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臣权 529 平静过渡

529 平静过渡

目录:臣权| 作者:受伤的害虫| 类别:历史军事

    一切都太平静了,无论是晋王、燕王、周王,还是那些未就藩的小王爷们,都表露出一副孝子贤孙的面孔。

    尤其是他最为关注的燕王,不光是朱棣,就连燕王府的每一个家丁奴仆,都在锦衣卫情报处的监测之下,可始终没有发现半点破绽,就连往安庆公主府传旨赐死欧阳伦,都是朱标特地安排朱棣去的,但是除了安庆公主那撒泼的模样,什么也没有得到。朱棣那冷漠的眼神,让随行而去的丁志方感到发冷,除了这些外,就再也没有发现了。

    难道历史已经改变,朱棣现在已经没有了谋反的心思?

    苦笑着,庞煌坚定的摇摇头,想着在京师中莫名其妙消失的那十三个高丽人,还有在牛首山上发现的五十五具虎贲右卫士卒的尸体,就知道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此时的紫禁城内一片肃穆,皇帝朱标在书案前看着奏折,太监在外高声唱了一句:“兵部侍郎求见皇上!!”

    由于朱标监国的时间已久,对于朝堂之上,众人所盼望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并没有看到,兵部侍郎依旧是兵部侍郎,黄子澄依旧是太常寺卿……。

    大失所望的同时,才没有发出那连锁反应似得削藩呼声,大家都不知道新皇帝在想些什么,为先皇举行葬礼之后,就定了一个保举法,意思是,只要是京师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各地府县之长,都有责任为国家选举贤才,所举荐之人,勿问下僚布衣,唯贤是举。但同时规定,若所举非人,将与之连坐。

    然后再也没有了动静,只是诏令朝臣按部就班的处理事务,一切遵循洪武年间例。不容更改。

    得到允许后,匆忙而入,兵部侍郎跪下行礼,刚刚喊了一句“殿下!”。马上醒悟过来。忙又行了一次大礼,朗声道:“臣兵部侍郎,叩见皇上!!”

    别说有些不习惯,登基不到十天的朱标也是十分别扭,但也不会傻到局促不安,坦然受之,道:“平身吧,爱卿有什么事情?”

    犹豫了一下,奏道:“皇上,燕王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按照陛下谕旨,召至京师,共守国丧,已经往燕王府居住。”

    朱标心中一宽,道:“很好。燕王至孝,诸子怎么能不到京师守孝,朕心甚慰。着礼部安排守制事宜。”

    为了保险起见,朱标趁着国丧的机会,又将朱棣的其余儿子全部召回京师,要不是朱高炽暂摄燕王之责,估计也会被召回来。不过也是早晚的事情,对朱棣讳忌甚深的朱标这是在为迁移朱棣的封地做筹谋。

    等找到了合适的人选往北平驻防后,那就是燕王改藩之时。傅友德、冯胜两人威望太高,最好还是留在南京,郭英和辽王的关系密切,也不适合往北平驻防。那样的话,说不定又会造成辽王独大,到时间两藩兵力在一起太危险了。

    耿炳文擅长守城,不擅马战,到了北方驰骋于万里草原。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杨文能力一般。徐辉祖算是忠心,但是其家族和燕王太近,谁知道会不会生变掣肘,李景隆、李增枝兄弟二人更是不堪一提,朱标对其根本没有好印象,而且据多方了解,两人不过是纨绔子弟而已,真的要让其独挡一面,力有未逮。

    就算是有了良将,还要选定朱棣和那个藩王换藩,千头万绪,当初想的简单,到了做时,才发觉很难。

    真的很难,做了皇帝,要考虑的事情就要万全,不像是监国期间,都可用老朱之名号令天下,他现在走的每一步,都要考虑很久。

    “万岁!!”看到朱标正在沉思,小心翼翼的喊了一声。万全没有当初在东宫时的随意了。

    “哦!”朱标回过神来,道:“爱卿说吧,朕听着呢!”

    “皇上,燕王世子往兵部急折,说是春夏交替,蒙元在边塞活动剧烈,奏请父王回北平主持军事,共抗蒙元残余!!”

    “爱卿认为呢?”朱标仿佛听到话中有话,饶有兴趣的问道。

    “臣认为,应该让燕王回去主持大局,毕竟现在熟悉北方军务的,燕王为上上之选。当可召燕王世子来京,三子留于京师守制,燕王在外统御军马抗击蒙元为上策。”

    朱标十分意外,在他印象中,和黄子澄可是坚决削藩的人物,怎么现在倒是替燕王说话了。不动声色,继续听讲道:“而且,陛下如此对待晋、燕、周诸王,现在天下藩王皆是人人自危,现在有先皇遗训,正好在封国不出,但是如果届时皇上相召,谁敢安心前来呢?”

    “爱卿的意思是,朕发诏书,诸王敢不来乎?”

    “陛下,微臣不敢,只是说出心中所想而已,先皇以武治国,遗训今朝国号景泰,就可知先皇心愿,是想命陛下以德服之,不使大明陷入刀兵之累……。”

    还未等说完,截口道:“难道朕不让燕王还北平,就会再起刀兵了吗?”

    朱标紧追不放,他就是想搞清楚,在两年前还坚持要削藩的,到底是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注意。

    兵部侍郎牙一咬,道:“微臣之前,也认为燕王有不臣之心,但自从洪武三十年燕王返京,深居简出,皇上无论是身为太子,或今日登基,皆恭顺也,先皇令其赐死驸马欧阳伦,今又召其二子入京,无不从命,如果皇上示恩德,恐诸王居安思危,以燕王为戒,到时间陛下骨肉离心,君臣离德,正是朝廷不祥之兆,所以……。”

    朱标似有所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暗中压制朱棣,大都是通过锦衣卫或者别种手段,因为顾及到这些读书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黄子澄等人并不知晓,那方孝孺更加是不敢让其知道,来个死谏什么的,朱标刚刚即位,可不能乱了这般文人的心思。

    所以,现在反而燕王成了弱者,自己成了猜忌藩王的皇帝。不由暗自好笑,知道和这种方正木讷的人也无可解释,索性笑了一下,装作恍然大悟的模样。道:“爱卿若不提醒,朕都没有想到,如此说来,爱卿所言甚为有理,不过……。”

    一副烦不胜烦的模样,迟疑了一下,继续说道:“不过不知燕王可愿回北平为国靖边,爱卿不妨去帮朕问候一声,到时朕给弟弟们说起,也有个凭据是不?”

    一想。果然有理,遂行礼告退,往燕王府而去,刚刚走出文华殿,殿后偏厅皇后杨氏就走了出来。此时的皇后杨氏已经换成了满身皆素,鬓角也带了白花以示国丧。

    向着朱标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然后盈盈而起,道:“皇上,侍郎大人乃是忠厚之人,您又何必为难他呢?”

    朱标摇摇头,看着殿中无人。便指了指下首放着的椅子,示意其坐下,道:“恐怕所言,也代表了很多文人的心里话,你说他为人忠厚,才直言不讳。其他人心里纵然这么想,也不会说,是吗?”

    皇后杨氏点点头,但是却不坐,只是静静的在一旁站了。听朱标继续说道:“虽然方正,但也不是死板之人,他一直在东宫,知道朕和燕王基本没有调合的可能,所以刚才才隐晦提醒朕,不要失了大义之名。”

    笑着看皇后杨氏道:“朕做了皇帝,却是听人说话也要拐着弯听,真的非朕所愿,这些道理,朕不信你看不出来,为何不直说呢?”

    皇后杨氏的脸稍微一红,由于全身皆素,特别明显,连忙将眼睛看向一边,又觉得似乎对陛下不恭,连忙又转过眼神,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朱标好生无趣,摆摆手道:“算了,你也不要说什么天威难测了,朕刚登基,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复杂。”

    “那皇上明知道心里明白,为何还要命其过去劝说燕王呢?”

    “最近京师太静了……。”朱标直起身来,伸了一个懒腰,道:“朕总是觉得心里有些不安,甚至怀疑,现在燕王府内还是不是燕王?”

    皇后杨氏吃了一惊,掩住了嘴:“皇上,您的意思是燕王从去年就没有来到京师?”

    想了一下,继续说道:“还是燕王来到京师之后,已经偷偷潜回北平?皇上,臣……臣觉得不太可能吧!!!”

    朱标摇摇头,道:“朕也是猜测,回头让你父亲进宫找朕,要商议一下。另外,加派人手,继续寻找高丽人的下落,各地情报处皆没有传回高丽人的半点行踪,朕相信,他们还在京师。”

    皇后杨氏应了一声,朱标突然想起了什么,拍了一下自己的额头,道:“朕既然登基,准备择日将锦衣卫恢复昔日之威,你把锦衣卫的事情,和傅雍等合议一下,什么事情该交出来,什么事情不应该交出来。估计你心里有数吧。”

    “那臣妾…..?”

    朱标知道皇后杨氏是想问锦衣卫之事,但是他既然要恢复锦衣卫,那么锦衣卫就必须保持幕后状态,至于什么形态,他已经有所安排,但是不想皇后杨氏再插手进来,于是摇摇头,示意不要问,继续了其他话题。

    往燕王府慰问之结果,可想而知,朱棣闻听边塞不靖,当时推举老将冯胜、傅友德前往剿之,对于之提议,艰巨拒绝,曰:“孤王四十有余,连年征战,旧疾在身,不堪兵马之苦,侍郎大人莫要害我。”

    听闻这个结果,预料到燕王不会冒然接受试探,早已经准备好的朱标当即诏命:江阴侯吴高,乃已故江国公子,将门虎子,可堪大用,即日领后军右都督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之往开平堤备,杨文副之,一切号令皆出自辽王,尔奉而行。

    此举,在于慢慢的削去北平的军事力量,同时,试探一下朱棣的耐心,并且对于在北平的朱高炽也是一种牵制。

    对于辽王朱植,朱标只能说暂时放心,因为在燕、宁、辽三王其中,辽王也是最好的选择了,至少在后世历史中没有造反的举动。

    同时,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标下诏,重新议定锦衣卫职责,此举动遭到了群臣的极力发对,可能出自于对于胡蓝党案时对于锦衣卫凶名的畏惧、愤恨和反感。也许是对于新皇帝此举的误解。朝堂之上,光是听到皇上下诏规定议题,马上就有人站出反对,其中以文官系统的反对之声最为强烈。

    年号以冠以景泰,肯定是要文治天下,但是皇上又要大兴锦衣卫,可想而知,要监测的是那一类的官员,其中,武臣集团的年纪老化。对于皇上已经构不成威胁,正当士子文人为自己的出头之日遇见曙光时,乍一听锦衣卫三个字,每个人身上都感觉到寒意。

    可是哪能给他们这个机会,之所以那么着急的恢复锦衣卫职司。朱标就是看明白了百官的心理。洪武老臣岌岌可危,担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更替。而东宫故旧和一些新人,比如黄子澄、丁志方、和方孝孺等,国丧刚过,还未来得及提拔,而有能力的武臣,基本上都是自己救出的。而且也乐得皇上再行锦衣卫职责,自己好安插亲信子弟进去接近权力。

    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皇帝的圣谕还是强硬的推行下来,不过朱标所定出的基调,诸臣看后,反而舒了一口气。

    把主管皇帝侍卫、展列仪仗、传递皇帝命令以及职掌廷杖等事项的大汉将军。从锦衣卫的序列中剥离出来,和缇骑合并,组建大明御林卫。将皇帝十二亲卫扩充至十三亲卫。

    御林卫分成三军,计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大汉将军保持旧制。改名为羽林军,共计一千五百零七人,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随驾侍从扈行。以红盔、明甲为特征。

    另有两军,分为仪仗军、神策军。分别为三千人和一万人。其中仪仗军专司保护外藩来使、选貌美剽悍者充任。神策军为京师常备军,一般不负作战任务,分为步、骑各五千,专门负责保卫军备局和试验军备局所研发之武器所用。

    废除锦衣卫以前建制,撤销难北镇抚司,保留经历司。成立四局一司:

    外事局:以公开、秘密方式和各种手段,搜集大明之外的军事、政治情报。在短时间内向周边藩属渗透,可适当招募一些忠于大明的外事人员。

    内事局:监测大明本土、西南、东南、西北各处的外族动向和招抚、策反事宜、肃反肃贪。

    武卫局:必须是由大明军校中毕业之学生,暂时定编为一千人。主要用于锦衣卫内部其他局司,当出现必需要用武力解决问题时,可由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申请兵符调动,但每次调动不能超过两成。这也算是大明特种兵的雏形吧,对于特种兵,朱标只是电视或者电影上的一种概念。至于在大明如何建立,只能慢慢的尝试。

    军备局:顾名思义,就是以研发武器为主的部门。

    经历司:主管锦衣卫公务文书的出入、誊写及档案封存等事项。

    四局一司直接向皇帝或者皇帝指定之人负责,不接受其他部门约束,但是没有逮捕权,只有汇报的权力。原则上,不针对大明官员,两种情况除外,一是谋反,二是贪墨在十万钞以上的案件,才有权扣留当事人,但必须交与有司审讯,不得羁押,当事人意外丧命,锦衣卫必须给予解释,或者以欺君议处。

    最后这一条,是朱标临时加上去的,因为他想起了太多类似死在囚牢的事件,只能尽量的少出现在自己掌握的大明王朝。也算是对锦衣卫职权的一种约束吧。

    朝堂之上,众臣们听到皇上如此的决定,反而对锦衣卫感到有些悲哀起来,原来的皇帝亲军,现在却要奔赴四方,不署理国内事务,只针对国外蛮夷。那样的话,使很多人放心了许多,至少可以看出皇上没有针对文、武任何一方。

    但那颗忐忑的心还是放了下来,看见如此情况,朱标干脆做了一个诸人都很意外的决定,诏命为锦衣卫指挥使,责令其在一个月内完成锦衣卫重组事务,届时,除却武卫局外,各局都要落实详定,报于御前备案。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代表锦衣卫的三大特征的飞鱼服、鸾带、绣春刀。又十分显眼的出现在京师的大街上,除了在紫禁城内的办事衙门外,在承恩寺左近又找了一个院落,作为平日锦衣卫指挥使的临时协调处。

    锦衣卫现在设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皆为指挥使副手,平日分管四局工作。

    镇抚四人,五品,十二所千户十二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另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经历司经历一人,五品。

    京师中百姓闻听锦衣卫之名,显示喧嚣议论了一段时间,后来看到并未出现想象中的那般威势慑人,或者是衙门成立之初的雷厉风行。也慢慢的遗忘了。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臣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臣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