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00借路回家
目录:士兵向前冲| 作者:万里传书| 类别:历史军事
吴江龙一觉醒来,发现窗台上多了一盆花。
“这不是老山兰吗?”
吴江龙大脑中有了这个信息后,便从床上跳下来,直奔花盆而去。
一个要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花盆,静静地立在窗台上。花盆内插着几朵兰花,准确地说,看上去,根本就不像花,百分之百应该是草。因为他的叶子与草非常相像,其宽度也差不了多少,其中的绿也要比草谈了许多。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在老山上被战士们称为老山兰。
吴江龙走过去,抓起花盆细看。
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用泥土烧制出来的花盆。也不是玻璃、玉石之类的容器。而是一个钢制品。
花盆四周密密压压刻满了字,如果不细看很难看出这些字竟然是用一个个人名覆盖后,形成的斑驳花纹。
吴江龙没有在花纹中细看,他想要尽快先鉴别出这是什么制品。因为他想到了一物品。
吴江龙把花盆高过头顶,歪着头看向盆底。
一看之后,吴江龙不经意地笑了出来,“呵,是哪个小子有这么好的技术。”
花盆地座上,呈现着一个不太大的小孔。小孔上还有微微的水珠挂在上面。稍微有些军事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小孔不是花盆工匠凿出来的,而是事先存在的炮弹底火。
吴江龙看完花盆之后,终于明白了,这个花盆不是本地所有,而是前线送下来的。别的不说,光是这个炮弹壳,这里就弄不到。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才细细地朝上面打量。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看了好一会,他才看出,这些图案是用一个个人名组成的。
吴江龙笑了,“还好,七连的哥们没有忘记我。”
吴江龙离开老山已经20多天了,这20多天来,他随着“英模报告团”在全国转来转去。去了许多军队、学校、城市后,他感到自己是困乏之极。每到一地,迎接他们的都是一簇簇的鲜花,和阵阵热情的掌声。是那样雷同,那样热烈。
开始时,吴江龙对这种热烈气氛有所不适应,渐渐的习已为常,而后竟然想躲开来。特别是念着那份被文字高手改写过的演讲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从最初的情绪激昂状态一点点地向下回落,三四次之后,竟然有些不知所云。面对台下成百上千双眼睛,他感觉自己的目光也渐渐变的模糊起来。
似乎稿纸上的一个个文字,不是字,而是一个个跳动的生命。这些生命,曾经是那样的鲜活,跟他一起生活,一起侃大山,一起与敌人战斗。
可现在,他们都躺在了南国那片布满弹片、地雷、鲜血的战场上。而自己呢!却住着舒适的宾馆,睡着柔软的席梦丝,吃着这辈子也没见过的那些美食。
最显眼,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和我们战士同龄的社会小青年们。他们整天拎个录音机,无所事事地在大街上闲逛。出入录相厅、酒馆,或者在电影院门前,成群地打架斗殴。
换个镜头再看看。我们的前线战士们,此时此刻正守在祖国南疆的这片洒满鲜血,和到处充斥火药气味的这片热土上。虽然此时大的战斗场面没有了,但是小的战斗经常发生。无论是夜间还是白天都有蚊虫叮咬,同时还要提防越军特工冷枪,以及突然而至的越军炮火袭击。
那可是用鲜血和生命做代价,才筑起来的中国长城。
不然的话,在那个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等许多歌颂南疆军人的歌曲。
对于这些,吴江龙早些时候还不怎么知道,因为他一直处在前线,根本就没回来看过。现在有时间了,随着报告团这么一转。看在眼中的不协调的东西,又怎么能不让他的思想发生变化。
所以,他总感到自己是那么的不适应。总觉得席梦丝床的软,不如老山的草地舒服;宾馆的宽敞、华丽,没有老山的夜景来得壮观;女服务员的温声细语,不如战士们笑骂声入耳;美味佳肴不如压缩饼干就着泉水嚼着舒畅。也许他天生就是吃苦的材料,见不得荣华,过不得富贵,保持终久的战士身份才是他的本性。
记得诗人郭小川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要下去了,这不是战士成长居住的地方。我要下去啦,我的思想的翼翅不能在这儿飞翔。我要下去啦,在这呆久了我的心将不免忧伤……。。”我觉得这首诗,用在吴江龙身上再贴切不过。
吴江龙拿着花盆正思索着,外边有人敲门。
“进来。”吴江龙转头看着门口说。
门开了,进来的人是董燕。
“你睡醒了?”董燕进来就问。
“嗯”吴江龙情绪不高,“你怎么没随着他们去转转。”
“我不想去。”董燕说着话,伸手去拿吴江龙手里的花盆,“不能这样拿着,一会被你折磨死了。”
吴江龙这才低头去看。原来手里的老山兰,一直被他倒扣着,他是在看那些名字时,不知不觉将花盆翻转了。
董燕这么一提醒,吴江龙才觉出来。想要挽回时,花盆已经到了董燕手里。
“这是谁送的?”吴江龙问。
“是名探家战士从老山带过来的。”董燕说,“他为了把这盆花交到你手,转了几个城市才追到这。”
“人呢?”吴江龙迫切的问。
“走了。”
“为什么不叫醒我,他肯定是七连的。”
“他要赶火车,忙着走了。”
“怎么也应该让他住一晚上。”
“算了!”董燕显得很无奈,“这个战士只有十五天的假期,现在只剩下五天了,怎么舍得会在这住一晚。”
吴江龙自言自语般地说,“路途应该去掉。”
“是去掉了,可找咱们的时间,谁给加啊!”
吴江龙无语,默默走向那盆老山兰。
“明天就到你们家了,你得回家看看。”董燕叮嘱说。
“当然要回家看看,你还没见过我爹妈呢!”吴江龙顿了顿,我们家人口可多,到时,你怕吗?“
董燕有些脸红,“有啥好怕的,难道比越南鬼子还凶!”
“瞎说”吴江龙绷起脸,嗔怪道,“我爸妈怎么能和越南鬼子比。”
“好,好,算我说错了还不行。”董燕见吴江龙不高兴,劝道。
“董燕,我跟你商量个事?”
“什么事?”
“看完我家后,我想回部队去!”
“不成!”董燕忧虑,“我听团长说,我们最少还得要去十个城市。”
“啊!那我可不去了。”
“你不去,你的报告由谁来讲?”
“找个人替不就行了,反正也有预备的。”
“你怎么办?”
“你是医生,你就说我旧伤复发,急需治疗。”
吴江龙的家在华北地区中等城市的一个小县城内。父母都是吃国家饭的干部人员。虽然父亲官职不高,但在本地也能多少办些事情。因此,家里的日子较普通家庭来说,显得还比较优越。
吴江龙领着董燕下了公共汽车,又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来到一个独门独院前。
吴江龙见小铁门没上锁,便推门进院。
院子里静悄悄地,一个人没有。
吴江龙又走向前去推屋门。屋门开了。屋内,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向暖壶内灌水。
吴江龙朝着后影喊了声,“妈”
女人没料到身后有人,忽然之下,险起把暖壶丢在地上。
女人回头,看见身后站着高大的一名男军人,身后还有一名女军人。
女人先是一楞,眯眼打量吴江龙。
“你是?”女人刚要发问,忽然改口道,“小龙。”
“妈,是我。”吴江龙放下手里的包。
吴母过来,嘴里喃喃,“真是小龙。”说着话,泪水夺眶而出。
吴江龙当兵一走,整整六个年头没有回家。不是他不想回来,是由于战况一直不断,他又总有任务。而他母亲却认为,是他在和他父闹别扭,不愿回家。
听说吴江龙去越南打仗后,不知吴母哭了多少回,要求吴江龙的父亲去看看。可他父亲固执地坚持说,“路是自己走的,是死是活由他去。”
就这样,吴母只能是在期盼中过活,通过听收音机,以及向吴江龙的老乡家属打听吴江龙的消息。
一听说有阵亡通知书寄到本地,吴母的心别提有多纠结。不知陪着这些家属们哭了多少次。一边哭着,一边在心中暗暗为吴江龙祈祷。
吴江龙还算孝顺,有机会也给家里写信,还把自己在战斗间隙拍的照片给家里寄回来几张。有了照片,吴母就如同亲眼见到亲儿子一样。每当想起时,她便把照片打开来看,盼着儿子完完整整地早点回来。
大前天,县里来的通知,说是吴江龙随报告团明天就到他家乡这个城市,县里特意安排,准备让他的父母也去市里。
吴母和吴父当然很高兴,准备一番后,就等着明天起程。
吴江龙安慰母亲两句后,问,“妈,我爸呢!”
“去逛门了。”吴母止住悲声,“你爸听说你回来了,有空就往外跑。这会,准又是去老李家了。”
“我爸不上班了?”
“你回来了,还上什么班?昨天就请假了。”吴母脸上喜滋滋地转向董燕,“这是董燕?”
吴母怕冷了董燕,赶紧把目光转向董燕。
“伯母。”董燕叫了一声,伸出手。
吴母也伸出手抓住董燕的手,“看小龙这孩子,光知道说话,也不让你坐。把东西放下,快坐。”
吴江龙尴尬地一笑,“妈,都是自己人。”
董燕嗔怪地看了吴江龙一眼,顺从地坐在床上。
“你们先坐着,我去弄饭。”吴母说着,就要出屋。
“伯母,我帮你去做!”董燕起身。
“快坐着,用不着你们。”吴母让董燕坐下,出屋去做饭。
董燕和吴江龙一边说着话,一边在屋内墙壁上挂着的相框中浏览。
吴江龙指着镜框里的人一一做着介绍。
院内传来一声咳嗽,吴江龙脱口而出,“我爸回来了!”
“这不是老山兰吗?”
吴江龙大脑中有了这个信息后,便从床上跳下来,直奔花盆而去。
一个要比手掌大不了多少的花盆,静静地立在窗台上。花盆内插着几朵兰花,准确地说,看上去,根本就不像花,百分之百应该是草。因为他的叶子与草非常相像,其宽度也差不了多少,其中的绿也要比草谈了许多。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在老山上被战士们称为老山兰。
吴江龙走过去,抓起花盆细看。
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用泥土烧制出来的花盆。也不是玻璃、玉石之类的容器。而是一个钢制品。
花盆四周密密压压刻满了字,如果不细看很难看出这些字竟然是用一个个人名覆盖后,形成的斑驳花纹。
吴江龙没有在花纹中细看,他想要尽快先鉴别出这是什么制品。因为他想到了一物品。
吴江龙把花盆高过头顶,歪着头看向盆底。
一看之后,吴江龙不经意地笑了出来,“呵,是哪个小子有这么好的技术。”
花盆地座上,呈现着一个不太大的小孔。小孔上还有微微的水珠挂在上面。稍微有些军事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小孔不是花盆工匠凿出来的,而是事先存在的炮弹底火。
吴江龙看完花盆之后,终于明白了,这个花盆不是本地所有,而是前线送下来的。别的不说,光是这个炮弹壳,这里就弄不到。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才细细地朝上面打量。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看了好一会,他才看出,这些图案是用一个个人名组成的。
吴江龙笑了,“还好,七连的哥们没有忘记我。”
吴江龙离开老山已经20多天了,这20多天来,他随着“英模报告团”在全国转来转去。去了许多军队、学校、城市后,他感到自己是困乏之极。每到一地,迎接他们的都是一簇簇的鲜花,和阵阵热情的掌声。是那样雷同,那样热烈。
开始时,吴江龙对这种热烈气氛有所不适应,渐渐的习已为常,而后竟然想躲开来。特别是念着那份被文字高手改写过的演讲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从最初的情绪激昂状态一点点地向下回落,三四次之后,竟然有些不知所云。面对台下成百上千双眼睛,他感觉自己的目光也渐渐变的模糊起来。
似乎稿纸上的一个个文字,不是字,而是一个个跳动的生命。这些生命,曾经是那样的鲜活,跟他一起生活,一起侃大山,一起与敌人战斗。
可现在,他们都躺在了南国那片布满弹片、地雷、鲜血的战场上。而自己呢!却住着舒适的宾馆,睡着柔软的席梦丝,吃着这辈子也没见过的那些美食。
最显眼,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和我们战士同龄的社会小青年们。他们整天拎个录音机,无所事事地在大街上闲逛。出入录相厅、酒馆,或者在电影院门前,成群地打架斗殴。
换个镜头再看看。我们的前线战士们,此时此刻正守在祖国南疆的这片洒满鲜血,和到处充斥火药气味的这片热土上。虽然此时大的战斗场面没有了,但是小的战斗经常发生。无论是夜间还是白天都有蚊虫叮咬,同时还要提防越军特工冷枪,以及突然而至的越军炮火袭击。
那可是用鲜血和生命做代价,才筑起来的中国长城。
不然的话,在那个时期,人们为什么喜欢《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等许多歌颂南疆军人的歌曲。
对于这些,吴江龙早些时候还不怎么知道,因为他一直处在前线,根本就没回来看过。现在有时间了,随着报告团这么一转。看在眼中的不协调的东西,又怎么能不让他的思想发生变化。
所以,他总感到自己是那么的不适应。总觉得席梦丝床的软,不如老山的草地舒服;宾馆的宽敞、华丽,没有老山的夜景来得壮观;女服务员的温声细语,不如战士们笑骂声入耳;美味佳肴不如压缩饼干就着泉水嚼着舒畅。也许他天生就是吃苦的材料,见不得荣华,过不得富贵,保持终久的战士身份才是他的本性。
记得诗人郭小川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要下去了,这不是战士成长居住的地方。我要下去啦,我的思想的翼翅不能在这儿飞翔。我要下去啦,在这呆久了我的心将不免忧伤……。。”我觉得这首诗,用在吴江龙身上再贴切不过。
吴江龙拿着花盆正思索着,外边有人敲门。
“进来。”吴江龙转头看着门口说。
门开了,进来的人是董燕。
“你睡醒了?”董燕进来就问。
“嗯”吴江龙情绪不高,“你怎么没随着他们去转转。”
“我不想去。”董燕说着话,伸手去拿吴江龙手里的花盆,“不能这样拿着,一会被你折磨死了。”
吴江龙这才低头去看。原来手里的老山兰,一直被他倒扣着,他是在看那些名字时,不知不觉将花盆翻转了。
董燕这么一提醒,吴江龙才觉出来。想要挽回时,花盆已经到了董燕手里。
“这是谁送的?”吴江龙问。
“是名探家战士从老山带过来的。”董燕说,“他为了把这盆花交到你手,转了几个城市才追到这。”
“人呢?”吴江龙迫切的问。
“走了。”
“为什么不叫醒我,他肯定是七连的。”
“他要赶火车,忙着走了。”
“怎么也应该让他住一晚上。”
“算了!”董燕显得很无奈,“这个战士只有十五天的假期,现在只剩下五天了,怎么舍得会在这住一晚。”
吴江龙自言自语般地说,“路途应该去掉。”
“是去掉了,可找咱们的时间,谁给加啊!”
吴江龙无语,默默走向那盆老山兰。
“明天就到你们家了,你得回家看看。”董燕叮嘱说。
“当然要回家看看,你还没见过我爹妈呢!”吴江龙顿了顿,我们家人口可多,到时,你怕吗?“
董燕有些脸红,“有啥好怕的,难道比越南鬼子还凶!”
“瞎说”吴江龙绷起脸,嗔怪道,“我爸妈怎么能和越南鬼子比。”
“好,好,算我说错了还不行。”董燕见吴江龙不高兴,劝道。
“董燕,我跟你商量个事?”
“什么事?”
“看完我家后,我想回部队去!”
“不成!”董燕忧虑,“我听团长说,我们最少还得要去十个城市。”
“啊!那我可不去了。”
“你不去,你的报告由谁来讲?”
“找个人替不就行了,反正也有预备的。”
“你怎么办?”
“你是医生,你就说我旧伤复发,急需治疗。”
吴江龙的家在华北地区中等城市的一个小县城内。父母都是吃国家饭的干部人员。虽然父亲官职不高,但在本地也能多少办些事情。因此,家里的日子较普通家庭来说,显得还比较优越。
吴江龙领着董燕下了公共汽车,又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来到一个独门独院前。
吴江龙见小铁门没上锁,便推门进院。
院子里静悄悄地,一个人没有。
吴江龙又走向前去推屋门。屋门开了。屋内,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向暖壶内灌水。
吴江龙朝着后影喊了声,“妈”
女人没料到身后有人,忽然之下,险起把暖壶丢在地上。
女人回头,看见身后站着高大的一名男军人,身后还有一名女军人。
女人先是一楞,眯眼打量吴江龙。
“你是?”女人刚要发问,忽然改口道,“小龙。”
“妈,是我。”吴江龙放下手里的包。
吴母过来,嘴里喃喃,“真是小龙。”说着话,泪水夺眶而出。
吴江龙当兵一走,整整六个年头没有回家。不是他不想回来,是由于战况一直不断,他又总有任务。而他母亲却认为,是他在和他父闹别扭,不愿回家。
听说吴江龙去越南打仗后,不知吴母哭了多少回,要求吴江龙的父亲去看看。可他父亲固执地坚持说,“路是自己走的,是死是活由他去。”
就这样,吴母只能是在期盼中过活,通过听收音机,以及向吴江龙的老乡家属打听吴江龙的消息。
一听说有阵亡通知书寄到本地,吴母的心别提有多纠结。不知陪着这些家属们哭了多少次。一边哭着,一边在心中暗暗为吴江龙祈祷。
吴江龙还算孝顺,有机会也给家里写信,还把自己在战斗间隙拍的照片给家里寄回来几张。有了照片,吴母就如同亲眼见到亲儿子一样。每当想起时,她便把照片打开来看,盼着儿子完完整整地早点回来。
大前天,县里来的通知,说是吴江龙随报告团明天就到他家乡这个城市,县里特意安排,准备让他的父母也去市里。
吴母和吴父当然很高兴,准备一番后,就等着明天起程。
吴江龙安慰母亲两句后,问,“妈,我爸呢!”
“去逛门了。”吴母止住悲声,“你爸听说你回来了,有空就往外跑。这会,准又是去老李家了。”
“我爸不上班了?”
“你回来了,还上什么班?昨天就请假了。”吴母脸上喜滋滋地转向董燕,“这是董燕?”
吴母怕冷了董燕,赶紧把目光转向董燕。
“伯母。”董燕叫了一声,伸出手。
吴母也伸出手抓住董燕的手,“看小龙这孩子,光知道说话,也不让你坐。把东西放下,快坐。”
吴江龙尴尬地一笑,“妈,都是自己人。”
董燕嗔怪地看了吴江龙一眼,顺从地坐在床上。
“你们先坐着,我去弄饭。”吴母说着,就要出屋。
“伯母,我帮你去做!”董燕起身。
“快坐着,用不着你们。”吴母让董燕坐下,出屋去做饭。
董燕和吴江龙一边说着话,一边在屋内墙壁上挂着的相框中浏览。
吴江龙指着镜框里的人一一做着介绍。
院内传来一声咳嗽,吴江龙脱口而出,“我爸回来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士兵向前冲》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士兵向前冲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