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29 镇江事(十二)
目录:臣权| 作者:受伤的害虫| 类别:历史军事
朱雄英眉毛一跳,意外的道:“那可要恭喜王弟了,王弟终于可以得偿所愿。—].”
“可是还有一件事情,皇上恐怕还不知道,我也是隐约才出来的,所以,我根本就不想西去继承所谓的勇王爵位。”朱高炽眼睛里露出一丝少见的悲哀,却没有让朱雄英发现。
“我父王可能已经去世了!”
朱雄英这才发现了朱高炽语气的低沉,但是顾不上朱高炽的哀伤,急忙问道:“王弟是从哪里猜测出来的?”
朱高炽犹豫了一下,看着朱雄英说道:“殿下,父王要是让我继承爵位,绝对是会先通知我,然后才会上奏的,但是我一纸书信也没有收到,不但是这样,就连臣的几个儿子,到现在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如果不是父王出了意外,那还会是什么呢?”
朱高炽猜测的没有错,一点错也没有,甚至比朱高炽猜测的还有些糟糕。
朱棣死了。
就在郑功兵带着朱棣的奏折悄然离开之后没有多久,朱棣就死了,没有一点预兆,就连朱棣自己也没有想到,但是朱棣的死,对于整个西征军队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使西征军几乎最后丧失了集团作战能力。这在西征军内引发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反应最激烈的,当然是朱棣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跟随西征军南征北战近二十年,他们在朱棣的身边不知道安插笼络了多少人。朱棣的死,他们几乎没有超过三天。就知道了的确的消息。
可是有一点他们有些无能为力,那就是他们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父亲勇王朱棣会忽然死亡。两个人都领兵在外作战,战局导致了暂时无法抽身。
而这时,朱棣的王后徐氏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徐氏是徐达之女,这个在朱标生活的那个时空早就应该死去的女人,在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之后,却依然健朗的活着,而在朱棣死后,成了关键性的人物。
朱棣的意思。恐怕也只有这个老王后知道了,所以在接二连三的向朝廷奏报,却没有消息的时候,毅然决定开始号召众人拥戴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继承勇王的爵位,并取得了几个实力派旗主的坚决支持。
这样以来,朱高煦和朱高燧就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产生了绝对的不满,他们也不是庸才,知道自己母亲在父亲身边呆了这么久,享有的威望是仅次于父王的。他们不怕自己的哥哥从大明过来争抢爵位,但是自己母亲的决定,彻底击毁了他们的幻想。
他们分别也带领了两个旗的军队在外面作战,也在按兵不动稳定局势的情况下。分别向母亲写信告知了自己的不满。
特别是朱高煦的怨念十分强烈。他十分愤慨地写信对徐王后说:“像父王这么大的基业,有两个知根知底的儿子,但是一个也不用。却把父王亲手打下的基业交给一个黄口小儿。本来我也无德无能,又得母亲的欢喜。但是让朱瞻基这个小孩当此重任。下面的旗主们大都有离心。这能打好仗吗?必然遭致失败。本来父王的仙去是一个打击,还能遭受得几次这样的失败呢?好的意见无人听。我这个做儿子的无职可守了,但是这样白白地拿让父王亲手打下的基业飞灰湮灭实在感到惭愧,难道母亲就不认我这个儿子了吗!”
朱高煦的这通牢骚虽是让徐王后听到了,但也没什么用,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去追究什么人的责任。一位名叫刘九皋的旗主,又上疏徐王后,揭发朱高煦种种专横跋扈的行为,认为二王子朱高熙是一个奸佞之徒。只是这道疏落到了朱高熙的亲信的手中,被他压了下来,没有呈报给徐王后。
如果只是不呈报倒也罢了。只是朱高熙本是个心地狭窄、心术不正之人,报复性极强,从年轻时就是如此。这样一个朱高熙,面对着刘九皋针对自己的疏奏,能善罢甘休吗?
这一回,他的报复手段十分的简单而毒辣,以有人诬陷,无法领命为由,竟然不理会勇王所属的命令和自会,隔绝了与徐王后所拥戴的朱瞻基为首的勇王一部,基本算是开始分裂十二旗的建制。
徐王后几次派人去召,他都不肯理会。而朱瞻基手中不可一日缺少中杆力量,徐王后准备召朱能入勇王府,提升张钰为兵马大元帅,去换守朱高熙的地盘。但是奇怪的是,张钰拒绝了这一任命。在这种情况下,无可奈何的徐王后,便下诏将刘九皋逮捕入狱,又亲笔给自己的儿子写信,催促朱高熙回来。在这种做足了戏的情况下,朱高熙只是懒洋洋的写了封信给自己的母亲,却是不回去。
这时朱瞻基所属的局面混乱已极,下面的官员各找各自的门路。或者做墙头草,或者是请假准备回家,或者是直接投靠了朱高熙或者朱高燧,很多人都可以看出来,朱瞻基主要靠一个徐王后支持,没有徐王后,在西征军中,还真的不是两个王弟的对手。
不过在众多人离心甚炽的情况下,忠臣义士也大有人在。他们为着支撑这摇摇欲坠的勇王西征大军,以西征大业、个人气节为重,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抗争,视死如归,不惜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维护着朱棣的尊严和自己的气节。他们只是凭着自身有限的力量,坚守自己的底限,与人多势众的朱高熙和朱高燧慢慢的抗争着,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朱高熙终于忍不住了,随着日子的加长,他越来越觉得心里不安,慢慢的和弟弟朱高燧达成协议。想要快点把生米做成熟饭。
西征军战力强大,但是在大明的支持之下。后勤保障这一块做的是十分糟糕的,过分依赖大明的商业支持。而粮食、军需等物品,基本上都要大明的支持,如果没有明确的身份,或者是彻底的激怒皇帝,那么对于西征军,只要断绝了后勤补给,那么打击是致命的。
朱瞻基目前的驻地是在朱标那个时空的莫斯科附近,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已经建设了二百多年。有“第三个罗马”之称。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宋朝末年的时候,首任莫斯科大公达尼埃尔立莫斯科为首府,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而继宋朝被蒙古所灭之后,莫斯科被蒙古帝国的子帝国之一金帐汗国统治;后来被朱棣的西征军占据,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成了西征军的象征性地点。
莫斯科得名于如今穿越整个城市的莫斯科河。而莫斯科河的名字来源有三种解释,分别是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
就这样慢慢的胶着一番后,朱高熙和朱高燧终于达成了协议,开始继承哥哥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所谓的清君侧。
当然,他们还是没有信心和大明作对,打着有人谋害父王。为父王报仇伸冤为名,领着自己所属的大军。分别向莫斯科进发。
朱高熙率领的进攻的大军,是在西北寒意渐重的十月到达牛渡口城边的。牛渡口。对于朱高熙说来,是进攻莫斯科的第一道关口。
他是早就盯住了这座必争之城的,当初朱棣进驻莫斯科,他就注意到这里的重要性,而朱瞻基所属,也是看到了守住牛渡口,对于保卫莫斯科的重要性的。
在朱高熙和朱高燧大军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朱瞻基为了支持牛渡口,也采取了救援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派出将领张全率领两千禁兵援救;一方面命刚到莫斯科不久的朱能派军队配合张全的部队。朱能的部队大都留守莫斯科,他现在手下的部队都来自几个旗主的贡献。由于将领们对勇王的敬畏,所以这些杂牌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当即朱能派出了最满意的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三人,共率三千余人出战。
尹玉等率军与张全所部会合后,就在牛渡口附近的地带,与朱高熙所属遭遇了。第一场战斗,是麻士龙将军率领的部队在东南边和朱高熙的部队展开的。麻士龙仅千多人,而敌人数倍于他们,在这场兵力明显十分悬殊的战斗中,麻士龙率领官兵,顽强地与敌人拼搏,直到自己英勇战死。而驻兵在附近的张全,却慑于敌人兵力强大而眼看着友军溃退下来,不出兵支援。在主将战死之后,官兵们勇敢地各自为战,最后杀出重围,退回了莫斯科。
朱能是在毫无防备设施的情况下迎击朱高熙和朱高燧的联军的。虽然十分勇敢,同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顽强抗争。那是一个隆冬的阴天,从昏昏的早晨,一直杀到傍晚,双方居然未分胜负。
联军在遭到惨重牺牲的情况下,不再跟忠于勇王的部队硬拼,便利用夜晚的机会,另派一支部队绕到山后,去打击尹玉率领的军队。尹玉顽强杀敌,杀死敌人千多人,在这种顽强拼搏的情况下,坐视对岸的张全,竟不出一兵相助。但毕竟敌人数量上占优势。慢慢地,尹玉开始转为劣势,并开始退却。退却的士兵纷纷攀沿着张全部队系战船的绳缆过河,而丧尽天良的张全,竟命令部下斩断缆绳,使许多士兵落水溺死。
即使在这种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尹玉仍然斗志昂扬,他收集残部五百来人,继续与敌人进行通夜战斗,一直到天亮,直杀得联军死伤惨重,尸体堆满了田间。在战斗中,尹玉身先士卒。亲手杀死了十多个敌人,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最后被联军俘虏了。朱高熙因伤亡惨重而深恨他,将四柄长枪架在他的脖子上。用木棍活活将他打死。他的部下,也都英勇牺牲,没有一个投降的。
忠于勇王的部队的顽强抵抗,使牛渡口到十一月仍牢固地坚守着。
朱高燧正是十一月来到牛渡口城下的。牛渡口的久攻不下,是他的一大心病。不破常州,就必然延误进攻莫斯科的日期。两路军队进攻临安的日期是他和朱高熙兄弟两个定下的,如果不能如期而到的竟是自己,哥哥会怎么看自己,虽然自己很像哥哥的部队和侄子的部队两败俱伤。但是这仅仅是开始,所以,对于牛渡口的久攻不克,他的心情特别焦虑。
朱高燧使用的,仍然是他的一开始招降的套数。然而,驻守在牛渡口的主将,一个个都是顽强的忠于勇王的派系,尽管他百般劝说,终于没有什么效果。朱高燧恼羞成怒了。这些日子来。他的红脸简直成了紫脸了。他在城郊的毡房(即蒙古包)中急躁地踱着。从南征以来,在军事行动上,他还没遇到这种困境。他羞于这种困境,更无法容忍这种困境。
这天夜里。朱高燧无法安眠,辗转反侧之后,他忍不住披衣而起。步出毡房。夜风已有彻骨的寒意,不过对他这个经常南征北战的人。也就算不得什么了。他站在草木萧萧的小山包上,凝神注视着朦朦胧胧的牛渡口城楼。心里恨恨地想:你难道是铁打的不成,怎就不能攻破?
在这个常州,他哥哥朱高熙的损失是太大了。两次攻下,死伤的人难以计数,两次的被夺回,也是损失相当大的,不到万不得已,他的士兵是不会丢失城池的。而这一次,费时不少,损失也很大。
然而,城仍然未曾攻下。怎么办?城是非攻下不可的,而且不能再拖。这对他的军旅生涯来说,不但是一件关乎声誉的大事。
哥哥朱高熙曾经对自己说过,如果不能再朝廷诏令来之前把局势稳定住,那么他们两人将会没有立足之地。
一转眼就是十一月了,也就是太子朱雄英被困镇江的这一段时间。莫斯科已经吃紧,整个勇王府所属的莫斯科正在摇摇欲坠,朱高熙和朱高燧的联军,已在作着进入莫斯科的准备。
这种形势,限制于通讯的不流畅,可能是还没有能流传到大明的本土之内,别说是朱高炽,就算是作为皇帝的朱标,恐怕也没有想到情况会变得这么糟糕。
在莫斯科陷入重围的情况下,朱高熙和朱高燧表现出了他们长久跟随朱棣而学到的狠辣,对于曾经占据的地带,越是接近大明本土的地域,控制的越是严厉,抱着拖延一天是一天的心理,派出了自己的心腹们占据一个又一个回大明的必经之路。
甚至后来有人猜测,朱高熙和朱高燧两个兄弟,可能是在勇王在世的时候已经开始防备着这一天的到来了。
所以沿途的一些重要城镇,都陷入了他们两个人的心腹亲信手里,就连大明本土的一些官员,在不知道详细状况之下,也受到了他们二人的摆布,帮助他们掩饰一个又一个的漏洞,而罗永辉是一个,但绝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西征军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也给西征军带来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虽然买不来大量的军需粮草,但是可以买通很多人的效忠,虽然只是向着这些财富效忠,但是短时间内,在大明本土的消息,被暂时的封锁起来。
要是朱标此时知道,不禁要感叹他生活过的那个时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了,要不是现在的通讯基本靠腿,无论是人腿还是马腿,都太容易被控制了,稍微快一点的飞鸽或飞鹰传书,又局限于距离和路上的意外发生,而且中转站一旦出了问题,什么都不行了。
也可能是运气问题吧,反正大明境内依然没有人知道,可能有很多人猜测出来其中的缘由,但是也仅仅限于那几个人,比如朱标,比如朱高炽,又比如罗永辉等等。
罗永辉已经死了,他死的算是比较冤枉的,也不算是最冤枉的。
开始收了朱高燧的钱,就要帮助朱高燧办事,郑功兵找他之前,他已经知道勇王病危,而朱高燧想要继承勇王爵位,但是罗永辉不在乎,他只是一个指挥使而已,而且年纪和声望都在哪里放着,大明也没有了战争,他几乎没有了升迁的空间,所以只能寄望于多多往自己家里划拉点钱。
既然收了朱高燧的钱,就要帮人家办点事,所以朱高燧传书过来,让他拦阻郑功兵的之后,郑功兵前来求救,他马上按照传书中的要求,将郑功兵的行踪通报给了肃州一个朱高燧所属的商号。未完待续。。
“可是还有一件事情,皇上恐怕还不知道,我也是隐约才出来的,所以,我根本就不想西去继承所谓的勇王爵位。”朱高炽眼睛里露出一丝少见的悲哀,却没有让朱雄英发现。
“我父王可能已经去世了!”
朱雄英这才发现了朱高炽语气的低沉,但是顾不上朱高炽的哀伤,急忙问道:“王弟是从哪里猜测出来的?”
朱高炽犹豫了一下,看着朱雄英说道:“殿下,父王要是让我继承爵位,绝对是会先通知我,然后才会上奏的,但是我一纸书信也没有收到,不但是这样,就连臣的几个儿子,到现在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如果不是父王出了意外,那还会是什么呢?”
朱高炽猜测的没有错,一点错也没有,甚至比朱高炽猜测的还有些糟糕。
朱棣死了。
就在郑功兵带着朱棣的奏折悄然离开之后没有多久,朱棣就死了,没有一点预兆,就连朱棣自己也没有想到,但是朱棣的死,对于整个西征军队的军事力量,可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使西征军几乎最后丧失了集团作战能力。这在西征军内引发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反应最激烈的,当然是朱棣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跟随西征军南征北战近二十年,他们在朱棣的身边不知道安插笼络了多少人。朱棣的死,他们几乎没有超过三天。就知道了的确的消息。
可是有一点他们有些无能为力,那就是他们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父亲勇王朱棣会忽然死亡。两个人都领兵在外作战,战局导致了暂时无法抽身。
而这时,朱棣的王后徐氏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徐氏是徐达之女,这个在朱标生活的那个时空早就应该死去的女人,在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之后,却依然健朗的活着,而在朱棣死后,成了关键性的人物。
朱棣的意思。恐怕也只有这个老王后知道了,所以在接二连三的向朝廷奏报,却没有消息的时候,毅然决定开始号召众人拥戴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继承勇王的爵位,并取得了几个实力派旗主的坚决支持。
这样以来,朱高煦和朱高燧就对自己的亲生母亲产生了绝对的不满,他们也不是庸才,知道自己母亲在父亲身边呆了这么久,享有的威望是仅次于父王的。他们不怕自己的哥哥从大明过来争抢爵位,但是自己母亲的决定,彻底击毁了他们的幻想。
他们分别也带领了两个旗的军队在外面作战,也在按兵不动稳定局势的情况下。分别向母亲写信告知了自己的不满。
特别是朱高煦的怨念十分强烈。他十分愤慨地写信对徐王后说:“像父王这么大的基业,有两个知根知底的儿子,但是一个也不用。却把父王亲手打下的基业交给一个黄口小儿。本来我也无德无能,又得母亲的欢喜。但是让朱瞻基这个小孩当此重任。下面的旗主们大都有离心。这能打好仗吗?必然遭致失败。本来父王的仙去是一个打击,还能遭受得几次这样的失败呢?好的意见无人听。我这个做儿子的无职可守了,但是这样白白地拿让父王亲手打下的基业飞灰湮灭实在感到惭愧,难道母亲就不认我这个儿子了吗!”
朱高煦的这通牢骚虽是让徐王后听到了,但也没什么用,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去追究什么人的责任。一位名叫刘九皋的旗主,又上疏徐王后,揭发朱高煦种种专横跋扈的行为,认为二王子朱高熙是一个奸佞之徒。只是这道疏落到了朱高熙的亲信的手中,被他压了下来,没有呈报给徐王后。
如果只是不呈报倒也罢了。只是朱高熙本是个心地狭窄、心术不正之人,报复性极强,从年轻时就是如此。这样一个朱高熙,面对着刘九皋针对自己的疏奏,能善罢甘休吗?
这一回,他的报复手段十分的简单而毒辣,以有人诬陷,无法领命为由,竟然不理会勇王所属的命令和自会,隔绝了与徐王后所拥戴的朱瞻基为首的勇王一部,基本算是开始分裂十二旗的建制。
徐王后几次派人去召,他都不肯理会。而朱瞻基手中不可一日缺少中杆力量,徐王后准备召朱能入勇王府,提升张钰为兵马大元帅,去换守朱高熙的地盘。但是奇怪的是,张钰拒绝了这一任命。在这种情况下,无可奈何的徐王后,便下诏将刘九皋逮捕入狱,又亲笔给自己的儿子写信,催促朱高熙回来。在这种做足了戏的情况下,朱高熙只是懒洋洋的写了封信给自己的母亲,却是不回去。
这时朱瞻基所属的局面混乱已极,下面的官员各找各自的门路。或者做墙头草,或者是请假准备回家,或者是直接投靠了朱高熙或者朱高燧,很多人都可以看出来,朱瞻基主要靠一个徐王后支持,没有徐王后,在西征军中,还真的不是两个王弟的对手。
不过在众多人离心甚炽的情况下,忠臣义士也大有人在。他们为着支撑这摇摇欲坠的勇王西征大军,以西征大业、个人气节为重,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奋勇抗争,视死如归,不惜以自己的身家性命,维护着朱棣的尊严和自己的气节。他们只是凭着自身有限的力量,坚守自己的底限,与人多势众的朱高熙和朱高燧慢慢的抗争着,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朱高熙终于忍不住了,随着日子的加长,他越来越觉得心里不安,慢慢的和弟弟朱高燧达成协议。想要快点把生米做成熟饭。
西征军战力强大,但是在大明的支持之下。后勤保障这一块做的是十分糟糕的,过分依赖大明的商业支持。而粮食、军需等物品,基本上都要大明的支持,如果没有明确的身份,或者是彻底的激怒皇帝,那么对于西征军,只要断绝了后勤补给,那么打击是致命的。
朱瞻基目前的驻地是在朱标那个时空的莫斯科附近,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已经建设了二百多年。有“第三个罗马”之称。奠基者尤里?多尔戈鲁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筑泥木结构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词,一说源出希腊语,意为“城堡”或“峭壁”;一说源出早期俄语词“克里姆”,指一种可作建材的针叶树。后来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围逐渐形成若干商业、手工业和农业村落。宋朝末年的时候,首任莫斯科大公达尼埃尔立莫斯科为首府,成为莫斯科公国的都城。而继宋朝被蒙古所灭之后,莫斯科被蒙古帝国的子帝国之一金帐汗国统治;后来被朱棣的西征军占据,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成了西征军的象征性地点。
莫斯科得名于如今穿越整个城市的莫斯科河。而莫斯科河的名字来源有三种解释,分别是低湿地(斯拉夫语)、牛渡口(芬兰-乌戈尔语)、密林(卡巴尔达语)。
就这样慢慢的胶着一番后,朱高熙和朱高燧终于达成了协议,开始继承哥哥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所谓的清君侧。
当然,他们还是没有信心和大明作对,打着有人谋害父王。为父王报仇伸冤为名,领着自己所属的大军。分别向莫斯科进发。
朱高熙率领的进攻的大军,是在西北寒意渐重的十月到达牛渡口城边的。牛渡口。对于朱高熙说来,是进攻莫斯科的第一道关口。
他是早就盯住了这座必争之城的,当初朱棣进驻莫斯科,他就注意到这里的重要性,而朱瞻基所属,也是看到了守住牛渡口,对于保卫莫斯科的重要性的。
在朱高熙和朱高燧大军压境的危急情况下,朱瞻基为了支持牛渡口,也采取了救援的军事行动。一方面派出将领张全率领两千禁兵援救;一方面命刚到莫斯科不久的朱能派军队配合张全的部队。朱能的部队大都留守莫斯科,他现在手下的部队都来自几个旗主的贡献。由于将领们对勇王的敬畏,所以这些杂牌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当即朱能派出了最满意的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三人,共率三千余人出战。
尹玉等率军与张全所部会合后,就在牛渡口附近的地带,与朱高熙所属遭遇了。第一场战斗,是麻士龙将军率领的部队在东南边和朱高熙的部队展开的。麻士龙仅千多人,而敌人数倍于他们,在这场兵力明显十分悬殊的战斗中,麻士龙率领官兵,顽强地与敌人拼搏,直到自己英勇战死。而驻兵在附近的张全,却慑于敌人兵力强大而眼看着友军溃退下来,不出兵支援。在主将战死之后,官兵们勇敢地各自为战,最后杀出重围,退回了莫斯科。
朱能是在毫无防备设施的情况下迎击朱高熙和朱高燧的联军的。虽然十分勇敢,同样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顽强抗争。那是一个隆冬的阴天,从昏昏的早晨,一直杀到傍晚,双方居然未分胜负。
联军在遭到惨重牺牲的情况下,不再跟忠于勇王的部队硬拼,便利用夜晚的机会,另派一支部队绕到山后,去打击尹玉率领的军队。尹玉顽强杀敌,杀死敌人千多人,在这种顽强拼搏的情况下,坐视对岸的张全,竟不出一兵相助。但毕竟敌人数量上占优势。慢慢地,尹玉开始转为劣势,并开始退却。退却的士兵纷纷攀沿着张全部队系战船的绳缆过河,而丧尽天良的张全,竟命令部下斩断缆绳,使许多士兵落水溺死。
即使在这种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尹玉仍然斗志昂扬,他收集残部五百来人,继续与敌人进行通夜战斗,一直到天亮,直杀得联军死伤惨重,尸体堆满了田间。在战斗中,尹玉身先士卒。亲手杀死了十多个敌人,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最后被联军俘虏了。朱高熙因伤亡惨重而深恨他,将四柄长枪架在他的脖子上。用木棍活活将他打死。他的部下,也都英勇牺牲,没有一个投降的。
忠于勇王的部队的顽强抵抗,使牛渡口到十一月仍牢固地坚守着。
朱高燧正是十一月来到牛渡口城下的。牛渡口的久攻不下,是他的一大心病。不破常州,就必然延误进攻莫斯科的日期。两路军队进攻临安的日期是他和朱高熙兄弟两个定下的,如果不能如期而到的竟是自己,哥哥会怎么看自己,虽然自己很像哥哥的部队和侄子的部队两败俱伤。但是这仅仅是开始,所以,对于牛渡口的久攻不克,他的心情特别焦虑。
朱高燧使用的,仍然是他的一开始招降的套数。然而,驻守在牛渡口的主将,一个个都是顽强的忠于勇王的派系,尽管他百般劝说,终于没有什么效果。朱高燧恼羞成怒了。这些日子来。他的红脸简直成了紫脸了。他在城郊的毡房(即蒙古包)中急躁地踱着。从南征以来,在军事行动上,他还没遇到这种困境。他羞于这种困境,更无法容忍这种困境。
这天夜里。朱高燧无法安眠,辗转反侧之后,他忍不住披衣而起。步出毡房。夜风已有彻骨的寒意,不过对他这个经常南征北战的人。也就算不得什么了。他站在草木萧萧的小山包上,凝神注视着朦朦胧胧的牛渡口城楼。心里恨恨地想:你难道是铁打的不成,怎就不能攻破?
在这个常州,他哥哥朱高熙的损失是太大了。两次攻下,死伤的人难以计数,两次的被夺回,也是损失相当大的,不到万不得已,他的士兵是不会丢失城池的。而这一次,费时不少,损失也很大。
然而,城仍然未曾攻下。怎么办?城是非攻下不可的,而且不能再拖。这对他的军旅生涯来说,不但是一件关乎声誉的大事。
哥哥朱高熙曾经对自己说过,如果不能再朝廷诏令来之前把局势稳定住,那么他们两人将会没有立足之地。
一转眼就是十一月了,也就是太子朱雄英被困镇江的这一段时间。莫斯科已经吃紧,整个勇王府所属的莫斯科正在摇摇欲坠,朱高熙和朱高燧的联军,已在作着进入莫斯科的准备。
这种形势,限制于通讯的不流畅,可能是还没有能流传到大明的本土之内,别说是朱高炽,就算是作为皇帝的朱标,恐怕也没有想到情况会变得这么糟糕。
在莫斯科陷入重围的情况下,朱高熙和朱高燧表现出了他们长久跟随朱棣而学到的狠辣,对于曾经占据的地带,越是接近大明本土的地域,控制的越是严厉,抱着拖延一天是一天的心理,派出了自己的心腹们占据一个又一个回大明的必经之路。
甚至后来有人猜测,朱高熙和朱高燧两个兄弟,可能是在勇王在世的时候已经开始防备着这一天的到来了。
所以沿途的一些重要城镇,都陷入了他们两个人的心腹亲信手里,就连大明本土的一些官员,在不知道详细状况之下,也受到了他们二人的摆布,帮助他们掩饰一个又一个的漏洞,而罗永辉是一个,但绝对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西征军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也给西征军带来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虽然买不来大量的军需粮草,但是可以买通很多人的效忠,虽然只是向着这些财富效忠,但是短时间内,在大明本土的消息,被暂时的封锁起来。
要是朱标此时知道,不禁要感叹他生活过的那个时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了,要不是现在的通讯基本靠腿,无论是人腿还是马腿,都太容易被控制了,稍微快一点的飞鸽或飞鹰传书,又局限于距离和路上的意外发生,而且中转站一旦出了问题,什么都不行了。
也可能是运气问题吧,反正大明境内依然没有人知道,可能有很多人猜测出来其中的缘由,但是也仅仅限于那几个人,比如朱标,比如朱高炽,又比如罗永辉等等。
罗永辉已经死了,他死的算是比较冤枉的,也不算是最冤枉的。
开始收了朱高燧的钱,就要帮助朱高燧办事,郑功兵找他之前,他已经知道勇王病危,而朱高燧想要继承勇王爵位,但是罗永辉不在乎,他只是一个指挥使而已,而且年纪和声望都在哪里放着,大明也没有了战争,他几乎没有了升迁的空间,所以只能寄望于多多往自己家里划拉点钱。
既然收了朱高燧的钱,就要帮人家办点事,所以朱高燧传书过来,让他拦阻郑功兵的之后,郑功兵前来求救,他马上按照传书中的要求,将郑功兵的行踪通报给了肃州一个朱高燧所属的商号。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臣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臣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