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〇章 开封府
目录:宋王| 作者:尹三问| 类别:历史军事
() 北宋建都于汴京,开封府自然而然意义重大。
开封府尹如同汉唐时期的长安令一般,通常只有皇帝心腹才能出任,绝对算得上是重臣。
很多时候,开封府尹还有明确的政治意义。
这起源于太宗赵匡义开了个好头,以开封府尹的身份崛起,登上帝位。故而后世若皇子担任开封府尹,很大程度上便是储君的前奏。
当然了,因为唯一的皇子流落民间,没有得到臣民的认可,造成了仁宗事实上无子。过继的赵宗实并未有此机会,他即位没几年就死了,尚未及冠的赵顼登上皇位,也没有开封府的经历。
因而历年来担任开封府尹的都是当朝重臣,比如包拯、欧阳修、赵抃,乃至当今的王圭,都是名垂青史的重臣。当然了,其中以包拯最为有名。演义里的包拯可是有青天之名,虽说被夸张了,但包拯主政开封府的时候确实是以公正廉明著称的,在审问案件方面是是一面旗帜。
是以,太皇太后曹氏屡次提及包拯,不信任其他人就是这个缘故。
当今开封府衙王圭得知消息,开封府审案主审却不是自己,难免有些小失望。不过转念一想,何必要参与其中蹚浑水呢?
太皇太后亲自过问,还牵涉到了官家和王安石,虽说审理八成只是走过场,却也少不得要得罪人。jīng明的王圭自然不愿意搀和其中,正在为难的时候,却听说曾公亮举荐了赵抃。
也罢,你们看不起我也好,倒是乐得清闲。
对于曾公亮这个提议,赵顼倒是没说什么,毕竟自己并未有明确的指示,曾相公为安抚太皇太后的权宜之计,完全可以理解。赵抃就赵抃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谁来主审已经不重要了。
李复圭!
哼,赵顼这会也是恨的咬牙切齿,这次算是被这厮坑狠了。好在自己早有安排,多少可以挽回点面子,只是不知道能否顺利!
最为棘手的无疑是汴京的案子,虽然依旧有疑点,光是林昭和折家一起购买战马这件事,就可以将他们全部置于死地。
若说心里的想法,赵顼完全是这个心思,一如既往将林昭置于死地。他在想,自己这个皇帝就做的如此窝囊吗?想要杀一个人何以就这么难呢?本想要凭借此案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可是一波三折,阻挠重重,始终不能如愿。
司马光和欧阳修等重臣上书,他可以不给面子,可是老祖母却出面了,让他深感无奈。赵顼深刻觉得特别的不顺利,心中的逆反心理越发的强烈。
也促使了他心中某些念头越发的强烈,一意孤行,誓杀林昭?他倒是想这样。可到时候少不得会有许多的闲话,对他的名誉会有很大影响。
何况闹到如今的局面,有老祖母的维护,司马光、欧阳修等诸位大臣上书,还能够一意孤行坚持到底吗?不管怎么说,出于孝道,必须要顾及老祖母的颜面。
更为重要的是,庆州一团乱麻,种家蒙冤,如今折家如果再获罪,会是什么后果?西夏正虎视眈眈,西北边防却剧烈动荡,可是相当危险的事情。除非他这个皇帝不想做,否则赵顼就必须要有所顾忌……
赵顼虽然恼怒,却也是理智的。身为帝王,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有些事情注定了只能暂时忍耐!
三载帝王生涯,赵顼的权谋水平已经提高了许多,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毛孩子。他也变得越发的隐忍,越发的yīn险。
林昭这笔账且先记着!总有一rì,大宋天下要完全自己说了算,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无形之中,赵顼记恨起了许多人,其中也包括他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
只是如论如何,先收拾眼下的烂摊子才是最重要的。
林昭问斩是自己下的旨意,这一点难免会被人诟病,这件事必须要推脱责任。帝王怎么能有错呢?帝王又怎么能轻易认错了呢?赵顼只能一口咬定是受蒙蔽了,可事情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才是……
王安石无疑是首当其冲的,虽说事情起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王相公而起,他的儿子和学生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sè。可眼下是用王相公的时候,只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继续维护他。
赵顼很清楚,王安石若是倒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他不想让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就此失败,不想被人指责和嘲讽,即便没有人敢当面嘲笑他。如果失败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打击。
因此,至始至终,他与王安石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可是除此之外,该由谁来顶替罪责呢?
当真是苦恼啊!
没有时间多想,老祖母已经在开封府等着,必须要赶过去相见。
“孙儿见过祖母!”赵顼心情忐忑地来到开封府,才发现禁军已经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皇室最尊贵的两个人一同出现在这里,安全自然需要格外重视。貌似自太宗之后,皇帝亲临开封府还是第一次,赵顼无意之间又开创了一个历史。
让赵顼意外的是,太皇太后曹氏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勃然大怒,而是和颜悦sè道:“仲针啊,今rì叫你过来也是不得已啊!”
“祖母传召,孙儿自当前来侍奉!”纵然心中有许多的不满,当真诸多臣子的面,还是要演好子孝孙贤的戏码。
曹氏摇头道:“非也,只是下面的官员太不像话了。你也知道,敏言救了你福康姑姑,又救了你舅公,难得她有个恳求,我也不好拒绝。本想着先去法场留住林昭的xìng命,然后找你商量,看能不能网开一面的。你也知道,祖母已经老了,无力过问政事。
只是没想到在法场,竟然遇到了这般事情,本来就是一桩大案,却不想其中竟然有这么多的隐情,他们竟然试图蒙蔽你,祖母着实看不下去。所以让你来亲眼看看,让你来处置,整肃朝纲风纪!”
曹氏很有策略,不泄露林昭身份的情况下,自然是孙子赵顼更亲,那么些许事情自然就得偏向他。一番话好像处处是为了赵顼,她只是很偶然地参与,让赵顼根本说不得什么。
当真只是巧合吗?赵顼心中暗咐。柴敏言求情在情理之中,而老祖母最疼爱姑姑赵福康和弟弟国舅曹佾,两条人命的恩德换来营救林昭,是合理的。
事到如今,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了,偏生无意间就让老祖母参与其中了,以至于处处掣肘。
曹氏一副全不知情的样子,还十分愤慨下面官员的做法,认为是欺君罔上。完全是一副关心和训导的姿态,他这个做孙子的只能乖乖听从,还要装出一副愤慨、受教,甚至感激的表情。不得不说,这对赵顼的演技是个很大的挑战。
“祖母,孙儿知道了,是孙儿识人不明,一时不察,竟然受人蒙蔽……”
“知道就好,以后可要注意了。今rì的事情就需要你妥善处置了,最好是以儆效尤。”曹氏一脸慈祥地看着赵顼,心中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打算。
“还有你们……”曹氏见到王安石并几位相公,顿时一脸不悦,训诫道:“官家还年轻,朝中少不得你们这些大臣辅佐,可是你们都做什么了吗?西北出现了这么大的冤狱,你们都没有察觉吗?”
这一次,曾公亮不可避免地被连带进去训诫。不过他很清楚,太皇太后是所有指的,这番话是专门说给王安石听的。
太皇太后训诫,王安石只能乖乖听着。说实话,他也觉得十分冤枉,事情怎么回事这样?是李复圭有问题?林昭是冤枉的?即便他不愿意相信,可目前的种种迹象却显示,事情确实如此。
被好朋友坑的滋味很不好受,王相公还不知晓,自己还被儿子和好学生也坑了一把。如今的情况下,让王安石很尴尬,一时间当真不知如何自处。尤其是曹氏这么一说,更有些无地自容了。
当然了,执拗的王相公属于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那种,案件没有审出个一二三之前,他是绝对不会认错的。
~~~~~~~~~~~~~~~~~~~~~~~~~~~~~~~~~
赵抃从杭州启程的时候接到了铁面宗主的传讯,故而马不停蹄刚刚赶回汴京,上书自然是来不及了。
路途之中,你是怎么了解事情真相的?如此急切反而让人怀疑。何况以前林昭是他的下属,上书维护难免会被人说闲话,可能会适得其反。
赵抃原以为营救公子的事情他是没机会赶上了,却不想曾公亮一个建议,竟让他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有必要强调一点,曾公亮确实并不知情,并非有意安排,完全只是巧合。
太皇太后懿旨,皇帝应允,首席宰相建议,赵抃自然从命,而且是兴高采烈。尤其是听说审案的地点定在开封府,更为老怀大慰,赵抃心中暗道:希仁兄,你终于可以瞑目了!
说话间,大步流星进了开封府,先去拜见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帝赵顼……(未完待续。)
开封府尹如同汉唐时期的长安令一般,通常只有皇帝心腹才能出任,绝对算得上是重臣。
很多时候,开封府尹还有明确的政治意义。
这起源于太宗赵匡义开了个好头,以开封府尹的身份崛起,登上帝位。故而后世若皇子担任开封府尹,很大程度上便是储君的前奏。
当然了,因为唯一的皇子流落民间,没有得到臣民的认可,造成了仁宗事实上无子。过继的赵宗实并未有此机会,他即位没几年就死了,尚未及冠的赵顼登上皇位,也没有开封府的经历。
因而历年来担任开封府尹的都是当朝重臣,比如包拯、欧阳修、赵抃,乃至当今的王圭,都是名垂青史的重臣。当然了,其中以包拯最为有名。演义里的包拯可是有青天之名,虽说被夸张了,但包拯主政开封府的时候确实是以公正廉明著称的,在审问案件方面是是一面旗帜。
是以,太皇太后曹氏屡次提及包拯,不信任其他人就是这个缘故。
当今开封府衙王圭得知消息,开封府审案主审却不是自己,难免有些小失望。不过转念一想,何必要参与其中蹚浑水呢?
太皇太后亲自过问,还牵涉到了官家和王安石,虽说审理八成只是走过场,却也少不得要得罪人。jīng明的王圭自然不愿意搀和其中,正在为难的时候,却听说曾公亮举荐了赵抃。
也罢,你们看不起我也好,倒是乐得清闲。
对于曾公亮这个提议,赵顼倒是没说什么,毕竟自己并未有明确的指示,曾相公为安抚太皇太后的权宜之计,完全可以理解。赵抃就赵抃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谁来主审已经不重要了。
李复圭!
哼,赵顼这会也是恨的咬牙切齿,这次算是被这厮坑狠了。好在自己早有安排,多少可以挽回点面子,只是不知道能否顺利!
最为棘手的无疑是汴京的案子,虽然依旧有疑点,光是林昭和折家一起购买战马这件事,就可以将他们全部置于死地。
若说心里的想法,赵顼完全是这个心思,一如既往将林昭置于死地。他在想,自己这个皇帝就做的如此窝囊吗?想要杀一个人何以就这么难呢?本想要凭借此案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可是一波三折,阻挠重重,始终不能如愿。
司马光和欧阳修等重臣上书,他可以不给面子,可是老祖母却出面了,让他深感无奈。赵顼深刻觉得特别的不顺利,心中的逆反心理越发的强烈。
也促使了他心中某些念头越发的强烈,一意孤行,誓杀林昭?他倒是想这样。可到时候少不得会有许多的闲话,对他的名誉会有很大影响。
何况闹到如今的局面,有老祖母的维护,司马光、欧阳修等诸位大臣上书,还能够一意孤行坚持到底吗?不管怎么说,出于孝道,必须要顾及老祖母的颜面。
更为重要的是,庆州一团乱麻,种家蒙冤,如今折家如果再获罪,会是什么后果?西夏正虎视眈眈,西北边防却剧烈动荡,可是相当危险的事情。除非他这个皇帝不想做,否则赵顼就必须要有所顾忌……
赵顼虽然恼怒,却也是理智的。身为帝王,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有些事情注定了只能暂时忍耐!
三载帝王生涯,赵顼的权谋水平已经提高了许多,不再是当年那个小毛孩子。他也变得越发的隐忍,越发的yīn险。
林昭这笔账且先记着!总有一rì,大宋天下要完全自己说了算,做到真正的一言九鼎。无形之中,赵顼记恨起了许多人,其中也包括他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
只是如论如何,先收拾眼下的烂摊子才是最重要的。
林昭问斩是自己下的旨意,这一点难免会被人诟病,这件事必须要推脱责任。帝王怎么能有错呢?帝王又怎么能轻易认错了呢?赵顼只能一口咬定是受蒙蔽了,可事情必须要有人承担责任才是……
王安石无疑是首当其冲的,虽说事情起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王相公而起,他的儿子和学生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sè。可眼下是用王相公的时候,只能一如既往地坚持,继续维护他。
赵顼很清楚,王安石若是倒了,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他不想让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就此失败,不想被人指责和嘲讽,即便没有人敢当面嘲笑他。如果失败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打击。
因此,至始至终,他与王安石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可是除此之外,该由谁来顶替罪责呢?
当真是苦恼啊!
没有时间多想,老祖母已经在开封府等着,必须要赶过去相见。
“孙儿见过祖母!”赵顼心情忐忑地来到开封府,才发现禁军已经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皇室最尊贵的两个人一同出现在这里,安全自然需要格外重视。貌似自太宗之后,皇帝亲临开封府还是第一次,赵顼无意之间又开创了一个历史。
让赵顼意外的是,太皇太后曹氏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勃然大怒,而是和颜悦sè道:“仲针啊,今rì叫你过来也是不得已啊!”
“祖母传召,孙儿自当前来侍奉!”纵然心中有许多的不满,当真诸多臣子的面,还是要演好子孝孙贤的戏码。
曹氏摇头道:“非也,只是下面的官员太不像话了。你也知道,敏言救了你福康姑姑,又救了你舅公,难得她有个恳求,我也不好拒绝。本想着先去法场留住林昭的xìng命,然后找你商量,看能不能网开一面的。你也知道,祖母已经老了,无力过问政事。
只是没想到在法场,竟然遇到了这般事情,本来就是一桩大案,却不想其中竟然有这么多的隐情,他们竟然试图蒙蔽你,祖母着实看不下去。所以让你来亲眼看看,让你来处置,整肃朝纲风纪!”
曹氏很有策略,不泄露林昭身份的情况下,自然是孙子赵顼更亲,那么些许事情自然就得偏向他。一番话好像处处是为了赵顼,她只是很偶然地参与,让赵顼根本说不得什么。
当真只是巧合吗?赵顼心中暗咐。柴敏言求情在情理之中,而老祖母最疼爱姑姑赵福康和弟弟国舅曹佾,两条人命的恩德换来营救林昭,是合理的。
事到如今,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了,偏生无意间就让老祖母参与其中了,以至于处处掣肘。
曹氏一副全不知情的样子,还十分愤慨下面官员的做法,认为是欺君罔上。完全是一副关心和训导的姿态,他这个做孙子的只能乖乖听从,还要装出一副愤慨、受教,甚至感激的表情。不得不说,这对赵顼的演技是个很大的挑战。
“祖母,孙儿知道了,是孙儿识人不明,一时不察,竟然受人蒙蔽……”
“知道就好,以后可要注意了。今rì的事情就需要你妥善处置了,最好是以儆效尤。”曹氏一脸慈祥地看着赵顼,心中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打算。
“还有你们……”曹氏见到王安石并几位相公,顿时一脸不悦,训诫道:“官家还年轻,朝中少不得你们这些大臣辅佐,可是你们都做什么了吗?西北出现了这么大的冤狱,你们都没有察觉吗?”
这一次,曾公亮不可避免地被连带进去训诫。不过他很清楚,太皇太后是所有指的,这番话是专门说给王安石听的。
太皇太后训诫,王安石只能乖乖听着。说实话,他也觉得十分冤枉,事情怎么回事这样?是李复圭有问题?林昭是冤枉的?即便他不愿意相信,可目前的种种迹象却显示,事情确实如此。
被好朋友坑的滋味很不好受,王相公还不知晓,自己还被儿子和好学生也坑了一把。如今的情况下,让王安石很尴尬,一时间当真不知如何自处。尤其是曹氏这么一说,更有些无地自容了。
当然了,执拗的王相公属于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那种,案件没有审出个一二三之前,他是绝对不会认错的。
~~~~~~~~~~~~~~~~~~~~~~~~~~~~~~~~~
赵抃从杭州启程的时候接到了铁面宗主的传讯,故而马不停蹄刚刚赶回汴京,上书自然是来不及了。
路途之中,你是怎么了解事情真相的?如此急切反而让人怀疑。何况以前林昭是他的下属,上书维护难免会被人说闲话,可能会适得其反。
赵抃原以为营救公子的事情他是没机会赶上了,却不想曾公亮一个建议,竟让他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有必要强调一点,曾公亮确实并不知情,并非有意安排,完全只是巧合。
太皇太后懿旨,皇帝应允,首席宰相建议,赵抃自然从命,而且是兴高采烈。尤其是听说审案的地点定在开封府,更为老怀大慰,赵抃心中暗道:希仁兄,你终于可以瞑目了!
说话间,大步流星进了开封府,先去拜见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帝赵顼……(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宋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宋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