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一章深入交谈
目录:明末疯狂| 作者:再次等候| 类别:历史军事
面对着秦公公的惊呼,吴世恭语带轻蔑地回答道。“留在这里又如何?无论督师、巡抚,还是监军、武官,都不想着去救援,只敢待在宁远和山海关的城墙后。就这么望眼欲穿地看着北方,就能把松山的洪督师和锦州的祖总兵给看回来吗?现在的辽东,多我一支汝宁军不多,少我一支汝宁军也不少,还不如回中原去剿平陕匪呢。”
听了这话,兵部的王主事就有些不乐意了。他脑中文贵武贱的思想还挺根深蒂固,所以也不怎么怵吴世恭。于是王主事就在一旁插嘴道:“无旨调兵,那不是造反吗?”
见到了吴世恭的脸一下子变黑,一副要发作的模样,一旁的秦公公连忙劝解道:“长敬!有话好好说。杂家来山海关不就是来听你的主意的吗?”
吴世恭一拂袖,不再理睬王主事。接着一拍手,对大帐外高喊道:“把东西都搬上来!”
一群亲兵抬着两张大桌子进入了大帐,而在大桌子上分别铺着一张大地图。吴世恭先站起身,恭请众人来到地图前。之后挥挥手,又让亲兵们都退下了。
“这张是辽东的地图。”吴世恭先指着一张地图说明道,“这次洪督师损兵折将,朝廷已经派不出那么多的兵来维持山海关至锦州这一线了。因此,一定要收缩兵力,放弃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就留着宁远和山海关,以这两个城为犄角,全力防御鞑子在这里入关。”
“这不是丧土辱国吗?”王主事立刻惊呼道。
“有什么两样?咱们大明朝其实已经守不住这四座城了。与其在那里浪费兵力,被鞑子有着围魏救赵的机会,还不如先保存实力,重点守住鞑子入关的关口呢。”吴世恭就是把现实情况说到了明处。
王主事抓了抓自己的脸。明白吴世恭所说的确实属实。可他知道崇祯皇帝是个很要面子的人,虽然是情形迫不得已,但谁敢在朝中提出这个建议的话,很可能被崇祯皇帝给记恨上,更可能事后被秋后算账,而且还落下个身败名裂。因此,王主事就为如何劝说崇祯皇帝而犯愁了。
看出了王主事心中的挣扎,一旁的秦公公立刻对王主事说道:“咱们也就是传话的,并不怎么懂兵事,都是长敬之计。咱们只要如实上奏即可。”
见到了吴世恭看着自己,目光中是饱含深意,秦公公立刻对吴世恭抱歉地苦笑了一下,说道:“长敬!你接着说。”
吴世恭在这时候也不愿意多节外生枝,秦公公和王主事想利用自己就利用吧!只要能解决问题。吴世恭愿意为他们背上这个隐患。
“咱们要说辽东,也不能关注辽东一偶。要从整个天下大势来看。现在陕贼在中原横行无忌。而鞑子在辽东肆虐横行。以我大明国力,已经不能再两面开战了。因此,必选其一。而陕贼祸害的是中原之富庶之地,而鞑子横行在关外,则都是蛮荒之地。因此,从任何方面选择。都是应该先陕贼,后鞑子的。我制定的方略就是攻陕贼、守鞑子。”
一听这话,秦公公就点了点头。这战略与杨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很符合崇祯皇帝的心意。因此。作为内侍的秦公公就不怕崇祯皇帝会有责难,于是他就吹捧了吴世恭一句:“杂家向来得知长敬家学渊源,熟知兵事。你所说的确实大妙也。”
吴世恭对秦公公释放出的善意,微笑了一下作为回应。他接着说道:“那么既然对鞑子是要守,其实就是要守住孙太师当年营造的宁锦防线。而宁锦防线的目的就是要防住鞑子从山海关入关。那么有十座城当然容易挡住鞑子,不过就算是只留下一座城挡住了鞑子,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既然如此,锦州等四城也就不算是最重要了,放弃了也就放弃了。”
其实吴世恭在这番话里玩了一个小花招。虽然从防御的角度看,这样的说法并没错。可是当年的孙承宗建造宁锦防线,是以防御堡垒战,进攻直至绞杀掉满清的生存空间的。如果朝廷一旦同意了放弃锦州等四城,那明军将在辽东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根本威胁不到满清。这也让满清可以完全腾出手,肆意地从长城各关隘入关抢掠。
不过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其实明朝也保不住锦州等四城了。所以吴世恭也就不说破了,就让崇祯皇帝和朝中大臣们面对现实吧!
吴世恭接着说道:“再说,鞑子几次入关,又有哪一次走的是山海关?都是从长城各关隘入内。所以留着辽东兵力也是浪费,还不如加强宣大一线的防御呢。”
“怎么?如山海关不留重兵,那此门户不是形同虚设,反而让鞑虏有了近道,这不是更加危险吗?”王主事立刻提出了异议。
“我说的不是不留重兵,而是这里的兵留的太多了。”吴世恭连忙解释道,“现在宁远这里有着吴三桂的四万兵马,而山海关内有着精兵一万,此外塔山还有七千,杏山还有六千,再加上我的汝宁军三万,足有九万多兵马。这么多的兵马,如果不考虑进攻,一力防御的话,那也太多了一些。依我看,有着四、五万就足够了。”
听到这里,秦公公开始首次发问了。不过他的话语中还是赔着小心:“难道这就是长敬想要归去汝宁的原因吗?虽说杂家不怎么懂兵事,可也知道守城的兵力是越多越好。你看这样如何?如果长敬想留下,杂家就向皇爷爷说一声,给你个提督之名,让你在辽东与吴三桂吴提督平起平坐,你俩人就各守一城。如果你想回汝宁,那杂家就在这里越权做主,让你带兵五千回去,其余的兵马就留在辽东,其总制人选就由长敬指定。这样一来,不是更稳妥一些吗?”
吴世恭笑着摇摇头道:“秦兄弟!你说的法子固然是求稳,但我大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求稳已经不行,一定要用猛药治。所以说,如果依你所言,这大明天下依然如此,局面最好也不过是个维持现状。而我想要的,是要让大明朝局面逐步安稳,争取用上个十来年,把陕贼和鞑子这两大敌全部剿灭干净。”
“哦!?”这话一说,顿时引起了秦公公他们那难以置信的眼神。时到如今,有多少重臣都上奏过平定天下的“良方”,可结果证明,他们所开具的“良方”大多数都是妄言大话,非但没有解决这两个大敌,整个天下的乱势反而是愈演愈烈。所以今天秦公公他们又听到了吴世恭说了同样的话以后,就让秦公公他们就有些将信将疑。
“那长敬请说!杂家就洗耳恭听。”
“那我就先说辽东。朝廷从京营给我调拨一万人马,再下谕让吴三桂分给我二万。有了六万兵马,我将在二个月内攻至松山,先把洪督师这一万官军解救出来。之后就随机应变了。如鞑子势单力薄,我将率领着联军接着北上援救锦州,争取把锦州城内的祖总兵这一万多兵马救出。如果鞑子确实势大,也只能让锦州城内的祖总兵听天由命了。我将率联军依次撤回塔山、杏山,再把这两城内的官军撤回宁远和山海关,加强这两城的防御。”
“吴总兵!虽说您勇气可嘉,可本官可要说句话,得罪莫怪!”王主事对吴世恭拱手行礼道,“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说其他,先说怎么样调配粮饷吧!现在户部的库房可是穷的叮当响,短时内绝无可能调来满足六万兵马的粮饷的。”
“王主事所虑极是!”吴世恭向王主事点点头道,“不过本官已在山海关和宁远了解过,这两城内都积蓄有足够三万大军所用两年的粮草,更不用说民间存粮了。只要在其中调拨一二,也就足够此次用兵。”
“至于饷银,本官就先与兵部核定一个数目,出兵时先由本官垫着。待到此次本官出征归来,朝廷在一年内把饷银归还本官,或者给予本官等额的抵押物。你们说,这样如何?”吴世恭问道。
这话一说,让秦公公他们是精神一振,这首先就解决了出兵的最大障碍。为了保险起见,王主事又问道:“那吴总兵需要什么抵押物呢?”
“到时再商议吧!等获胜归来再说。”
这话说的漂亮,那意思就是说:如果吴世恭完成了救援任务,那朝廷才会结账,如果不成功,那朝廷就不必支付这笔饷银。因此,秦公公和王主事在内心里就倾向了吴世恭。
“那长敬又需那些官军呢?”秦公公又问道。
“吴三桂那里二万人马少不了。京营那里就用原先余侍郎的汝州军吧!他们在河南与我打过交道,用起来也比较熟。当然,朝廷如果为难,也可在京营调来三万兵马,不过余侍郎的汝州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未完待续。。)
听了这话,兵部的王主事就有些不乐意了。他脑中文贵武贱的思想还挺根深蒂固,所以也不怎么怵吴世恭。于是王主事就在一旁插嘴道:“无旨调兵,那不是造反吗?”
见到了吴世恭的脸一下子变黑,一副要发作的模样,一旁的秦公公连忙劝解道:“长敬!有话好好说。杂家来山海关不就是来听你的主意的吗?”
吴世恭一拂袖,不再理睬王主事。接着一拍手,对大帐外高喊道:“把东西都搬上来!”
一群亲兵抬着两张大桌子进入了大帐,而在大桌子上分别铺着一张大地图。吴世恭先站起身,恭请众人来到地图前。之后挥挥手,又让亲兵们都退下了。
“这张是辽东的地图。”吴世恭先指着一张地图说明道,“这次洪督师损兵折将,朝廷已经派不出那么多的兵来维持山海关至锦州这一线了。因此,一定要收缩兵力,放弃锦州、松山、杏山和塔山,就留着宁远和山海关,以这两个城为犄角,全力防御鞑子在这里入关。”
“这不是丧土辱国吗?”王主事立刻惊呼道。
“有什么两样?咱们大明朝其实已经守不住这四座城了。与其在那里浪费兵力,被鞑子有着围魏救赵的机会,还不如先保存实力,重点守住鞑子入关的关口呢。”吴世恭就是把现实情况说到了明处。
王主事抓了抓自己的脸。明白吴世恭所说的确实属实。可他知道崇祯皇帝是个很要面子的人,虽然是情形迫不得已,但谁敢在朝中提出这个建议的话,很可能被崇祯皇帝给记恨上,更可能事后被秋后算账,而且还落下个身败名裂。因此,王主事就为如何劝说崇祯皇帝而犯愁了。
看出了王主事心中的挣扎,一旁的秦公公立刻对王主事说道:“咱们也就是传话的,并不怎么懂兵事,都是长敬之计。咱们只要如实上奏即可。”
见到了吴世恭看着自己,目光中是饱含深意,秦公公立刻对吴世恭抱歉地苦笑了一下,说道:“长敬!你接着说。”
吴世恭在这时候也不愿意多节外生枝,秦公公和王主事想利用自己就利用吧!只要能解决问题。吴世恭愿意为他们背上这个隐患。
“咱们要说辽东,也不能关注辽东一偶。要从整个天下大势来看。现在陕贼在中原横行无忌。而鞑子在辽东肆虐横行。以我大明国力,已经不能再两面开战了。因此,必选其一。而陕贼祸害的是中原之富庶之地,而鞑子横行在关外,则都是蛮荒之地。因此,从任何方面选择。都是应该先陕贼,后鞑子的。我制定的方略就是攻陕贼、守鞑子。”
一听这话,秦公公就点了点头。这战略与杨嗣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战略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很符合崇祯皇帝的心意。因此。作为内侍的秦公公就不怕崇祯皇帝会有责难,于是他就吹捧了吴世恭一句:“杂家向来得知长敬家学渊源,熟知兵事。你所说的确实大妙也。”
吴世恭对秦公公释放出的善意,微笑了一下作为回应。他接着说道:“那么既然对鞑子是要守,其实就是要守住孙太师当年营造的宁锦防线。而宁锦防线的目的就是要防住鞑子从山海关入关。那么有十座城当然容易挡住鞑子,不过就算是只留下一座城挡住了鞑子,也算是达到了目的。既然如此,锦州等四城也就不算是最重要了,放弃了也就放弃了。”
其实吴世恭在这番话里玩了一个小花招。虽然从防御的角度看,这样的说法并没错。可是当年的孙承宗建造宁锦防线,是以防御堡垒战,进攻直至绞杀掉满清的生存空间的。如果朝廷一旦同意了放弃锦州等四城,那明军将在辽东完全丧失了进攻能力,根本威胁不到满清。这也让满清可以完全腾出手,肆意地从长城各关隘入关抢掠。
不过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其实明朝也保不住锦州等四城了。所以吴世恭也就不说破了,就让崇祯皇帝和朝中大臣们面对现实吧!
吴世恭接着说道:“再说,鞑子几次入关,又有哪一次走的是山海关?都是从长城各关隘入内。所以留着辽东兵力也是浪费,还不如加强宣大一线的防御呢。”
“怎么?如山海关不留重兵,那此门户不是形同虚设,反而让鞑虏有了近道,这不是更加危险吗?”王主事立刻提出了异议。
“我说的不是不留重兵,而是这里的兵留的太多了。”吴世恭连忙解释道,“现在宁远这里有着吴三桂的四万兵马,而山海关内有着精兵一万,此外塔山还有七千,杏山还有六千,再加上我的汝宁军三万,足有九万多兵马。这么多的兵马,如果不考虑进攻,一力防御的话,那也太多了一些。依我看,有着四、五万就足够了。”
听到这里,秦公公开始首次发问了。不过他的话语中还是赔着小心:“难道这就是长敬想要归去汝宁的原因吗?虽说杂家不怎么懂兵事,可也知道守城的兵力是越多越好。你看这样如何?如果长敬想留下,杂家就向皇爷爷说一声,给你个提督之名,让你在辽东与吴三桂吴提督平起平坐,你俩人就各守一城。如果你想回汝宁,那杂家就在这里越权做主,让你带兵五千回去,其余的兵马就留在辽东,其总制人选就由长敬指定。这样一来,不是更稳妥一些吗?”
吴世恭笑着摇摇头道:“秦兄弟!你说的法子固然是求稳,但我大明朝已经是病入膏肓,求稳已经不行,一定要用猛药治。所以说,如果依你所言,这大明天下依然如此,局面最好也不过是个维持现状。而我想要的,是要让大明朝局面逐步安稳,争取用上个十来年,把陕贼和鞑子这两大敌全部剿灭干净。”
“哦!?”这话一说,顿时引起了秦公公他们那难以置信的眼神。时到如今,有多少重臣都上奏过平定天下的“良方”,可结果证明,他们所开具的“良方”大多数都是妄言大话,非但没有解决这两个大敌,整个天下的乱势反而是愈演愈烈。所以今天秦公公他们又听到了吴世恭说了同样的话以后,就让秦公公他们就有些将信将疑。
“那长敬请说!杂家就洗耳恭听。”
“那我就先说辽东。朝廷从京营给我调拨一万人马,再下谕让吴三桂分给我二万。有了六万兵马,我将在二个月内攻至松山,先把洪督师这一万官军解救出来。之后就随机应变了。如鞑子势单力薄,我将率领着联军接着北上援救锦州,争取把锦州城内的祖总兵这一万多兵马救出。如果鞑子确实势大,也只能让锦州城内的祖总兵听天由命了。我将率联军依次撤回塔山、杏山,再把这两城内的官军撤回宁远和山海关,加强这两城的防御。”
“吴总兵!虽说您勇气可嘉,可本官可要说句话,得罪莫怪!”王主事对吴世恭拱手行礼道,“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说其他,先说怎么样调配粮饷吧!现在户部的库房可是穷的叮当响,短时内绝无可能调来满足六万兵马的粮饷的。”
“王主事所虑极是!”吴世恭向王主事点点头道,“不过本官已在山海关和宁远了解过,这两城内都积蓄有足够三万大军所用两年的粮草,更不用说民间存粮了。只要在其中调拨一二,也就足够此次用兵。”
“至于饷银,本官就先与兵部核定一个数目,出兵时先由本官垫着。待到此次本官出征归来,朝廷在一年内把饷银归还本官,或者给予本官等额的抵押物。你们说,这样如何?”吴世恭问道。
这话一说,让秦公公他们是精神一振,这首先就解决了出兵的最大障碍。为了保险起见,王主事又问道:“那吴总兵需要什么抵押物呢?”
“到时再商议吧!等获胜归来再说。”
这话说的漂亮,那意思就是说:如果吴世恭完成了救援任务,那朝廷才会结账,如果不成功,那朝廷就不必支付这笔饷银。因此,秦公公和王主事在内心里就倾向了吴世恭。
“那长敬又需那些官军呢?”秦公公又问道。
“吴三桂那里二万人马少不了。京营那里就用原先余侍郎的汝州军吧!他们在河南与我打过交道,用起来也比较熟。当然,朝廷如果为难,也可在京营调来三万兵马,不过余侍郎的汝州军肯定是必不可少的。”(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末疯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末疯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