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硕麦(中)
目录:一品富贵| 作者:午后方晴| 类别:历史军事
桃花谢了满天芳菲,眨眼间残红也去了,变成了碧叶喜人。
一匹马匆匆冲向宋府。
武贵翻身下马,对门房全伯说道:“我要见九郎。”
全伯进去禀报,宋九让武贵进来,狐疑地问他:“为何你一人回来?”
“有些不好。”
“说,”宋九心立即悬了起来。玉苹要回来,他先让契丹那三家商人配合,另外又借他们的手带去大量礼物,这些年一到过年前,宋九都会提前送去礼物拜年。俞父终是宋九的第二个丈人,至少在宋九心中是这样的。然后让武贵带着一艘海船与一些小船去接玉苹。
现在武贵提前回来,让宋九感到担心。
“不好啊。”
“你冷静一下,慢慢说。”
“九郎,我们去接人,俞家也没有慢怠,但玉娘子的父亲说了一句,说什么契凡的皇后闻听玉娘子的才气后,下了命令,让玉娘子带到契丹中京,伴随她左右,向契丹传授算术会计物格学。玉娘子父亲不敢违抗命令,只能任由契丹几个黄门与官兵将玉娘子与大小苏带走。”
“他为什么不保护?”潘怜儿怒道。
“看来我是粗心大意了,让玉苹呆的时间太长。不能怪她父亲,那个萧燕燕……”宋九叹口气,出了事就要想办法,宋九走来走去,问武贵:“现在船有没有回来?”
“没有,我们找了一个借口。就泊在登州。”
“你做得很好,我马上抽调四千金。一万两银子,你押送它们秘密上船,然后再将这些金银送给俞家,让玉娘子父亲用这些钱来活动。顺便我写一封信给他,玉苹精通的是算术与会计,对物格学玉苹不懂。契丹想学算术与会计,书院已经刻了许多书籍与相关的教材刊印于世,若有心。用不了多大的手脚便能得到。辽国那个萧皇后扣下玉苹对辽国帮助作用不大。我再写一封信给玉苹,托俞家让他的外父家马家找关系带给玉苹,信上嘱咐玉苹懂的就教,以免激怒契丹人。她懂的在书上也能找到。那么玉苹就能带回我朝。”
“是啊。”
武贵领命下去。
事情发生得突然,但现在将玉苹捞回来还是很容易的,两国交好,契丹也怕宋朝北伐。无论是助北汉让宋军打得很惨。或者是田钦祚的三千打六万,契丹人多少有些害怕。因此这几年时光契丹也不欲多事,直到几年后。再说玉苹身份不过是一个小妾,俞父也不是契丹的大人物。
然而事情最后由朝廷出面。
想到了朝廷,宋九又有些哭笑不得。
潘怜儿脸色还是很担心道:“官人,妾身忽然想到一个故事。”
“什么故事?”
“你说的那个白狐。”
“你在胡思乱想了。那个白狐是因为你当时逼的,不然我也不说出来,仅是一个巧合吧,我说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若一一在我家人身上得到验证。那还能活下么?”然而宋九多少也担心起来,让青书托人带了一封信去北方。以防万一的。契丹皇室活动的范围是四季捺钵,东到长春州,北到上京,中间在中京,南到幽州,在幽州也有一段时间。这又是另外一个机会,若是那三家商贾有能力将玉苹带回来,宋九愿意给他们十万缗钱赏金。这是一笔巨金,不要说在契丹,就是在京城,也足以让所有人心动。
不过虽做了两个安排,发生了这件事,宋九心中仍然不大开心。
不久后,北方传回来消息。
那三家在这件事上捞了很大的好处,发生这样的事,他们也不大乐意。家国在他们心中算什么,况且他们本身就是幽州的汉人。因此将功折罪,将这件事打听得很清楚。
起因很简单,俞父看到了女儿,十分开心,虎毒不食子,不能说俞父用心歹毒,况且玉苹到了萧燕燕身边,俞家也没有什么好处。父女团圆大哭了一场。后来玉苹便在俞家教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算术。
大雪降临了,玉苹也想家了,但俞父却想女儿了,便劝女儿重新在契丹找一户好人家。未必对方能及宋九这般富贵,不过在宋家始终是小妾,非是正妻。
不要说玉苹与宋九的夫妻情份,玉苹还有儿子与女儿呢。没有同意,反过来游说父亲投奔宋朝。父女俩谁也没有说服谁。那么只好分离吧。春天到的时候,父女俩默契地没有再提谁投奔谁的事,然后等宋家的船来。
然而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消息传到了辽国皇后耳朵里,萧燕燕暗中派人打听了玉苹的过去,得知若大的河洲一度是玉苹掌控经营,而且玉苹精通琴棋书画,算术会计,甚至可能对物格学也懂,她感到万分惊讶,便抢在玉苹快要离开契丹时,派人强行将玉苹接到中京。
宋九想了许久,未必萧燕燕看中玉苹的经营能力,比这个能力,萧燕燕有多强悍,宋九可是知道的,那就是杨家将里反复说的萧太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后。
她多半看中的是物格学中的一些技术,例如火药钢铁。
但这个玉苹哪里会。
于是又托他们将消息带给俞家,玉苹不会物格学,会的也是浅显的东西,契丹若有心,也能弄到相关的教材,不相信,可以派斥候打听一下。
然而这件事发生了,宋九心中十分地不喜,潘怜儿在家里担忧地说:“官人,是否是我家也做得太满了、。”
“你又在胡说,我家满什么,若说钱帛,虽挣的钱很多,皆散去了,我家上又剩下多少钱帛,若说官职,我现在一个官都没有,若这样也称为满,那些朝堂的宰相们还用活吗?”
这时候,宋九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权利的好处。
朱家小三子与赵家小四子从登州赶到京城,号淘大哭。宋九对他们说:“你们哭什么?玉苹能回来,只是费一点周折罢了。”
真不行,用钱砸也能将玉苹砸回来。
大食使者又来了,得到好处,以后的“使者”会越来越多。江南还在“磨洋工”,王明在江州与南唐军队大战,斩首二千余人。吴越兵围常州,大将金成礼将刺史禹万成抓了起来,献城以降。主要是禹万成不象眭昭符那样深得军民之心,眭昭符一去,这个东大门迟早守不住。潘美又拿下金陵城的东关。
赵匡胤观麦观种稻。
以前皇帝观麦观种稻,都是在四大皇家园林之一的玉津园进行。这个园林有两个作用,一是供皇帝与重臣游乐宴射场所,二就是种庄稼,种了大量的桑麦稻,皇帝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时常来观桑观麦稻,甚至亲自下去劳动一番。另外还有两个小小的作用,那就是饲养着一些外番进贡的动物,或者偶尔在此检阅军队。
不过这次赵匡胤带着大臣所来到的场所却是河南。
麦子种得不多,只有五亩多地。
有一些大臣来看过了,还有许多大臣未看过,看到麦田里长得快挤到一起黄澄澄的麦穗,一个个呆若木鸡。
卢多逊说道:“硕麦啊。”
“可是它不能推广,不然难以想像,”楚昭辅惋惜地说。
但它长得好吗?宋九想想这一世的麦子长势,再想一想前世的麦子,也不知道它长得算不算好。
赵匡胤说道:“宋九,派人收割吧。”
“好。”
一会儿赵匡胤嫌慢,便让亲卫也下去收割,为了得到确实的产量,吩咐亲卫慢一点没事,千万不要漏掉了任何麦秸,也不要将麦粒弄掉到地上。接着命令官吏亲自丈量。
这一条他做得很好,不怕上报,我亲自过来看,亲自过来量,但宋九没有当真,那怕一千斤,也不能推广,那怕四百斤,也无伤大雅,肯定比其他麦地里的产量高得多。
麦子割下来,还要晒两天,才能脱粒,赵匡胤派亲卫看守,连学子都不让他们碰了,又带着群臣回去。第三天复来,这次不但计算产量,还要观稻,不但在河南这片试验地里种,还要在玉津园里载稻子。
赵匡胤也很想知道选用最好的种子,最科学的种植方法,最优良的土壤,以及各种人工出现的肥料施用后,粮食产量的极限在哪里。
人多啊,为了这几亩地麦子,一百多少号人马上阵,一会儿就将麦子打出来,正好太阳不错,放在小谷场上晒,赵匡胤带着大臣们去顺店吃饭。下午开始晒扬,应当还要再晒两天,麦子水份才能晒去,但赵匡胤等不及了,也不可能为它等上好几天。
很快麦子弄干净,几个小吏用称去称,无论是丈量时的尺,还是称,都采用了宋九那种标准化后的度量衡仪器去测量的。还有,宋九不是那么太重视,也没有弄虚作假的必要。因此这次测量十分准确。
称过了,两个三省小吏计算,其中一人出自书舍,不是书院,是宋九最早先出去的学子之一。一人拿着一个大算盘,迅速就算了出来,显然不相信,又对视了一眼再做计算。连算了三遍,其中一个小吏说道:“卢相公说得对啊,硕麦,硕麦!”
赵匡胤喝道:“倒底多少。”
这产量必须让朕知道,你们在喊什么啊,还不快禀报我?(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com阅读。)
一匹马匆匆冲向宋府。
武贵翻身下马,对门房全伯说道:“我要见九郎。”
全伯进去禀报,宋九让武贵进来,狐疑地问他:“为何你一人回来?”
“有些不好。”
“说,”宋九心立即悬了起来。玉苹要回来,他先让契丹那三家商人配合,另外又借他们的手带去大量礼物,这些年一到过年前,宋九都会提前送去礼物拜年。俞父终是宋九的第二个丈人,至少在宋九心中是这样的。然后让武贵带着一艘海船与一些小船去接玉苹。
现在武贵提前回来,让宋九感到担心。
“不好啊。”
“你冷静一下,慢慢说。”
“九郎,我们去接人,俞家也没有慢怠,但玉娘子的父亲说了一句,说什么契凡的皇后闻听玉娘子的才气后,下了命令,让玉娘子带到契丹中京,伴随她左右,向契丹传授算术会计物格学。玉娘子父亲不敢违抗命令,只能任由契丹几个黄门与官兵将玉娘子与大小苏带走。”
“他为什么不保护?”潘怜儿怒道。
“看来我是粗心大意了,让玉苹呆的时间太长。不能怪她父亲,那个萧燕燕……”宋九叹口气,出了事就要想办法,宋九走来走去,问武贵:“现在船有没有回来?”
“没有,我们找了一个借口。就泊在登州。”
“你做得很好,我马上抽调四千金。一万两银子,你押送它们秘密上船,然后再将这些金银送给俞家,让玉娘子父亲用这些钱来活动。顺便我写一封信给他,玉苹精通的是算术与会计,对物格学玉苹不懂。契丹想学算术与会计,书院已经刻了许多书籍与相关的教材刊印于世,若有心。用不了多大的手脚便能得到。辽国那个萧皇后扣下玉苹对辽国帮助作用不大。我再写一封信给玉苹,托俞家让他的外父家马家找关系带给玉苹,信上嘱咐玉苹懂的就教,以免激怒契丹人。她懂的在书上也能找到。那么玉苹就能带回我朝。”
“是啊。”
武贵领命下去。
事情发生得突然,但现在将玉苹捞回来还是很容易的,两国交好,契丹也怕宋朝北伐。无论是助北汉让宋军打得很惨。或者是田钦祚的三千打六万,契丹人多少有些害怕。因此这几年时光契丹也不欲多事,直到几年后。再说玉苹身份不过是一个小妾,俞父也不是契丹的大人物。
然而事情最后由朝廷出面。
想到了朝廷,宋九又有些哭笑不得。
潘怜儿脸色还是很担心道:“官人,妾身忽然想到一个故事。”
“什么故事?”
“你说的那个白狐。”
“你在胡思乱想了。那个白狐是因为你当时逼的,不然我也不说出来,仅是一个巧合吧,我说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若一一在我家人身上得到验证。那还能活下么?”然而宋九多少也担心起来,让青书托人带了一封信去北方。以防万一的。契丹皇室活动的范围是四季捺钵,东到长春州,北到上京,中间在中京,南到幽州,在幽州也有一段时间。这又是另外一个机会,若是那三家商贾有能力将玉苹带回来,宋九愿意给他们十万缗钱赏金。这是一笔巨金,不要说在契丹,就是在京城,也足以让所有人心动。
不过虽做了两个安排,发生了这件事,宋九心中仍然不大开心。
不久后,北方传回来消息。
那三家在这件事上捞了很大的好处,发生这样的事,他们也不大乐意。家国在他们心中算什么,况且他们本身就是幽州的汉人。因此将功折罪,将这件事打听得很清楚。
起因很简单,俞父看到了女儿,十分开心,虎毒不食子,不能说俞父用心歹毒,况且玉苹到了萧燕燕身边,俞家也没有什么好处。父女团圆大哭了一场。后来玉苹便在俞家教几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算术。
大雪降临了,玉苹也想家了,但俞父却想女儿了,便劝女儿重新在契丹找一户好人家。未必对方能及宋九这般富贵,不过在宋家始终是小妾,非是正妻。
不要说玉苹与宋九的夫妻情份,玉苹还有儿子与女儿呢。没有同意,反过来游说父亲投奔宋朝。父女俩谁也没有说服谁。那么只好分离吧。春天到的时候,父女俩默契地没有再提谁投奔谁的事,然后等宋家的船来。
然而不知道是因为什么,消息传到了辽国皇后耳朵里,萧燕燕暗中派人打听了玉苹的过去,得知若大的河洲一度是玉苹掌控经营,而且玉苹精通琴棋书画,算术会计,甚至可能对物格学也懂,她感到万分惊讶,便抢在玉苹快要离开契丹时,派人强行将玉苹接到中京。
宋九想了许久,未必萧燕燕看中玉苹的经营能力,比这个能力,萧燕燕有多强悍,宋九可是知道的,那就是杨家将里反复说的萧太后,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后。
她多半看中的是物格学中的一些技术,例如火药钢铁。
但这个玉苹哪里会。
于是又托他们将消息带给俞家,玉苹不会物格学,会的也是浅显的东西,契丹若有心,也能弄到相关的教材,不相信,可以派斥候打听一下。
然而这件事发生了,宋九心中十分地不喜,潘怜儿在家里担忧地说:“官人,是否是我家也做得太满了、。”
“你又在胡说,我家满什么,若说钱帛,虽挣的钱很多,皆散去了,我家上又剩下多少钱帛,若说官职,我现在一个官都没有,若这样也称为满,那些朝堂的宰相们还用活吗?”
这时候,宋九还没有完全意识到权利的好处。
朱家小三子与赵家小四子从登州赶到京城,号淘大哭。宋九对他们说:“你们哭什么?玉苹能回来,只是费一点周折罢了。”
真不行,用钱砸也能将玉苹砸回来。
大食使者又来了,得到好处,以后的“使者”会越来越多。江南还在“磨洋工”,王明在江州与南唐军队大战,斩首二千余人。吴越兵围常州,大将金成礼将刺史禹万成抓了起来,献城以降。主要是禹万成不象眭昭符那样深得军民之心,眭昭符一去,这个东大门迟早守不住。潘美又拿下金陵城的东关。
赵匡胤观麦观种稻。
以前皇帝观麦观种稻,都是在四大皇家园林之一的玉津园进行。这个园林有两个作用,一是供皇帝与重臣游乐宴射场所,二就是种庄稼,种了大量的桑麦稻,皇帝为了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时常来观桑观麦稻,甚至亲自下去劳动一番。另外还有两个小小的作用,那就是饲养着一些外番进贡的动物,或者偶尔在此检阅军队。
不过这次赵匡胤带着大臣所来到的场所却是河南。
麦子种得不多,只有五亩多地。
有一些大臣来看过了,还有许多大臣未看过,看到麦田里长得快挤到一起黄澄澄的麦穗,一个个呆若木鸡。
卢多逊说道:“硕麦啊。”
“可是它不能推广,不然难以想像,”楚昭辅惋惜地说。
但它长得好吗?宋九想想这一世的麦子长势,再想一想前世的麦子,也不知道它长得算不算好。
赵匡胤说道:“宋九,派人收割吧。”
“好。”
一会儿赵匡胤嫌慢,便让亲卫也下去收割,为了得到确实的产量,吩咐亲卫慢一点没事,千万不要漏掉了任何麦秸,也不要将麦粒弄掉到地上。接着命令官吏亲自丈量。
这一条他做得很好,不怕上报,我亲自过来看,亲自过来量,但宋九没有当真,那怕一千斤,也不能推广,那怕四百斤,也无伤大雅,肯定比其他麦地里的产量高得多。
麦子割下来,还要晒两天,才能脱粒,赵匡胤派亲卫看守,连学子都不让他们碰了,又带着群臣回去。第三天复来,这次不但计算产量,还要观稻,不但在河南这片试验地里种,还要在玉津园里载稻子。
赵匡胤也很想知道选用最好的种子,最科学的种植方法,最优良的土壤,以及各种人工出现的肥料施用后,粮食产量的极限在哪里。
人多啊,为了这几亩地麦子,一百多少号人马上阵,一会儿就将麦子打出来,正好太阳不错,放在小谷场上晒,赵匡胤带着大臣们去顺店吃饭。下午开始晒扬,应当还要再晒两天,麦子水份才能晒去,但赵匡胤等不及了,也不可能为它等上好几天。
很快麦子弄干净,几个小吏用称去称,无论是丈量时的尺,还是称,都采用了宋九那种标准化后的度量衡仪器去测量的。还有,宋九不是那么太重视,也没有弄虚作假的必要。因此这次测量十分准确。
称过了,两个三省小吏计算,其中一人出自书舍,不是书院,是宋九最早先出去的学子之一。一人拿着一个大算盘,迅速就算了出来,显然不相信,又对视了一眼再做计算。连算了三遍,其中一个小吏说道:“卢相公说得对啊,硕麦,硕麦!”
赵匡胤喝道:“倒底多少。”
这产量必须让朕知道,你们在喊什么啊,还不快禀报我?(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com阅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品富贵》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品富贵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