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无处不在的关系网
目录:杨康的幸福生活| 作者:越空| 类别:武侠仙侠
() 杨康虽然去不成少林寺,但还是和佛家搭上了关系,这年夏天,开封府的大相国寺要举行佛法大会,邀请周边寺庙的高僧前来共襄盛举。
法会是寺庙经常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用各种名目来召集信徒,宣扬佛法。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府的中心位置,建于北齐年间,期间多次遭受火灾被毁,后又重建,到金朝的时候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北宋时期大相国寺是开封规模最大的寺庙,寺庙主持受皇家册封,这里成了北宋皇室祈祷和祝寿的重要场所,被称为“皇家寺”。
然而随着北宋的消亡,开封成了宋金之间的战场,大相国寺也变得萧条起来,直到宋金议和,那些投奔其他寺庙的和尚重新回到开封,继续主持大相国寺,这才稍有起sè。
这次举行法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赈灾,夏天的时候,黄河一如既往的泛滥成灾,大量的灾民朝着城市涌过来,开封城外已经聚集了上万灾民。
这些灾民知道只有到大城市才有活路,因为那里有粮食。
按照惯例,灾民是不让进城的,否则会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通常的做法是在城外开设粥棚,给这些人一条活路,等到洪灾过去,这些灾民自然会回去的。
赈灾的方式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那会闹得一团糟,每个赈灾的地点都有官兵分配和把守,这是防止灾民哄抢,甚至是造成动乱。
包惜弱原本也想去的,被完颜洪烈和杨康劝住,城外的形势不容乐观,这场洪灾没有两三个月怕是过不去。
据说城外已经有瘟疫传播的迹象,官兵每天都要撒生石灰和熬苦茶给百姓解毒,这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一旦瘟疫爆发,在这个时代根本控制不住。
这是杨康第一次看到古代的灾民,场景非常凄惨,在中都的时候根本看不到这种景象,灾民也不敢靠近中都城,围攻皇城可是造反的大罪。
看着下面饥饿的人群,他有种无力的感觉,那些父母为了送孩子进城想尽各种办法,只是为了获得一条活路。
生命是卑贱的,所以才要珍惜眼下的生活。
大相国寺举行法会是为了筹粮赈灾,不仅邀请了城内的富豪官吏,还有开封附近寺院的各位主持。
在古代,寺院可是储粮的大户,他们拥有大量的田产和财富,这些田产大多是历代皇帝赏赐下来的。
以大相国寺为例,在北宋时期光寺庙就占地五百多亩,开封附近隶属于寺庙的田产更是高达上千亩,少林寺更为夸张,自唐代以来,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赏赐一点,基本上半个登封县都是少林寺的私产。
最为关键的是僧产不用交税,所有收入除了给佃农留下一点养家糊口外,全都归寺庙所有,有些寺庙的储粮甚至比官仓还要丰实。
于是每当有自然灾害的时候,寺庙总会赈灾,但这个赈灾不是白给的,他们要吸收信徒,宣扬佛法,这才有了法会,法会起到的是宣传的作用。
不仅寺庙要出力,还要号召官吏和富豪一起来,其他寺庙也要均摊,因为大相国寺地处开封,开封又是周边城市的中心,便起到了发起人的作用。
作为此地的最高长官,完颜洪烈收到了邀请,他对佛教没有任何好感,在内心深处觉得那就是一群社会的蛀虫。
统治阶级最痛恨什么?
是偷税漏税,更别说这种不交税的。
税收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些和尚占据大量良田,却不需要缴纳税赋,这是何等让完颜洪烈痛心的行为,特别是在眼下金国财政出现问题的时候。
不过他没有办法,佛教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毁佛事件,可非但没有真的毁掉佛教,反而让它愈发的兴盛起来。
原因自然是统治阶级需要佛教来安定民心,让百姓接受佛教提倡的忍受这一世的痛苦,积德行善,来世便可以过上好rì子。
金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教,从太宗一代就崇尚佛法,在灭了辽国之后,又继承了辽代社会佛教盛行的习气,到占据中原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广建庙宇,还请高僧到宫中讲佛。
直到完颜璟这一代为了控制寺庙的扩张,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仅限制和尚收徒的数量,还增加了考试的难度,考试不过的和尚不发度牒,无法成为正式的僧人,不享有免税的特权。
所以说在古代想要当和尚是很困难的,于是寺庙内会出现杂役这种职业,比如后来练成《九阳真经》的觉远大师,他其实不算是正规的和尚,只是少林寺一个打杂的。
总之,完颜洪烈对和尚很不待见,但这次法会是为了赈灾的事情,作为朝廷在开封的代表,他必须表明态度。
按照赵王府的惯例,杨康便成了最好的代表,这样既给了和尚面子,又让完颜洪烈不用忍受和尚的sāo扰。
杨康在彭连虎和沙通天的陪同下朝着大相国寺走去,身后还跟着四个壮汉,他们是沙通天的徒弟,江湖上人称“黄河四鬼”。
黄河泛滥,沙通天的黄河帮没有了生意,只好就地解散,各回各家,沙通天带着师弟候通海和徒弟一起来投奔完颜洪烈。
杨康觉得侯通海是个半吊子,脑子有问题,万一在佛门诸位高僧面前丢脸就不好了,这可是他接触佛门的大好机会,便把侯通海留在了府中。
此刻他终于找到了带着两大高手招摇过市的感觉,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这次法会上他见到了少林寺的方丈志隆大师,而且还和这位志隆大师拉上了关系。
东林志隆是曹洞宗的高僧,他的师傅是净土寺的主持万松行秀。
行秀禅师可是个了不起的和尚,金国皇帝完颜璟曾邀请他到宫里**,为了表示尊重不仅亲自迎接,还赐给他一套很漂亮的袈裟。
行秀禅师在金国贵族中备受推崇,可谓是北方佛宗的代表人物。
而少林方丈志隆禅师和杨康拉上关系是因为耶律楚材的缘故,作为金国有名的儒士,耶律楚材拜在了行秀禅师的门下,成为了佛家的外门弟子。
如此以来,耶律楚材和志隆禅师便是师兄弟的关系,而作为耶律楚才的学生,杨康就成了志隆禅师的晚辈。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杨康在搞明白其中的因果后感慨不已,看来在任何地方关系都是无处不在的。
于是他便很随意的提起想到少林寺瞻仰一下达摩祖师的光辉形象。
【注】有关耶律楚材,东林志隆和万松行秀的关系,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然而耶律楚材拜入万松行秀门下应在1214年左右,东林志隆成为少林方丈在1215年,这里为了配合行文把时间提前到1212年。
法会是寺庙经常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用各种名目来召集信徒,宣扬佛法。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府的中心位置,建于北齐年间,期间多次遭受火灾被毁,后又重建,到金朝的时候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北宋时期大相国寺是开封规模最大的寺庙,寺庙主持受皇家册封,这里成了北宋皇室祈祷和祝寿的重要场所,被称为“皇家寺”。
然而随着北宋的消亡,开封成了宋金之间的战场,大相国寺也变得萧条起来,直到宋金议和,那些投奔其他寺庙的和尚重新回到开封,继续主持大相国寺,这才稍有起sè。
这次举行法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赈灾,夏天的时候,黄河一如既往的泛滥成灾,大量的灾民朝着城市涌过来,开封城外已经聚集了上万灾民。
这些灾民知道只有到大城市才有活路,因为那里有粮食。
按照惯例,灾民是不让进城的,否则会引起极其严重的后果,为了生存他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通常的做法是在城外开设粥棚,给这些人一条活路,等到洪灾过去,这些灾民自然会回去的。
赈灾的方式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那会闹得一团糟,每个赈灾的地点都有官兵分配和把守,这是防止灾民哄抢,甚至是造成动乱。
包惜弱原本也想去的,被完颜洪烈和杨康劝住,城外的形势不容乐观,这场洪灾没有两三个月怕是过不去。
据说城外已经有瘟疫传播的迹象,官兵每天都要撒生石灰和熬苦茶给百姓解毒,这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罢了,一旦瘟疫爆发,在这个时代根本控制不住。
这是杨康第一次看到古代的灾民,场景非常凄惨,在中都的时候根本看不到这种景象,灾民也不敢靠近中都城,围攻皇城可是造反的大罪。
看着下面饥饿的人群,他有种无力的感觉,那些父母为了送孩子进城想尽各种办法,只是为了获得一条活路。
生命是卑贱的,所以才要珍惜眼下的生活。
大相国寺举行法会是为了筹粮赈灾,不仅邀请了城内的富豪官吏,还有开封附近寺院的各位主持。
在古代,寺院可是储粮的大户,他们拥有大量的田产和财富,这些田产大多是历代皇帝赏赐下来的。
以大相国寺为例,在北宋时期光寺庙就占地五百多亩,开封附近隶属于寺庙的田产更是高达上千亩,少林寺更为夸张,自唐代以来,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赏赐一点,基本上半个登封县都是少林寺的私产。
最为关键的是僧产不用交税,所有收入除了给佃农留下一点养家糊口外,全都归寺庙所有,有些寺庙的储粮甚至比官仓还要丰实。
于是每当有自然灾害的时候,寺庙总会赈灾,但这个赈灾不是白给的,他们要吸收信徒,宣扬佛法,这才有了法会,法会起到的是宣传的作用。
不仅寺庙要出力,还要号召官吏和富豪一起来,其他寺庙也要均摊,因为大相国寺地处开封,开封又是周边城市的中心,便起到了发起人的作用。
作为此地的最高长官,完颜洪烈收到了邀请,他对佛教没有任何好感,在内心深处觉得那就是一群社会的蛀虫。
统治阶级最痛恨什么?
是偷税漏税,更别说这种不交税的。
税收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些和尚占据大量良田,却不需要缴纳税赋,这是何等让完颜洪烈痛心的行为,特别是在眼下金国财政出现问题的时候。
不过他没有办法,佛教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毁佛事件,可非但没有真的毁掉佛教,反而让它愈发的兴盛起来。
原因自然是统治阶级需要佛教来安定民心,让百姓接受佛教提倡的忍受这一世的痛苦,积德行善,来世便可以过上好rì子。
金国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教,从太宗一代就崇尚佛法,在灭了辽国之后,又继承了辽代社会佛教盛行的习气,到占据中原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广建庙宇,还请高僧到宫中讲佛。
直到完颜璟这一代为了控制寺庙的扩张,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不仅限制和尚收徒的数量,还增加了考试的难度,考试不过的和尚不发度牒,无法成为正式的僧人,不享有免税的特权。
所以说在古代想要当和尚是很困难的,于是寺庙内会出现杂役这种职业,比如后来练成《九阳真经》的觉远大师,他其实不算是正规的和尚,只是少林寺一个打杂的。
总之,完颜洪烈对和尚很不待见,但这次法会是为了赈灾的事情,作为朝廷在开封的代表,他必须表明态度。
按照赵王府的惯例,杨康便成了最好的代表,这样既给了和尚面子,又让完颜洪烈不用忍受和尚的sāo扰。
杨康在彭连虎和沙通天的陪同下朝着大相国寺走去,身后还跟着四个壮汉,他们是沙通天的徒弟,江湖上人称“黄河四鬼”。
黄河泛滥,沙通天的黄河帮没有了生意,只好就地解散,各回各家,沙通天带着师弟候通海和徒弟一起来投奔完颜洪烈。
杨康觉得侯通海是个半吊子,脑子有问题,万一在佛门诸位高僧面前丢脸就不好了,这可是他接触佛门的大好机会,便把侯通海留在了府中。
此刻他终于找到了带着两大高手招摇过市的感觉,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这次法会上他见到了少林寺的方丈志隆大师,而且还和这位志隆大师拉上了关系。
东林志隆是曹洞宗的高僧,他的师傅是净土寺的主持万松行秀。
行秀禅师可是个了不起的和尚,金国皇帝完颜璟曾邀请他到宫里**,为了表示尊重不仅亲自迎接,还赐给他一套很漂亮的袈裟。
行秀禅师在金国贵族中备受推崇,可谓是北方佛宗的代表人物。
而少林方丈志隆禅师和杨康拉上关系是因为耶律楚材的缘故,作为金国有名的儒士,耶律楚材拜在了行秀禅师的门下,成为了佛家的外门弟子。
如此以来,耶律楚材和志隆禅师便是师兄弟的关系,而作为耶律楚才的学生,杨康就成了志隆禅师的晚辈。
这都是什么和什么啊,杨康在搞明白其中的因果后感慨不已,看来在任何地方关系都是无处不在的。
于是他便很随意的提起想到少林寺瞻仰一下达摩祖师的光辉形象。
【注】有关耶律楚材,东林志隆和万松行秀的关系,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然而耶律楚材拜入万松行秀门下应在1214年左右,东林志隆成为少林方丈在1215年,这里为了配合行文把时间提前到1212年。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杨康的幸福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杨康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