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 准备开始
目录:臣权| 作者:受伤的害虫| 类别:历史军事
如今,朱元璋已经被庞煌说的有些动心,随着皇帝开海禁的心思蠢蠢欲动,不可避免的,双方产生了一些隔阂。
首先,张定边清晰的看出了形势,在南京朝廷没有开口的情况下,借助调拨日本与高丽之间关系的机会,将陈理、明升接了出来,而没有足够的情报力量,无不让庞煌摸不透张定边的心思,张定边做的还不过分,至少他去日本大内氏的期间,将琉球交与了刘俊勇去管理,这也是间接向朝廷表示着他无二心。
琉球祈请使的到来,是庞煌早就知道的,琉球在张定边的操作下,虽然没有向大明表示要内附的决心,但是出于不同的目的,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庞煌都没有答应。这次,应不应该答应呢?庞煌正在想。
刘俊勇派来的信使,只是例行向朝廷输送着琉球国发展的近况,随着朱元璋对海外兴趣的扩大,特别是吃了几次倭寇的苦头,发了几次火之后,近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大明已经往张定边的旧部里面参杂了许多忠于大明的人,渗透只是一个步骤。
锦衣卫在高丽有内线,监视着陈理和明升的举动,方明谦随时听锦衣卫的传讯拦截,也就是说,没有朱元璋的点头,明升和陈理根本离不开高丽,就算是离开了,方明谦也会将他们带回大明。
而只有这样,明升和陈理才能到达琉球。
但是也拉开了两方的隔阂,虽然张定边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去对待日本和高丽的事情。高丽和大内氏的结盟,日本足利幕府和大内氏重启的南北之战。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原指望琉球的祈请使一来。琉球内附,再利用张定边的威名去做好海盗和陈友谅旧部的招降。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武力的征服,这样,就可早早让全国安定,早早开始发展海洋事业。未来琉球州的建立,和未来高丽、日本的平定,意味着海上力量的加强,也意味着庞煌控制力的加强,而张定边所造成影响的比率也微不足道。最好成为一个抬不上桌面的事情。那么他将重新安排海上发展的事。
庞煌的这一打算,也就决定了张定边淡然出局的结果,但张定边估计还是不放心将陈理等人交给大明,还放不下自己终于陈友谅的名誉,甚至想着有更多的筹码和大明交涉。
因为他们不得不担心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将得的冷遇是什么模样。洪武年间,郁郁不得志的人太多了,方明谦的岳父汤和就是其中一个,无人过问。战战兢兢的度过余生。张定边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旧部的下场着想。
但是既然准备开海禁,朝廷自然是不能容忍在自己身侧还有强大的水上武装存在的。要么归顺,要么灭亡。这已经是朱元璋的心理底限了,日本和高丽在被灭亡之列,对于张定边的琉球力量。他想和平的收回。但他明白,要和平的收回。那就要给予足够的诚意。
因为张定边虽然这几年发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却少不了在庞煌暗示下。朝廷在装作不知道的情况下,肯定不会给予任何援助。琉球的人口基数太少了,就算加上张定边的旧部,对于开发琉球群岛也是十分困难,特别加上宝岛东番,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台湾,他们更是没有那个能力。
果然,庞煌的杭州之行很快见出了成效。张定边回到了琉球,琉球派出了祈请使,但是对于今后的动作,却没有做出太多的说明,在等什么?庞煌能给他们什么?
在此期间,庞煌陆续接到京师中传来的奏折,以及锦衣卫通过特种手段发来的消息,大明上下正在朝着一股好的势头上发展,庞煌本来没有寄望太深的临时内阁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可能是想证明文治的好处吧,基本上能把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尽可能多的调动出官员们的潜力。
只是锦衣卫的消息表明,庞煌预想到的派系已经慢慢的出现了,用品级低的官员组成内阁,限制正一品的六部尚书行事,本来就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中出现派系,三司六部处理日常事务,而需要报于内阁审批备案,内阁则需要请示皇帝进行御批,这本来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事情,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竟然会出现派系呢?
三司六部倒是没有自降身份去投靠内阁,但是平时的拉拢从锦衣卫送来的情报中可以表示出来。这证明着,在庞煌暗中的修正之下,被朱元璋几乎弃之不用的内阁制度又渐渐的成熟起来。
但是有一种隐忧却浮现在朱元璋的心头,现在蓝玉和傅友德已经在回归京师的路上,而辽东只有冯胜和平安两个比较有声望的将领了,对于辽东的控制力可能有减少了很多,面对着大明暗中筹划着的动作,这已经不符合朱元璋开始想像的利益所在。
不由想起了在京师中已经被敲打磨砺了近两年的燕王朱棣起来,此时的北方,应该要有一个强势的皇族镇守了,辽王和宁王的年纪还小,阅历更是浅薄,根本支撑不起来局面。
朱元璋此时想着让燕王北归的可能性来,迟早要对高丽和倭国用兵,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皇族,难道还要让那些外姓的功勋王侯们领兵吗?
看着锦衣卫最近的奏报,蓝玉的骄横又浮现在朱元璋的眼前,不能在那样做了,朱元璋暗暗叹了一口气,摇摇了头,遂把这个想法抛到了脑后。
对于高丽事态的发展,朱元璋和庞煌一直十分关心,区别是一个在明着筹划,一个在暗中支持,李芳果果然和李芳远撕破了脸面,现在兵戈相见,是在他预料之中的事情。所以送去了恭让王瑶,算是帮助了其一把。说一句实话,排除朱棣的因素。本来想着高丽半岛上会很快的产生战争,可是没有想到在双方的克制下,到了几年后才发生。
不过对于朱高炽的情况,皇帝是了若指掌,他容忍李芳果在高丽半岛上立足,无非是想着让其动摇高丽人的根基,高丽是必须回归的,这是朱元璋的想法,只有把握了高丽。才能下一步针对日本。
但是高丽也立国数百年了,高丽王室也好,李氏家族也好,都在那个半岛上有很深的人望,灭高丽容易,现在毕竟不是隋炀帝的时候,大明现在国力强劲,加上辽东的经营的当,已经有了适合的跳板对付高丽。而不像是隋炀帝那样,那是所谓的远征,而此时大明要攻打高丽,那就是家门口的纠纷。不用倾国之兵,甚至不用伤及辽东的全部兵力,高丽就会在弹指之间被拿下。
拿下容易。但是要同化,要收服民心却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毕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归属感,要不。朱元璋自己怎么有那么深的大汉情结呢?
让李芳果在那里经营,慢慢的蚕食高丽半岛的民心,朱元璋在等着高丽的变化,也在等待着李芳远所派出的信使,同时也在等待着将那里彻底归入大明版图的一天。
他还在等待着,李成桂这只没有死的老狐狸会做出什么反应。
随着冬季的来临,南京城内又接连降了几场鹅毛大雪。所有富丽堂皇的黄色宫瓦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御苑里的亭、台、榭、阁,以及各种奇花异木,全都银装素裹,更显出一种特有的雍容华贵。
这是洪武二十七年的正月,对朱元璋来说,他又老了一岁,唯一担心的事情,太子朱标仍然缠绵在病榻之上,虽然没有继续恶化,但是依旧不能处理任何事情,渐渐的让朱元璋失去了很多耐心,因为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从年三十夜的辞岁聚餐,到大年初一清晨,朱元璋邀请了几个在宗人府的人在宫内聚会,特别指明了燕王朱棣也参加了,这是燕王朱棣被幽禁在京师的第一次公开在皇宫露面。
这年的正月,对于大明就更具特殊意义了他虽然只是登基二十七年左右,但是加上他在东征西战的时期,他执掌这个江山其实上已经达到了三十余年。
他等了十年的时间,也就打算在今年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因为朱元璋已经自信控制住了局势。即位之后,很快地平定了内乱,巩固了政权。
这许多年中,他已经消化了蒙元对于华夏造成的影响,稳定住北方蒙元残余造成的威胁,同时引导着废除了丞相制度,成立内阁参与部分朝政,以牵制文官集团,这样极大程度的巩固了皇权。
趁着文官集团和内阁争夺朝政话语权的时候,他则借机整顿军制,并将兵权牢牢的掌控在皇帝的手中,他记得不知道从那本书上看到,只要将军权抓在手中,朝堂上怎么闹,那都是口舌之争,永远也翻不出大浪。现在内阁的权力小,但是身份尊贵,朝臣们权力稍大,也不能不顾及皇家血脉的威严。
对于藩王一系,自从他拿燕王朱棣和秦王朱樉开刀之后,其余藩王一是没有了能力闹事,二是也震慑于皇帝锦衣卫的办事效率,所以都谨慎了很多。朱元璋不向是原来那样,不允许藩王擅离封地,也不敢让其多来京师,而是经常诏书命藩王进京,这样做既可以消磨藩王在任上的时间,还可以随时对于藩王的举止做出评价,已便于及时纠正。
同时又降旨让宁王朱权制定典章礼乐制度。朱权倒是个有学问的人,而且当初都盛传宁王善谋、燕王善战。他本来又是皇族,年纪也轻,在那里闲着可不是小事。再说他自小学的就是孔孟之道,对大汉民族历朝历代的一套制度都是熟悉的。奉旨之后,朱权很快便拟出了一套礼乐、祭祀、舆服、仪卫等条例。特别是经过朱元璋的授意,简略了很多繁杂的礼节,因为身份原因,也没有经过多大阻力就通过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所以这年的正月,没法不让朱元璋喜不自禁。这一两年来。他虽然历尽艰辛,但却是顺利的。喜事接二连三。朝政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安乐,此一喜也;无论是藩王还是官员的表现都尽如人意,此二喜也;李芳果按照自己的设想,骑兵和高丽争端,现在基本顺利的分裂了高丽,此三喜也。三喜临门,且又逢大年节日,他能不高兴?这是他扩大大明疆土的极重要的一步,使他时刻思考用兵的时机。
这一天。身穿黄缎便装的朱元璋,特意选在御苑的暖阁里接见朱棣。朱元璋是马上的皇帝,虽然注定了他对于军事有着深远的展望。但是毕竟自己没有去过辽东,而朱棣则是在战马上成长起来的,勇武之名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埋没,那也是无人能及。
朱棣接到召见的圣旨,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来的。他在行了觐见礼之后,还没来得及坐在皇上赐坐的位置上时,就迫不及待地奏道:“父皇。恕儿臣冒昧说一句,父皇近来正在思虑一件事。”朱元璋“嗯”了一声,说:“那你说说看,朕在思虑什么呀?”
朱棣说:“陛下是在思虑高丽之战的事。”
朱元璋用炯炯的眼光扫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儿子。唇边已经苍白的胡须一跳,笑了,说:“王儿果然有见识。那以王儿的想法呢?”
朱棣有些谨慎的看了皇帝一眼,小心地说:“高丽虽是大明属国。但连年不听教化,屡次违抗天命。就拿那高丽王暴毙之说,已经暴露其不轨之心,而……虽然父皇已经默许了李家的代替,但是高丽却又对于咱们大明指定的李芳果有着深深的戒心,臣以为,皇上此时在想,现在征伐高丽正是时机。”
这个建议很实际,也很及时。但这毕竟是军国大事,稍不慎就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他没有把自己的高兴在脸上表现出来,说:“你的建议很好,只是这是大事,条件、时机等方面出不得半点差错,得多找些大臣来商量商量。而且李芳果原是我大明指定的权知高丽国事,朕恐怕无人能容他。”
朱棣的眼皮一跳,心想皇上果然有些意动,但是攻打属国,这在朝堂之上怎么也说不过去,也难怪皇上犹豫,想到这里,到嘴边说让自己回到北平戴罪立功的话,又咽了回去。
转口说道:“陛下,臣原来在北平期间,了解了不少情况,从各方面证明,高丽上下一向不服教化,那李成桂虽然得到先皇谅解,允许其权知高丽国事,但是一直以来是偷偷侵犯我大明边境,仗着我大明之大度,不与其计较,谋夺了咸兴之地、又和我大明争夺女真人口,现在一心思归的猛哥帖木儿也未能回归,而如今,正是给其教训的最好时机了。时不可得,机不再来。陛下是下决心的时候了。”
这正是朱元璋心中捉摸着的话,但他仍然没有最后决断。因为攻打属国的确是一个犯忌讳的事情,他找朱棣前来,就是想着找个什么合适的借口,因为据锦衣卫报呈,说李成桂的专使已经到达宁波,不日就要进京了。但有些话必须是别人说出来,作为皇帝的是绝对不能说的。
他对在侍候的太监说:“快,快,传召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要他火速进宫。”
蒋瓛听完皇上的询问后,思忖了好一阵,才说:“陛下,征伐之事,臣认为要谨慎行事。只是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无故而伐,乃是国之大忌,不过臣倒是有一拙见,不知当说与否……。”
朱元璋找蒋瓛的原因,就是认为蒋瓛执掌锦衣卫,对于国外的局势了解的十分透彻,希望能够找出一些漏洞,看到蒋瓛如此明白,心里也觉得有些欣慰,这个老检校出身的指挥使,终于完成了其人生定位的转换,变成了一个合格的政治朝臣。
蒋瓛继续说道:“陛下去年诏令《大明周报》造势,重点说了大明水师遇袭和武定侯殉国之事,现在锦衣卫查明,证实了乃大内家族所为……。”
朱元璋的眼睛一亮,挥手蒋瓛继续说下去,听到蒋瓛说:“现在大明上下群情激愤,要朝廷做出反应为大明无辜将士报仇,去年底,日本足利义满又请求皇上帮助清剿海盗,为他们减轻压力,如果大明调兵遣将要为将士讨还公道,那么朝野之间反对之声即可禁绝。”
听罢蒋瓛的这番话,朱棣的思考也成熟了,接着说:“指挥使大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要求提供海港作为基地,高丽绝不敢拒绝……。”
蒋瓛趁机具体建议说:“陛下,此乃一举两得,即可为大明将士报仇,也可以震慑高丽当局,至于远征之事,以大明水师的锐利,必可手到擒来。”
元宵节过后,朱元璋降下了诏书,着泉州、广州、福建等地水师往宁波集结六万,在那里随时候命,然后又诏谕辽东、北平军镇总督做好一级战备,具体听候旨意。
就这样,一场朱元璋最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开始铺开了。(未完待续。。)
首先,张定边清晰的看出了形势,在南京朝廷没有开口的情况下,借助调拨日本与高丽之间关系的机会,将陈理、明升接了出来,而没有足够的情报力量,无不让庞煌摸不透张定边的心思,张定边做的还不过分,至少他去日本大内氏的期间,将琉球交与了刘俊勇去管理,这也是间接向朝廷表示着他无二心。
琉球祈请使的到来,是庞煌早就知道的,琉球在张定边的操作下,虽然没有向大明表示要内附的决心,但是出于不同的目的,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庞煌都没有答应。这次,应不应该答应呢?庞煌正在想。
刘俊勇派来的信使,只是例行向朝廷输送着琉球国发展的近况,随着朱元璋对海外兴趣的扩大,特别是吃了几次倭寇的苦头,发了几次火之后,近几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大明已经往张定边的旧部里面参杂了许多忠于大明的人,渗透只是一个步骤。
锦衣卫在高丽有内线,监视着陈理和明升的举动,方明谦随时听锦衣卫的传讯拦截,也就是说,没有朱元璋的点头,明升和陈理根本离不开高丽,就算是离开了,方明谦也会将他们带回大明。
而只有这样,明升和陈理才能到达琉球。
但是也拉开了两方的隔阂,虽然张定边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针去对待日本和高丽的事情。高丽和大内氏的结盟,日本足利幕府和大内氏重启的南北之战。都是他精心设计的,原指望琉球的祈请使一来。琉球内附,再利用张定边的威名去做好海盗和陈友谅旧部的招降。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武力的征服,这样,就可早早让全国安定,早早开始发展海洋事业。未来琉球州的建立,和未来高丽、日本的平定,意味着海上力量的加强,也意味着庞煌控制力的加强,而张定边所造成影响的比率也微不足道。最好成为一个抬不上桌面的事情。那么他将重新安排海上发展的事。
庞煌的这一打算,也就决定了张定边淡然出局的结果,但张定边估计还是不放心将陈理等人交给大明,还放不下自己终于陈友谅的名誉,甚至想着有更多的筹码和大明交涉。
因为他们不得不担心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将得的冷遇是什么模样。洪武年间,郁郁不得志的人太多了,方明谦的岳父汤和就是其中一个,无人过问。战战兢兢的度过余生。张定边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旧部的下场着想。
但是既然准备开海禁,朝廷自然是不能容忍在自己身侧还有强大的水上武装存在的。要么归顺,要么灭亡。这已经是朱元璋的心理底限了,日本和高丽在被灭亡之列,对于张定边的琉球力量。他想和平的收回。但他明白,要和平的收回。那就要给予足够的诚意。
因为张定边虽然这几年发展的比较顺利,但是却少不了在庞煌暗示下。朝廷在装作不知道的情况下,肯定不会给予任何援助。琉球的人口基数太少了,就算加上张定边的旧部,对于开发琉球群岛也是十分困难,特别加上宝岛东番,也就是另一个时空的台湾,他们更是没有那个能力。
果然,庞煌的杭州之行很快见出了成效。张定边回到了琉球,琉球派出了祈请使,但是对于今后的动作,却没有做出太多的说明,在等什么?庞煌能给他们什么?
在此期间,庞煌陆续接到京师中传来的奏折,以及锦衣卫通过特种手段发来的消息,大明上下正在朝着一股好的势头上发展,庞煌本来没有寄望太深的临时内阁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可能是想证明文治的好处吧,基本上能把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并且尽可能多的调动出官员们的潜力。
只是锦衣卫的消息表明,庞煌预想到的派系已经慢慢的出现了,用品级低的官员组成内阁,限制正一品的六部尚书行事,本来就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中出现派系,三司六部处理日常事务,而需要报于内阁审批备案,内阁则需要请示皇帝进行御批,这本来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事情,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竟然会出现派系呢?
三司六部倒是没有自降身份去投靠内阁,但是平时的拉拢从锦衣卫送来的情报中可以表示出来。这证明着,在庞煌暗中的修正之下,被朱元璋几乎弃之不用的内阁制度又渐渐的成熟起来。
但是有一种隐忧却浮现在朱元璋的心头,现在蓝玉和傅友德已经在回归京师的路上,而辽东只有冯胜和平安两个比较有声望的将领了,对于辽东的控制力可能有减少了很多,面对着大明暗中筹划着的动作,这已经不符合朱元璋开始想像的利益所在。
不由想起了在京师中已经被敲打磨砺了近两年的燕王朱棣起来,此时的北方,应该要有一个强势的皇族镇守了,辽王和宁王的年纪还小,阅历更是浅薄,根本支撑不起来局面。
朱元璋此时想着让燕王北归的可能性来,迟早要对高丽和倭国用兵,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皇族,难道还要让那些外姓的功勋王侯们领兵吗?
看着锦衣卫最近的奏报,蓝玉的骄横又浮现在朱元璋的眼前,不能在那样做了,朱元璋暗暗叹了一口气,摇摇了头,遂把这个想法抛到了脑后。
对于高丽事态的发展,朱元璋和庞煌一直十分关心,区别是一个在明着筹划,一个在暗中支持,李芳果果然和李芳远撕破了脸面,现在兵戈相见,是在他预料之中的事情。所以送去了恭让王瑶,算是帮助了其一把。说一句实话,排除朱棣的因素。本来想着高丽半岛上会很快的产生战争,可是没有想到在双方的克制下,到了几年后才发生。
不过对于朱高炽的情况,皇帝是了若指掌,他容忍李芳果在高丽半岛上立足,无非是想着让其动摇高丽人的根基,高丽是必须回归的,这是朱元璋的想法,只有把握了高丽。才能下一步针对日本。
但是高丽也立国数百年了,高丽王室也好,李氏家族也好,都在那个半岛上有很深的人望,灭高丽容易,现在毕竟不是隋炀帝的时候,大明现在国力强劲,加上辽东的经营的当,已经有了适合的跳板对付高丽。而不像是隋炀帝那样,那是所谓的远征,而此时大明要攻打高丽,那就是家门口的纠纷。不用倾国之兵,甚至不用伤及辽东的全部兵力,高丽就会在弹指之间被拿下。
拿下容易。但是要同化,要收服民心却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毕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归属感,要不。朱元璋自己怎么有那么深的大汉情结呢?
让李芳果在那里经营,慢慢的蚕食高丽半岛的民心,朱元璋在等着高丽的变化,也在等待着李芳远所派出的信使,同时也在等待着将那里彻底归入大明版图的一天。
他还在等待着,李成桂这只没有死的老狐狸会做出什么反应。
随着冬季的来临,南京城内又接连降了几场鹅毛大雪。所有富丽堂皇的黄色宫瓦上,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御苑里的亭、台、榭、阁,以及各种奇花异木,全都银装素裹,更显出一种特有的雍容华贵。
这是洪武二十七年的正月,对朱元璋来说,他又老了一岁,唯一担心的事情,太子朱标仍然缠绵在病榻之上,虽然没有继续恶化,但是依旧不能处理任何事情,渐渐的让朱元璋失去了很多耐心,因为这些已经不重要了。从年三十夜的辞岁聚餐,到大年初一清晨,朱元璋邀请了几个在宗人府的人在宫内聚会,特别指明了燕王朱棣也参加了,这是燕王朱棣被幽禁在京师的第一次公开在皇宫露面。
这年的正月,对于大明就更具特殊意义了他虽然只是登基二十七年左右,但是加上他在东征西战的时期,他执掌这个江山其实上已经达到了三十余年。
他等了十年的时间,也就打算在今年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因为朱元璋已经自信控制住了局势。即位之后,很快地平定了内乱,巩固了政权。
这许多年中,他已经消化了蒙元对于华夏造成的影响,稳定住北方蒙元残余造成的威胁,同时引导着废除了丞相制度,成立内阁参与部分朝政,以牵制文官集团,这样极大程度的巩固了皇权。
趁着文官集团和内阁争夺朝政话语权的时候,他则借机整顿军制,并将兵权牢牢的掌控在皇帝的手中,他记得不知道从那本书上看到,只要将军权抓在手中,朝堂上怎么闹,那都是口舌之争,永远也翻不出大浪。现在内阁的权力小,但是身份尊贵,朝臣们权力稍大,也不能不顾及皇家血脉的威严。
对于藩王一系,自从他拿燕王朱棣和秦王朱樉开刀之后,其余藩王一是没有了能力闹事,二是也震慑于皇帝锦衣卫的办事效率,所以都谨慎了很多。朱元璋不向是原来那样,不允许藩王擅离封地,也不敢让其多来京师,而是经常诏书命藩王进京,这样做既可以消磨藩王在任上的时间,还可以随时对于藩王的举止做出评价,已便于及时纠正。
同时又降旨让宁王朱权制定典章礼乐制度。朱权倒是个有学问的人,而且当初都盛传宁王善谋、燕王善战。他本来又是皇族,年纪也轻,在那里闲着可不是小事。再说他自小学的就是孔孟之道,对大汉民族历朝历代的一套制度都是熟悉的。奉旨之后,朱权很快便拟出了一套礼乐、祭祀、舆服、仪卫等条例。特别是经过朱元璋的授意,简略了很多繁杂的礼节,因为身份原因,也没有经过多大阻力就通过了。
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所以这年的正月,没法不让朱元璋喜不自禁。这一两年来。他虽然历尽艰辛,但却是顺利的。喜事接二连三。朝政清明,经济发展。百姓安乐,此一喜也;无论是藩王还是官员的表现都尽如人意,此二喜也;李芳果按照自己的设想,骑兵和高丽争端,现在基本顺利的分裂了高丽,此三喜也。三喜临门,且又逢大年节日,他能不高兴?这是他扩大大明疆土的极重要的一步,使他时刻思考用兵的时机。
这一天。身穿黄缎便装的朱元璋,特意选在御苑的暖阁里接见朱棣。朱元璋是马上的皇帝,虽然注定了他对于军事有着深远的展望。但是毕竟自己没有去过辽东,而朱棣则是在战马上成长起来的,勇武之名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埋没,那也是无人能及。
朱棣接到召见的圣旨,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来的。他在行了觐见礼之后,还没来得及坐在皇上赐坐的位置上时,就迫不及待地奏道:“父皇。恕儿臣冒昧说一句,父皇近来正在思虑一件事。”朱元璋“嗯”了一声,说:“那你说说看,朕在思虑什么呀?”
朱棣说:“陛下是在思虑高丽之战的事。”
朱元璋用炯炯的眼光扫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儿子。唇边已经苍白的胡须一跳,笑了,说:“王儿果然有见识。那以王儿的想法呢?”
朱棣有些谨慎的看了皇帝一眼,小心地说:“高丽虽是大明属国。但连年不听教化,屡次违抗天命。就拿那高丽王暴毙之说,已经暴露其不轨之心,而……虽然父皇已经默许了李家的代替,但是高丽却又对于咱们大明指定的李芳果有着深深的戒心,臣以为,皇上此时在想,现在征伐高丽正是时机。”
这个建议很实际,也很及时。但这毕竟是军国大事,稍不慎就会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他没有把自己的高兴在脸上表现出来,说:“你的建议很好,只是这是大事,条件、时机等方面出不得半点差错,得多找些大臣来商量商量。而且李芳果原是我大明指定的权知高丽国事,朕恐怕无人能容他。”
朱棣的眼皮一跳,心想皇上果然有些意动,但是攻打属国,这在朝堂之上怎么也说不过去,也难怪皇上犹豫,想到这里,到嘴边说让自己回到北平戴罪立功的话,又咽了回去。
转口说道:“陛下,臣原来在北平期间,了解了不少情况,从各方面证明,高丽上下一向不服教化,那李成桂虽然得到先皇谅解,允许其权知高丽国事,但是一直以来是偷偷侵犯我大明边境,仗着我大明之大度,不与其计较,谋夺了咸兴之地、又和我大明争夺女真人口,现在一心思归的猛哥帖木儿也未能回归,而如今,正是给其教训的最好时机了。时不可得,机不再来。陛下是下决心的时候了。”
这正是朱元璋心中捉摸着的话,但他仍然没有最后决断。因为攻打属国的确是一个犯忌讳的事情,他找朱棣前来,就是想着找个什么合适的借口,因为据锦衣卫报呈,说李成桂的专使已经到达宁波,不日就要进京了。但有些话必须是别人说出来,作为皇帝的是绝对不能说的。
他对在侍候的太监说:“快,快,传召锦衣卫指挥使蒋瓛,要他火速进宫。”
蒋瓛听完皇上的询问后,思忖了好一阵,才说:“陛下,征伐之事,臣认为要谨慎行事。只是这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无故而伐,乃是国之大忌,不过臣倒是有一拙见,不知当说与否……。”
朱元璋找蒋瓛的原因,就是认为蒋瓛执掌锦衣卫,对于国外的局势了解的十分透彻,希望能够找出一些漏洞,看到蒋瓛如此明白,心里也觉得有些欣慰,这个老检校出身的指挥使,终于完成了其人生定位的转换,变成了一个合格的政治朝臣。
蒋瓛继续说道:“陛下去年诏令《大明周报》造势,重点说了大明水师遇袭和武定侯殉国之事,现在锦衣卫查明,证实了乃大内家族所为……。”
朱元璋的眼睛一亮,挥手蒋瓛继续说下去,听到蒋瓛说:“现在大明上下群情激愤,要朝廷做出反应为大明无辜将士报仇,去年底,日本足利义满又请求皇上帮助清剿海盗,为他们减轻压力,如果大明调兵遣将要为将士讨还公道,那么朝野之间反对之声即可禁绝。”
听罢蒋瓛的这番话,朱棣的思考也成熟了,接着说:“指挥使大人的意思,如果我们要求提供海港作为基地,高丽绝不敢拒绝……。”
蒋瓛趁机具体建议说:“陛下,此乃一举两得,即可为大明将士报仇,也可以震慑高丽当局,至于远征之事,以大明水师的锐利,必可手到擒来。”
元宵节过后,朱元璋降下了诏书,着泉州、广州、福建等地水师往宁波集结六万,在那里随时候命,然后又诏谕辽东、北平军镇总督做好一级战备,具体听候旨意。
就这样,一场朱元璋最近十年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开始铺开了。(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臣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臣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