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矫正(上)
目录:一品富贵| 作者:午后方晴| 类别:历史军事
“二郎,我为何未听陛下提起?”
“我也纳闷,当初陛下是说过,等局势好了后,一定替永崎做主,但陛下登基后,只字未提,二姐问及,我进宫问过一次,陛下略有些不悦,二姐也老了,便让我直接问你。”
潘怜儿眉头拧起,这时候一般女子出嫁年龄偏低,万娘肯定未到出嫁之时,还早,但也能订下一门亲事。按照门第与爵位,这个柴永崎还是不错的,况且他又是赵匡义的亲戚。不过潘怜儿隐隐感到不对。
宋九也在思考,现在订亲,宋九根本就不会同意的,他在想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蓦然意会,当时赵匡义是二大王,朝不保夕,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会与现在相同。那时候符家是受害者,柴家也是受害者,他们两家是赵匡义的亲戚,因此也认同这门亲事。
但现在呢,现在赵匡义是皇上了,看柴家又是两回事。
他相信宋朝以后不会虐待柴家子孙,但不会相信这个郑国公会世袭,也不会相信柴家如同演义里所说的那么尊贵。
这个没关系,他选女婿是看人品,而非是家世。关健赵匡义不会这样想了,自己若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官员,与柴家联亲倒也无妨,可现在自己是当朝副相,还略略有些名气,赵匡义能放心吗?
什么亲情,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仇杀,夫妻反目的事例不要太多。再说,赵匡义也纳了新皇后。与符家感情自然淡了一份。
想清楚后,宋九说道:“二郎。你听我说,我想法有可能与他人两样。如怜儿,当初为何我上门提亲十分困难,不是怜儿讨厌我,而是她与张家差点搭成婚约,不大好反悔。这种事我不想在后代身上再发生了,女儿迟早要出嫁的,但不会提前订下婚约,而是等她长大了后,相中了对方。我才与对方提婚约之事。二郎,郑国公他也还小,等过几年,我让他们相见,若两方都不嫌弃对方,那时候再谈这门亲事也不迟。”
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答应。
其实是拒绝了,虽然对柴家宋九持着同情心,特别是柴宗训的突然死亡。让宋九产生了心理转变。但同情不代表着要搭上自己,只是宋九一直与符家两兄弟关系不错,给符昭寿一个台阶下。
符昭寿无奈,于是随便聊聊天。就聊到南海上。
可以说今年是开始正规经营那一片岛屿,几家皆投入不小的成本。
符昭寿很关心,两人说了一些船只在海上行驶安全。以及南方疾病等问题,符昭寿忽然问道:“九郎。你为何将那个小婢女也送到南海?”
“你们为什么对她一起这么关心?”
“二郎,南下有风险。”
“是有风险。但二郎,将角度换一换,自古以来,从婴儿计算,将战死的,病死的,灾害死的,或者其他原因不得善终的扣除下来,有几人是正常死于晚年?人生七十古来稀,非是人活不到那时候,而是非正常死亡比例太高了,因此很少有人能达到你先父那样的高寿。这样一想,南下那一点风险又算什么?不但我让她去,等我家宝儿玉儿稍稍长大一点,我也让他们南下呆上一年两年才回来。”
“啊。”
“为何中兴之君不是太多,为何又说富不过三代,正是他们在温室里长大,不知外界饥苦,为何汉宣帝作为中兴之主,善始善终,正是他有一段宝贵的民间生活经历,才造就了明君。所以我让两个孩子南下呆上一段时间,给他们磨历机会。”
“弟媳,你同意?”
潘怜儿点头。
“你们夫妻果然是一对,与他人想法两样,”符昭寿啼笑皆非带着两个洋婢回去了。
潘怜儿问道:“你对柴家那个孩子有何看法?”
“看什么看,若是其他人家孩子我倒也无所谓,只要人品中就可,但他是柴荣嫡系孙子,你认为陛下会同意?”
“难怪不同意。”
“帝王心思哪……”宋九叹息一声,但不是为柴家叹息的,而是为接下来那件事发出谐叹。
马上宋九就要面对这个帝王心思了。
第三天宋九去政事堂,赵匡义忍不住问道:“宋卿,李瀚提议你想好没有?”
宋九入朝后,大多数奏折,或者诏书,他皆没有反对,然而对大多数却进行了变动,这个变动是在原诏书上做了修改与补充,进一步的完善它们。
但宋九本身却没有推出大的改革与诏令。
这一点与后来的宋朝名相王旦,吕夷简很相似,也就是喜微调,而不是大动作的去折腾,以免波及到太多利益纠纷,产生麻烦。不过与老好人式的王旦相比,宋九多了一份活泼与主动,与大权在握式的吕夷简相比,宋九多了一份谦逊。
也许宋九还远没有达到房杜姚宋的高度,但是能与戴至德、郝处俊这些名相相媲美了,关健宋九还年青,有无数上升空间。
这让赵匡义很欢喜。
李瀚提议,赵匡义草诏,交给中书审阅,做为文人,无论卢多逊或者沈薛,自然对此举万分赞同,但在宋九这里扣下了。
大家想法是一样的,认为宋九是想进一步的完善它。
事实它也需要完善,难不成下一道诏书,自此各节度使不再辖管州县就结束了?
不过时间拖长了,赵匡义终于沉不住气。
他的心情宋九能理解。
向拱张永德等人罢去节度使,不是没有节度使,还有。
平卢节度使赵延进,归德节度使高怀德,彰信节度使崔彦进。天平节度使石守信,泰宁节度使折御勋(折御勋非直管。是留后代理),山南节度使潘美。忠武节度使曹彬,义成节度使杨信,镇安节度使党进,永清节度使孟元喆,成德节度使刘审琼,彰德节度使李汉琼,义武节度使祁庭训,安国节度使郭贵,昭义节度使乐继能。建雄节度使王政忠,永安节度使折御卿,保平节度使杜审进,定国节度使冯继业,保大节度赵赞,静难节度使宋偓,雄武节度使张炳,定难节度使李克叡,淮南节度使候斌。忠武节度使王审琦……等等。
在赵匡胤手中一共产生了四十多个节度使,后来陆续取消了几个,但大多数保留下来。
赵匡义这一年来取消的节度使最多,但继续存在着近三十个节度使。
中间还有取别。例如折御勋的泰宁节度使是暂代,它无关紧要,曹彬等人的节度使成了虚职。是拿工资的,取消领代州县的实权也不会在意。李克叡与折御卿的节度使是西北王,有没有更不会在乎。人家甚至都不拿朝廷的工资。
然而还有近二十位节度使是真正有实权的节度使。
一旦取消,权利减少,隐形的收入也相对减少,要命的是他们手中还有数千兵士。
是李瀚提议的,但李瀚仅是见风使舵。
赵匡义罢免了赵普张永德等人节度使,其他的例如张全操犯了错误,李继勋告老,多达近十位节度使取消,可朝廷也没有再授予新的节度使,等于大幅度削减了节度使数量。
其次赵匡义三月时又下诏,让各节度使子女进京担任班职,虽授了官,但实际是人质。
因此李瀚猜测赵匡义的心思,提出这个建议。
不过这让有些节度使不悦了,而且这些节度使多是赵匡胤提拨上来的,有的是赵匡胤的心腹,赵匡胤死得莫明其妙,部分节度使与大臣心中略略有些不满。
一旦拖久,不能执行,引起骚动,骚动的后果严重就会导致哗变,最后甚至能威胁赵匡义的皇位安全。
但实际整件事的背后推动者是赵匡义。
之所以如此,还是他的帝王心。
北宋立国时诸将士轻视他,让他对这些将士不放心。
安史之变,藩镇割据,五代更替,给国家与百姓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军事上赵匡义一直是短板。
应当来说,也不全是坏事,举宋一朝,武将没有形成国家危害,至少内部比较安定。
让宋九感到惊讶的是他发现赵匡义非是想黜武重文,朝廷拨出更多的钱帛用于豢养兵士,制造武器盔甲,赵匡义本人时常检阅禁卫军,又刚刚在城南建阅兵台,由崔翰指挥,检阅所有京畿地区军队,看到长达二十里路的军队号令如一,阵型整齐,赵匡义十分高兴,将他的黄金衣带赐给崔翰。
但是,但是……
有军队,没有得力大将能成么?或者大将积极性不高,又能打好仗么?
强行劝阻是不可能的,为了这件事,宋九想了许久。
看着赵匡义,宋九道:“陛下,臣以为一个人想要成功,一是天运,二是努力,三是智慧。青年有作为的唐明皇造就了明相姚宋二张,晚年昏庸安于享乐的唐明皇却造就了李林甫的专权,杨贵妃艳名史册,杜子美的悲凉诗篇,唐朝的衰落。若是臣不遇到陛下,也不可能坐在政事堂议事,这同样是臣的天运。”
宋九对后来一句名言很不耻,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九十九的汗水,然而若没有运气能成么?若是爱迪生跑到工匠为下品的明清,他能不能有那样的成就?
所以一个人的成就七分打拼,三分天注定,这个七分打拼里还包括了努力与智慧,运气在一个人作为当中占的比例不低。
当然,宋九在这时说这句话,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不过赵匡义古怪的看着宋九,不知道宋九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与削节度使之权有何关系。(未完待续。。)
“我也纳闷,当初陛下是说过,等局势好了后,一定替永崎做主,但陛下登基后,只字未提,二姐问及,我进宫问过一次,陛下略有些不悦,二姐也老了,便让我直接问你。”
潘怜儿眉头拧起,这时候一般女子出嫁年龄偏低,万娘肯定未到出嫁之时,还早,但也能订下一门亲事。按照门第与爵位,这个柴永崎还是不错的,况且他又是赵匡义的亲戚。不过潘怜儿隐隐感到不对。
宋九也在思考,现在订亲,宋九根本就不会同意的,他在想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蓦然意会,当时赵匡义是二大王,朝不保夕,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会与现在相同。那时候符家是受害者,柴家也是受害者,他们两家是赵匡义的亲戚,因此也认同这门亲事。
但现在呢,现在赵匡义是皇上了,看柴家又是两回事。
他相信宋朝以后不会虐待柴家子孙,但不会相信这个郑国公会世袭,也不会相信柴家如同演义里所说的那么尊贵。
这个没关系,他选女婿是看人品,而非是家世。关健赵匡义不会这样想了,自己若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官员,与柴家联亲倒也无妨,可现在自己是当朝副相,还略略有些名气,赵匡义能放心吗?
什么亲情,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仇杀,夫妻反目的事例不要太多。再说,赵匡义也纳了新皇后。与符家感情自然淡了一份。
想清楚后,宋九说道:“二郎。你听我说,我想法有可能与他人两样。如怜儿,当初为何我上门提亲十分困难,不是怜儿讨厌我,而是她与张家差点搭成婚约,不大好反悔。这种事我不想在后代身上再发生了,女儿迟早要出嫁的,但不会提前订下婚约,而是等她长大了后,相中了对方。我才与对方提婚约之事。二郎,郑国公他也还小,等过几年,我让他们相见,若两方都不嫌弃对方,那时候再谈这门亲事也不迟。”
没有拒绝,但也没有答应。
其实是拒绝了,虽然对柴家宋九持着同情心,特别是柴宗训的突然死亡。让宋九产生了心理转变。但同情不代表着要搭上自己,只是宋九一直与符家两兄弟关系不错,给符昭寿一个台阶下。
符昭寿无奈,于是随便聊聊天。就聊到南海上。
可以说今年是开始正规经营那一片岛屿,几家皆投入不小的成本。
符昭寿很关心,两人说了一些船只在海上行驶安全。以及南方疾病等问题,符昭寿忽然问道:“九郎。你为何将那个小婢女也送到南海?”
“你们为什么对她一起这么关心?”
“二郎,南下有风险。”
“是有风险。但二郎,将角度换一换,自古以来,从婴儿计算,将战死的,病死的,灾害死的,或者其他原因不得善终的扣除下来,有几人是正常死于晚年?人生七十古来稀,非是人活不到那时候,而是非正常死亡比例太高了,因此很少有人能达到你先父那样的高寿。这样一想,南下那一点风险又算什么?不但我让她去,等我家宝儿玉儿稍稍长大一点,我也让他们南下呆上一年两年才回来。”
“啊。”
“为何中兴之君不是太多,为何又说富不过三代,正是他们在温室里长大,不知外界饥苦,为何汉宣帝作为中兴之主,善始善终,正是他有一段宝贵的民间生活经历,才造就了明君。所以我让两个孩子南下呆上一段时间,给他们磨历机会。”
“弟媳,你同意?”
潘怜儿点头。
“你们夫妻果然是一对,与他人想法两样,”符昭寿啼笑皆非带着两个洋婢回去了。
潘怜儿问道:“你对柴家那个孩子有何看法?”
“看什么看,若是其他人家孩子我倒也无所谓,只要人品中就可,但他是柴荣嫡系孙子,你认为陛下会同意?”
“难怪不同意。”
“帝王心思哪……”宋九叹息一声,但不是为柴家叹息的,而是为接下来那件事发出谐叹。
马上宋九就要面对这个帝王心思了。
第三天宋九去政事堂,赵匡义忍不住问道:“宋卿,李瀚提议你想好没有?”
宋九入朝后,大多数奏折,或者诏书,他皆没有反对,然而对大多数却进行了变动,这个变动是在原诏书上做了修改与补充,进一步的完善它们。
但宋九本身却没有推出大的改革与诏令。
这一点与后来的宋朝名相王旦,吕夷简很相似,也就是喜微调,而不是大动作的去折腾,以免波及到太多利益纠纷,产生麻烦。不过与老好人式的王旦相比,宋九多了一份活泼与主动,与大权在握式的吕夷简相比,宋九多了一份谦逊。
也许宋九还远没有达到房杜姚宋的高度,但是能与戴至德、郝处俊这些名相相媲美了,关健宋九还年青,有无数上升空间。
这让赵匡义很欢喜。
李瀚提议,赵匡义草诏,交给中书审阅,做为文人,无论卢多逊或者沈薛,自然对此举万分赞同,但在宋九这里扣下了。
大家想法是一样的,认为宋九是想进一步的完善它。
事实它也需要完善,难不成下一道诏书,自此各节度使不再辖管州县就结束了?
不过时间拖长了,赵匡义终于沉不住气。
他的心情宋九能理解。
向拱张永德等人罢去节度使,不是没有节度使,还有。
平卢节度使赵延进,归德节度使高怀德,彰信节度使崔彦进。天平节度使石守信,泰宁节度使折御勋(折御勋非直管。是留后代理),山南节度使潘美。忠武节度使曹彬,义成节度使杨信,镇安节度使党进,永清节度使孟元喆,成德节度使刘审琼,彰德节度使李汉琼,义武节度使祁庭训,安国节度使郭贵,昭义节度使乐继能。建雄节度使王政忠,永安节度使折御卿,保平节度使杜审进,定国节度使冯继业,保大节度赵赞,静难节度使宋偓,雄武节度使张炳,定难节度使李克叡,淮南节度使候斌。忠武节度使王审琦……等等。
在赵匡胤手中一共产生了四十多个节度使,后来陆续取消了几个,但大多数保留下来。
赵匡义这一年来取消的节度使最多,但继续存在着近三十个节度使。
中间还有取别。例如折御勋的泰宁节度使是暂代,它无关紧要,曹彬等人的节度使成了虚职。是拿工资的,取消领代州县的实权也不会在意。李克叡与折御卿的节度使是西北王,有没有更不会在乎。人家甚至都不拿朝廷的工资。
然而还有近二十位节度使是真正有实权的节度使。
一旦取消,权利减少,隐形的收入也相对减少,要命的是他们手中还有数千兵士。
是李瀚提议的,但李瀚仅是见风使舵。
赵匡义罢免了赵普张永德等人节度使,其他的例如张全操犯了错误,李继勋告老,多达近十位节度使取消,可朝廷也没有再授予新的节度使,等于大幅度削减了节度使数量。
其次赵匡义三月时又下诏,让各节度使子女进京担任班职,虽授了官,但实际是人质。
因此李瀚猜测赵匡义的心思,提出这个建议。
不过这让有些节度使不悦了,而且这些节度使多是赵匡胤提拨上来的,有的是赵匡胤的心腹,赵匡胤死得莫明其妙,部分节度使与大臣心中略略有些不满。
一旦拖久,不能执行,引起骚动,骚动的后果严重就会导致哗变,最后甚至能威胁赵匡义的皇位安全。
但实际整件事的背后推动者是赵匡义。
之所以如此,还是他的帝王心。
北宋立国时诸将士轻视他,让他对这些将士不放心。
安史之变,藩镇割据,五代更替,给国家与百姓带来了沉痛的教训。
军事上赵匡义一直是短板。
应当来说,也不全是坏事,举宋一朝,武将没有形成国家危害,至少内部比较安定。
让宋九感到惊讶的是他发现赵匡义非是想黜武重文,朝廷拨出更多的钱帛用于豢养兵士,制造武器盔甲,赵匡义本人时常检阅禁卫军,又刚刚在城南建阅兵台,由崔翰指挥,检阅所有京畿地区军队,看到长达二十里路的军队号令如一,阵型整齐,赵匡义十分高兴,将他的黄金衣带赐给崔翰。
但是,但是……
有军队,没有得力大将能成么?或者大将积极性不高,又能打好仗么?
强行劝阻是不可能的,为了这件事,宋九想了许久。
看着赵匡义,宋九道:“陛下,臣以为一个人想要成功,一是天运,二是努力,三是智慧。青年有作为的唐明皇造就了明相姚宋二张,晚年昏庸安于享乐的唐明皇却造就了李林甫的专权,杨贵妃艳名史册,杜子美的悲凉诗篇,唐朝的衰落。若是臣不遇到陛下,也不可能坐在政事堂议事,这同样是臣的天运。”
宋九对后来一句名言很不耻,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九十九的汗水,然而若没有运气能成么?若是爱迪生跑到工匠为下品的明清,他能不能有那样的成就?
所以一个人的成就七分打拼,三分天注定,这个七分打拼里还包括了努力与智慧,运气在一个人作为当中占的比例不低。
当然,宋九在这时说这句话,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不过赵匡义古怪的看着宋九,不知道宋九说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与削节度使之权有何关系。(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品富贵》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品富贵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