌河城,以连接松山、杏山、锦州等要塞。
二人的方略都是筑城前突,不过一个是往前突了六十里,一个则是只突三十里,且一个是提议逐步修筑,一个却是要求同时修筑。
二人各持己见,又都有独表上奏的权力,因此事情再次闹到朝廷。时任兵部尚书梁廷栋支持孙承宗的计划,否决了丘禾嘉的计划,决定先筑大凌河城,令祖大寿、何可纲等率兵筑大凌河城。
其后的事情,便是施大勇亲身所历的种种事。只不过,他身在局中,对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明了自身所历事,却不知一切都不过是孙承宗和丘禾嘉争执的结果。
前世也不是什么明史专家,所知一知半解,不过是个以赌混rì的废人,哪里知道什么古今大事。今世的身体主人,又只是个低级武官,说是屠狗辈再恰当不过,又哪里知道朝堂中发生的事,更不可能知道在关外发生些什么,更不会知道为什么这历任总督和巡抚老是闹出不和。即便是现在,施大勇也不知道孙承宗和丘禾嘉实际是不和的,他还以为孙承宗和丘禾嘉是十分和睦的呢,不然,何以从未听丘禾嘉埋怨过孙承宗呢。
但是再不明白,再不了解,听了这“经抚不和”,施大勇也顿时明白,孙承宗和丘禾嘉之间发生了问题。结合刚才孙承宗莫名问自己对丘禾嘉的看法,再加上鹿善继说朝廷会调走丘禾嘉,施大勇就是傻子也会悟过来——孙承宗这是要拉拢自己排挤丘禾嘉了!
然而,他不解的是,既然孙承宗都上了辞呈,何以非要丘禾嘉也走呢!
满桂骂得没有错,袁崇焕却袒护赵率教,加恨于满桂。倒是赵率教经满桂这一骂,却是幡然悔悟,在一年之后的宁锦大战中,他在袁崇焕拒不发兵救援的情况下,坚持死守锦州,并最终在满桂的配合下取得锦州大捷。
锦州大捷的含金量远胜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可谓奇功。虽然在宁锦大战战后的奏报中,袁崇焕把满桂列为首功,但首功其实应当是独守锦州的赵率教。之所以推满桂为锦州大捷的首功,恐怕是袁崇焕有意和满桂和解的缘故。可惜这个结却一直没有化解,直至两年后,文武殊途,一场悲剧——一个战死,一个被千刀万剐。
在与满桂发生冲突时,袁崇焕又与王之臣发生了“经略不和”的老戏码。原因在于袁崇焕坚持要满桂走,王之臣却坚持要留下满桂,二人协商无果,只好把矛盾闹到了朝廷。
朝廷传来的消息却是让王之臣专督关内,叫袁崇焕专督关外,这个态势,倒是回到了熊廷弼和王化贞时期,经抚之间的区划如出一辙。只是有所不同的是,熊王是既成事实未得朝廷承认,袁王之责任划分却是朝廷明文任命了的。这种态势,显然对前线战事不利,而且最重要的是,满桂还是被调到了大同,这无疑是袁崇焕的胜利,王之臣的失败。
可以说,在这次经抚不和中,袁崇焕占了上风。
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发动丁卯之役,宁锦的局势也开始紧张。有鉴于广宁大战的前事之师,二月,朝廷把蓟辽督师王之臣调任京师兵部尚书。至宁锦大战爆发前,又调任蓟辽总督阎鸣泰坐镇山海关支援宁锦。
蓟辽总督的实际管辖范围就是蓟镇,因此与辽东巡抚的职权范围不冲突。宁锦大战前,关内各镇都抽调了很多援军至山海关协防,其中很多就隶属蓟辽总督管辖。因此,阎鸣泰坐镇山海关,对协调管理关内援军有利,对袁崇焕的指挥不会有牵制作用。此战前敌指挥事权统一,应当也算得是一个有利因素。
宁锦大战后,袁崇焕因党争且意气用事,辞职为民,王之臣复任督师,辽东巡抚则任命了毕自肃。这一届督抚之间却是相对平和,没有闹出什么矛盾。但为时却很短暂。
崇祯元年五月,王之臣失锦州,两个月之后被追究免职。袁崇焕则被再次启用,接替王之臣督师蓟辽。就在袁崇焕刚到任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宁远驻军因欠饷四月而兵变。巡抚毕自肃在这次兵变中重伤,自吻而死。
虽然宁远兵变被袁崇焕以个人威望单骑平息,但是借着这次风波,袁崇焕却向朝廷提出了一个非份的要求——不设巡抚。
袁崇焕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理由就是广宁大战中经抚不和导致了极其不堪的后果,所以他不想再发生经抚不和导致败局的悲剧。
崇祯对袁崇焕极其信任,也极其倚重他,没有多想便当即接受。由此,袁崇焕任督师时,属下只有三位总兵,没有文职巡抚牵制,独掌辽事大权。可以说,他一手掌控了辽事,没人能对他的决定说一个不字。在此期间,发生了袁崇焕擅自与后金议和,并资助粮食,分崩蒙古诸部,寒朝鲜国心,杀毛文龙等大事。
无一例外,这些对明无利,对金却有大利的大事却都被袁崇焕轻而易举的应付过去,以致朝中上下都以为袁崇焕五年内定可平辽。
然而一年之后,“己巳之变”发生,皇太极借道蒙古从蓟镇入口,奔袭京师。袁崇焕救援无力,且有通敌嫌疑,在阵前被愤怒的崇祯下狱,孙承宗被年轻的天子再次启用督掌蓟辽。袁崇焕在督师任内所犯的罪行也被一件件扒出,最终,成为砸死骆驼的最后一捆稻草。
“己巳之变”,以孙承宗指挥的遵永大捷结束,明军最终总算是有了一个差强人意的收场。孙承宗借此大捷,准备重整辽事,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之后孙承宗却再次陷入督抚不和的怪圈。
这次与蓟辽督师孙承宗打对台的便是施大勇的最大靠山,同样在“己巳之变”立下大功的辽东巡抚——丘禾嘉。
丘禾嘉和孙承宗不和的最大原因便是孙承宗袒护辽西诸将,纵容祖大寿坐大,以致使得他堂堂辽抚竟然指挥不动一兵一卒。在向朝廷上奏要建新军,被孙承宗压下后,丘禾嘉又要孙承宗给他前线独断军权,也被否决。
最终,无奈之下的丘禾嘉这才刻意扶植起只是千总,也是他唯一嫡系的施大勇,好歹从祖大寿手中抢得松山守备的要职,让施大勇有了立足之地。其部松山军及所控制的松山屯粮也成为丘禾嘉手中最大的砝码。
其后,施大勇在大凌城外以一场血战雀起,狂喜之下的丘禾嘉立即保荐施大勇出任锦州参将,意图从辽西将门手中再分一点实利出来。这事若不是祖大寿心中有鬼,私下与施大勇达成了条件,愿意与丘禾嘉联名报捷才使施出任锦州参将成真,否则,只怕孙承宗同样也会压下,便是升赏,也断不会将锦州参将一职让给丘禾嘉的人。
当然,除了在军权上有所冲突外,孙承宗与丘禾嘉不和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大小凌河城的修筑。
丘禾嘉出关任辽抚后,便提议修筑广宁、义州、右屯三城。孙承宗则提出,必须先恢复大、小凌河城,以连接松山、杏山、锦州等要塞。
二人的方略都是筑城前突,不过一个是往前突了六十里,一个则是只突三十里,且一个是提议逐步修筑,一个却是要求同时修筑。
二人各持己见,又都有独表上奏的权力,因此事情再次闹到朝廷。时任兵部尚书梁廷栋支持孙承宗的计划,否决了丘禾嘉的计划,决定先筑大凌河城,令祖大寿、何可纲等率兵筑大凌河城。
其后的事情,便是施大勇亲身所历的种种事。只不过,他身在局中,对他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明了自身所历事,却不知一切都不过是孙承宗和丘禾嘉争执的结果。
前世也不是什么明史专家,所知一知半解,不过是个以赌混rì的废人,哪里知道什么古今大事。今世的身体主人,又只是个低级武官,说是屠狗辈再恰当不过,又哪里知道朝堂中发生的事,更不可能知道在关外发生些什么,更不会知道为什么这历任总督和巡抚老是闹出不和。即便是现在,施大勇也不知道孙承宗和丘禾嘉实际是不和的,他还以为孙承宗和丘禾嘉是十分和睦的呢,不然,何以从未听丘禾嘉埋怨过孙承宗呢。
但是再不明白,再不了解,听了这“经抚不和”,施大勇也顿时明白,孙承宗和丘禾嘉之间发生了问题。结合刚才孙承宗莫名问自己对丘禾嘉的看法,再加上鹿善继说朝廷会调走丘禾嘉,施大勇就是傻子也会悟过来——孙承宗这是要拉拢自己排挤丘禾嘉了!
然而,他不解的是,既然孙承宗都上了辞呈,何以非要丘禾嘉也走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狼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狼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