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吾之战
目录:天马行空四部曲| 作者:龍吟月| 类别:历史军事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再度进攻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輒。赵国经过秦国这次攻击后,国力大衰,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桓齮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攻佔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葶城西南)。
公元前233年初(秦王政十四年),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秦国,史称肥之战。赵国夺回了被秦国佔领的土地,李牧因此战受封為武安君。
儘管李牧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赵国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赵国援韩的可能,秦国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赵国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向秦国称臣。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军至鄴城,一军至太原,取狼孟,但其后在番吾再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
秦国虽然进攻赵国失败,但并不能挽回韩国危如累卵的形势。秦王政16年。韩国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秦国。当年九月,嬴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秦国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徵发兵卒、徭役,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作好準备。
秦王政十七年,嬴政借著赵国发生大地震与飢荒,无力援助韩国的大好机会,命内史腾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阳翟(今河南禹州),但嬴政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於南阳的举措,却造成韩国故地局势不稳。秦国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嬴政自然不会因為灭韩而满足。赵国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可说是消灭赵国的大好机会,於是大举出兵,命王翦、杨端和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
吸取了番吾之战失败的教训,秦国遂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郭开离间李牧和赵王。郭开其后向赵王迁进言,指李牧、司马尚欲谋反。
赵王迁乃使赵葱及齐国出身的将领顏聚,取代李牧為将。李牧拒不受命,更使赵王迁倍加相信李牧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李牧并将他处决,并免除司马尚的将军之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王翦军破赵军,杀赵葱,俘顏聚,佔邯郸,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灭亡。
赵公子嘉在邯郸被攻佔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為代王,向东与燕国的军队会合。至於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做好攻打燕国的準备。
王翦攻佔邯郸后,嬴政亲自到邯郸,找到当初与他在赵国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太原、上郡返回都城咸阳。
韩国遗民并未因為韩国沦亡而变得安於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著反秦的餘波。
虽然韩王安自被虏后,嬴政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韩国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於秦国各个击破,但自从荆軻刺秦事件后,嬴政对山东六国的态度大变,韩王安也被牵连,在秦王政20年被迫离开韩国本土,以割断他和韩国遗民之间的联繫。
同时由於韩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嬴政只是将韩王安迁徙至附近的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留下了温和的餘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嬴政的预料相反,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秦王政21年),韩国遗民愤於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韩王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
早在秦王政十六年韩国献南阳地的时候,迫於秦国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秦国献地求和,秦国在该地设置丽邑。此时嬴政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魏国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藉口楚王背弃献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秦国南郡為理由,派王賁率大军出函谷关,攻佔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王賁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大梁居於睢水、潁水、鸿沟的交匯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賁竟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大梁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墙崩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嬴政在魏国地区设立碭郡,又建置泗水郡。
“秦代杜虎符,(陕西歷史博物馆藏,西安市南郊山门口出土),虎符是古代朝廷用於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
通常作虎形,分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產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為严重。
儘管如此,三晋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楚国最為强大。楚国亦随之成為继赵国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楚国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云梦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庶子,其父熊元返楚即位為楚王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秦国。由於他与华阳夫人同属楚国王族,故此成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於秦国政坛,更与嬴政联手平定嫪毐之乱。吕不韦去相后,昌平君继任為丞相。
当嬴政决定消灭楚国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為秦国主要大臣,包括昌平君、李信及王翦,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不过对於灭楚所需兵力,李信与王翦却產生分歧。李信认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王翦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
嬴政倾向採用李信的方略,这是因為王賁灭魏国前,曾试探式攻击楚国,轻易地取得楚国十餘城,让嬴政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王翦的话不被採用,就推託称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另一方面,昌平君因对攻楚颇有微辞,故在秦王政二十一年被贬至郢陈。(未完待续。。)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桓齮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攻佔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葶城西南)。
公元前233年初(秦王政十四年),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秦国,史称肥之战。赵国夺回了被秦国佔领的土地,李牧因此战受封為武安君。
儘管李牧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赵国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赵国援韩的可能,秦国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赵国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向秦国称臣。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军至鄴城,一军至太原,取狼孟,但其后在番吾再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
秦国虽然进攻赵国失败,但并不能挽回韩国危如累卵的形势。秦王政16年。韩国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秦国。当年九月,嬴政派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秦国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徵发兵卒、徭役,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作好準备。
秦王政十七年,嬴政借著赵国发生大地震与飢荒,无力援助韩国的大好机会,命内史腾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阳翟(今河南禹州),但嬴政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於南阳的举措,却造成韩国故地局势不稳。秦国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嬴政自然不会因為灭韩而满足。赵国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可说是消灭赵国的大好机会,於是大举出兵,命王翦、杨端和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
吸取了番吾之战失败的教训,秦国遂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要郭开离间李牧和赵王。郭开其后向赵王迁进言,指李牧、司马尚欲谋反。
赵王迁乃使赵葱及齐国出身的将领顏聚,取代李牧為将。李牧拒不受命,更使赵王迁倍加相信李牧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李牧并将他处决,并免除司马尚的将军之位。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王翦军破赵军,杀赵葱,俘顏聚,佔邯郸,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灭亡。
赵公子嘉在邯郸被攻佔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為代王,向东与燕国的军队会合。至於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做好攻打燕国的準备。
王翦攻佔邯郸后,嬴政亲自到邯郸,找到当初与他在赵国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太原、上郡返回都城咸阳。
韩国遗民并未因為韩国沦亡而变得安於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著反秦的餘波。
虽然韩王安自被虏后,嬴政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韩国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於秦国各个击破,但自从荆軻刺秦事件后,嬴政对山东六国的态度大变,韩王安也被牵连,在秦王政20年被迫离开韩国本土,以割断他和韩国遗民之间的联繫。
同时由於韩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嬴政只是将韩王安迁徙至附近的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留下了温和的餘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嬴政的预料相反,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秦王政21年),韩国遗民愤於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韩王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
早在秦王政十六年韩国献南阳地的时候,迫於秦国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秦国献地求和,秦国在该地设置丽邑。此时嬴政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魏国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嬴政藉口楚王背弃献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秦国南郡為理由,派王賁率大军出函谷关,攻佔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王賁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大梁居於睢水、潁水、鸿沟的交匯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託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賁竟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大梁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墙崩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嬴政在魏国地区设立碭郡,又建置泗水郡。
“秦代杜虎符,(陕西歷史博物馆藏,西安市南郊山门口出土),虎符是古代朝廷用於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
通常作虎形,分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发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军队即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產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為严重。
儘管如此,三晋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楚国最為强大。楚国亦随之成為继赵国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楚国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云梦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庶子,其父熊元返楚即位為楚王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秦国。由於他与华阳夫人同属楚国王族,故此成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於秦国政坛,更与嬴政联手平定嫪毐之乱。吕不韦去相后,昌平君继任為丞相。
当嬴政决定消灭楚国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為秦国主要大臣,包括昌平君、李信及王翦,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不过对於灭楚所需兵力,李信与王翦却產生分歧。李信认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王翦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
嬴政倾向採用李信的方略,这是因為王賁灭魏国前,曾试探式攻击楚国,轻易地取得楚国十餘城,让嬴政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王翦的话不被採用,就推託称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另一方面,昌平君因对攻楚颇有微辞,故在秦王政二十一年被贬至郢陈。(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天马行空四部曲》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