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神的黄昏(六)
目录:一品富贵| 作者:午后方晴| 类别:历史军事
旱情在继续加重。
应当来说赵普要感谢宋九,虽宋九是无心之兴,当初因粮贱,为了调控粮价,而将夏税的粮食调向京东河北与河东各地,但是随着旱情加重,却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各州州库里都有了充中的储粮,官吏百姓心里也不急了,粮价很平稳,也没有因为旱情出现人心动乱的现象。甚至有的官吏看到秋收必然会欠收了,百姓到时候必须缺粮,因此打起小算盘,提前盘算着管辖境内有什么工程要动修的,到时候好用工代赈,一是赈济,二是顺便将这些水利与道路解决掉。
这些年用工代赈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就是大规模用工代赈仍不行,组织困难,协调力不足,甚至各州府为了自己政绩,有意阻挠。不过是各州内的事务,倒是很积极。
不管怎么说,赵普肯定会悲催。
别人在相位上风调雨顺,那怕北方打得那么苦,粮价掉到一斗豆十文钱惊人的贱价,但到他呢,灾害马上就立即来……
有人就开始议论,这是赵普做了一些坏事的报应,特别是赵廷美。
宋九不相信报应,但看到国家问题不严重,于是也跟着偷偷乐。
让他高兴的还有两件事。
宋宝从南海回来。
几年的磨砺,宋九虽然脸让南方的烈日晒得黝黑,可人变得懂事多了。
赵匡义好奇,于是将宋宝召到皇宫相见。两人语良久,赵匡义只说了一句:“朕没有合适之女。否则定当嫁之。”
宋朝防的是嫁女,娶女要好一点。一般皇储娶的多是武将后代,而且多是死了的武将后代,很少与宰执联亲,除非这个宰执同样是死了的宰执。相对于嫁女,迎娶公主防范略松一点。还有一种可能,那仅是皇子,与皇位顺位接班人无关。又要松一些。
主要就是防范外戚干政。
不知道宋九的儿子若娶了公主会不会有争议,然而宋九也不喜欢,首先长相,想一想未来宋真宗那张巴巴大黑脸吧。直到经过几代血缘清洗后,宋仁宗后长相才渐渐改良。
而且娶了公主回来干嘛?
不过他就是想让宋宝娶也不大可能了,赵匡义大女儿早嫁人了,二女儿莫明其妙让赵匡义送去做尼姑。可能因此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三女儿才蛋大,根本不能结婚。
下嫁公主是一个笑话,只代表两个意思,对宋九的器重,以及对宋宝的欣赏。
是真欣赏。前面接见,后面立授灵州通判之职,虽然西北有些苦,而且若干民族问题颇让人讨厌,然而一上位就是上州大州的通判。这是东华门外榜单上前三甲才能享受的待遇。
暂时未去,宋九替他娶了一门亲事。张去华的小女儿。
如今张去华也进入朝堂为官,以前在书院时两家略有交情,张去华对玉苹也十分敬重,而且张去华的小女儿长相秀丽,又有才学,不讲官职了,若讲除非娶公主,否则就是赵普也没有女儿嫁给宋宝。
成过亲,小两口感情很好,又一道去了灵州。
潘怜儿送他们出行时哭了,想到了玉苹,若是玉苹在,看到儿子成亲,又担任通判之职,得皇上器重,前程无量,该是如何地高兴啊。然后从家中抱来无数裘衣锦被,担心他们在西北受了苦寒。
接下来宋家再嫁女,又是一门略有争议的婚姻。
杨业感谢宋九,宋九却是愧疚杨家。
杨业长子延玉到了辽东,本来当初打算稳定后,一起都回来的,可是乌玄明才能不足,让耶律斜轸差一点打残了,这些将领只好留下来协助,想回来还有两三年,这个要等宋九那个想法成熟,计划发动时。
这一来杨延玉不免妻儿离散。
再到三儿子,战死岐沟关。
杨延昭随杨业宋九去前线时,还没有成亲,随后去了辽东,然而这几年两边跑,几乎成了宋九手中的百搭牌。本来在雍熙北伐前议定了一个好人家的姑娘,可又让宋九将杨家父子调到河北。岐沟关一战过后,杨延昭随着去了辽东。
那边傻了眼,这还有完没完?然后羞羞答答找到杨业,杨业回答坚决,家国不能两全,你们不愿意等,那就辞了这门亲事吧。宋九不知道,直接杨延昭调回来,折氏拜访潘怜儿,俺家二郎真的老大不小了,我想替他找一户好人家,不知潘大娘子能否替我家二郎打听打听?
折大十分聪明的,这话儿透着几个意思,俺儿子真不小了,不能再让你家男人将俺儿子弄得两边跑。
其次都说你家男人对咱杨家不错,那么介绍一个好人家姑娘大约可以做到吧。毕竟杨延昭让宋九生生拖成奔三好青年。若是潘怜儿介绍,那么儿子娶的女子就不会差,否则就不大好娶合适人家的女儿。
宋九一听也傻了,还未成亲哪,那未来的杨文广怎么办?
正好盼盼过来,宋九便开玩笑问盼盼。
在宋家,情况有些颠倒,别人家是严父慈母,可在宋家是慈父严母。因此几个孩子受宋九影响十分深,他们对武将都不排斥。
如宋宝到了灵州后,很快就与武将打成一团,与宋九一样,成了不伦不类的文官。
盼盼对武将也不排斥,以前多听说了这个杨家二郎的威名,并且还见过一次,感觉不错,当场答应下来。
潘怜儿不同意,杨延昭岁数大不提,如寇准大了小小宋多少数了?主要是一个武将,前程没有文官远大。宋九便问了一句,难道不及钟勋?
潘怜儿不能回答。
于是再度在潘怜儿不情不愿中。议成这门亲事。
杨延昭不能再拖了,前面宋宝成亲。后面宋九央请赵匡义同意杨延昭与杨业回京叙职,便将这门亲事办了。
其实宋九感觉不错,挺好的一门亲事。
但是没有陈家谷的惨战,这一世杨家将恐怕远不如那一世的杨家将……
杨延昭岁数大了一点,也比较痛盼盼,想将盼盼留在京城,然而盼盼却自愿随丈夫去了前线。
赵匡义在宫中听到后,默然良久。这一家子似乎都是不怕苦不怕死之辈,包括女子都是如此?倒是潘怜儿心痛了,再三嘱咐杨延昭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象荆嗣那个傻帽那般地玩命,还有要保护好女儿安全,那是在整个宋朝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随后又抱怨宋九,再度拿出许多裘衣锦被,反正没一个好地方,一在西北,一在北方。
但与第一门亲事相比,这门亲事倒是正常的。杨延昭渐渐成名,杨业在雁门关更是声名赫赫,他在代州,潘美在太原,这些年辽国几乎都不敢侵犯河东。只能专门盯着河北打。因此也能算是般配。
宋家举行两门亲事后,宋玉又果断地让宋九送到南洋去。
潘怜儿很舍不得。然而富不过三代,不让他们吃苦,以后很可能就成为败家子。这些年多少权贵子弟泯然众人矣了?而且宋宝惊人的成长,也让潘怜儿狠下了心。
实际宋家这种狠心式的教育子女方法,已经引起许多权贵的注意。
玉不琢不成器。
温室里的花朵是耐不住风寒的。
不过动心的人有之,真正舍得佼仿的人并不是很多。
这是宋家家务事,与国政无关。
宋九继续小心着处理军政事务,但他也没有想到战争会这么快就再度降临。
……
干旱惹的祸……
赵普悲催了,耶律休哥悲催了。
高梁河失败后,辽国几次南侵皆未得功,前线执行着宋九的屯田政策。
其实屯田制度自古就有了,只有在宋朝未执行好,原因很简单,城市兵。只有岳家军在史上做得很好。
渐渐兵士向农村化转移,这个古老的屯田制度再度变相的落实下去。效果应当不错的,自大名起,西到洛阳,以京畿为中心,四面八方设置了许多营田,让兵士耕种。第一个结果,减少了国家供给,特别是对笨重粮食的供给。第二个结果便是提高了兵士的收入。
兵士到边境轮戍,家属有“自留地”,依然有收益,而兵士去边境轮戍,又有额外的赏钱,如行装钱,戍边钱帛等等,但到了边境后,营田面积更广大,甚至兵士开始有规模的养猪养羊,至于更后方稍安全的一点还养马与牛,这两者一个军事,一是农事,都是国家战略物资性的牲畜,当然不会出现在前线。或者养一些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减少了国家供给,至少不用再象史上宋朝那样,一车车一船船将粮草运到几千里之外,几文钱一斗的粟米运西北能变成上千文的成本,这还不算,一些黑心商人官吏在里面还掺杂沙子,或以霉陈粮食代替,让兵士都不能食之。
再加上养殖业,兵士又有了一些额外收入,伙食也得以改善。
本来是不错的,可是辽国两次入侵,让大家有些心寒,至少顶在前线的兵士是不敢再搞养殖业了,只种着一些稀疏的庄稼,想改善伙食,只能从后方提供肉类。
但就是如此,今年旱情严重,也导致最前方屯田几乎没有了收获。
威虏军两座要塞里渐渐出现粮荒,杨延昭与魏能分别向李继隆发出请求,速运粮饷来,不然我们马上就没得吃了。
整个北方都因旱情欠收,边塞没有粮饷提供,李继隆只好向朝廷提出请求,然后发兵护粮去威虏军。
这封奏折到了朝廷,引起争议,张洎就上了一篇长奏,当初国家设威虏军以为定州扞撇。此军若废,北戎立至城下。臣以为不然,若是敌人来侵,十万之众,威虏军数寨兵甲不满一万,敢出寨迎战?不敢,威虏军又在平地,能否起阻挡作用?又不能。那么设它做什么?而且诸多兵马,每天会有许多消耗,这必须要后方时不时提供其供给。现在三镇之众,冒炎酷,陟郊垧,荷戈而趋者,裹送餱粮而已。既充防护军储之役,则本无斗心,以援送怠惰之师,如果北敌来犯,且战且行,必然败北。或者国家起用三镇所有之兵,来为威虏兵护送粮饷?因此最好将威虏军撤掉,数砦兵士并于附近大镇,以将兵力集中。又省朝廷供给,又不会象易州那样被戎狄侵吞。
这篇奏折让许多大臣附和。
设砦堡可以,但必须有险可据,威虏军那几个砦堡有何之险?
然而错了,魏能与杨延昭在哪里未来生生打出来一个铁遂城,铜梁门!
宋九有些犹豫不决,关心则乱,他的女儿也到了哪里。于是写了一封信快马问询李继隆,李继隆什么也没有回答,只是画了一张前线地图,于是宋九决心同意李继隆之意。
赵匡义问为何,宋九只是答了一句:“若是唐河之战,遂城与梁门有近万劲旅,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面对这个结果,辽国敢不敢扬长直入?”
赵匡义便不再疑问了,若是那样,耶律休哥会败得更惨,甚至遂城与梁门一阻,耶律休哥大半辽军精骑会丢在河北。那么为了避免这个后果,辽军只能先行解决满城,遂城以及梁门,那么战争便向北推移,这无移对后方安全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耶律休哥从斥候嘴中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感到机会到来。
只要将这些供给吃下,威虏军只好因缺粮撤退,三军士气低落,岐沟关故事将会重新上演。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应当来说赵普要感谢宋九,虽宋九是无心之兴,当初因粮贱,为了调控粮价,而将夏税的粮食调向京东河北与河东各地,但是随着旱情加重,却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各州州库里都有了充中的储粮,官吏百姓心里也不急了,粮价很平稳,也没有因为旱情出现人心动乱的现象。甚至有的官吏看到秋收必然会欠收了,百姓到时候必须缺粮,因此打起小算盘,提前盘算着管辖境内有什么工程要动修的,到时候好用工代赈,一是赈济,二是顺便将这些水利与道路解决掉。
这些年用工代赈积累了很多经验。
但就是大规模用工代赈仍不行,组织困难,协调力不足,甚至各州府为了自己政绩,有意阻挠。不过是各州内的事务,倒是很积极。
不管怎么说,赵普肯定会悲催。
别人在相位上风调雨顺,那怕北方打得那么苦,粮价掉到一斗豆十文钱惊人的贱价,但到他呢,灾害马上就立即来……
有人就开始议论,这是赵普做了一些坏事的报应,特别是赵廷美。
宋九不相信报应,但看到国家问题不严重,于是也跟着偷偷乐。
让他高兴的还有两件事。
宋宝从南海回来。
几年的磨砺,宋九虽然脸让南方的烈日晒得黝黑,可人变得懂事多了。
赵匡义好奇,于是将宋宝召到皇宫相见。两人语良久,赵匡义只说了一句:“朕没有合适之女。否则定当嫁之。”
宋朝防的是嫁女,娶女要好一点。一般皇储娶的多是武将后代,而且多是死了的武将后代,很少与宰执联亲,除非这个宰执同样是死了的宰执。相对于嫁女,迎娶公主防范略松一点。还有一种可能,那仅是皇子,与皇位顺位接班人无关。又要松一些。
主要就是防范外戚干政。
不知道宋九的儿子若娶了公主会不会有争议,然而宋九也不喜欢,首先长相,想一想未来宋真宗那张巴巴大黑脸吧。直到经过几代血缘清洗后,宋仁宗后长相才渐渐改良。
而且娶了公主回来干嘛?
不过他就是想让宋宝娶也不大可能了,赵匡义大女儿早嫁人了,二女儿莫明其妙让赵匡义送去做尼姑。可能因此郁郁寡欢,英年早逝。三女儿才蛋大,根本不能结婚。
下嫁公主是一个笑话,只代表两个意思,对宋九的器重,以及对宋宝的欣赏。
是真欣赏。前面接见,后面立授灵州通判之职,虽然西北有些苦,而且若干民族问题颇让人讨厌,然而一上位就是上州大州的通判。这是东华门外榜单上前三甲才能享受的待遇。
暂时未去,宋九替他娶了一门亲事。张去华的小女儿。
如今张去华也进入朝堂为官,以前在书院时两家略有交情,张去华对玉苹也十分敬重,而且张去华的小女儿长相秀丽,又有才学,不讲官职了,若讲除非娶公主,否则就是赵普也没有女儿嫁给宋宝。
成过亲,小两口感情很好,又一道去了灵州。
潘怜儿送他们出行时哭了,想到了玉苹,若是玉苹在,看到儿子成亲,又担任通判之职,得皇上器重,前程无量,该是如何地高兴啊。然后从家中抱来无数裘衣锦被,担心他们在西北受了苦寒。
接下来宋家再嫁女,又是一门略有争议的婚姻。
杨业感谢宋九,宋九却是愧疚杨家。
杨业长子延玉到了辽东,本来当初打算稳定后,一起都回来的,可是乌玄明才能不足,让耶律斜轸差一点打残了,这些将领只好留下来协助,想回来还有两三年,这个要等宋九那个想法成熟,计划发动时。
这一来杨延玉不免妻儿离散。
再到三儿子,战死岐沟关。
杨延昭随杨业宋九去前线时,还没有成亲,随后去了辽东,然而这几年两边跑,几乎成了宋九手中的百搭牌。本来在雍熙北伐前议定了一个好人家的姑娘,可又让宋九将杨家父子调到河北。岐沟关一战过后,杨延昭随着去了辽东。
那边傻了眼,这还有完没完?然后羞羞答答找到杨业,杨业回答坚决,家国不能两全,你们不愿意等,那就辞了这门亲事吧。宋九不知道,直接杨延昭调回来,折氏拜访潘怜儿,俺家二郎真的老大不小了,我想替他找一户好人家,不知潘大娘子能否替我家二郎打听打听?
折大十分聪明的,这话儿透着几个意思,俺儿子真不小了,不能再让你家男人将俺儿子弄得两边跑。
其次都说你家男人对咱杨家不错,那么介绍一个好人家姑娘大约可以做到吧。毕竟杨延昭让宋九生生拖成奔三好青年。若是潘怜儿介绍,那么儿子娶的女子就不会差,否则就不大好娶合适人家的女儿。
宋九一听也傻了,还未成亲哪,那未来的杨文广怎么办?
正好盼盼过来,宋九便开玩笑问盼盼。
在宋家,情况有些颠倒,别人家是严父慈母,可在宋家是慈父严母。因此几个孩子受宋九影响十分深,他们对武将都不排斥。
如宋宝到了灵州后,很快就与武将打成一团,与宋九一样,成了不伦不类的文官。
盼盼对武将也不排斥,以前多听说了这个杨家二郎的威名,并且还见过一次,感觉不错,当场答应下来。
潘怜儿不同意,杨延昭岁数大不提,如寇准大了小小宋多少数了?主要是一个武将,前程没有文官远大。宋九便问了一句,难道不及钟勋?
潘怜儿不能回答。
于是再度在潘怜儿不情不愿中。议成这门亲事。
杨延昭不能再拖了,前面宋宝成亲。后面宋九央请赵匡义同意杨延昭与杨业回京叙职,便将这门亲事办了。
其实宋九感觉不错,挺好的一门亲事。
但是没有陈家谷的惨战,这一世杨家将恐怕远不如那一世的杨家将……
杨延昭岁数大了一点,也比较痛盼盼,想将盼盼留在京城,然而盼盼却自愿随丈夫去了前线。
赵匡义在宫中听到后,默然良久。这一家子似乎都是不怕苦不怕死之辈,包括女子都是如此?倒是潘怜儿心痛了,再三嘱咐杨延昭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象荆嗣那个傻帽那般地玩命,还有要保护好女儿安全,那是在整个宋朝最前线,最危险的地方。随后又抱怨宋九,再度拿出许多裘衣锦被,反正没一个好地方,一在西北,一在北方。
但与第一门亲事相比,这门亲事倒是正常的。杨延昭渐渐成名,杨业在雁门关更是声名赫赫,他在代州,潘美在太原,这些年辽国几乎都不敢侵犯河东。只能专门盯着河北打。因此也能算是般配。
宋家举行两门亲事后,宋玉又果断地让宋九送到南洋去。
潘怜儿很舍不得。然而富不过三代,不让他们吃苦,以后很可能就成为败家子。这些年多少权贵子弟泯然众人矣了?而且宋宝惊人的成长,也让潘怜儿狠下了心。
实际宋家这种狠心式的教育子女方法,已经引起许多权贵的注意。
玉不琢不成器。
温室里的花朵是耐不住风寒的。
不过动心的人有之,真正舍得佼仿的人并不是很多。
这是宋家家务事,与国政无关。
宋九继续小心着处理军政事务,但他也没有想到战争会这么快就再度降临。
……
干旱惹的祸……
赵普悲催了,耶律休哥悲催了。
高梁河失败后,辽国几次南侵皆未得功,前线执行着宋九的屯田政策。
其实屯田制度自古就有了,只有在宋朝未执行好,原因很简单,城市兵。只有岳家军在史上做得很好。
渐渐兵士向农村化转移,这个古老的屯田制度再度变相的落实下去。效果应当不错的,自大名起,西到洛阳,以京畿为中心,四面八方设置了许多营田,让兵士耕种。第一个结果,减少了国家供给,特别是对笨重粮食的供给。第二个结果便是提高了兵士的收入。
兵士到边境轮戍,家属有“自留地”,依然有收益,而兵士去边境轮戍,又有额外的赏钱,如行装钱,戍边钱帛等等,但到了边境后,营田面积更广大,甚至兵士开始有规模的养猪养羊,至于更后方稍安全的一点还养马与牛,这两者一个军事,一是农事,都是国家战略物资性的牲畜,当然不会出现在前线。或者养一些鸡鸭鹅等家禽,不但减少了国家供给,至少不用再象史上宋朝那样,一车车一船船将粮草运到几千里之外,几文钱一斗的粟米运西北能变成上千文的成本,这还不算,一些黑心商人官吏在里面还掺杂沙子,或以霉陈粮食代替,让兵士都不能食之。
再加上养殖业,兵士又有了一些额外收入,伙食也得以改善。
本来是不错的,可是辽国两次入侵,让大家有些心寒,至少顶在前线的兵士是不敢再搞养殖业了,只种着一些稀疏的庄稼,想改善伙食,只能从后方提供肉类。
但就是如此,今年旱情严重,也导致最前方屯田几乎没有了收获。
威虏军两座要塞里渐渐出现粮荒,杨延昭与魏能分别向李继隆发出请求,速运粮饷来,不然我们马上就没得吃了。
整个北方都因旱情欠收,边塞没有粮饷提供,李继隆只好向朝廷提出请求,然后发兵护粮去威虏军。
这封奏折到了朝廷,引起争议,张洎就上了一篇长奏,当初国家设威虏军以为定州扞撇。此军若废,北戎立至城下。臣以为不然,若是敌人来侵,十万之众,威虏军数寨兵甲不满一万,敢出寨迎战?不敢,威虏军又在平地,能否起阻挡作用?又不能。那么设它做什么?而且诸多兵马,每天会有许多消耗,这必须要后方时不时提供其供给。现在三镇之众,冒炎酷,陟郊垧,荷戈而趋者,裹送餱粮而已。既充防护军储之役,则本无斗心,以援送怠惰之师,如果北敌来犯,且战且行,必然败北。或者国家起用三镇所有之兵,来为威虏兵护送粮饷?因此最好将威虏军撤掉,数砦兵士并于附近大镇,以将兵力集中。又省朝廷供给,又不会象易州那样被戎狄侵吞。
这篇奏折让许多大臣附和。
设砦堡可以,但必须有险可据,威虏军那几个砦堡有何之险?
然而错了,魏能与杨延昭在哪里未来生生打出来一个铁遂城,铜梁门!
宋九有些犹豫不决,关心则乱,他的女儿也到了哪里。于是写了一封信快马问询李继隆,李继隆什么也没有回答,只是画了一张前线地图,于是宋九决心同意李继隆之意。
赵匡义问为何,宋九只是答了一句:“若是唐河之战,遂城与梁门有近万劲旅,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面对这个结果,辽国敢不敢扬长直入?”
赵匡义便不再疑问了,若是那样,耶律休哥会败得更惨,甚至遂城与梁门一阻,耶律休哥大半辽军精骑会丢在河北。那么为了避免这个后果,辽军只能先行解决满城,遂城以及梁门,那么战争便向北推移,这无移对后方安全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耶律休哥从斥候嘴中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感到机会到来。
只要将这些供给吃下,威虏军只好因缺粮撤退,三军士气低落,岐沟关故事将会重新上演。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品富贵》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品富贵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